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开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0-06-05 08:00:19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二、课题主持人:

  朱学猛

  三、课题产生背景: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作为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毫无疑问,应“直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课改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程本身的积极构建,是课程实施策略的一种改进和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也迫在眉睫,其教学背景是: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

  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课堂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心理教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十分必要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完全可行性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相对来说人多地少,经济比较发达,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经商的很多,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对我校学生调查发现,由于社会、家庭、生理心理及自身局限、学业负担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好动、厌学、焦虑、暴戾、冷漠、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现象,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实施健康心理生活指导已迫在眉睫。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生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深化素质教育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非常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秦皇岛海港区翠文中学由于打架而导致的杀人问题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走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迈进初中的大门,由于在小学知识内容少,没有升学压力,他们还陶醉在追逐打斗当中,如何配合班主任在课堂中短时间扭转玩心,接受众多的课程,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健康的心理发育是地理课堂上不容置疑的问题。

  六、课题开展的物质与技术支持。

  1、本校育人环境优良、宽松,领导和教师一向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生活教育,实行民主管理,定期举办健康心理生活专题讲座,并进行心理教育辅导,对于本课题的开展,校领导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在时间、经费、人员、设施、资料各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我校教科研气氛浓厚,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校设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与因特网对接,实现了资源共享,藏书4万册的图书馆,为健康心理生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2、资料准备:学校备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在中国》、《中学生心灵课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教研通讯》、《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套书》、《把快乐还给孩子》等等大量图书资料。

  3、保障措施:

  学校领导的支持、我校广大师生团结合作的氛围、班主任的积极配合。

  ②本人具有强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七、实施步骤:

  1、制定地理课堂心理教育实施方案:

  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地理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位置”,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世界主要的类型,探究每种类型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同学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认真。而且每个同学基本都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通过这种位置的创设,学生不仅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当然这种“位置”的创设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可以是语言的表达、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是上网查询资料、板书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融汇到集体,投入到学习园地之中,那么如何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位置”,培养健康的心理呢?

  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理特长,并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

  第二,对有地理知识素质而没有挖掘出来的同学要帮助他挖掘出来,促进提高;

  第三,对那些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同学要根据他的个性发展倾向,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㈡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对地理教学内容的钻研往往注重于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影响或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甚至品德的发展。如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地理学科中更容易常见。高分的学生到了大城市摸不着方向的人大有所在。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的趣味性的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如此壮美的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如此丰富的恩赐,令人崇敬。而人类对自然如此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人文地理中的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家庭的责任感,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概括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在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要悉心地去领会并渲染这些教育因素,打开学生的心灵闸门,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稳定、扩大、延伸,并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

  ㈢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教材的深浅和难易程度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般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练习、测试、考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如果过于浅易,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智力等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过难或总是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尝试不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成绩总感到不理想,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淡化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对教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就会采取冷漠态度,他们感到地理太难学了,从而使丧失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㈣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地理教学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不仅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考试的重点还是考知识。谁能把知识讲授得最清楚、最明白,谁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过程。从而使教育走入了知识为中心的误区,似乎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实际上,知识并不能代表一切,特别是当今时代,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与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如何避免人们产生认知上的误区,往往是我们在涉及教学新理念时比较困难但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以情育人。

  正像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的:“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才会被学生所尊重和信任,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融洽,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豁达、健康、向上等良好思想品德与素质的培养。教师关爱学生、以情育人还必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不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3、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现代意义上的地理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项传递和授受过程,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是建立在教学中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只有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日本教育家木下百合子指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八、反馈阶段:

  根据教学及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变活动方式,使活动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显著。

  九、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⒈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

  ⒉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⒊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⒋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⒌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⒍必须研究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因材施教。

  十、总结阶段:

  根据实践经验,通过科学验证,查漏补缺,整理资料,总结成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心里健康的调查报告表》

  2、课堂心理健康反馈表

  3、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2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却越来越多。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理所应当要承担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渗透是必要的,而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承担起这一任务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当前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由于他们是失败者(在一次次的考试筛选下的落选者)所受的鄙视目光不可谓不多,所以自然倾诉对象不可能是父母或师长,而同龄人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许可以倾诉,但倾诉之后可能共同茫然。久之,种种情感易积于内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中职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确实中职学生的作文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虽然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但是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有一次,我让我班同学参加省征文比赛,话题是《由中职生资助政策想到的》,同学们都能联系自身实际,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这就可以启示我们中职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职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吃苦少,所以大多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很多: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的诗词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中职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在《项链》一课,我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中职的“差”学生的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难道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