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议论文>端午节议论文

端午节议论文

时间:2021-01-15 20:01:44 议论文 我要投稿

端午节议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议论文

端午节议论文1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

端午节议论文2

  端午节,春光明媚,在别人高高兴兴庆祝端午;在别人怀着悲伤的心情纪念屈原的时候,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庆祝,去纪念。全中国都为这一节日踏上了各自的路途,而我们也不会例外。

  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小河九龙的黄山。在九龙庙里,有种很阴森的感觉,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位住在寺里的人,他们护着庙,守护着这个传说。在房屋的周围总会看到那些有爱心的人的名字,他们捐的钱或多或少,只要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就行。贵在付出,不求数量。在屋里,我们看到的只有佛祖们,他们个个神采飞扬,见到他们,心里就会有种欲望,那就是买只香拜拜。其实每进一间屋子,自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时我会控制自己,保持这庙的宁静。我们在这拍了照留做纪念。

  唉!说来惭愧,身为小河人,竟不知有这么美丽的景观,要不是这次活动,我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到这么壮观的风景。我们绕着黄山转起来了,原来黄山这么大,突然,我们的视线集中到了一起,哇,好美的风景线啊!在这个角度看山脚下,真是一览众山小。不转不知道,一转吓一跳,那山脚下的房屋整整齐齐排列着,庄稼也别具一格,还有那河水,碧清碧清,有几位大小孩在河里嬉戏,想象的出他们应该玩的不亦乐乎。这样一个别有风味的景色当然不能错过,留下作纪念这个是必须的。

  每年清明,九龙是人山人海,有的拜佛,有的爬黄山,把整个九龙围得水泄不通,就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也不会少一个,因为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古老的传说:曾经唐太宗在此数龙,可他数来数去永远只数到九条龙,他偏偏把自己是条龙给忘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九龙”

  要说历史悠久,那还是青城那边的银杏树,听说那里本有两棵银杏树,有一棵非常大,需要五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一圈,可惜在不久前被雷劈成两半了。另外一棵现在已有八十几年了,长的那么高大,它的存在伴随着洪福寺的存在,洪福寺在明朝就有了,现在的是重新改造了。虽然未能进去,但我能感受得到它里面的风气。

  这次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他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放松,让自己变成一只小鸟,自由的飞翔。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组织这次活动,在放松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了解了世界的美好,万物得由每个人去珍惜,去爱护。

端午节议论文3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议论文4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端午节议论文5

  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就直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却也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都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合小豆的叫豆棕;掺枣子的是枣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试当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棕带上,因为枣棕又叫“早中”。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这是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艾叶、蒿草、白芷都是属于中药的。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驱寒、治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是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河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那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那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龙舟队伍的奋勇激进,看着他们的比赛。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传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薰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端午节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端午节的味道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薰苍术。这都是我记忆中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议论文6

  过了芒种,就是端午。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掐指算算,夏季已过了三分之一。虽然还不到最热时候,然而南宁已暑热难耐,尤其是白天强烈刺眼的阳光,让人只想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好在夏天总有节过。

  端午有几点很像中秋,不是大节,但在漫长的一年中,倒是我们娱乐游玩,放松心情不可或缺的驿站;都有特色食品,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两个节都在收获之后,端午前收麦子,中秋前则是收玉米、高粱等作物。中秋望月怀远、合家团圆的意味或许要深过端午,然而端午似乎有着更多的名目与讲究,比如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带香包等等,都是中秋所没有的。

  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端午》其一中写道:“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点出端午要吃的五种食物来。其二曰:“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点出的节目就更多了,挂菖蒲艾草,配香袋香球,还有画额,即是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王”字,据说可以驱避毒虫。记得以前看过一幅民俗画,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手里握着桃木大刀,腰里挂着香袋,妈妈蹲在他面前,正在他额头上写“王”字。想来这个小男孩如果出去,应该有好多人用“虎头虎脑”这个词形容他吧?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就是因为在端午节喝了几杯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着实让我唏嘘了好久。这也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南方人过端午节的最初认知。

  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在北方就没有那么多名目和讲究了。那些时鲜果蔬和雄黄酒在北方自然是没有的,就是赛龙舟也因北方夏季干旱少雨,少有地方可赛。可是在我的记忆里,端午是那样的温馨,让人怀念。

  按照我们那儿的风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大门两旁都要插上艾草。这项工作自然由小孩们自告奋勇承担。艾草并不难找,田野里一片一片的,随便折几棵回家插上即可。只是这种草的味道留在手上很不好闻,然而这种气味却对驱蚊虫很有效果。小孩在这一天手腕上还要系彩线。大人事先选五种颜色的彩线搓成一条,系成环状,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有的还加个小铃铛,一直要戴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方可解下来扔在雨水里。只是雨水并没有那么及时,节日已过,孩子们就把这条禁忌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小时候听大人讲,彩线扔到雨水里会变成蛇,心里很害怕,可从来没有见它变过。其实系彩线的风俗很早就有了,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可见也是大有讲究的。

  我对端午节最深的记忆是吃鸡蛋。那时候麦子已经割了,脱粒后在麦场里晒着。早上起来,见桌上放着一篮熟鸡蛋,老妈已经早起煮好了。这些蛋都是家里养的鸡下的,平时舍不得吃,攒起来,到端午便都煮了,一人吃上十来个,仿佛是要等着这一天来挥霍似的。记得我七八岁时,家里养了三十多只鸡,老妈咸鸡蛋、淡鸡蛋煮了两个箩筐、上百个,连吃了几天,吃伤了,一年多看到鸡蛋就反胃。自家养的鸡下蛋很小,白皮,味道清而香,嫩而滑,很好吃。若是用一种土语叫“天补棵” (学名不了解) 的草来煮,鸡蛋皮发黄,吃起来便有一种淡淡的中草药的香味,不仅改善了味道,还有一定的药用。有时老妈会煮上几个鸭蛋和鹅蛋,只是鹅蛋太大,味道木木的,并不比鸡蛋好吃。吃过鸡蛋,兜里再揣上两个,我便去麦场看麦子。麦场一片片的,家家都在晒麦子,闻着新鲜的麦秸的清香,吃着用“天补棵”煮过的鸡蛋,构成了我童年最好的记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都以为是为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投汨罗江而死。后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为纪念他,便划龙舟,并用五彩丝缠粽子投之江中,以防屈原被蛟龙所食。后来看到闻一多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至于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是见于六朝。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很有道理,尽管如此,经过千年演变,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早已覆盖了它的本来意义。端午节来了,我们也慎终追远,对传统文化来一次认祖归宗。毕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文化记忆。泱泱中华,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过好传统节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念及此, 翻出司马迁所著《史记》,重温《屈原贾生列传》,既悲其所遇,也为屈原能遇到司马迁这样的知己而感欣慰。屈原“被发行吟江畔”,其瘦长的身影,勾勒出一个真正的诗人站在人生边上的决绝姿态,“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念着《楚辞·招魂》的末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来兮哀江南”,心生敬慕,不觉默默为屈子燃上一炷心香。

【端午节议论文】相关文章:

1.诚信议论文

2.勇气议论文

3.远近议论文

4.自立议论文

5.创新议论文

6.快乐议论文

7.谨慎议论文

8.底线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