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时间:2022-01-30 08:53: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我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窗边看看书,偷得浮生半生闲。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便就这样度过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身上的每一处都还存留着暖暖的阳光,这样,便十分满足。

  看《千年一叹》,我很喜欢跟着余秋雨先生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古文明,听余秋雨先生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坚守着“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的信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数万公里,考察文化遗产。期间,他贴地穿越了许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探寻了许多陨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首站是希腊,其实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腊,对她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以前听过的希腊神话,她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朦朦胧胧,无法窥见其全貌。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想要去探寻面纱后真实的希腊:看到了浩大温和的爱琴海,海边屹立着许多石柱,让我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属于希腊的“轴心时代”;来到了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迈锡尼王城,这里城墙颓败,单调而干涩,原因就在于穷兵黩武只会迎来自我毁灭;也不错过永恒的地标——奥林匹亚,感受着希腊人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将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这么多的文明遗址,不禁让人惊叹到希腊的盛极一时,也哀叹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腊,人们所崇尚的是闲散第一。希腊人会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既然辛苦过后还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腊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叹:“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这也使我对中华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叹其好,随着年岁的增长,中华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强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个满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样古老又神秘。现如今它的文化也渐渐衰落,它在全盛时是怎样的辉煌我们更不得而知。看着这些零落破损的遗迹,心中总会泛起一阵痛楚。也同时感恩中华文明直到现在还能得以发展延续,不会只留下一些时代的碎片。我们至今能从古书中,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许多的地方,看了许多的文明遗址,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断,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书的比较后,余秋雨先生也结合着这次漫长的经历做了分析,可能是我们的地理环境、也可能是我们的文明体量等等原因,中华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这一趟旅行,说是探访古文明,实际上也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个文明所发出的诧异和叹息,同时也是通过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个文明是如何从辉煌到衰败的。这本书所表达的不仅是这些灿烂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遗忘。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现存的美好,它没有消失,没有经历那些自然淘汰,国泰民安,文明与时代共同前进。它已经奔腾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历史仍在延续,现在也正走向更远的未来。回望以前,心中会更加坚定,我们终将走向更远。现在的文明,正以它饱经风霜的姿态再次显现,已经荒凉与寂寥。它的出现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它会以更加厚重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路程从希腊到埃及,从巴以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

  这一程,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每天都提着脑袋仓皇赶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脑袋掉了。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结尾部分探讨了其衰落的诸多原因,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读来令人震撼、叹息。

  两千年前的几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赘述。在此,只写写作者从中找出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

  一、远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

  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当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泪教训,也会主动出击。开始时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征战渐渐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战一旦胜利,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另一方面,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他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须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内容,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并且,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败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这种破坏也包括侵略者在动员和组织战争时对本国文明进行军事化的搓捏。即使没有战争,文明自身也无法抵拒失序趋向。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确实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都与此有关。

  三、迷昧

  文明需要钻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而种种小迷昧如果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这种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渐渐在内外争逐中发生蜕变。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还会发动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宗教纷争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麻烦,而到下个世纪也很难乐观。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中华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当保守的,这使它一再地产生危机。但是,它又隐藏着一种内在弹性,使保守不至于抵达脆折的程度。这种内在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对古文明深刻的精华解读。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千年一叹》,令我受益匪浅。

《千年一叹》读后感3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习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

  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恐怖组织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过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后感4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

  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1.《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2.一只小鸟读后感

3.《学生第一》读后感范文

4.《最后一块拼图》读后感

5.《态度决定一切》读后感

6.《难忘的一课》读后感

7.态度决定一切读后感

8.《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9篇

9.《第一份工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