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2-10-10 11:20: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在我的藏书中有一本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最初接触史铁生的文字是从《秋天的怀念》开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触到了我的泪点,以至于跑了好几家书店,才买到《我与地坛》这本书。幽蓝色书皮包裹的是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铁生双腿残疾,风华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双腿的事实,使得他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边的物件。低沉抑郁,心灵颓废,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看到史铁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他的母亲悄悄在门后流泪。面对一个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不仅要精心照顾他,还要隐忍他的“坏脾气”。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直至他母亲去世,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的艰辛,母亲为他承受的痛,是他无法想象的。他写了一篇散文《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以此文缅怀逝去的母亲。

  在地坛,他和园子里的树木,墙垣,石阶对话,地坛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写作成为连接生死的一座桥梁,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成为我们捧读在手,久久难以释怀的故事。史铁生笔下的文字质朴通透,只要你细细地品读,反复琢磨,你会发现,最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的还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实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过多的华词美句。过多的修辞手法往往是画蛇添足,既费了笔墨,又把整个文章涂抹的面目全非。

  《我与地坛》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就是朴实。在史铁生最朴素的字里行间,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后,在经历了痛苦的绝望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耕不辍,用文字为读者展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人为何生?人何时死?人为什么想活着?人该如何活?为什么写作?”史铁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弥散着哲思的光辉。

  史铁生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多少没关系,别让大脑野蛮生长。经典之作和经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读完《我与地坛》之后,一定会有同感,这便就是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启迪一颗蒙尘而浮躁的心灵。还有很多像史铁生这样的身残志坚的人物,比如华罗庚,张海迪,桑兰,他们的故事感动并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的东西也就多,濒临过死亡的人往往最热爱生活,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会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流传最广远的的散文集作品,是他在地坛中所见所闻发出的人生感悟与思索。文章中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思念,由于自己残酷的命运,地坛成了他思考人生的佳境,其用朴实的文字表现自己在地坛流连思索时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其间洋溢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正当时青年的作者,因为双腿残疾而对生活自暴自弃,脾气变得异常奇怪,从而日渐消沉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为了逃避残酷的命运,他选择到地坛躲避,在他选择地坛的同时,地坛也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他。作者通过与地坛的接触及所见的人生百态,在受到周围景物的陶冶后渐渐的思想得到质的变化,从而让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谛。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在地坛中琢磨思索,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让人明白了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控的,生命中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而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珍惜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面对人生不可捉摸的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在地坛中得到启迪与感悟的同时,作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自个是世上最意外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意外在母亲那儿老是要加倍的。”作者这句引人深思的话不由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尽管大字不识一个,也没有丰富的阅历,但是他们的思想很开明。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让自己的四个儿女走出那一分土九分石的大山,不要像他们一辈子待在那受苦。曾经同龄的人早就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很庆幸自己能读到大学并顺利毕业,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与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父爱母爱的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太多太多,而如今我又能为父亲母亲做些什么呢?现在的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想踏踏实实的,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让父亲母亲放心、安心,不能再让他们为自己操碎那已经碎得不能再碎的心,我想这应该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

  读《我与地坛》,我的心灵在作者的文字的海洋里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从而对生活、生命、亲情有了新的认知与感悟。史铁生在思考自己的逆境同时还在顾忌母亲所受的痛,通过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我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人的一生,不能只为自己活着,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好好把握,要去感恩、回报。人生的坎坷,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没有谁的一生是顺顺利利的。人生百态,乐趣十足,我们应该热爱生命,重视磨练,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无法反抗命运的造就,但也不能对生命不负责,对生命不重视。

我与地坛读后感3

  十五年,能改变很多事,不单单是地坛里的风景,还有这些凡人。

  第四章,写了作者到地坛的十五年来,所看的人,有一对恩爱的中年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头,不聊的汉子,上下班的中年女工程师,以及我的长跑朋友。这些任务,有些是地坛的常客,比如说这一对中年夫妇。作者在地坛迷茫了十五年,见证了这一对夫妇从中年到暮年,作者也看见了他们的头发是如何从苍黑,到枯黄,再到苍白的。。作者在这一对中年夫妇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夫妻生活的恩爱,以及岁月的洗礼,时间力量的强大。纵使爱的力量多么强大,也经不住岁月的冲刷,恩爱的夫妇最终还是会化为一摊皮肉,一具骷髅。但是,他们所还存活的日子,仍然可以搀着各自的胳膊,恩恩爱爱走到老。从这里,作者明白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也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在于生活

  还有另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位爱唱歌的小伙子,从作者的描写来看,他并不是一位很厉害的歌唱家,但他每天还是会勇于训练,他知道天赋只能够用努力来弥补。他的歌唱,在作者听来,充满了干劲与激情,唱一个上午,也不服听出他歌声的疲惫。只是,忽然有一天,他却消失在了地坛。作者回忆起了当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他说话时的情景,从他简洁却明确而又有点怯弱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歌唱家。作者对于他的去处也有过猜测。但是作者心里很是清楚,他应该是放弃了这个兴趣。时间的力量更是伟大的,他会让人耐不住坚持,会让曾经的激情化为灰烬。

  纵观这一章上下,作者的描写十分细致,把一些经常来的,不经常来的一些人都写的十分具有个性,十分具有动态。在这些当中,作者能够交谈的很少,因此,作者反而更像一个地坛日常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此时,他跟地坛一样,是一个静态的旁观物,他和地坛一样,也开始注视着岁月变迁,人性变化。这却更加地突出了作者生活的'无趣,只能通过膀胱他人的生活来获得乐趣。

  而作者变化的,是他看待事物的心,之前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比较自大的人,但这双腿残疾的十五年,却使他见证了自然,时间,命运的强大,明白了自己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对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有没有用有限的时间去尽情地享受生活。作者的改变,也是这整篇文章的线索之一。

  从始到终,人类都没有与时间作对的勇气,更没有这股力量。在浩瀚强大的时间力量面前,人类就像一只蚂蚁,只能尽情地被蹂躏,但是,精神的力量却能该改变人类对此定理的理解形式,人类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正是对此定理的抗争吗?

我与地坛读后感4

  今天看完了我与地坛,竟然已经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觉我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该有多凑巧在我读到第一章的时候我当时的处境就与史铁生有强烈的共鸣。不能说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总之那一段时间过得很浑浑噩噩。我记得单单是第一章我看的时候可以说看一页哭一页,这本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觉得我现在有点配不上看这本书了。我觉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为他写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么写的好了,好在哪里了,但是当史铁生以一个失去双腿的人的身份来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体会,真的太容易感动人了。

  真的,我选择热爱生命。

  他让我知道当生活扔给你一道道难题的时候,退出来看一看,这是生命,是一条很长的路。让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对错。也会给你理清思路,给你重新再来勇气。这本书也帮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这几天没有动笔,其实我有动笔,但是最近真的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了。做的不够,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但我觉得自己的欣赏能力还是有提高的,对身边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实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

  我觉得我有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我与地坛阶段了,因为对我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很感谢能翻阅到这一本书。起初买这一本书想治愈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好丧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说成排斥。虽然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我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一直是觉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很舒服,大家都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那么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说自己也不喜欢。但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很特别,有特别的地方,会同时有着让人讨厌和喜欢的地方,我时常讨厌受不了一个行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人,我甚至有时候会被这个人所感动。为什么人这么复杂,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正视自己,怎么样和大脑去交流,还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简单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热爱身边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恼和沮丧的事,我对于他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波动,因为每一件事情到后来似乎都有发生的意义。

  但是我不喜欢丧这个词,也不喜欢假装不热爱生活的人。但我又觉得我太道德绑架了。我该怎么办呢,多看看书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多看看书,我需要多看看书。或许书里面会有答案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连楼下乘凉的居民们也不见了踪影。在盛夏的午后,翻开《我与地坛》,去寻一处清凉。

  深蓝色的封面,给人以心旷神怡。手指触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书名,觉出它对往事的述说。

  书中讲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刚开篇,就出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这座古园历尽四百余年的沧桑,注视着史老先生的成长。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领悟,对未来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时期,因为一场病,双腿残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史老先生却失去走路的机会,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这样的时期,我们需要独处。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个宁静的去处,独自思考。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静静思考各种事情。

  一开始,他觉得整日呆在这样的地方是逃避,是为了把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隔绝。他在这里一连几年,看书、写作,确实好受一些。渐渐地他会一连好几小时地想关于死亡的事。终于,他弄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则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迟早会到来。除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诠释“如何活”。从双腿残疾到住院治疗、与死神垂死挣扎再到母亲的离世,最后他开始追逐梦想。他理解了“生与死”之后,便从病的阴影里走出来,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经历归结为四个字“零度生命”,这就是他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无意义,从零开始。但生命的到来并非平白无故,生命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要求意义。我们应该活出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开端确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是否偏离了梦想的轨迹。这样的每一次回头就是走回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一叶孤舟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行驶,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指南针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即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继续前进,就将离目标更近一步。

  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感悟,这就是他生命意义的体现。

  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历史上,成吉思汗的统一女真,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当今社会,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见义勇为,最美司机吴斌的恪尽职守,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的无私奉献。甚至是植物、动物。每一草,每一木都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从零点开始,又在无数次的回归零度中升华,去体现它的意义,描绘它的色彩。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辰,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平凡人,没错,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义。

  唯一不变的,是“回归零度” 。

我与地坛读后感6

  作者在写这篇作品前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后,执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节选二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看第5段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时出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小虫们顽强的生命力。史铁生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象,纸上的昆虫,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我想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一种体现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坛似乎和作者很有缘分,不仅生活在地坛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倾诉对象。“它像是等我而来”,作者说,发出了命运不由己的感慨,结合上下文,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托。

  作者在地坛中,想着生、死,最后终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生命不过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母亲为儿子想了这么多,可惜儿子却浑然不觉。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写以小说发表回报母亲,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整个第二部分中,都贯穿强烈的痛悔和自责,这个由于男孩子的羞涩与倔强,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告戒年轻人。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圆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拜读了《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

  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8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写地毯的风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确,描写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忆,地坛没有过多的表述,却串联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家附近的地坛公园入手,表达了自己为何要去地坛,在地坛附近的所看所想,后来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关回忆。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一度让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让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他来到地坛,认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此时的心情也是郁结的。然而,他却没有防起自己,他在脑海里有个精彩的世界,他用“好运设计”想象自己的人生:他爱好运动,也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他还有不少的梦想。他在轮椅上,心中却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他在地坛中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与地坛》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记本,记录着内心的悲欢,也打开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作者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儿时的伙伴、“插队”的朋友等。他的亲人与朋友也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作者小时候由于一些小事而沮丧,看到爷爷努力编鸡笼并对着“我”微笑的情形,让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个老人尚可微笑面对生活,年轻而健康的“我”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许多生与死的话题,也联想到他认为完美的体育明星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的苦难,活着就能想到办法去面对,遇到问题不能逃避。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一处安宁来安抚自己的内心,想必地坛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难所”。在地坛这片园地内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完善自我。在后面的情节中,地坛的草木竞相生长,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作者的内心也对自己充满希望。

  而在本书也有一条隐藏的感情线——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总是在“我”去地坛的时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伴与照顾,鼓励“我”写作。然而,母亲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却没有过多的表达自己的苦难,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编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有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在“我”背后守护着,让“我”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断地写作、出版,这也打动到身为读者的我。母亲的爱是包容、慈祥和内敛的,母亲的出现鼓励着大家,也让作品添加上亲情的色彩,像是一块不断打磨的玉石,带着温润的色彩。地坛对于作者而言,更像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这种爱在时光的打磨下仍然闪烁着光辉。正如地坛的植物不断生长,建筑物也在时光中有了新的时代印记。

  阅毕,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对个人的苦难,我也可以更积极地走向未来的人生,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关于此书,我想从三个点来跟大家分享。

  一、三个问题

  如果细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史铁生整本书都在追问三个问题:1、要不要去死?2、为什么活着?3、为什么写作?

  不过在书中,他也都给出了答案:1、要不要去死?书中写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感叹命运的不公,不过后来又释怀:生死只是一个循环罢了。颇有一种:蝉鸣八日,向死而生的味道。

  2、为什么活着?书中写到:“如果时间没有苦难,每个人都健康漂亮,会怎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像一滩死水,一片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

  3、为什么写作?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从他双腿瘫痪后,体力活干不了,找不到工作,但是头脑比较灵,就开始了写作。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三个回答:死是必然,活着只是一种方式,写作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令人心怀感恩的途径。

  二、他与母亲

  在一个人最春风得意的年华,上天跟他开了一个动真格的玩笑,导致他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对母亲的态度变得暴躁起来。书中有一个细节写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当时的他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悲痛之中,从来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他也不会去想那些空落白天后的黑夜,那些不眠黑夜后的白天,母亲又是怎样过来的?如果说史铁生的轮椅压过每一寸地坛,那他母亲的脚印,就轻踩过地坛的每一寸土地。

  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才恍然大悟:“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三、跑步者

  史铁生在地坛的日子里,他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一个拉人力车的男人,爱好就是跑步,第一年参加北京环城马拉松,跑了第15名,但是他对自己充满着信心;第二年跑了第4名,大街的橱窗上只展示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跑了第7名,橱窗里只展示了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跑了第3名,橱窗里只展示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跑了第一名,橱窗里却换成了所有人的合影,他在里面很难找到他自己;直到第六年,他跑了第一名,同时也打破了记录,教练找到他说:“可惜啊,我要是10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是不是很可笑?是不是很讽刺?可是热爱本身就是意义啊,重点不在于别人知道你是谁?而在于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

  此文通篇都没有在强势的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更没有要我们怎样怎样。只是通过史铁生先生的自身经历和其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将地坛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与他对坐笑谈一般。

  如果说读完此书非要收获什么道理,那大概就是:生活中有许多遭遇与悲哀,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但是绝不能让困境扭曲掉我们的灵魂与智慧!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午后,有些阳光,也有一丝阴郁。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民文学纪念版,喜欢这样的封面,淡雅的素描,干净的书名。其实,读了之后发现这正是书中文字的风格。

  史铁生的文字就如印象中家乡的那条小河,静静的流淌着,它的欢乐、痛苦,在时间的长河中,既那么渺小,又那么鲜活…

  对无私母爱的回忆,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读来催人落泪,还有对生命的思索,曾是多么痛苦的生死拷问,在他的笔尖流露出来的,却静静的,还带着一丝淡淡的诙谐,但自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在,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写作,“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斯人已去,“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史铁生,一个静穆、丰厚的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再读我与地坛,就想到高中在语文自习课上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的场景。

  那时候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自我悔恨,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因为远离家而思念父母,想到自己的学业压力,所以在读《我与地坛》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当时以为自己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成绩差,因为不如人,所以觉得悲伤,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完了,会永远抬不起头。

  而今,再读《我与地坛》才发觉,你根本不知道人生最难的地方在哪里,那时候成绩不好,一点困难就以为是天大的难事。而现在,长大后的经历更让人难以忍受,你会发现,比买不上房子挣不到钱的还大的压力就是你的家庭不幸福,你不知道你爱的人在经历怎样的磨难,他们又是怎么在煎熬地忍受中年的一切变故,而且,这变故相当地长,相当地复杂。

  你想自己突破,过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却发现,原生家庭的一切影响你都尚未摆脱,根本走不出去。

  人生就像走进了死胡同,很多年你都出不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来。就像史铁生当时在地坛一样,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无数次在生与死之间挣扎。

  他的生命因为疾病困在了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不受限制地在飞翔,拯救了自己,也用文字滋养了那些困在生活中的人。有数不清的人因为生活发生了变故,他们也不知道人生会在什么地方卡壳,会在什么地方打转,会在什么地方倒退。

  现在想想,我在当年就该学会成长。我一直觉得自己成长的很慢,因为有很多人保护我,他们让我专心自己的学业,却对我隐瞒了生活的残忍。于是过了二十多年的安逸生活以后,生活的一切压力都来了,生离死别,家庭破碎……我不愿意接受,却无能为力。

  很多事情,我们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怎么想怎么决定,家庭怎么走向,老人能否长命百岁,我都没有办法。唯一能希望的就是他们自己好好生活,爱惜身体。

  有时候我安慰自己,过了这几年,一切都会好的。我总不能一直像现在这么倒霉吧,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吧。

  我一直为自己的无能自责,为自己的懦弱无奈。这么多年,我都成长得太慢,当面对这一切变故的时候,显得自己特别无能。

  多年以前,在读《我与地坛》的时候,我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绝望和无奈。没想到过了十年,生活仍旧让我想到了当年那个绝望的自己以及还抱有些许希望的自己。

  自己的现在只能与过往的经历对比,至于是否属于艰难困苦,与自己的承受力有关。我的经历固然不能与数次经历生死的史铁生比,只是人生的某个瞬间让我与《我与地坛》中的心境产生共鸣。

  多年以前,我努力变得坚强,而今,我只能告诉自己坚持住。成长本身就是痛苦的,就像破茧成蝶一样。

  老天不会让你轻轻松松度过一生,那样太没意思了,所以每个人都要面临自己的磨砺,然后才知道人生重要的是什么,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不会丧失信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很久以前,还不懂头发要吹干才能入睡,坐车睡觉不可以吹风,室内要通风多晒晒太阳,来大姨妈不可以洗头。似乎这些很微小的生活常识,大人并不注重,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一直都是,你要做什么,不准做什么,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规定好的。后来读了些书,书上说如果这样做会邪风入体,慢慢会形成风湿体质,脑袋会常常昏昏欲睡。

  所以,我觉得,书对我的某种意义,该是人生导师。

  比如最近看的这部。还是花了蛮多时间啃这本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分了两部分读,第一部分先读关于地坛的,读完消化消化,过一阵子再读后半部分的“关于童年青年故乡等的回忆”。相比较第一部分,我更为喜欢第二部分的内涵,跟余华路遥写作的故事背景一模一样,都是旧社会文革时期的产物,因着对那段历史的痴迷,所以读起来不仅熟悉,甚至到动情之处就不由自主的鼻子酸了起来。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围绕了地坛一个场景,来描绘一个春夏秋冬,时间更替,然后我跟其他人在这里的一些时段性变化。

  21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啊?毛泽东正当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赵匡胤踏上沙场开始传奇一生。如果用一个状物语形容,该是用“烈性宝马”最为贴切了,是正要准备人生最为朝气蓬勃的时期,结果史铁生偏偏在这个年龄遇到了最坏的命,瘫痪了。

  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在最美的年纪截肢了,以后都不能站立的瘫痪。总会想,那个只能以轮椅度日的史铁生,倒底是以怎样的勇气,是有多大的希望才能让他试着跟世界好好相处。看了这篇似乎懂了些什么。

  史铁生跟地坛的渊源是因为可以来这里思考一些事情,一个安静的独处又蛮有风味的地方,而这篇笔墨在描写他母亲的地方很多,全部小说也几乎都有讲母亲的,关于父亲的几乎没有几句,所以这部分还是比较温情吧,讲了一些关于在地坛的所见所闻。

  刚开始品第二部分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现这么一句话,“猛然发现文字的妙趣,是即使事隔多年,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那百年间那片土地所发生过的温情故事。”

  其实这部分前边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医院的,我想省略,直接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史铁生的记忆系列”?。这部分很容易让人动情,跟大冰的写法一模一样,就是把身边人经历的事写出来,史铁生写的人物大都生活在1979年代左右,那时候还有“姨奶奶”存活,打地主啊,破四旧,三年自然灾害啊等等一些近代史实。

  有因为出身拒绝“天仙妹妹”?而同乡下妹子结婚的知识分子,也有因为出身被人一辈子看不起抬不起头的老奶奶,甚至还有因为红卫兵儿子鞭打自己的母亲等等一些真实故事。总之,这部分的内容很沉重。

  希望我们可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吧,那个年代真是活着都是一个问题。

  最后就是,我与地坛里边儿还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比如其中有一章是专门描写假设给他人设计命运,你会如何设计?大致意思就是生命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总会给你一些缺点啊遗憾什么的。总之,《我与地坛》是一本好书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也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拥有她,实际上人人都拥有她,有的人却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为没有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自古至今人们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在辞海中幸福是人们在得到幸福后的一种感受。我认为不然,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过。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史铁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没有之一,我深刻地记得他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去世的。听到他去世消息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眼泪在眼圈里打滚。这个暑假重拾他的一系列作品,眼睛再一次模糊,不仅仅是感动,更是感同身受。是啊,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史铁生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叩问,对命运的思考贯穿其所有创作。史铁生毫不避讳对生、死、命运、信仰、苦难、爱进行终极探索,他的作品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的信念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敬爱他的读者的心。

  史铁生先是双腿残废,然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两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来维持生命,一生受着病痛的折磨。在史铁生看来,残疾和爱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也是史铁生的写作主题之一,爱也让史铁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苦难是从延安插队开始的,但他并没有一直怨愤,反而学会了感恩。怨愤在史铁生的生命里逐渐减少,直至没有;爱,却在史铁生生命里逐渐地增强。

  在史铁生那里,感受到最强烈的应该是母爱了吧!母爱是普遍伟大的存在但又是独特的。正如但丁所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无论是在《合欢树》中想尽一切办法医治儿子的双腿的母亲形象,还是在《我与地坛》中,在偌大的地坛里艰难地寻找儿子的母亲形象,在史铁生那里,都已定格成苦难的母亲,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在散文《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他那最清新、最朴素、最干净的文字表达了最深切、最感人的母爱之情,更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的自责与后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史铁生那里,母亲已成了他生命中的结,他这样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散文《秋天的怀念》中,母爱让那个心境狂躁的儿子,那个从未真正理解母亲的儿子,那个最终在母亲一去不复返中得到活的启示的儿子,最终决定远离死亡尝试活下去,正如作品中所说的那样要好好活。”母爱是史铁生在面对残疾的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爱。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爱,坚忍的母亲,让史铁生体悟到了生存的意义,即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坚强的拼搏下去就是在成就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回报母亲。

  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婆婆,因为意外在2019年去世。在重症监护室里,我知道她很想活下去,她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愿我离开。她也是个苦难、一生没有享过福的母亲。也让我想起了因飞机意外坠毁而留下妻子和3个女儿的科比。还有暑假期间的河南大暴雨以及持续的疫情,让我们明白,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好好活着。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到史铁生要传达的另一层意义: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对于父母亲人,更是要好好关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08-20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0-15

《我的大学》读后感05-09

我的大学读后感05-08

《我能行》读后感10-11

《我在未来等你》读后感06-20

老舍的我的母亲读后感06-09

你是我的真朋友读后感08-23

《我的爸爸是熊人》读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