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1-10 14:43: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热】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热】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孩子,我能给你什么?”读完《傅雷家书》时,我不断地自问。

  《傅雷家书》摘编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儿子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达七千多字。家书字字珠玑,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读那一封封家书,就象和傅雷先生进行着一次次触及心灵深处的谈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也像他的孩子一样在聆听着,感受着,用心铭记着,更反躬自问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等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极高。正因为有如此才华出众的父亲的引领和培养,他的儿子傅聪才能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著名的钢琴大师。而身为母亲和语文教师的我的才华是什么?对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又懂得多少呢?我有什么可以传授给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呢?我的才疏学浅令我汗颜,令我更加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紧迫性,唯有挤出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积淀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傅雷特别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他深深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虽然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此番话之后,非常认同傅雷先生对人生如此认真的态度和这种对子女的教育观。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傅雷对孩子无不关怀备至。想想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学表演、学英语……却很少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生活,才出现了大学的“读书专业户”,才有很多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硕士、博士无法融入社会。作为老师,作为母亲的我难道不应该警醒吗?

  现代社会,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孩子往往被忽略,还有谁像傅雷那样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静下心来给孩子写信,给孩子以技艺上的指导,人格上的塑造,心灵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慰藉?谁又会像傅雷一样把孩子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荣誉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都看看这本《傅雷家书》,经常问问自己:孩子,我能给你什么?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 “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xx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诚然,每个人都有展开翅膀,飞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们是多想看着我们茁壮成长,却又多想不愿我们离他们而去啊。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为的还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能有点出息?恩情深似海,这份爱,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来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教诲,也决不能辜负了这分情,更要争做栋梁之才。

  在阅读中我也感悟着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也要勤奋努力。我开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唠叨,是这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的,如今想来都是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我想既会成长父母,更会激励我们青年,让我们更深刻领悟亲情的含义,做人的追求。强烈推荐,你也来读一读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4

  我和父母一起住了很长时间,所以在交换家信时,我感觉不到距离带来的淡淡的悲伤和甜蜜。我读傅雷的信时感觉到了。我渴望这种感觉,所以我读了傅雷的这封信。

  我对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有着深刻的感受:;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实际上是完美(完美)根本不存在。整个生命、整个世界和整个宇宙都不能谈论完美helliphellip我们一生的追求,历史上几代人的追求,只不过是完美,但这永远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的梦想和幻想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旦有了一个破碎的故事,镜子就被打碎成许多碎片,其中一个想找到其余的来重建原来的镜子。一路上,由于它的棱角,它慢慢地滚动着,一路享受着美味的美。当它费力地找到所有的碎片时,碎镜重聚,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快速滚动。沿途的景色瞬间就过去了。事实上,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正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将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并促进了其他方面的相对完整性。就在某一天,当所谓的完美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

  傅雷的教子以严谨著称。我认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很好。读了这本书之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傅聪出国留学时,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靠书信,父子的感情在家书中流露出来。通过书信,他们讨论艺术,研究音乐的内涵,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母子沟通时没有嘘声和关怀,但母子之间的默契是不可替代的。

  藏书后回首这本书,傅雷最大的感受是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傅雷对艺术,尤其是音乐的理解,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使我认为,大多数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也许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一样的。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优美的散文在欣赏了快乐的咏叹调后,带来了愉悦而沉重的小说;在欣赏了悲怆的交响乐后,带来了震撼而幽默的散文;在欣赏了之后,带来了歌剧般的优雅场景和无尽的思考。仔细阅读了傅雷的这封信后,我觉得它给人一种很好的氛围和回味的空间,就像歌剧一样。

  傅雷家书的整本都是父亲的指引。读书是很好的。它不仅包含着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也有着他独特的不可抗拒的尊严。有时我想知道如果我能收到父亲的几封信会是什么样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写与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摘编。是一部优秀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再次品读《傅雷家书》,对亲情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傅聪离家出国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自是想念不已。可是怕家信惹起傅聪思乡之情,浪费宝贵的留学时间,于是字里行间都是父亲暗藏的关切“你离开后便想写信,但怕你嫌烦,终是算了。”一鸣惊人后傅聪为演出忙的焦头烂额,无法抽出时间回信。傅雷则在信中安慰他“演出繁多,也就不必像我与你妈妈一样每月写数封信来。”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放不下的私心:“可总要回一封,告诉我们你的现状,免去我们的担忧。”

  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的傅聪不能轻易归家,傅雷除了为儿子自豪外,却也忍受着思念之痛“若是有时间,这个暑假便回一次国,好让家人团聚。”细细分析外交局势后又主动放弃计划,安慰思乡的儿子——谁又何尝不是忍受着思念的折磨呢!若没有远方父亲的支持与守候,傅聪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他本人也如此说。

  全信令我印象颇深的就是傅雷既鼓励儿子演出为国争光又希望一家团聚的矛盾心理,但一生奉行理智的他按耐住自己的感情,以等待换来了傅聪的成功,让中国钢琴家闻名遐迩。其实世上没什厶东西是免费的,你选择了事业,就必须付出你的健康、精力,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与之交换。这是一条公理,不证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太过自私,其实不然,这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小爱向大爱的升华。就如成龙怀念母亲时感慨:“母亲卧床的十几年里,我在剧组里难有时间回家。知道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我躲到工具间里放声大哭,又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拍戏。我没有陪着生病的母亲,不孝。但我知道母亲想见到的是将中国电影推上舞台中央的儿子,而不是为了照顾自己连工作都丢弃的人。孝,又是什么?”

  在地球村,亲情不应该仅限于血缘。人类进化出了感情,进化出了信任,却还没进化出对大体的爱,血缘始终是一条天堑。为同伴,为组织,为国家,为人类的所作所为,不再限于DNA中的本能,是人类始终没能进化出的情感。

  自然,父母、伴侣也是重要的,只不过在家国前被淡化了。为人类的将来而奋斗的孩子和理解孩子的父母,这二者相遇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亲情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看完了《傅雷家书》,我沉浸在这伟大而深沉的父爱中,它质朴的封面下包含着巨匠大师对长子的勉励和无限的思念,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代表着作者像天下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牵挂,浓浓的思念背后又有着严父对孩子的引导。温暖人心的文字背后流淌着父爱的深沉。

  在这本书中,我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花开背后总要经历风雨。

  在这其中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正如其中的“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当长子对他人的关心不屑一顾时,“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身为父亲的你,并没有盲目地批评,责骂他,而是用平静的语气去告诫他,同时也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与子共勉之。

  当自己的孩子外出留学时,总是放不下他,时时都想为他着想。然而面对着孩子很少回信,傅雷却很有耐心地说:“我们知道你很忙,但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身体。”

  当自己的手因负病而不方便写字时,依旧坚持下来为自己的'孩子指引方向;当孩子为爱情而烦恼时,他总是在一封封家书中,用一句句质朴的话传递着温暖,抚慰着孩子的心。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傅雷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弯路,不希望重蹈覆辙,对儿子千叮万嘱;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的爱子心切跃然纸上;在研究学问上,母亲希望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对儿子的录音,傅雷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鼓励儿子努力拼搏的决心,激发儿子成功的信心。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看到这里,看着这墨色的字迹,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相信这文字背后的温度,不仅会给他孩子带来温暖,也会给那些身处迷惘中的人带来光明!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话,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的家书给予现代家长很多启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就是家长,却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傅雷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很多家长争相模仿傅雷的教育方式,但有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领悟到傅雷于孩子之间心的交流方式。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8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

  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9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题记

  起初听到《傅雷家书》这个名字时,本以为是一本家法。然而,在静下心来去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两个儿子的186封家信。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因此,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信,还是傅雷和儿子交流艺术的平台。傅雷先生在大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百余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谆谆教诲之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孩子。傅雷对傅聪的爱更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啊。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他的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有了世事钻营的技巧,而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指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种指示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而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人生就如书中的一句话一样:“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意思也就是:赤子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有一天赤子感到了孤独,它就会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创造出许多与它心灵相通的朋友,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

  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当我们渐渐长大,他们定是忧喜交加。这世上有千难万阻,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去探索未知,却又怕我们懵懂莽撞吃了苦头。

  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点做到了完美。他们选择了书信这种最为真切自然的文字。写下的一切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避免孩子走更多弯路。只有在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才能充分地溢于言表。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的不仅是傅雷与他父母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所以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师,慈父,益友,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佩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是那样完美,许多处不如傅雷那般细心。

  他们不知道怎样教育出最好的我,因为他们不曾了解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不知道如何整理我的思绪,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少读书;他们对我的世界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是,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对我的鞭策都代表他们爱我。读后感·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如每一个最幸福的孩子一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就是这些,使他们成为天下独一无二也无可取代的父母。

  傅雷的教育方式,固然是我们看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但如何拉近两代间的距离,才更应该是我们从这本书中的到并且切实需要的精神物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透过纸张看到了一幅幅傅雷和付聪日常交流的场景,并且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尽管他有时候的严格要求可能会令孩子觉得不近人情,但绝对是令孩子一生受益的做法。

  其中,傅雷的一些教育观点是做父母的可以借鉴的。例如:

  1.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识与经验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

  2.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3.培养一门艺术方面的学问,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以上三点,明显的在重视人才专长培养的同时,更重视全面教育。

  傅雷认为培养专长要以全面的教育为基础,这和现在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也被现代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结合现在社会的教育形态来说,付雷为付聪提供的是完全式的精英教育:学琴从名师、高起点的家庭教育、开阔眼界的悉心指导和交流、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年幼时期的付聪来说,这看起来很难,要求很高,但因为傅雷家庭环境和往来交流的学术氛围令付聪在不经意间就能耳濡目染到,所以付聪出色就显得顺理成章。

  单单依靠父辈的指导和培养,并不足以成就人。付聪本人的努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付聪之所以能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还能在音乐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以下几方面的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1.学习的态度严谨而专注。

  2.教学时间外自己肯下苦功。

  3.具备独立思考和注重逻辑的好习惯。

  4.有广阔的音乐视野。

  5.有音乐方面的天份。

  6.家庭环境和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

  付聪的成功,和前5点他个人的态度、努力程度、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不开,但同样换做任何一个别的家庭,也不会为付聪提供那么好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天时、地利、人和,真是缺一不可。

  在傅雷给付聪的书信中,这些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体现,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付雷对付聪的严格要求也在往来的书信中,不断的重复,例如:"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听信一面之言"(要兼听)、"先看书自学乐理知识,待到学校开课就不担心听不懂了"(笨鸟先飞,人后多下苦功)……

  这些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包含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还传递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也包罗了父亲总结的实用经验。这些哲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即便是现在遇到事情拿来借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由于结婚时间不久,时而会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是个小白,身边也没有出类拔萃的人,讨不到经验,所以选了这本书来学习。为什么不选择育儿类的书籍,我感觉那些都千篇一律,理论上的都一样,书上都会说要教孩子善良、正直敢担当,但没有一本书从父母的角度,以父母的口吻来教育孩子。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吧,想知道傅雷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

  因为我只读完了一小部分,也正因为读到傅雷让儿子不要一次写完工作小结,而是要分几次来写,我决定敲起键盘来对我的读书做个小结。

  本书是从傅聪去波兰后开始写的,初信表达了思念之情,后续就夹杂着许多内容,思想交流、赛前调整、赛后激动等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对傅聪的思想教育,他总说傅聪是为国家争光,为国家的文艺事业做贡献。起初我会嗤之以鼻:会弹钢琴有什么了不起?参加国际大赛就为国争光?后来想想,抛去时代背景不提,一位父亲能以自己的孩子为傲,那是对孩子莫大的肯定,不像现在的父母,在家在外都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各种语言抨击孩子,孩子自然不自信,做事不会坚持,生怕一点点失败。傅雷能够对孩子说出如此骄傲的话,傅聪在国外也会自信满满吧。信中,父亲也会向孩子报告家中的情况,父母身体安好,傅敏学习上遇到困难等等。

  有些人认为孩子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本身就优秀,必然有人天资聪慧,但一旦用错了地方,就会酿成大错,如若没能及时指导,就会泯然众人。傅聪天资如何,我无从考证,也没细细研究,但从父亲的信中,我发现傅聪也有青春期的通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虽然有回信,但不积极,也会回避父亲多次提到的问题。但父亲并没用恶劣的言辞来斥责他,而是向儿子表真情,说一说自己的心境,为什么要儿子回信中必须写一些东西。

  信中不乏批评之语,但绝无失望的态度。信中提到最多的还是学琴练琴的事,既想让孩子技艺上有进步,又担心孩子的身体,一字一句都是肯定、关心、教导与鼓舞。可见,我们要做感情充沛并且有远见的父母,孩子是个个体,但在他思想完全成熟之前,我们还要做个舵手,为他们保驾护航,还要有不被理解的心理准备。

  到此为止,我只看完了1956年之前的信,后续内容如何,是否有与我所总结的相悖之处,还有待于探究。我会坚持把观后感码出来,供自己日后学习。在此强烈推荐家长阅读此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我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提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即使是因为读书而离家,也不会离得很远,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这本厚厚的家书中承载的是多么深沉的父爱啊!“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从上头的语句,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期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悲痛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当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欢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的子女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靠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本事较弱。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母亲节将至,整理多年前父亲送给我礼物时,发现这本曾翻阅多次的《傅雷家书》,此时我想起的多年来父母对我谆谆教诲。当我再次读着这本家书,感悟到的是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更真我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无从感知的。就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刻骨铭心的长谈,拉近了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那种对他们眷恋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在这本书里叙述的并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儿子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与你书信,既不是无聊的唠叨,也不是俗不可耐的八卦新闻,而是具有好几层深意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艺术修养方面的探讨对象,讨论音乐上对手;第二,想激发出你作为年青人看法和观点,让做父亲的我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递给其他青年;第三,借书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也是文学上造诣;第四,我想你时刻让记住此忠告,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生活的细节方面,乃至艺术修养及演奏姿态方面。”

  以上四点贯穿全篇家书,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为人父母、做人子女的以强烈的启迪和感悟。

  现在,很多家长都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谈到父子家信,这无疑是一本教诲子女为人处世,以及对艺术层面探讨的典范书籍。傅雷先生将自己的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与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与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写入其中。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傅雷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夜空中的皓月一样,为我们驱赶黑暗,重现星月。

  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依旧在这朴实无华、简练的文字中流露出浓浓的严父之爱。尽管不同时代及不同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当下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我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静地品读字里行间的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中越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热】】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11-1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1-07

【热】傅雷家书读后感12-18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2-20

《傅雷家书》 读后感11-04

读《傅雷家书》有感01-02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1-01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0-23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12-12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