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时间:2023-03-27 17:03: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觉得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觉得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2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师能从本书的许多具体事例和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在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方案教学活动发展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职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作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亩哦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解放于同年真义吗?

  时至今日,儿童发展对每个成人来说仍存在巨大的可变性和极大的神秘感,去探索“童年的秘密”仍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执著一生的目标。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一个人的真正的进步都来自于发现和利用以前尚未发现的东西“。是啊!我向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事、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动力。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3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最近,在学习之余较系统的读了一遍《童年的秘密》。读完此书,使自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我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我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并使得自我原有知识架构中的错误的观念及错误的知识建构,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下方我将自我读《童年的秘密》的心得体会,做一整理。

  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我的归纳主要是从四个纬度来进行整理,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原则及环境;幼儿的心理歧变。第一:幼儿生理和心里的发展。从事物是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在不断地生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儿童个体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透过这一章节的阅读及自我在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自我坚定地认为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两大特性是主动发展性和多元智力发展关键期。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来发展自我,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我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用心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透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我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正因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一样的因素组成,不一样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必须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潜质,当然了,此时教师就应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持续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忙,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构成必须自我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潜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第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就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到达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就应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带给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带给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构成的个体潜质,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潜质的提高是会有帮忙的。

  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带给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二是自由选取。幼儿会根据自我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取所要感知的事物。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好限制儿童的自由选取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带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取。第三: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由于复合的形式不一样,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所以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富自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质。第四: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的成长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能够发展的很好,正因成人只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认为儿童就应怎样发展,怎样发展会更好。这样成人就使儿童用“自我的身体,别人的大脑”在发展,而并非是儿童利用自我的身体和自我的大脑并辅之成人的帮忙来发展。当然,家长也不期望自我的付出会给孩子的发展其副作用,只是正因他们的无意识行为会影响儿童在其自身发展规律支配下的正常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4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间,怀着虔诚的学习之心阅读了这本专著,本书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的冲突,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教会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正确角色和行为。可以说通过阅读我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儿童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被这种思想所支配:“当心这小孩别让他弄脏任何东西。看住他!提防他”,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潜意识就是管控与支配,往往还把这种无尽的管控与支配冠为是对儿童的“爱”与“付出”,须知这种无知的爱往往就是限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根源,对于此书中形象的举例:在早期阶段,所有动物的母亲都会小心地保护它们的后代,并攻击任何接近其后代的人。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常常会遭到破坏或失去。众所周知,母猪甚至会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窝小猪,相反地,野母猪却是最温柔和最富于感情的母亲之一。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雌虎和雌狮也会吃掉它的幼崽。这就表明,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发展。这形象的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必须要赋予一定自由的环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展,这也深深的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儿童的任何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间,不能一味的讲授、管控和支配,当然也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我们应该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规则不能太细。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进行操作呢?我认为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1: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会收到学生之间的告状,比如说某某把我的笔盒弄掉了,谁和谁闹矛盾吵架了,这时老师往往会马上把学生叫来,了解情况,批评教育,错的一方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那么这样做解决问题了吗?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可并没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成长吗?真正发展了解决与人产生矛盾的能力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与这一切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给儿童自己解决矛盾的空间,我想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止步于了解情况,让儿童自己尝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与引导者,不能作为裁判者。儿童在自主的环境下解决双方矛盾,其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例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提出问题没几秒钟就希望学生能马上举手,然后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干脆自己迫不及待的`进行讲解,一部分学生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那么这种教学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间,教师把问题提出后(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认知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考,强行的进行支配讲授。同样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也要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改正,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环境下的能力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在书中蒙台梭利说道:“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我想我们家长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5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我们一定要懂得温柔的呵护是爱,勇敢的放手也是爱。同时我们还要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他总会长大,总会有独自面对社会的那一天。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6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她这样论述: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7

  主旨:是固执还是意志坚定小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在他们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去做才行,当看到妞妞日记爹地妈咪一切请按标准程序来时,只是觉得很有趣,我没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顾,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当家中来了另一个家庭的小朋友,我才发现儿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强,而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读为固执。

  似乎这种大人与小孩的冲突特别容易发生在由多个照顾者照顾的情况,如果小孩心中已经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妈妈教会了某一刷牙的步骤),他会很坚持要这么做,当另一个大人换了另一种方法,小孩就可能会生气,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妈妈)。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例子一:一个二岁多的孩子坚持用某一种汤匙才肯吃晚饭时,父亲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反而斥责孩子不吃饭的行为,同样的要求在午饭时也出现,当时妈妈就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个汤匙给他,孩子拿到汤匙后很快安静下来吃饭,在晚饭时出现同样的事,因为父亲的做法不同,父子为此都很不高兴,结果最后小孩没有在斥责后吃饭,还是等拿到对的汤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断劝说三岁多的外孙去睡觉,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说「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妈妈过来问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觉」,孩子拿了一个火车头,然后非常顺服的牵着妈妈的`手去睡。这件事有人的解读可能是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但Motessori在类似的儿童行为观察中发现了儿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为妈妈比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显得孩子的行为较为顺服,有人称之为爱,但这种说法易让人误以为是用错方法的人不爱孩子,其实不然,在上个例子中,外婆也爱孙子,只是讲大道理不若理解儿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8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那么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自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学生。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除了生理发展外,儿童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

  《童年的秘密》从“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三大部分讲述了儿童的心理秘密。看完整本书,我感受更多的就是震惊——原来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一直都太自以为然地把儿童成人化了。其实我觉得《童年的秘密》里面讲的也不是一些什么神秘的定律,只不过是一些我们忽视了的事实。就像里面说的一句“设想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母亲,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方法错了”。

  一:有时候我们只是在表达着我们对儿童的爱,殊不知那样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伤害;很多时候我们根据生活的经验做一些我们都以为正确的事,但不知道大家都这样做的事也有可能是不对的。以下是从书上了解到的生活误区:

  作为父母,每天为工作而忙碌,为的只是积攒更多的财富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而言,最好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听不到街道嘈杂声的、平静和安宁的、光亮和温度都够调节的房间,就如在一些剧院里所获得的条件一样。不要小看这样一个空间,因为它可以令孩子的心情处于平静。往往家长注意的是住宅附近是否有名校、是否靠近市区等,又何曾想过这个。

  你应该还记得成人常常对儿童说:“你不能做那件事,你没有必要去做。”有的粗暴的成人甚至会说:“你在做什么?你难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吗?”在成人眼中,儿童是一事无成的,事情在他们手上只会搞砸。所以成人总会阻碍儿童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且,成人为了使儿童服从他,会利用儿童的无知,用人为的恐惧恐吓他,例如:如果你再哭就会有鬼来捉你。蒙台梭利说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防御手段。我们以为自己胜利了,以为小孩都那么好欺骗。就这样,我们伤害了他幼小美好的心灵。

  还有,成人不自觉地帮儿童完成一些事,例如:帮儿童洗手,帮儿童穿衣服。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儿童再得到了最初的胜利之后,就期待第二个胜利。于是,成人作出的让步越多,儿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失去了一些。

  二:我们一直以成人的思维去照顾儿童,看见他哭了,就断定要不就是饿了,要不就是尿裤子了。然而,这本书告诉我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往往误解了他的本意。以下是从书上发现的“原来如此”:

  婴儿就喜欢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之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这时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儿童脑海里,秩序是很敏感的,指东西应该放在规定的地方。他已认识到那些东西在他的环境中所安排的位置,并清楚记得东西的位置。

  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总爱粘着他身边的人,成人去哪他也要跟着去哪。这时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在他的身边陪伴他,而且很高兴能引起他人对他的.注意。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会觉得儿童很烦人,想法设法将他扔下,结果就是弄得他大哭一场。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与儿童玩做迷藏,我们故意装看不见儿童,故意跑来跑去,故意要拖延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他们。我们以为这样做,儿童会更高兴。作者认为儿童通常会很不高兴大声喊道“我在这里”、“难道你们没看到我在这里吗?”。如此一看,我们真的是多此一举,自作聪明。

  书本里面有这样一个例子:当一头小象被它的母亲带入成年象群时,这些庞大的动物就把自己的步伐减慢到幼仔的步伐;当小象疲劳停下来时,他们也会停下来。

  然而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却不懂得与儿童相处。在儿童的生活中,成人会不断打扰儿童或突然闯进他的活动中去。我们从来不跟儿童本人商量就安排儿童的生活。看完这书,我反省到成人要多换位思考、少自作主张。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管,完全放开手,毕竟他们是年少的、经验少的。成人是爱儿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作为成人,就应该要多学习关于儿童心理、儿童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式更好地照顾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9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务必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正因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明白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带给了基础。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因此,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正因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立刻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那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纪小就能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这天,在此刻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0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认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

  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1

  童年,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年龄,也让许多人对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为它离我们遥不可及。《童年的秘密》是玛丽亚.蒙台梭利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她仍然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规律,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儿童在一定时期是成人的老师。

  记得初为人母时,我只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当妈妈时的喜悦与兴奋,也连同严重的睡眠不足掺杂的。身体的虚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听到孩子的哭闹又是那么揪心,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的陪伴,让孩子与我渐渐熟悉起来。孩子三四个月时,只要我换一件衣服,她都会一边吃着母乳,一边仔细观察,小手还不停的触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孩子四个多月时的一天,我打算洗头,于是,孩子的姑姑帮我照看一会儿,长长的头发,洗起来费时又费力,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玩耍,总算洗好了。这时,孩子也饿了,我抱起孩子准备喂奶,谁知,孩子充满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无论怎样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脸,越哭越凶……家里一直都没有什么陌生人,也很安静,怎么回事呢?姑姑观察半天试探着说:“你把头发扎起来试试,她是不是不熟悉你头发披散下来的样子?”我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孩子望着我的脸渐渐平静下来,在我的怀里安静地吃着母乳……

  当时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辨别力,一个小小的有异常态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外部的秩序感已经早早地植入她的内心,不得不承认,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儿打败了,而且我败得是那么开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感觉的秩序可以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说的外部秩序,是儿童的敏感期的表现之一。儿童敏感期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成年人能及时发现,认真培养他们的能力,儿童必定会像雨后的春笋般茁壮成长,愿你我共勉!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2

  炎炎暑假,捧起一本《童年的秘密》,静静品读,忽然发现这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方式,仿佛在品尝一份精神大餐,余味无穷!

  这本《童年的秘密》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3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个性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就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就应停下脚步等待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正因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就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取。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4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15

  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的介绍后,为之震撼。在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时代,她的求学欲、兴趣、执着,在反对坚持的情况下,她成功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创新理念,这也是为全世界的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生命而工作的伟大创新。

  然而她的创新也多次遭到社会的舆论、迟疑和误解,但最终她的教育理念是被人类共识的,是她在整个世界上掀起早期教育的轩然大波。我们每个人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是对的,对人类或对他人有所帮助的,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会成功!

  蒙台梭利博士是医学出身,她从孕育生命为人生起端研究探索,婴幼儿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与潜能,这种潜能是无限量的开发。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儿童是永恒的,他存在于所有的时代,也将不断地诞生直至世界的末日,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与开创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那么,我们整个世界的兴衰,掌握在儿童的手中。现在我正是一位早期教育的使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我深知只有掌握了解“儿童的秘密”一切从自然生命出发,让儿童在自由快乐、自然中发展。从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去追寻、研究发现,随之总结经验,我相信每一个儿童都会有更大的潜能挖掘。

  虽然蒙台梭利博士被社会也有误解,但是现在她的教育理念方式流传到至今,这也足以证明,她的成功。三岁之前的婴幼儿的变化是阶段连续性的迅速发展,他们具有自然的“吸收心智”能力,只要适当合理的刺激,满足心理需求,儿童的创造力和学习力将会是无穷的。作为早期教育者,应有更大的创新,要遵循蒙氏的教育理念,一切以生命为宗旨,为早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把爱和教育的种子播撒给每一个宝宝。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8-05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8-12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19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2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10-09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篇02-14

童年读书心得10-24

《童年》读书心得10-28

童年的读书心得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