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13 15:09: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心得(精选15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教师读书心得1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教师读书心得2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出一个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我们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新课程的理念要内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漫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用新理念改变学习的方式。

教师读书心得3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半年多,经历了数不清的琐碎事情,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事,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细心,注重细节的人。但是琐碎的平凡,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每一个琐碎可以说联系到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和快乐!

  这半年多来,我面对着孩子,懵懂、迷茫、不知所措、惊慌、焦虑也有喜爱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总的来说,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和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真正做到爱孩子,要不断学习师德师风,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告别人生中第一个幼儿园半年工作的经历,来到了万丰幼儿园已有一个多月,在这里面对新的挑战,一切从零开始,难免感到吃力。但是幼儿园的文化丰富多彩,这不,我们幼儿园近期开展了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不但更爱孩子,而且更懂得如何去爱。原来,教师的语言、动作、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体现真正的师德师风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孩子在幼儿期非常喜欢模仿,如果老师的语言不文明,孩子也会跟风,有些孩子也会把不文明的语言带回家,势必让家长觉得我们老师没修养,从而对我们教师的印象大打折扣;教师批评孩子的语气和方式也很重要,如果过重,可能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快乐,因为孩子如果接受不当的批评,会形成自卑感,没有自信心,想想后果多么严重。

  教师的文明动作行为也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因素,孩子与老师朝夕相处,行为的养成是环境决定的。教师应当以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这一举动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和谐。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如此。既然是工作,就要爱岗敬业,用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细心、耐心、用心爱孩子,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才能体现工作的价值。

  当然盲目地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能让孩子科学健康地成长,我们教师应该多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读书心得4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教师读书心得5

  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则能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敏月、王晓平翻译的《观察儿童》一书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能说是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认真的对每一个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匪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些观察实例的呈现相当惹眼,称其为工具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能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能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其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一次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教师读书心得6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2.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龋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师读书心得7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要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强化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无疑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精神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技巧,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在学校以及教科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很多老师都反映,活动有层次,有主题,有内容,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反思这些教研活动,我总结了这么两点有效的提高活动效率的策略。

  我很担心说不好将想法说出来,化学教研组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多名老师有着很多荣誉,大家也都很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其他学校的教研组,可能有一些老师在组内讨论时会很沉默、不说话;担心自己说不好,不能在讨论时聚拢老师们的`思维,并将讨论引向深入。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鳌江中学化学组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本学期在组长的带领下,化学组每次都是畅所欲言,每次的讨论都不是讲空话,是对具体课堂的研讨,因为我们只是想把正在探讨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不是接受专家的考评。

  当然,在参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指定主评人,或者是参加说课的人选等。

  谁先来发言话语顺序调整出效果

  教研组活动经常会围绕一节公开课来展开评课和讨论,但是谁先来发言呢,按照以往的惯例,开课者先讲思路,然后同年段老师先点评,因为他们对教材比较熟悉,其他年段老师再补充,或者组长让一位老师主评,其他老师再补充,这种发言形式的优点是讲评比较到位,先有完整评析,再有细节补充。缺点是后轮到的老师可讲的内容比较少,尤其是可能会让本不多讲的年轻老师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少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让年轻的老师先讲,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补充,这样会更多的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更多的让他们得到锻炼。大家也会意识到,青年老师们讲得蛮好的,重视我们年轻老师。

  让年轻老师先发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压台,表面看是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其真实的意义是为群体对话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空间。因为,这使得讨论中的话语控制权不再仅仅掌握在经验丰富者手中,而是掌握在整个团体中,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的独立思考都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对摆在桌面上的不同见解的一种迎接方式,进而使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准之上有所长进。

  总的来说,教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同伴互助的集体学习,它的有效展开关涉到有着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件事情有着热情的工作伙伴的参与,如何让参与的每个人都卷入进来,需要一定的策略,也需要有个培植能力和习惯的过程。应该说,要使教研活动有效,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对方法进行选择,对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读书心得8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

  “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趁着年轻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

  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

  “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

  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与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学识基础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一,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吗?我们学习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大普通教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个教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

  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x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教师读书心得9

  一提起名师,人们总会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读了窦桂梅的著作《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后,我内心地震撼了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窦老师除了自身的天资聪慧外,也曾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努力!她的成长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知道的事情。窦老师无疑是优秀的,她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探索。读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我觉得确实是一味滋补的心灵鸡汤,最感动的是窦老师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执着”二字形容已经不够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愿意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他付出。

  看完本书,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做一名语文教师了。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

  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 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淹没。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他事实存在的,就像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在逐年递减,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也将走向消亡。正像窦老师所说“集体无意识”。

  我也要和窦老师一同呼吁: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操守。

  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驶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内容,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点是窦老师一直以来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

  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时,我似乎看到了身为副校长的窦老师,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点滴闲暇,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的身影。经典著作、《人民教育》、《读者》、《随笔》……都是她生活的伴侣。会前会后,旅行途中……她都会拿出书来,作一次精神的短暂漫游。读书,让窦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窦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底气十足,挥洒自如;读书,让窦老师的精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元素,永葆青春,永远美丽!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同意窦老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无论如何,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为儿童文学作品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

  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认识。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最重要的工作,但教过多年书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回望自己的课,读、说、议的环节一点也不少,可自己总觉得课堂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却又找不出原因在哪。看完窦老师的“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一章节,心中豁然开朗:我们缺乏的是对文本深刻的解读。而要深刻解读文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就《游园不值》一首只有21字的诗,窦老师写的备课体会就有几万字。她循着作者叶绍翁的足迹走进宋诗、南宋后期文学。跟着叶绍翁游园的同时,又要走进宋朝园林与宋时东吴民俗。再跟着作者的心境,了解宋诗的特点、江南诗派的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与诗中红杏木屐的意蕴……这才是备课艰难的开始,怎样把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具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才是更为艰难的跋涉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可如果我们手中没有直面教材的底气,我们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思考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又怎么能带着对教材的特理解进入心灵的觉醒呢?

  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财富。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将教材置于广袤的林子。在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学积蓄力量攀登。

  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窦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而她也在“公开课”这一“熔炉”中,获得了“熔炼”成功的喜悦与恢!上公开课,真的是“痛而后快地成长。”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害怕别人听课。怕的不是听课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自己课堂设计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不能驾驭学生,总之是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窦老师却有着她自己到的见解和亲身的体会。她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教师最好的平台。她认为公开课可以给自己提供丰厚的“利息”,专家、领导的指点不知比自己的单打练要强多少倍。十年读书,不如听君一席话。宁静的读书只是点滴的积累,而公开课的“利息”,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第六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读完∈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一章,更让我感叹、敬佩窦老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刻苦。每次公开课前后,她都会作有关的记录,作为练笔。课前备课时,她会在深入钻研教材后,写一些题外话,彰显自己把握文本精神的高度。备课时写一些题外话,记叙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再写题后话,整理出评课中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深刻思,长年累月,这已成了她的习惯,如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经常的写作,不但让窦老师“妙笔生花”,更让“写作”这辆推土机,将窦老师的思维推向纵深发展,去开垦灵魂深处最丰饶之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落笔、动口时呈现出来的语言修养更有具风采的说服力呢?伴随着朗读、语言、写作的词彩风流,教师各方面的风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外化为丰富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语文教师就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想着美丽健康的上方驰去。我决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窦老师说的很清楚,为什么老师要用笔静静地记录自己?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发现和生成新的“我”。苏霍姆林斯是这样说的:“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对于语文教学,我能认真研读教材,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交流教法,上完课后,我也会经常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今后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但就是没有及时动笔写出课后思,结果一到要写年度论文、期末写教学总结、教学思时,就得挠头扣脑,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来,往往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的。

  第七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为优秀教师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窦桂梅老师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

  对照窦老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我愿意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小学人民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10

  没错我也差点没弄懂作者的脑回路,一下子讲乡村教师,一下子又是讲什么宇宙什么星球,愣是啥都没看懂。不过越到结尾感觉越是恍然大悟。文中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可悲。他们说教师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在地球上在那个星球上唯独只有那位乡村教师还在坚持着。真是感谢他在多少的艰难困苦下,在病痛的折磨下却还在坚持住。他有着地球人很可贵的品质,他在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文明”,在他身体里,最后的那点烛光消失时,他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读书。

  读完整本书才发现除了书中那两个孩子外,好像其他人都是没有姓名的。

  然后呢我觉得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记住牛顿的那三条定律吧。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读书心得11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凭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从教育科研的高度,积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教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案例,初中数学 。本书深刻地反映 了我们中学课堂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我从中受益匪浅,先将摘录和体会展示如下:

  本书开篇罗列了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概念不清:运算符号错误;错用运算律;对负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违背运算律;违背去括号法则。“这六大点也是我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授课中应提前纠错,让学生少走弯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宽容与爱、尊重和理解。在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尊重、理解并宽容地对待他们,这不仅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及学生的热爱。“的确,在平时的授课中,我门太严了,不苟言笑,造成学生的紧张,这些做法不可取,应该严就严,多给学生勇气敢于说话,私下也应多关心关注学生。同时还指出教师如何帮学生纠错,1。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误、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2。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适当从学生易错的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加强对典型思路的分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3。让学生通过自我 评价,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自行纠错,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结合实例助其理解。

  如:”有些数学概念从客观事物的定向形式和数量关系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从实际事例或从学生已有知识中,退步引入并加以抽象,尤其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入手,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具有的上进心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减少运算的错误。” 即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中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的理念。

  20xx年4月,通过同事的推荐,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是华应龙老师教育随笔的总汇。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几年来,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开始了品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华老师的教育思想。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教师读书心得12

  青葱的时光里,似乎总能被一只飞虫、一片绿叶、一缕阳光所吸引,呆呆地注视很久。踏上了工作,步步生风,好像越来越无暇关注促使放空的点滴,就连阅读都大多从纸质书过渡到了电子书。到了学校,要管学生;到了家里,要管孩子,自己睡前的阅读常被瞌睡影响,委实蜗牛龟速了些。于是,我的每日阅读慢慢落实到了校车上,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却让我能日有所获。

  工作初时,常啃一些教学专著,努力提升着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但父亲常说,我的思维浅显了些,应该跳出钟爱之圈,多多泛读,加深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自从老爷子掌握了微信,加入了一个个小文艺、老愤青的圈子,伤痕派、缠绵派不断推送,我在校车上的阅读内容日益丰盈起来,很是要感谢父亲一番的。

  假期中,开始研读四年级的《12岁以前的语文》,陷入了“老庄”哲学之中。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父亲推送了我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在校车上打开了我的视野,调整了我的心态。在品读儒家、道家的融会交错中,我漫读着《老子他说》,遐思着《论语》,渐渐有了“君子不器,师者若愚”的一点感悟。

  “君子不器”应属儒家学派,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意谓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微信圈里曾经火爆一时的贴子——老师的角色。特摘抄如下:

  老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老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

  老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老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老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抄黑板报、写黑板;

  老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可以当图书管理员:因为要管理班级图书,登记借阅情况

  教师可以当会计:整天为学校收这个费那个费,学杂费、实践费、午餐费、杂志费……

  老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

  可以说,老师完全符合“君子不器”的定义,一种职业练就多种技能,怪不得不少婆婆想找个老师媳妇,美好的想法——能干。可是,这么多的角色在互换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的,这时就需要老子的“愚”了。在《老子》的不少语词中都有“愚”的身影,“使民无知无欲”是为“愚”也,“绝圣弃智”是为“愚”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是为“愚”也,那么难道说老子真的是“愚人之心哉”吗?不,绝不是的。这里的“愚”不是蠢笨,而应为赤子情怀,人之初的那份善、那份真、那么美,而教师的职业是很需要这份“愚”的。

  记得以前看琦君写她的外祖父,是私塾老师,又是义务郎中,对一切人都亲切和气,甚至连蚂蚁、虫类都要“保护”,他抓到小偷也不打骂,反而送小偷两块银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归正;为了“最蹩脚”的戏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带外孙女顶风冒雪去“捧场”,“拼命拍手叫好”,最后还给戏班子一块银元,“让他们买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他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希望把染有坏习惯的五叔教育成为力求上进的青年…… 琦君笔下白胡须的外祖父是那么鲜活而令后辈敬仰,就源自于他的那份真真切切的'“愚”。

  教师的那份“愚”或许就是“师德”,就是那一腔的教育激情,抱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信念,扎根讲台,探究成长;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领着学生跑、陪着学生走、推着学生赶;虽无血缘亲情,却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扼腕常叹息。要做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必要擅于走入学生之间,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烦恼忧伤;必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提升自我的积淀;必要爱好广泛,视野涉及各个领域,各科都有所涉猎;必要用一颗炽热的真心与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方能成全这亦师亦友的师生之缘。要达到这些境界,靠利、靠名为动力肯定是不够的,要靠师者的那颗初心,那跳动着的炽热的教育灵魂。

  我不太愿意多看教师的抱怨之贴,因为问题在那里,怨天尤人式的碎碎念实在多说无益,破坏了自己的心态,只会将事情引向灰暗化。教育的事业不可能完满,我们都在追求不完满中的圆满。教育的问题要克服绝非一朝一夕,绝非个人所能力挽狂澜的,但不必失望——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守着自己的底线和操守,尝试并坚持我们认为对学生成长有用的东西。同事常有人问:“我们要给学生怎样的语文?”个人觉得,不必用华丽的辞藻,高深的理论来注解。我们所要给予学生的语文,可以是尽我所能的给予我所知道的一切,打开他们的视野之窗,帮助其建构出语文基石,让他们敢于表达,并能清楚地传递给他人。

  我不是最棒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也不一定是最棒的学生,但本着真诚之心,我执教,他求教,他以我为一日之师,我以他为一字之师,教学相长足以快慰平生,而其中各种酸甜苦辣咸,子非鱼,鱼非吾,何必非得“小葱拌豆腐”呢?

  听闻,有人对于我们这群人相逢赞之认真,背后讽为*帽。那又如何?汝之有余,吾独若遗,各走所途,自享其乐。我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层次,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想着它们背后一颗颗牵挂的心,身为人母,家中幼子亦将入学,将心比心,不敢有负,不能有负,不得有负。故君子不器,师者若愚,坦然处之,安之若素。同行否?邀君上下求索!

教师读书心得13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老师,因为老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老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老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老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教师读书心得14

  魏书生认为,尊重别人是一种本事,“不会尊重人,从高层次上讲,享受不到尊重人的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从低层次上讲,自我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魏书生很尊重自我的学生,学生只要有一点提高,他就表扬;学生犯了错误,他也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唱歌、写说明书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更让我感动的可是,魏书生还十分注重点燃后进学生的期望之火,善于帮忙学生寻找长处,发展长处。魏书生以往讲过这样一件事:新学期,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他要求这两个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人找到自我的优点”。学生说没有优点魏书生则说:“不可能,我都替你找出两条了”还有一个学生向魏书生坦言“我学的不好,只考了8分。”而魏书生则一脸惊喜:“你一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我想,类似的`故事,魏书生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他善于研究后进学生的心理特点,扬其长而避其短,不断增强后进学生的内部驱动力,真正体现了“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所说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忙、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权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教师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同情心去唤醒儿童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忙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教师读书心得15

  寒假布置了作业,是看书。这个作业我倒是很喜欢,学语文的人自然需要读很多课外的书籍来补充自己的思维。只是这次我没有在学校列举的书目之内选一个,而是在卓越亚马逊上网购了我一直想要的那本书《目送》。

  很早就知道了这个作家——龙应台。很早就想拜读她别样风格的作品。只是这种渴求总是被繁杂的生活所湮灭,现在总算可以认真研读。书的扉页上写的是“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很温暖的话语呀。

  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情读完,读完却深深感动。感动于作者细腻的情思温暖的语调细细默默的话语无限深情的表白心中浓浓的亲情。从这本书里我也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也豁然也很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牵绊,而那个人,那些事却永远只是守候。文中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说得多么心酸又无奈。

  作者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父亲今年又去了上海,去了兄长那里,和母亲团聚。父亲去之前来我这里住了一晚,可是那晚我也没有好好陪父亲说说话,倒是父亲和我交代了很多事情,要我好好照顾自己,又默默的说“是不是你在新地方工作还要更累些?”我低头了,只是笑笑。当然生活的改变会让我要多分出一点心力。但是从这句话中我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而我却没有花更多的心力来陪陪他,这一去,父亲说要一年,一年才会和母亲回来,因为兄长的女儿出生了,没有人照顾。而母亲已经去上海一年了,这期间的两年,分分合合,来来回回。辛苦自然不用说,可你从来不说,连火车票都要自己去买,怕耽误我们的工作,而这么多的事情还要让你一个年过六旬的人来做,父亲,真的对不起。看了《目送》我想,我是明白了龙应台心中的那份感情,而我自己也是这么多年来承受着父母不求回报的爱。但愿我们对父母的爱还来得及,还能更好的相容。

  学会爱父母,懂得感恩,懂得天下父母心,才会在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明白要善待老人,要善待孩子。以前有一位老师说过:把自己的孩子当学生来教,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教。现在我想,或许真的可以如此了。父母要让孩子远走高飞,而教师也要让学生远走高飞,唯有好好的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体会人生酸甜,只有这样才不后悔为人师。

  而在现在的学生们,体会父母的关爱似乎很少很少,甚至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感情的漠视,小悦悦不就是一个人间情感漠视的活生生的例子吗?重拾温情,重拾温馨,从亲情开始,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多的向孩子们灌输一种情感,让他们在内心寻找自己的那份感动,《爸爸的那些花儿落了》,也是很温情,很感动的人情亲情的事例。爱,可能一直都在,但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我们在逐渐放弃着,漠视着,冷漠着,被迫着,但其实我们内心都渴望有一份爱降临在自己身上,可那也是需要奇迹的,除非我们自己一直都在付出而不是等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明白爱在那里,但也需要靠近,有一份爱,孩子才可以更快乐幸福成长,青年才可以更安心工作甜蜜生活,老人才可以从容看夕阳,一切都源于心中有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从书中明白更多人生的道理。《目送》浓浓亲情,让生活充满爱,充满幸福。

【教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心得10-1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5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0-29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11-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6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10-20

优秀教师读书心得02-14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01-05

教师读书心得(15篇)01-20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