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1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而整部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位伟大的母亲。当巴特刚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时,她就对自己说:"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的确,她全身心地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一只孩子的小鞋对她来说就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为了这迷人的鞋,她曾经对着天空恶意地诅咒、深情地申诉、虔诚地祈祷、悲伤地哭泣…。15年,这对一位失去儿女的母亲来说,每天都是第一天,哭声仍像第一天那样肝胆俱裂。当官带走她的孩子时,她的目光、她的呻吟,
在人类语言的库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两个字来形容来表达…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而作为孩子的我们现在不可能体会到这样的情感。尽管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而我们也是只有在面对困难父母给予援助的时候才会感受的那样强烈。你是否在细微处体会妈妈是怎样关心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让我们闭上眼睛去用心去感受。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2
雨果笔下酝酿的《巴黎圣母院》,巍峨壮美,在作者的心里,她是神圣的,是神的产物——“这是一个时代所有力量凝结的神奇产物,每一块石头都千姿百态,鲜明地显示了由艺术天才所统摄的工匠的奇思异想,一言蔽之,这是人的创造,伟壮而丰赡,赛似神的创造,似乎窃来了神的创造的双重特质:繁丰和永恒,庞然大物,见者无不震悚。”
虽然没有真实的见过这座神圣的教堂,但是在《巴黎圣母院》中,在作者的深情描写下,就已经让人无限遐想。
初次看完《巴黎圣母院》,只是仅仅知道了在巴黎圣母院中发生的.一段浪漫而又悲哀的故事,但当自己真正去读这本书后,就会发现故事背后让人深思的含义,作者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讲述了15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由于贪婪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指使卡西莫多掳走爱斯梅拉达,被上尉队长福比斯救,嫉妒的克洛德决定刺杀福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爱斯梅拉达被判死刑,在行刑时被卡西莫多救走,藏身在巴黎圣母院,乞丐群体为救斯梅拉达而在巴黎圣母院与卡西莫多发生大战,可爱斯梅拉达却被克洛德残忍的绞死在巴黎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的将那个内心丑陋的克洛德从巴黎圣母院教堂的顶楼推下,最后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长眠于鹰山地窖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故事背后的真相,让人哀叹,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人永远都看不完,读不尽,书中人物的性格,结局,心理,无不在演绎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善恶美丑。
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利和弊,善和恶,相反的两面,非善即恶,有人总说世上的好人比坏人多,所以,故事中的坏人总是恶名昭彰,落的个悲惨的结局,而善良的人也会得到他们最后自己选择的结果。
正如《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一样,她有着最旖旎的正面,也有着最丑陋的反面,她有着最炙热的灵魂,也有着最蚀骨的阴谋,她在东方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也在西边落日之时成为最独立的残霞。
在读完这本书后,想象着书中的场景——在飘渺的云雾中,一座硕大的教堂在云雾之中,在教堂的楼顶平台上,闪过了一幕幕的画面:身穿白衣裙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西莫多则远远地望着;丐帮男女老少为救爱斯梅拉达,开始攻打圣母院;从教堂上投下梁木石头,还将溶化了的铅水倾泻下来;在熊熊的火光中,石雕怪似乎都复活了,纷纷助战……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3
合上《巴黎圣母院》的书页,书中的人物仍在我脑海中浮现:驼背、独眼、瘸腿、耳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美丽、善良、温和的艾丝梅拉达,英俊潇洒的弗西斯,走近他们,亲历他们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对美与丑有了一番更深的认识。
毫无疑问,艾丝梅拉达是美的。她的相貌如洒在地上的白月光;她的歌声如拂过田野的.清风;她的舞姿如炉膛中跳动的火苗。她用婚约救下命悬一线的诗人;又用贴身的匕首守护自己的贞洁;她用甘泉滋润受刑者的口舌与心灵,尽管他昨夜企图伤害自己。她,美到骨子里。
而卡西莫多,是丑陋的。他的外表足以让人未与他交流就产生厌恶,但他的举动证明了他的高尚。他爱着艾丝梅拉达,将她救到圣母院;他避着她,怕自己的丑陋玷污她的眼睛;他守着她,无论生前死后,化为灰烬,融为一体。爱一个人,跌到尘埃里,恐怕是这场爱情中男主角的最好注脚。
什么是美?什么又是丑?
表面上的美与丑,是如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外在与内在往往是不统一的,就如同高尚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卑微而英俊的弗西斯。读罢此书,若让我们在二者中选一个更令人喜欢的,我想大概大家都要选这位敲钟人。他的高尚赢得了大家的爱戴,他的脸庞散发着光辉,他的周身充满着强健的美。
而今,君不见,各种P图软件横行,网络直播屏幕上出现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更为可笑的是,这种低俗的娱乐竟拥有广大观众。百年前的雨果已告诉我们外在美只是皮囊,而我们却仍不知端正自己的丑美观吗?
雨果在故事中感叹: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拥。美与丑不过是硬币的正反面,美过了限度就成了丑;而丑的幕布后可能有美的光亮透出。三毛并不是美女,但她自信的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她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我未见过三毛,但我看到一个自信坚毅美丽的女子,她笔下的文字是灵魂的歌唱,不亚于最美的圣歌。
真正美丽的人,定是灵魂美丽的人。
老舍说:真正的美,是不多施脂粉,不多穿衣裳。灵魂美的人,不需要太多外在的装饰,因为美在她心中,她有自信的眼神,上扬的嘴角,庄重的举止,大方的言谈,美,自然流淌。
容貌如何,顺其自然更好;品性如何,全在自我修行。希望我们可以完成这种修行,我若盛开,清风自来,美在心中,夫复何求?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4
如果世上真的有一部小说可以如此鲜明地把浪漫主义色彩融入现实世界,那么,就是《巴黎圣母院》了。它不仅是一部悲剧,同时也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伟大著作。为什么伽西莫多奇丑无比却善良纯真,肯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为什么克洛德主教原本向善,十年的清心寡欲却因爱斯梅达拉的出现毁于一旦,以致做下伤天害理之事?为什么爱斯梅达拉对无情的卫队长始终痴心不改,直到生命尽头?为什么伽西莫多对收养自己的主教,在最后一刻下了狠手?这一切的问题,从《巴黎圣母院》的背后,都能找到答案。
是的,书中最鲜明的形象就是伽西莫多了,他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缺陷于一身,独眼、歪鼻、驼背、跛足,还因长期敲钟导致了耳聋。这样一个人,只因为丑陋,被社会无情地弃置,没有人肯接近他,然而爱斯梅达拉却在他身受重刑,口渴难耐时为他送去了水,还送去了来自一个受害者的谅解与关心。这一口水滋润了伽西莫多干裂的心灵,使他由“兽”成功地变成了一个“人”,一个好人。在最后关头,他救了爱慕的少女,救了一个纯洁无辜的.灵魂。
关于另一个被人们痛恨的角色,克洛德,也因爱斯梅达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原本是有善心的人,可怜伽西莫多而收养了他。然而自从被爱斯梅达拉迷住后,他让自己的爱情变得扭曲了,不顾一切地去占有她,玷污她,在得不到她之后用匕首刺向与她幽会的卫队长并嫁祸于她,最后亲手将她送上了绞架。但恶有恶报,当克洛德狂笑着看他喜爱的姑娘吊在空中时,被气愤的敲钟人推下了塔顶。这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内心阴暗的人最终的下场。
也许连作者自己也被伽西莫多感动了吧,他成全了他的爱情,让他抱着心爱的姑娘的尸体死去,最后他化为了灰烬。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浪漫主义的精髓所在。
同时,书中对巴黎底层人民也作了许多描写,即乞丐居住地“奇迹王国”。在那里有爱,有正义,有勇气,有善良,是任何上层社会中所没有的,也是作者所追求和推崇的。除此之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巴黎市民浓重的市井气息,这也是书中一大亮点。在全书开头就描写了观众等着看圣迹剧的场景,从几次大闹与停歇的交替中,从乞丐的出现引发的小乱子中,19世纪巴黎风味的一幕幕场景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小小的美与丑接连涌现。
社会是个大舞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而《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深层次下人性的内涵。无论美还是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时候,美可能会变成丑,而丑也可能变成美,唯一不变的,是拥有一颗充满爱与宽容的心灵。也许这正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想要告诉我们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5
我想大家都看过美国电影《美女与野兽》吧!美丽的公主用内心善良友好的感化兽的心,唤醒隐藏在可怕外表下的美好……美与丑,不是绝对的——这是我在读完《巴黎圣母院》后的最大感受……外表是丑的,但内心可以是美的,正如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巴黎最下层人民、流浪者和乞丐。外表是美的,但内心不一定是好的,那不是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吗?美的也可以改变为丑的,阴郁的地方即使再怎么“圣洁”也主导不了所有人的命运;丑的也可以感化为美的,外表丑陋又如何,他们有温暖,有善良,有勇敢,有坚强!
俗话说世上无完人,绝对美的东西可能也只能在《巴黎圣母院》里找到了,那就是外表美丽,内心善良的少女爱斯梅拉达。她,为了拯救一个素不相识的生命而找了一个名义上的丈夫;她,用清凉的水安慰烈日下的畸形;她,有几个被圣洁教会赐予的圣洁称谓:“杀人犯”“女巫”雨果把这个美与善的化身带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刑场上,引起我们的无限同情,召唤起我们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外表美丽的不止有爱斯梅拉达,还有那个道貌岸然的“假和尚”克洛德弗罗洛,他没有善良,唯有妒羡、自私、阴险和不择手段,他是恶魔,他是野兽!而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他是可爱的猪八戒,他也是“野兽”,他外表野蛮粗俗,但他在爱斯梅拉达那儿获得温暖的体验后,他变成了暖心肠的天蓬,和为了少女的幸福而赴汤蹈火、牺牲自己一切的“野兽”!
在巴黎圣母院的外面,也有一群“野兽”,他们是衣衫褴褛,举止粗俗的'巴黎最下层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在这个“圣洁”的世界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教养”,他们像野兽般攻打巴黎圣母院,为的是就出他们心中的“圣母”,他们互相友爱,正直勇敢,舍己为人,用鲜血来泼洒巴黎圣母院的墙柱,用骨肉撞开圣母院的大门,我相信他们的悲壮,他们的慷慨足以捣毁圣日耳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政府,也可以摧毁巴士底狱,来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革命!
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即将被处死,在教皇的统治阴霾下,在副主教的摧残下,一个披头散发的“野兽”英雄救美,卡西莫多毅然背叛他的副主教,保卫了正义。这个“野兽”被重重磨难和恐怖摧残蹂躏成畸形,但他有强健的胸膛、有自豪的眼、又冲出迷雾,坚强正义的心!这是一场美与丑的对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雨果站在巴黎圣母院的舞台上给我们诠释了美与丑的真正含义,美丑的极端对照如洪流一般在读者心中决堤,浪漫温暖的潮水在心里,在脸上泛滥开来……
朋友们,何谓美,何谓丑呢?谁是美女,谁是野兽?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黎圣母院读后心得04-04
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10-11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06-06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7-27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6-14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6-24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1-07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11-08
【精选】《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1-15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