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时间:2024-12-16 03:33: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华)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华)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不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五个味道:即酸、甜、苦、辣、咸。

  酸

  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但从父亲口里说的唏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中,可以感受到。虽然,表面上祥和安平,但作者心里却按捺不住的酸。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

  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走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

  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内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

  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

  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朝花夕拾》里的《狗猫鼠》这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是,有时候鲁迅先生不只说的是猫,常常会代指一些人。

  鲁迅先生打小仇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讨厌猫、恨猫。而这个消息成了事实,被许多人知道了,一些人就趁风起浪,写了一篇广告词:“狗仇猫,鲁迅也仇猫!”在暗中骂鲁迅是条狗,但鲁迅先生心胸宽阔,不去计较这些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但他也在努力找着狗仇猫的原因。最后只在一篇童话里看到了些虚假内容,只因为狗把猫错当成了大象,受到动物们的耻笑,从此以后,狗和猫成了一对仇人。

  狗仇猫的原因不太明了,可鲁迅先生仇猫可是理由充足的。第一个原因是猫的性情与“我”翻不了身,以及踩死了“我”的隐鼠,让“我”很伤心。他还有许多让“我”讨厌的规矩。我也不喜欢阿长,可是鲁迅想要《山海经》,长妈妈费了心思办帮鲁迅买到,这才发现长妈妈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与妈妈对比起来,衍太太可以说是太自私了。鱼缸结了冰,“我们”去吃冰。可衍太太不但不制止我们,还为“我们”加油,在鲁迅父亲过去后,衍太太还让“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还到处传播鲁迅卖珠宝的流言,这种人真是太坏了,有些可恶。

  藤野先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不但为人善良更不会轻视中国人,还帮助鲁迅纠正笔记上的.错误,是一个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他认为知识没有国界,他把医学传播到中国,也希望有更多国家能有更好的医学,他这是光荣可敬的。

  鲁迅笔下鲜活人物还有许多,他的文章有独特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歪脖子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快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快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奔跑在百草园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的爬树、努力的大笑……但这一切的美好被瞬间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讲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好像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

  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故了。也就是说,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这在幼年的鲁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灭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况且父亲是被江湖庸医所误。但文章中,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鲁迅先生对父亲病故之事的难过与悲哀,而是一再讽刺了江湖庸医的荒诞;他们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简直是强盗。他们的行为作风屡次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也应当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封建主义孝道并不可取,人道主义才应该是真理。我们一定要为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向他们为我们一样。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葛湘湘)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在国庆的假期里,我读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作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本书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朝花夕拾》十篇散文表现了从清末到民初的社会生活风貌。虽然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但是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斗争性和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朝花夕拾》一书中共收录了十篇散文,其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等。其中我较为喜爱的,还是那一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教解刨学的先生,叫做藤野严九郎。这是一位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而且穿着十分随意、邋遢的先生,但他却是最使鲁迅先生感激的。本文中一共写了两件事,一件是藤野先生认真的修改鲁迅先生抄写的讲义,另一件是藤野先生耐心指出了鲁迅先生绘制的解刨图的错误。这样的种种事件明显地体现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有高尚品质的人。因为与其他人相比,藤野先生是一个毫无民族歧视的人。在当时,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日本的同学对待鲁迅先生的态度是带有歧视性的,但藤野先生却没有这么做,他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丝不苟的`,不论是日本学生还是中国学生,他都是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关心每一个同学,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之心。他毫无他给予学生以鼓励,以帮助,以不倦的教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学术传给更多的人,让自己的学术发展得更好。这恰恰更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一个真正的君子,这也是一种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这部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这部鲁迅先生的忆旧之作,文笔隽永,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今年的寒假里我读的书中就有鲁迅的《朝花夕拾》。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这是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捧起鲁迅的这本《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的生活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经过对往事的回忆,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正人君子,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之后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那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分明,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经过自嘲在暗暗讽刺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我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样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经过比较古今不一样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诞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先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那里面有对童年的完美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7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与它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样。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那味道会是别有一番风味吧?犹如清晨的鲜花在阳光的点缀下悄然声息的绽放着它绚丽无比的美,待到夕阳时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夕阳便赋予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

  鲁迅先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大作家,其作品不遮掩、不用华丽的文字去渲染,书中从未有过一个坏形象,但却能简洁的表现出封建社会的丑恶与对人们的残忍。因此,我更加喜爱他的作品。

  他童年并不绚丽,同时也并不乏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甚是让我羡慕,可是待我读到三味书屋中私塾先生的严厉让我感到忽如一阵寒风袭过。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与封建式私塾教育的束缚。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私塾教育给予极其不满的态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的,但是这样做,不就是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没了信心吗?所以应当让孩子健康活泼成长。

  《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灵活现的人物,富有饱满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着监狱般囚禁人们的旧社会。一切的感受,都是这么天真,都是这么的烂漫。最值得赞叹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读起来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时不时还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

  时间的推移,童年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朦胧不堪的记忆。细细的品味着《朝花夕拾》感受着那段不同年代的童年梦,与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但藤野先生工作是很认真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佩。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一视同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我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鲁迅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人,在那个被黑暗笼罩的社会里他并没有同流合污,在那个正人君子为数不多的社会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是对社会的讽刺,对于封建制度更是深恶痛疾。

  朝花夕拾,早晨落下的花,晚上才捡拾起来。老年时回忆过去如同昨日重现,定会别有一番景象。

  在朝花夕拾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

  《无常》讲述的是邻居家的儿子突发恶疾死了,阎王派了一个无常将那病死的人带回地府。那无常见他妈妈哭得可怜于是缓了半刻钟才回到地府,而阎王却认为他是收了别人的钱,于是就赏了他一顿板子。

  在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里,在金钱的前提下,真情流露成了虚情假意,一切怜悯更是可笑,一切信任顷刻间荡然无存,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情感在一点点流失,虚情假意的表情深处是一颗颗冰冷的人心。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孝里也不缺乏封建与愚昧。如卧冰求鲤,在寒冷的冬天,母亲想吃鲤鱼,儿子来到冰冷的河面上,脱下上衣用自己的体温融化那层厚厚的冰。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之忧。在丢失性命的前提下为母亲求得鲤鱼,那真的是孝吗?

  《二十四孝图》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父亲死后和兄弟分了家,独自承担起抚养母亲的责任,家里渐渐地贫穷起来,儿子出生后,担心儿子会占有母亲的粮食,于是打算活埋儿子。

  身为旁观者看着这些文字,不禁想到这究竟是真孝还是愚孝。那些为人称道的孝是否也充满封建与愚昧。

  手里的书渐渐被翻完了,那书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那是批判社会的勇气,那是污浊社会的一股清流,在那漫长的历史里,它一直在流淌,从来不曾停息。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0

  看过《朝花夕拾》有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和我是不两立的,封建礼教毒害少年,害得他们深了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1

  细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以后,我享受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2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些生活片段和经历在追忆旧时生活、怀念师长故人的同时,从侧面生动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讽刺了社会上丑恶的现象。我十分欣赏这部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作品。

  在众多回忆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场景。在文章中,鲁迅的情绪变化从对长妈妈的不太佩服到了有新的敬意。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鲁迅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同时,也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作者鲁迅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3

  《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但记叙的却是他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事,让我感受到脉脉温情,也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

  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和鲁迅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旧社会的习俗,阿长留下了许多看似迂腐的规矩:总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过年的'时候要说“恭喜!恭喜!”,据说这和一年的运气有关,还要吃福橘……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也要互相说:“新年好”,也要吃饺子,这是我们的传统,只是和一年的运气无关。

  虽然鲁迅在为阿长踩死他心爱的隐鼠而怨恨她,但不久后阿长买来了他渴望的“三哼经”(《山海经》),这让鲁迅大吃一惊,他相信阿长有神力,长妈妈去世后,鲁迅还在为她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而不厉的人;鲁迅的父亲倒显得有些封建了,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鲁迅很期待这个赛会,可他父亲却让他背完书再去看。父亲并不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批判了旧社会的思想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可是,我羡慕鲁迅,他还能去看五猖会,我们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像另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轻蔑、讽刺,而是给了鲁迅更多关怀和鼓励,藤野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鲁迅把一根血管移了一下位置他都能看得见。

  最后一个人物是范爱农,起先鲁迅很看不起他,他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了,他竟然连一个电报都不敢发,这让鲁迅很恼怒。但随着与范爱农熟识了,到他英勇就义,鲁迅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范爱农也许是自杀,他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去了阴间,希望在那里得到光明。

  我们的童年也在渐渐逝去,不一样的年代,却有同样的欢乐,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各篇读后感 朝花夕拾各篇读后感20004-01

《朝花夕拾》读后感09-25

朝花夕拾读后感06-14

朝花夕拾读后感09-07

[精选]《朝花夕拾》读后感06-25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08-03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07-05

朝花夕拾后感10-28

(合集)《朝花夕拾》读后感11-15

[精华]《朝花夕拾》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