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
鲁迅评红楼梦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读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恰恰也隐隐有这种感觉。然悲凉之雾却是一种最为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作者晚年回顾童年和故乡所感受到的一种悲壮的美。
呼兰县,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有满、回、朝鲜、、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当我读萧红女士这本小说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东北土地的厚实和粗野,人民的困苦和麻木。
逐渐发现也有热闹的庙会,人们有唱秧歌的、看野台子戏的,热闹异常。作者花了诸多笔墨描写自己的祖父、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还有冯歪嘴子,这个突破了封建礼教,和大姑娘王大姐结婚的人,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和嘲讽。当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先生如是评论呼兰河传。确实,全书的悲凉寂寞感始终萦绕不去。那个村口的大坑,时常淹死牲口和孩子,却没有人管。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个十二岁的快乐的女孩,最后在左邻右舍的挑拨谩骂中被残忍的用开水洗澡。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同样是在众人的诽谤、中伤中继续。这些又不能不是我扼腕叹息。
然而从本书看萧红女士的文笔,既非鲁迅匕首投枪般直刺民族劣根,也非郁达夫般文笔华美的勾勒出整个回忆。她只是慢慢地、朴素地陈述,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矫饰。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3
著名作家矛盾曾称这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当我读到 “ 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便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之后,我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 ; 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倒翁的表演 …… 后来,我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作者又以这种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的手法,让我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看到后面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我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 樊篱 ,在穷苦、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我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作者萧红不仅以独特的结构布丑《呼兰河传》的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呼兰河畔人们的乡土生活,风情习惯,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作者童年的回忆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 美丽的花园 ,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让我们一起赞扬她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4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让我们看到了萧红的童年生活。文中字里行间体现对童年的眷恋,回忆。在那精彩的语言中,看出童年是那样美好,使人向往。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萧红童年是有趣的、快乐的`,可是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你知道的描述非常传神。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的园子是多么美啊“花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这美丽的后花园,热热闹闹,红黄蓝绿,一点都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加上那给过她以无比慈爱与疼爱的祖父,童年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作者的笔锋忽地回转到现在了在跳大神会分外热闹的鼓声中,作者体会到的却是”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在美丽的放河灯的夜晚,”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时,作者心中却是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的呢?“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
童年,在我们的眼中,是天真、快乐、幸福、自由的代名词。大人们回顾童年时,总是会发出无限的感慨:“童年的时光真令人难忘啊!”我想,作者萧红也是怎么想的吧!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十分有趣。有一次,她把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以为玫瑰花香太浓了,把全家人都逗笑了。这样有趣的故事不止这些,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次—— 赶庙会。每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会回想起我逛商场时的一段小插曲。
那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逛一家大型超市。妈妈叮嘱我要一直牵着她的手,不能松开,要不就见不到她了。我一开始很听话,妈妈也紧紧拉住我的'手。可是妈妈一见到了漂亮衣服,就松开了我的手。我也忘记了妈妈的话,东跑跑西逛逛的,像个挣开了铁链的小疯狗。等我玩够了,玩累了,我才发觉事情不对劲。妈妈呢?对呀,妈妈呢?我只觉得心里一阵恐慌,想按原路返回去找妈妈。由于刚才玩得高兴,哪还记得路啊!于是我在路上见谁都叫妈妈,确认不是后我又马上跑开。最后没办法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突然,一个极似妈妈的身影走过,我没多想,一下子冲了上去,抱住了她,嘴里大喊:“妈妈!妈妈!”那个被我误认为“妈妈”的人急忙挣脱开,我这才看清楚那不是我妈妈。就在这时,妈妈却从商场另一头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对我唠唠叨叨:“傻孩子,没事往哪钻!”还对那个人不住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孩子认错人啦。”妈妈带着我像逃离灾区一样跑出了商场。回家后,妈妈把我训了一顿,并让我牢记了一句话:“逛商场时绝不松开妈妈的手。”
当时走丢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但现在想起来又觉得童年的天真是那样的有趣。就像萧红写《呼兰河传》的心情一样吧!短暂又美好的时光总会悄悄地溜走,所以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来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6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一本关于北方小镇呼兰河的书。作者是萧红。茅盾说这本书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书中写道,呼兰河的人非常迷信,不知道现实中现象的原理。我以为风雨是龙王降下来的,人死后会去阴间。人被杀是因为那个人造成了上帝`不满,人会害怕灵魂……。迷信也杀人,团圆媳妇被杀。小镇呼兰河上空笼罩着迷信,一切似乎都变成了灰色。
然而,太阳只是把阳光和活力聚集在一个地方——萧红家的花园里。除此之外,我认为呼兰河的其他地方总是有一丝无情、黑暗和荒凉。小巷很阴郁,街道看起来很热闹。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人们是无情、无知和迷信的。总之,对于呼兰河来说,五颜六色的萧家后院是天堂。
这个小花园可以非常丰富多彩。在花园里,蝴蝶是美丽的,蜜蜂是可爱的.,蜻蜓是灵活的,黄瓜是自由的,韭菜是小的……。一切都充满活力!一切都是一道风景线,但一旦他们离开花园,他们就变得死气沉沉。花园就像魔法。一切一进去,就充满活力。
假如这个花园只有这些,那一切都不值一提,因为那个花园里还有萧红和她的祖父。
小红小时候经常在花园里玩。她玩得很开心。她累了,爬上树找李子吃。她嘴里的李子吸引了一群蜜蜂,转身逗蜜蜂。小红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但一点也不单调,因为每天都有新事物,她每天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想是她和她的祖父让花园变得神奇。
她的祖父是家里唯一一个爱她的人。教她很多东西,陪她在花园里玩,也教她种植、浇水、蔬菜,事实上,是给小红快乐,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她像花园里的生物和植物和花园本身一样自由。
如果说呼兰河是一个夜晚,那么祖父和花园就是一盏灯,让小萧红看到自己的路;如果呼兰河是黑暗的,那么祖父和花园就是一束光,让小萧红看到周围;如果呼兰河是荒野,那么祖父和花园就是一个家庭,让小萧红有一个家……
《呼兰河传》虽然内容凄凉,但也写出了生机,表达了萧红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8
其实一天的时间可以过得飞快,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坐着阅读就可以。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尽是寂寞和冰凉,除了祖父和“我”之间有点温情外,我感受到的尽是悲凉和凄怆。呼兰河人的生活竟是那般:无知迷信的人、憨厚老实的人、无聊的看客们……还有被折磨致死的团圆媳妇,未出嫁就死去的翠姨,冯歪嘴子早逝的女人,难产死去的女人……不断地死人,并且是女人。有种窒息般的压抑感,泛着彻骨的寒意。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文中有描写春的句子,有写年轻的'姑娘们打扮的场景,但丝毫让人感受不到一点春之活力和青春的朝气,仿佛悲惨和苦难是既定的命运,受欺凌遭暴打是惯常的事情,死去也不过是伴随点哭声,打着白幡,埋在荒山,在世间留下一个长着枯草的坟墓罢了,或者说是小土丘也行。活着就是活着,不管是以什么姿态活着,死去就是死去,没人在意,生与死就是这般寻常。越是这样,越是没人反抗,也不可能去抗争,只有挣扎着死去,要么就屈辱地活着。所谓人性、爱、温暖几乎在这部作品里是绝迹的。
我想起了去年读的《家》《春》《秋》,那是家族中不同命运的个体演绎的故事,《呼兰河传》是一个地区的人们演绎的故事,然而又都折射了更广阔的地区的更多人们类似的故事。基调同样悲凉,但前者有抗争,有不屈的灵魂向旧社会和旧制度作挑战,()能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感受到还有一颗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后者没有,让人感受到了太多的冰凉、绝望、灰暗和死寂,仿佛不能自由地呼吸
篇幅《生死场》及之后个别篇章,格调变了,人们是被逼迫,被压迫得不能好好活着。日本人、地主们,泯灭人性的行径逼得人们活不下去,逼得人们会认为早死晚死都一样,逼得人们去自杀、疯掉。于是,社会变得惨淡至极,看不到希望的光景,活不下去只有死,这是唯一的解脱,也是对命运无望和悲痛后的抉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9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亲情故,两者皆可抛。”亲情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一种情感,让人感到温暖。亲情最好的诠释,也许就在这本《呼兰河传》中,它维系在一个一生勤勤恳恳的老人与一个享有“民国四大才女”美称的女人之中。当你翻开这本书,心头定会漾起一丝汹涌澎湃却又波澜不惊的无言感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哈尔滨黑土地上的故事。她叫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他叫张维桢,一个把孙女照顾地无微不至慈祥老人。书中屡屡描述祖父与萧红的生活,老祖父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从不与年幼的萧红计较,用一颗宽容的'心,给了萧红一个充满趣味的童年。这里,有祖孙俩学唐诗,你一句我一句的温暖课堂;有祖孙俩拿起农具干活的热闹场景;有小萧红误把狗尾巴草当做麦穗的搞笑情节……祖父特别爱笑,他用微笑给早年丧母的萧红一个完美的童年。文中处处可见描述祖父笑的句子,那笑容,是呼兰河人民特有的一种充满信心,期盼美好的微笑;那笑容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映出了萧红的快乐童年。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我和爷爷相处的时间不长,有时爷爷会在周末骑着摩托车来看望我们。每次见面他都会笑盈盈地问:“虫虫啊,有没有考100分啊?”有什么好吃的,他都舍不得吃,非要留下来送给我吃。后来,家中添了一辆汽车,车子刚买回来时,调皮的我在汽车里钻来钻去不慎撞了头,爷爷第一个走来安慰我,他的关心就像一张创口贴,治愈我的伤口并给我依靠。爷爷脾气特别好,面对困苦的生活从不怨天尤人,当他不幸患上癌症与病魔抗争被降服时,也是面带微笑的。爷爷生病时,我陪在他身边的时间非常少,现在想念爷爷时只能看看照片。爷爷,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孙女。
祖孙情,浓浓的情,千丝万缕的情。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
自从我接触了《呼兰河传》,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评价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当我翻完最后一页,《呼兰河传》也就看完了,不过我的心还沉浸在萧红笔下的这座小城中,心中又想起了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叙述,这样灰色的画面,这样悲剧的人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呼兰河不只是呼兰河,它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看似平静,但在生活中却处处充满了灰暗与沉闷的呼兰河,只能用“荒凉”来形容。在这里,苦难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愚昧与无知,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死去而死去,一个个悲剧不断的发生。在人们的心中只有顺应社会,只有顺应天命。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顺服”,但他们不得不顺服,这不得不就是他们的悲哀的根源。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
我在王老师的推荐下结识了《呼兰河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所吸引:矮小的瓦屋上堆着积雪,大地冰封,几棵光秃秃的树站在那里,一只狗和一头牛是这幅画上唯一的生机。我想:也许《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童 年在乡下度过的情景。
我本以为,那时的`农村也应该非常美丽,空气清新,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解放前的呼兰河是如此闭塞,充斥着重男轻女、迷信这些陋习。有一章就是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打、骂的情景。更夸张可笑的是,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胡家不去找医生,倒请跳大神的来,给她吃了很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抗鬼”的偏方,最后老胡家竟然听了跳大神的话,把团圆媳妇放进滚烫的大锅中洗三次澡,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最后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就像书中所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小团圆媳妇多可怜啊,不过才十四岁,就被卖到人家当童养媳,遭受婆婆的虐待,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不过这书中也有幽默,我能够感到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和可爱。看她“跑到窗子那里,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我,我也得加快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或者“在祖母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她一大跳”,看她吃饭时“满手是油,随吃虽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不生气”。萧红的童年虽然没有母亲,父亲也很冷酷,但就像她所说:“有祖父就够了”。她在祖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呼兰河传》里,有讽刺,有幽默,也有美,即使最后这美已经扭曲。但我更能体会到那深深的寂寞,小城里单一刻板的生活,几乎天天都一样。除了胡家跳大神、大泥坑子这些极少不同的事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就像茅盾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虽然寂寞,可它仍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
以冬天开始,以死亡结束,让人不由自主地疑惑,这部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童年往事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苍凉?《呼兰河传》虽然是在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立场与生命悲剧意识。
第一个故事反映了呼兰河的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个泥坑有五六尺深,不下雨就像粥一样,下了雨就变成了河了。人们和家畜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难免会有些灾难。这泥坑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小狗、小猫,鸡和鸭也经常死在里边。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填平泥坑,我想错了,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有种树的,有拆墙的。
第二个故事反映了人们的迷信。东二道街上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了阴间就样样都有了。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
迷信还是迷信,说什么跳了大神,给人看病。嫁人还得看生日,如果生日不好,只能嫁给钱财万贯的男人。萧红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是想告诉我们,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之后,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完美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3
呼兰河,一个荒凉黯淡的边陲小城。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种东北的城市的人们,都已经饱受战争与灾难的催残,已经变得心冷如铁,不理世事,毫无生活的目标。他们只知道这样活着,每天该卖豆腐卖豆腐,该卖面条卖面条,对别的事不管不顾。这正是作者萧红在《呼兰河传》开头所描绘的现象——地冻裂了,手冻裂了,水缸冻裂了……灰蒙蒙的天,白茫茫的雪,恰似人的心,混沌一片。
但是,就这在这个平淡无奇的小镇中,住着“我”和祖父。“我”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孩子,祖父是一个童心未泯、爱说爱笑的老人,我们在一起念诗,吃东西,玩耍,祖父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祖父的那个大花园。在那个花园中,一切似乎都是活的——花儿,小草,黄瓜,蝴蝶,它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我”与祖父在大花园里干活。说是干活,也是祖父一个人在干。而“我”呢,一会儿去周围玩儿,一会儿还添点乱。可是,爱“我”的祖父不责备我,反而总是笑着,耐心地为“我”讲解着这些谷子的知识。他与“我”在花园里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美好时光。“我”的`童心让这个花园变得温暖,变得充满乐趣,变得四季如春,即使是在这样黯淡与荒凉的小镇上。
的确,在茫茫尘世中,似乎唯有孩子,才能发现并拥有生活的乐趣,才能体会到自己身边那一草一木的价值。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不论天气多么寒冷、不论风雪多么狂妄,相信“我”与祖父,一定能在欢笑中度过每一人黑色的日子。而那个花园,在我心中,永远是春意盎然,红花绿草。
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春天;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快乐;哪儿有童心,哪儿就有幸福!童心,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童心,是荒芜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童心,是无边海洋中的一叶小舟;童心——
冰天雪地中的一把火!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4
这学期,我有幸读到了民国才女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每一章都讲了不同的故事。第一章讲了东北小镇呼兰河美丽的自然风光;第二章讲了呼兰和小镇无不蒙昧的习俗;第三章讲了“我”的童年核慈祥的祖父;第四章写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由生到死的过程;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生活与性情古怪;第七章写了疯歪嘴子的'生活与人们的传统意识。其中,我最喜欢作者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作者将小团圆媳妇之死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将我带回来了70年前。小团圆媳妇这个长得十五六岁大的十二岁乡村姑娘是非常健康。快乐。开朗的。就是这个开朗。机灵。纯朴的乡村女孩,却被身边的恶风旧习核周遭的愚昧之人慢慢折磨而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残忍且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相亲们给出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草药铺子里半疯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神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就在这一连串的折磨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她做主的时候,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吗?在那个年代理,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夺目明珠。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5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本书讲了呼兰河人的生活、萧红的童年,因为萧红小时候生活在哈尔滨的呼兰,所以会有偏远带来的安宁,但也会带来偏远的落后。
呼兰是一个很小的小城,只有: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再就是小胡同。但通过萧红的描写,我仿佛来到一座好大的城市。我认为,在萧红的笔下,呼兰是无趣的,是无奈的,只是生、老、病、死,不过是出了什么事就哭、就烦,过一会,也就会当做没发生一样,照样继续生活。像文中卖豆芽的王寡妇: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得买豆芽,她仍然还得静静地活着。
介绍一下作者。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张迺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一生有三名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萧军、鲁迅和她的祖父。我觉得萧红必须需要有人照顾,如果没人照顾,她便无助、弱小起来。
作者——萧红因家里重男轻女,所以家里除了祖父没有人心疼萧红。萧红的爷爷陪她背古诗、给她做烤鸭,等等。因为爷爷善良,所以萧红爷爷的性格传给了萧红;因为爸爸学习好,所以爸爸的聪慧传给了萧红,同时也给了萧红相对良好的.教育。这才有后来的称之为“国民四大才女之一”。
萧红的家乡就是呼兰,祖先是闯关东从山东来到东北黑龙江呼兰县,萧红的家很富裕,是一个地主家庭,但萧红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因此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我觉得通过读《呼兰河传》,萧红告诉我们:她的童年看来是有趣的,但心里是无奈的;萧红很要强,想要有开阔眼界的欲望,这也许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一件理由吧。总之,萧红通过这本书介绍了她的家乡——呼兰,通过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视角,凭借着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带着对爷爷的怀念,对小人物的同情,对自己的安慰,完成了它——《呼兰河传》,值得我们走近去看。
小侦探达尼尔读后感大自然的孩子们读后感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000字西游记读后感850字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29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11-14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20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30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8-04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4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7-20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1
读后感《呼兰河传》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