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为取悦贾母,为自己捞点好处而甘愿在贾府陪笑。在这场凤姐、鸳鸯导演,刘姥姥主演的笑剧中,我却品出了几个不一样的刘姥姥。
她是众人的开心果。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逗得众人哈哈大笑,体现了其风趣的性格。夹鸽子蛋时的“撮”,“闹”尽显憨态,其风趣的`语言和可爱的动作成了大家快乐的源泉。
她是精明圆滑的妇人。为了给自身谋利益,带着孙儿到贾府攀亲。明知凤姐和鸳鸯是想让自己出丑讨贾母欢心却不说破,还卖力表演,对其采取了现实的态度。
她是封建时期典型的市民形象,自身无权无财,只有巴结权势才能谋得生活。凤姐和鸳鸯不应不懂基本礼节,而刘姥姥因迫于生计而身份低微,并无拒绝的权利,封建时期的平民特征均在她身上表现得了出来。
对于刘姥姥这一可悲可叹的形象,我更多的是怜悯,并无厌恶之情。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清代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作者充分运用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史湘云。
宝玉和其他姐妹的生日到了,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在家。大家定了两桌酒席边吃边玩。散席时大家突然发现史湘云不见了,一个小丫头看见了云姑娘,就叫大家过去看。只见湘云枕着一包芍药花瓣,卧在石凳上睡着了。芍药花瓣沾了湘云一身,手中的扇子掉到了地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湘云口中还喃喃念着酒令。众人见了连忙推唤搀扶,湘云看到大家才发现自己醉了,连忙回到红香圃,喝了两碗浓茶才觉得醒了些。
从史湘云醉倒于青石凳上,我看出她是一个十分爽快的'女孩,她也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孩。可惜最后被迫远嫁。要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红楼梦》读后感4
看过《红楼梦》,才会明白原来女人是如此哀婉动人,这样仪态万千,这样楚楚可怜,这样冰雪聪明……曹雪芹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
豪迈如史湘云,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聪慧如薛宝钗,也有花间扑蝶的雅气;也惟有幽怨如林黛玉,才有掩埋落花的闲情。《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是水做的女人的深刻含义。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善于交际、果断坚决、处变不惊还是值得今天的女性学习。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做尤二姐,被男人金屋藏娇是很难有好结局的`;也别模仿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尤其在你一无才情,二无美貌的情况下,千万别学贾惜春,懦弱无力,一走了之,要做个有胆识的女人;更千万别学尤三姐,为个柳湘莲、为个所谓名节便抹了脖子,这个世界上好男人多得是,也许一个更出众的男人正在不远处等着你呢。
总之,书,可以使空虚的心灵得到充实,也可以使狂躁的灵魂趋于安静。谁泛舟书海,谁的人生之舟就不会搁浅……那么,就让我们在书籍中间,享尽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吧!
《红楼梦》读后感5
红迷真的如醉如痴,看张写这个都觉得她考证的自得其乐。其实总结下这本书,主要就是说了红楼梦这部书如何成型的过程。
无外乎为了规避“被删文的危险”不停地改,以至于到死都没改完,还是怕书稿“下架被删”于是边改边抄写印刷了,以至于有的部分前言不搭后语有矛盾,有的版本改了有的版本没改的`乱糟糟。
但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还是大体定了的,黛玉在宝玉婚前就早死,宝钗是婚后不久死去,早本宝玉续娶湘云一同沦为乞丐。后来改成出家。
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神话色彩,就是残酷的现实主义,但是一方面为了规避“删稿”一方面被风月宝鉴收录,这里有一点不太明白这个风月宝鉴是什么,是个诸如类似神话期刊的东西?被收入互相影响而后加了神话色彩,后面就改成出家?还是说这个风月宝鉴是一种什么故事体,作者吸收录入增添了神话色彩,来避免一些现实向的自圆其说。这里就不懂了。
张爱玲这本书大概写的就是证明这些的考证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6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笑猫日记》;有描写女孩心声的《假小子戴安》;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对作者曹雪芹爷爷也是一样,我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一本影响我们一生的书,书中的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踢毽子、跳长绳……。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就连最感人的也是林黛玉……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爷爷,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油!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这本书是我从十一岁开始读的,它是所有我读过的书中我的最认真的。每每看起这本书,我就完全沉浸在书的情节中了。
起初看这本书,只觉的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果十分悲惨。
贾宝玉本是天上的神瑛侍者,因一株名为“择珠草”的草而枯萎,便以甘露灌溉,得以长生,这“择珠草”为报恩情,特降凡历劫,以还灌溉之恩。殊不知“择株草”就是现世的林黛玉。正因为这一次报恩才引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一段痴情。
书中重点写了贾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而其中我最不喜欢的是宝钗。尽管他善解人意,心灵手巧还事事做得周全,我却依然对她产生了不好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阻碍了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而且众人设计宝玉用偷梁换柱之法,把黛玉换成了宝钗时,宝钗明知道原委,却依然遵从贾母等人的吩咐,害的宝玉黛玉最终阴阳两隔,而更为令人心痛的是黛玉是在宝玉宝钗成婚之时香消玉损的,而事后好些天宝玉才知道这件事。
《红楼梦》读后感8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三年级,当时为了更快的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黛玉很聪明,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呀!
《红楼梦》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吸引人。
《红楼梦》主要写了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的兴衰史,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出生于苏州的林黛玉,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的工作繁忙,于是被她的外婆贾母接到了贾家生活。在这里,她认识了表哥贾宝玉,并开始喜欢上他,贾宝玉同样也很喜欢林黛玉。可是,由于有“金玉良缘”之说,贾母并没有把黛玉许配给宝玉,而是把同样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的.薛宝钗嫁给了他。林黛玉很忧郁,不久就病死了。虽然宝钗也很漂亮、讨人喜欢,但这仍然不能让宝玉摆脱对黛玉的思念之情。后来,贾家开始衰败了,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也去世了,宝玉最后出家当了和尚。
这是一个很能打动人的悲剧故事。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写得很有特点,比如说:林黛玉很聪明敏感,心思很多,很爱哭;贾宝玉很喜欢女孩子们,对丫鬟们都很好;薛宝钗宽容大度,很体贴人,能使人人都喜欢她;史湘云性格外向,爱说爱笑……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写的这部不朽的巨著,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我也和众多读者一样,爱看这本优秀的名著!
《红楼梦》读后感10
在速食文化遍及的今天,都市人早已经习惯了刷微信、微博,点对点、浅阅读,很多人都会遇到对大部头的书籍无法读下去的经历。
“书香满西城”这一期所选的书籍为《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被多少读者、学者捧读、研究,又有多少人将其束之高阁,充当书柜里的装饰道具。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也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读起的,因为被大人看到的话是“不务正业”。工作后,印象里没有像高中时期那样要当门未完成的功课一样去尽快完成它。只是,在找哪个诗句的时候才扫描阅读一番。
其实,一直以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经典,更是一段静心的旅程。我个人认为,成年人,已经走过了爱读书的阶段,读好书、善读书才是每天要度过的`日子。自去年底,参与到“书香满西城”的家族里来,更加体会到了分享的力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书友们,尽管多数人都是陌生的,但是,当大家围绕每月读书主题,传递自己的读书体悟的时候,聆听的人,可以感受到同道人的亲和,分享的智慧,多角度的剖析,不经意间得到的启发,伴随着身心悦读,坚定地在书径中走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11
作者怀着正义、同情和爱惜的感情,塑造了晴雯、鸳鸯等一大批如同过江之鲫的丫环形象。她们大多善良、纯洁、有理想、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这些被压在最底层的丫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民主思想的进一步显示,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书中还真实、深刻地描画出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剥削阶级荒淫无耻、贪婪凶残、阴险毒辣的特点。其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12
看完红楼梦,心里是无尽的伤感和苦闷,不过我也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文笔。
比如说,金陵十二钗的又副本的一首诗,词诗解上经过翻译,竟然和晴雯有关,是彻彻底底写晴雯的,(什么月难逢,彩云易散)仅仅两句,就以出现了晴雯的名字,下几句,就深奥的写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上,又出现了两个性格命运都不相同的两位女子:薛宝钗和林黛玉。一句玉带林中挂,就写出了这个女子的命运与名字。请各位想想看,玉带本是戴在腰上的,而此时却挂在林中,就预测了黛玉命运一定不妙,玉带林倒过来不就成林黛玉了吗?宝钗的命运,此刻就不多说了。
红楼梦的结局也很悲惨,我最喜爱的晴雯和黛玉都病死了,其它人物不是走了就是死了,还有像凤姐和探春这样的女强人也无法挽救自己。在封建社会,不论你有多强,也只能依靠你的父亲,兄弟,儿子。一旦他们离去,你就只能灭亡。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著。作者曹雪芹积十年的心血精心撰著,但终没能完结此书。高鹗的续书完成了宝黛悲剧,可是让宝玉中举,贾府复兴,则是违背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
林黛玉这个人物构造就是作者自己。她原是苏州人,因幼年丧母来到了外祖母家——贾府。在贾府里寄人篱下的'黛玉和姐妹们和睦相处,特别和宝玉一起的时间十分多,而宝玉也喜欢她,可宝玉却和宝钗成亲了。
曹雪芹本人也是如此,出生贵族,从小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可是少年时期却遭遇了家族的败落和抄家。他认识当代的皇帝乾隆,凭着自己的才学和贵族血统完全有机会继续宦途当个大官,可是看透官场黑暗以及心性高傲的他执迷于自己的小说生涯,最后穷困潦倒的他在一个大雪天死于茅草屋中。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家喻户晓,而且对小说、作者的研究已成为了一门学问——红学。
这本书意义深刻十分好看,我要再看一遍。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首,这部书以宝黛钗三人的悲剧爱情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处处有着悲伤和无情,尤其是金陵十二钗的结局。
枉凝眉中唱到一个浪得仙葩,一个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一个
枉自磋啊,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镜中花……短短几行字却唱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和一对知己的爱情成为了泡影。
林黛玉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她从来没说过一句让宝玉考取功名的话,也保持着“孤标傲世皆谁隐”的性格与姿态,也是能与保育结为知己,心生爱一的根本,宝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止,一张一弛,只有黛玉能读懂了解,宝玉对她也“心有灵犀一点通”
殊不知他们爱的越深,封建社会对他们的伤害就会越大。
《红楼梦》读后感15
关于刘姥姥这个人物,想必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些人认为她贪财,有些人觉得她有些圆滑,会见风使舵。而我却认为刘姥姥是一个富有智慧又不乏善良的人。虽然刘姥姥是个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下人,但是她在是非对错面前却能表现得不卑不亢,实为可贵。
在《刘姥姥嬉游大观园》这一章回中,刘姥姥的到来与“一进荣国府”中的意图有所不同。与第一次的到来大相径庭的还表现在刘姥姥在荣国府中受到的待遇上。
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府中众人都对刘姥姥及其孙儿冷眼相待。而这次,刘姥姥再次嬉游大观园,也许是为有了老太太的邀请,刘姥姥一行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这就是这次刘姥姥来到大观园与第一次最大的区别。
我觉得,刘姥姥虽说是个乡下人,有时不懂得规矩。没见过世面。但是她却要比那些虚伪,做作的大家庭中的`小姐太太们好的多。她真实,善良,面对大是大非能够表现得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这些都是刘姥姥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之所以喜爱刘姥姥这个角色的原因。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5
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红楼梦读后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