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11-28 14:29: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大海茫茫,岁月悠悠,遥遥万里的两地之间,一封封家书联结着父子俩炽热而又相吸的心。若干年后的今天,阅这页页家书,感傅雷与傅聪这世间最温情的谈话,与他们共同体验书信的浪漫,亦品他们铭心的父子情谊,我,渐渐地触碰到了些许所谓的人生启悟。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信中曾这样写道。我谓人这一辈子,本就是场枯燥而漫长的修行。有人修身,有人养性,无不在扮演着苦行僧,竭尽一生向不胜之寒的高处攀爬。而在傅雷的教诲中,傅聪得到的不仅仅是攀登巅峰的经验,更是来自父亲言语间流露的往上爬的支持与鼓舞,以及一颗登上巅峰后波澜不惊的内心。

  苏轼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傅聪在父亲傅雷的要求下每天花费11小时练琴,与琴促膝长谈,就连酷暑时节衣裤湿透都不曾休憩。傅聪以自己的坚忍之志来打磨琴技,无偿地“消耗”青春。他用无尽的汗与泪换来了掌声哗然的“全剧终”,傅聪,这个享誉世界的名字,深深印在了历史中,他以一名优秀钢琴家的身份创造出的成就在国际艺术长河中流淌,涓涓不息。

  “谁将声震天地,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是尼采对后人的劝诫与激励。基于此,我深信:潇洒自在换不来累累硕果,兢兢业业方成就姹紫嫣红。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也非一足之力也。正是有了父亲所给的“磨难”,才致使儿子傅聪能一步步向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迈进。

  大器之成,终有待雕琢。有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因此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对其来说未免有些残酷。“倘有天分,则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倘无天分,宁可做别的工作。”这是傅雷的人才观,在这番人才观下,仿佛他给儿子系下的所有“痛苦之结”都可迎刃而解。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一流的艺术家:这不过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一份充满希望的爱。

  不过,在儿子成功之后,傅雷对他的教导也并未止于此——他提醒傅聪要常怀赤子之心,并用求索的心态来追求真理。因为他知道,凡卓凡超越者,必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学得会自己面对孤独。

  “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正是因为有他悉心的教导,傅聪才能够于浮华世事中,沉下心来,窥探自我的心灵之窗。

  傅雷将拳拳爱子之心融入文字,以一封封炽热的家书塑造了儿子的'灵魂。傅聪的一切成就,必定离不开这位伟大的父亲!

  辛酸无疑是泪水的一味陈药,这一味又使人生百般丰富,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强,铸就了一股韧劲。我们这一生,荆棘丛生,唯有奋斗,尝试冲破一切苦难的囹圄,擦干泪水,方能觅到这甘甜的酒浆。唯有庸碌的人,他的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这跨越大洲的家书,赋予了文字太多的情感,传递了无限的能量,鼓舞了多少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又启悟了多少辈人才乃至平凡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沉寂的深夜。

  昏暗的书房里隐隐亮着一丝光亮,两鬓斑白的傅雷老先生仍不减精神矍铄,伏于案前,暇有所思,提笔写下一封长信,于喧嚣的岁月中,给那在异国漂流的儿子学术上的鞭策和精神上的勇气。那些笔尖下镌刻的文字,仿佛坚固的纽带,挣脱出距离的束缚,将父子的心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中一股温暖的力量。

  翻开书页,一下就感觉年岁陡增。傅雷老先生的文章,是文坛上一股珍贵的清流,细腻感人的嘘寒问暖,严谨睿智的学术指导,叙述着对傅聪的满满爱意。他的笔触里既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又有简简单单一句话的厚朴真挚。先生的家书,绝不仅仅是与亲人交流沟通的简单书信,更是一部苦心孤诣教导孩子,充满艺术修养的教育读物,先生夫妇堪称父母的典范。

  读罢,方感慨傅雷先生对儿子的关心和嘱咐实在是无微不至。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说话待人礼仪,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于人生,傅雷认为痛苦的经验对灵智的'成长,艺术的领会有莫大的益处,鼓励儿子要有乘风破浪的信心,不畏挫折,战胜苦难,勇攀高峰!于礼仪,傅雷谆谆教导,加以规劝,认为说话礼仪风俗恰到好处是成熟和修养的表现,规劝儿子完善自我,提高修养。傅雷先生的家书中没有教条式的命令,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平实亲切的语调,同儿子讨论艺术,讨论音乐,以身作则地细心去教导孩子为人处事,引导他成为一个努力真诚,理性有修养的中国人。傅雷没有只关心傅聪的学术,而是从品德,健康,智力,体育等多方面去引导他,督促他。

  傅雷教子以严厉著称,窃以为傅雷必不会在家书中直白的表达爱意。不然,家书开头便是抒发离情愁苦,目送儿子远赴波兰的不舍与感伤。傅雷甚至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直言自己虐待了孩子,体会到了人生何其短促,字里行间是一个父亲深深的自责与爱。同时可见傅雷的谦逊自省,他能虚心向儿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向儿子学习。实在是难能可贵!

  反观当今,多少父母满怀望子成龙的希冀,一味地强求孩子的成绩,却未曾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沟通的匮乏,教育方式的欠缺妥当,反而使孩子变的反叛。我想家书这样一种形式或许能摒弃外在的隔阂和枷锁,从内心深处给孩子带去温暖和力量。数字化的时代,人们都被数字媒体裹挟着向前,用书信沟通的人越来越少,殊不知用书信沟通多了一份真挚多了一份温暖。读完傅雷先生的家书,人们或许应该沉思,何为深度沟通,何为有效沟通。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是一个布满阴霾的年代,难以想象先生是以怎样超然的心态,承受住动荡岁月里遭受的折磨;是以怎样的冷静,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同儿子讨论音乐的真谛;又是以怎样的勇气云淡风轻地同儿子嘘寒问暖,未曾抱怨半分;更是以怎样的心态决绝悲壮遗憾地离开人世。傅雷的家书,让人体会浓浓父爱的同时,也让人窥见这位伟大学者的短暂一生,领略到这位艺术家的超然气度。

  傅雷先生的家书,无疑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续将这份家书精神传递下去,秉承下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4-28

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8-0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10-29

傅雷家书读后感09-20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5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9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5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6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