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据说傅聪小时候,傅雷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订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的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在酷暑的时候,傅聪由于练琴,经常衣裤全湿。这些事情,在书信里也可见一斑,傅雷在其中的一封信里这样教导儿子: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和西洋的礼貌。后面还详细地讲解在饭桌上应该怎么做,出台行礼或谢幕应该怎么做。
光这一严一细,能见父亲对孩子那殷殷切切的爱意和期望。
我们作为学生的话,他这里也有许多能借鉴的;他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在语言的学习上,他有四五次提到,学习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新来过,犯不上。担心到国外,由于语言障碍,乐理跟不上,在国内要多学乐理。这都是在四五封信里提到的。其中乐器的技巧也是如此,几次三番,一点都不腻烦。对傅聪的感情,他叮嘱前途为重,健康为重;对友情,他说:待朋友不能马虎,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身体,要有空去休息,真是一切零星小事都帮孩子想得周到,一些事情都要做的'妥帖。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傅雷家书读后感2
纸与笔,造就家书,温润而深情的字眼。也许此刻我们不再写什么家书了,但它始终是一种记忆,一种礼貌的传承。提到家书二字,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古人们的家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家书,寄托着沉甸甸的爱国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还有没有这一日呢?陆游不明白,陆游的儿子也不明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依然是陆游的家书。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书,承载着陆游一生所学,寄托着诗人无尽期盼。一行行话语,是否也曾被厌烦,又被当做无价之宝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轼的家书。可是,这是寄给弟弟的。兄弟二人,你吟我唱、你唱我和。很是欢快地度过了一些日子。似乎有些年少无知,无知人情世故,但又是学富五车,更不用说苏轼的百年第一了。抚今追昔,过去的梦,早已不在。
如此之多的家书,令人动容。初读《傅雷家书》,觉得便是些学术性的,大白话般的假大空式的'文章。再品,才逐渐发现,字里行间都是对儿子深深地挂念。当时的雏燕早已远走高飞,只剩下老燕默默注视,期望用翅膀扇出一阵顺风,托你走向成功。那些提议,都是家人们一生的经验。我总是被里面一些微不足道的字句感动。“不用怕麻烦人家。运到团里时,外面包的笺,千万不要自我拆,很容易刺坏手。”真的是细致入微,想到了每个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总觉得父爱如山,应当是不善于表达的。可是傅雷却像妈妈一般,絮絮叨叨,说长道短。可是这样的表达是没有错的!父亲和孩子本该这样交流,而不是缄默不语。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的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
一滴滴的关心,倾注在了墨水之上,那架载着沉甸甸关心的飞机呀,可千万不要坠落。那只飞远的雏燕呀,可千万不要迷了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3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带着求知的欲望捧起一本书专心的阅读——《傅雷家书》。他是我国近世享有盛誉的翻译大师与艺术批判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信摘编。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子的爱与期望。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与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使我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作者教导儿子: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告诉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与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感触最深得是傅雷在1954年1月30日晚写给傅聪的信。因为作者在儿子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又怕儿子嫌烦。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理解。讲述了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尊重长辈意见,理解长辈的情感的.态度。长辈应克服不太讲究说话技巧,不够耐心的弱点。让我懂得了如何与长辈交流、相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待我们呢?当我们骄傲时,父亲是我们的“警钟”;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父亲是我们的“打气筒”;当我们在外面受伤时,父亲是我们的“避风港”……父爱如山,父爱伟大!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父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关于怎么教育孩子从古至今一向是个经久不变的论题,也永久是个永存的论题。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有一个异乎寻常的爸爸妈妈或一个异乎寻常的幼年。傅雷与儿子傅聪13年的通讯。就每封信都记载编号,且笔迹洁净、巨细得当这一点而言就体现了傅雷作为父亲本身严于律己的精力。
咱们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或装做不知道,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一起,也是在对自己提要求。有时爸爸妈妈都做不到,怎么会得到孩子从口到心的服气呢。最简略的比如:咱们常常要求孩子少看电视或电脑,而自己却在电视和电脑前一坐便是几个小时。
傅雷与儿子像朋友相同无话不谈,这很可贵。这也正是许多爸爸妈妈苦恼的问题。许多爸爸妈妈总是诉苦孩子和自己没话说,却从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把孩子当作朋友,勇于供认自己的过错,才会得到真挚的沟通。
现在的孩子和傅雷的儿子的那代人,比较管束是否更难些。应该供认:要难许多。现在外面的国际引诱太大。网络是年代的.前进,也会使人误入歧途。西方一些敞开的思维,像空气相同到处在改动孩子的呼吸方法。暴力、色情无处不在。真不知怎么对应。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阴暗面,一起更多的是充溢阳光的新鲜国际是多么的不容易。人不可能永久做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怎样教孩子用过滤的方法呼吸呢。
管束,这两个字但从字面了解,办理和教育要一起进行,缺一不可。但是当爸爸妈妈的怎么能适可而止的掌握分寸哪。也一向在考虑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幼年。
傅雷家书读后感5
爱,是一望无尽的大海,看不到源头,看不到终止;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流露在在言语中,穿行于行动中。《傅雷家书》中是父亲对儿子爱在那字里行间隐藏。
从1954年开始,一封封家书穿过一道道国境线,送到儿子的手中,那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直到一方的生命戛然而止。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尽的,我读《傅雷家书》了解到父亲对儿子的事情认真仔细地,从“努力加餐饭”,“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住的屋子、寒暖、床铺”等等零星事,都是傅雷对傅聪生活点点滴滴的关注,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春。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很是专注,就像我的父母那样,当我的成长轨迹偏离轨道时,父母都会给我加以改正,在无言的爱里默默关注我的成长。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子,我在心中拥抱你!”、“睡眠务须充足,一切总以身体为重,这是最基本的本钱!”傅雷对傅聪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关注身体状况,天下的`父母应该都是这般啰嗦,哪怕让我们做好防护感冒,返校时父母总会多提几句:“要注意保暖,多喝水,照顾好自己。”
“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这正是傅聪苦恼时,向父亲倾诉,父亲对傅聪说的话,在语句中体现了傅雷对傅聪思想上的疏通,也侧面表现出傅聪把父亲当做朋友、知己那样信赖,更体现了傅雷向傅聪的期望。
“你的动作、语言代表你是否对人尊重”。傅雷在这方面从未对傅聪疏忽,在《傅雷家书》中“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多么睿智理性的语言,傅雷从这些细节都是在为傅聪以后的成长铺路。
一沓家书是来自远方的父爱,傅雷对儿子的爱如山如火,是那么厚重,是那么浓烈,让我们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吧!爱无尽头!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之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内容涉及生活、社会、音乐、婚姻、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
读后感:
每当翻开这本书时,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起许飞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不管是这些信还是那些日记,无不包含着父亲们平日里那不轻易说出口的爱。信中的语气殷殷切切,读不尽的关怀和恨不能自己冲上前替孩子经受枪林弹雨的热切。
原来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儿女面前,父母总是卑微的,尤其是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不断地小心试探,我亲爱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有空多回复我哪怕是一两句。即使孩子长大,生活方面,他们担心的依旧是他们吃饱了没、加衣没,有钱花没、遇到问题会解决没。.。.。.仿佛他们还是自己掌心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当然,这本书能够收获的不只是字里行间流露的`爱,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在生活处事、文学作品、艺术体味等方面的讨论和教诲,比如,学习的时候不要求速度,天下没有速成的学问。时刻牢记自我批判。“艺术家需兼有独特的个性和普遍的人性”。智慧使人醒悟,信仰易让人偏执。.。.。.
读的时候只感觉像多了一位拳拳关心问候你的老父亲,不仅有满满的关爱,还有谆谆的教诲。里面提到的许多傅聪的问题我也有,许多年轻人也有,比如遇事容易感情用事,不会拒绝别人,对人没有戒心。.。.傅聪都对傅雷提出了适当的建议。这是一位来自爱子的父亲的忠告,自然不会有私心。他只会把他所经历的、所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只为了你哪怕少走一点点的弯路。读完以后许多问题豁然明朗。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当然,初中生往上会更容易读些。不一样的年纪读自然是不一样的味道,上面是我读出的东西,你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教导,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书,短不过上百字,长则有上千字,没有许多优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经历化为简单而又朴素的建议和忠告,为儿子摆正人生的`旗杆,无怨无悔。
无数的家书,写不尽的忧愁,无尽的担忧,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笔下,处处开花。不问自己的身体,信上也只是轻轻带过,有时却只字不提,只时时刻刻关心着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生活、音乐的进展。儿子仿佛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压在他们的心头。儿子的思想、活动、花费,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俩却无不担心,看似无尽的唠叨,却是忠言利于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为其着想。
国家一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许多人常把国家挂在嘴边,打着国家的旗号,吞食国家的利益,干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实打实的爱国,把国家一词植在了自己的心里,生长发芽。不仅是自己爱国,还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地教导两个孩子一起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乱花国家的钱,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时时彰显爱国之举。中国是礼仪之邦,傅雷也深谙礼仪之道,从送画而不是送钱这件小事,可见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礼尚往来的礼仪风度发扬到国外,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每个人都生有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另一番关爱,不同于老师的教导,不只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乖孩子,阅读着,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待来生,再同堂可好?
因初读此书时略查背景,再读来不免难过,又为傅雷夫妇生前受而忿忿不平。故人已去,只望世人留于心,指点后生道路。
家书读来真切,因是亲人间来来往往不加雕琢的质朴文字,那一幕幕温馨而又动人的画面常常浮现脑海,也望见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真挚情感。父母为儿子在外奔波的挂念,化在了字里行间,转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描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皱纹,仿佛在播放着一部建国初期知识家庭的成长史。
父爱如山。
你可明白,那以往与傅聪先生僵持不下的傅雷先生,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化作如水般温柔的父爱,绵绵于子女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封封家信中,承载了多少个不眠的夜,纠结了多少下笔不定的心境。以往那个在子女面前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得此般柔情,又感如山沉重的父爱。
母爱似海。
信中,随处可见朱梅馥先生对傅聪先生一家的'挂念,异常是在凌霄出世后,对这个孙子的挂念更甚,“凌霄的保姆走了,弥拉怎样忙得过来?我一点忙都帮不上,心里说不出的内疚。”读来令人动容,感叹着母爱似海。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并没有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感受着如山的父爱,沐浴着似海的母爱,我们与家人的交流并不需要经过书信这种大费周章而又须历漫长等待的方式。但,我们不会常在写给家人的长篇书信后加上“祝你们身体健康,心境愉快”,我们不会细细斟酌父母对我们说的一字一句,揣摩父母所做的一举一动。中国人讲究“言传身教”,从小至今,我们究竟在父母身上学到了多少,生命中还有多少次能感恩父母?
别研究了好吗?每一刻都是生命,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犹豫,或是“再等等”,老天爷小气地就给了这么点时间。别让父母错过你的成长与感动,快去把那些该做的做完,活出生命的内在!
蓦然,我又想起了故事最终枉故的夫妻。感恩,感恩他们无私的爱感染了每个读书的人,悟得了一丝生命的真谛。
“愿来生同堂欢笑。”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傅雷的一生苦心孤诣,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了两个出色优秀的孩子。一个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另一个成为了特级英语教师。这无疑体现了傅雷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的。
在生活方面,傅雷夫妇可以说是千叮咛万嘱咐。看现自己的儿子即将步入千变万化的社会,作为父母的`他们不禁百感交集。他们二人便因材施教,用自己积下的经验,告诉了儿子少走弯路,多踏捷径,自己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在为人处事方面,傅雷告诉儿子,要做到坚持大我,放弃小我,切忽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大过计较。我们会发现人生总是充满了苦闷与矛盾,当我们热衷于个人名利,却不可尘及时,必然会因为嫉妒与仇恨而变得无比痛苦。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大我,为社会和人类前途命运着想时,反而可以做出贡献,这也便是治疗愤世嫉俗的最佳良方了。
同样,傅雷给儿子的感情方面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孩子结婚前就告诉他要自爱,因为没有结果的恋爱会使人对爱情感到麻木。而当傅聪真正踏入爱情婚姻之后,傅雷便将自己和妻子数十年来和谐相处之道传授给儿子,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只有平静、含蓄与温和的感情才能天长地久。且不能因为艺术而放弃妻子,要知道两个人在漫长的道路上,时时都能拉对方一把,勿让彼此掉队,这样才能维持长久和谐的婚姻。
本书反映的傅雷的特点,同样也正是中国父母的普遍特点——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到生活细节也能为孩子考虑到,体现出一个活灵活现,可爱至极的父亲形象,又体现出了浓浓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这个暑假看了《傅雷家书》一书,收获很大。
《傅雷家书》是中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子女傅聪和傅敏的一封信。,是包涵了满满的父爱之作。他们努力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长大,后结婚。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和他的妻子是中国父母的榜样。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一生,同时会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那将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现在可以找到我的人生目标了,虽然我曾经是个盲人。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我们的目标努力,我们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不了你的回报,学业和艺术一定会给你的努力找到答案。”我想,不管努力能不能带来回报,至少可以充实我们的心。我相信,如果我每天把时间花在我认为有用的事情上,我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用最真实的心交流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么好的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充实人心,让人平静。此外,文学和艺术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在那里吸收的营养会让我们茁壮成长,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是傅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头脑。纸上写的都是家常话。只写心里所想,不必为读者操心。正因为如此,感情才如此单纯,没有任何虚伪,《傅雷家书》的含义,远远超出了傅雷一家的范围。本书处处体现着父亲深沉的`爱。或许每个父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这是可以实现的。最底下,有几个人,因为这需要足够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学识渊博,父子之间要有充分的默契。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他自己的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他自己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他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有人在教育的斜坡上滑雪。而他们的故事,划出国界。
傅聪,只身漂泊海外,远赴重洋,追逐梦想。东欧很冷,赤手弹琴没一会儿手就冻僵了。傅聪,就像蓝天上翱翔的风筝,无论飞的多高多远,傅雷,他的父亲,心紧紧系在长长丝线的一端,那一头,中国成立之初,根基不稳,时局动荡不安,政治舆论如锐利刻刀,稍有不慎,家财性命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傅雷随着“风筝”的每一次飘摇而悸动,目光随着线的痕迹追随遥望。用素质墨香为儿子带来深沉爱意。那时消息闭塞,通信艰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隔着万水千山的父母,在首都放飞纸薄情浓的书信。无论时局多么瞬息万变,只有那坚定不移的爱永恒,为漂泊在外的儿子构建意一隅温馨港湾。
傅雷严厉,却又慈爱,信中的他仅体现出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却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写给傅聪信,大多讲述生活琐事,人生之道。傅雷是儿子最忠实的'粉丝,且提供着宝贵的意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最朴实的爱打动着我,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款款的引导,悄悄的深浅,细细的回味,静静的领悟。纯真的情思常含在层层递进的意会当中。像一烛灯火,温暖心房,似小小棉布,包裹着心最柔软的地方。
傅聪是否会怀念那段在饱含浓浓父爱书信,浸润在亲情中的那段时光?可后来,周多变故,阴阳两隔。无奈,落絮随风飘尘埃。但是,父爱却永远保留下来了吧!
阳光下,傅雷家书的书页被风吹动,我想,人生路上,所有的成长都有父母的见证,所有的瓶颈都有父母拔开,羊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意,更何况我们?我们,该用多少感恩去回馈这倾注了所有心血浸满爱意的无私?我们,又如何能回馈在迷途中亲人给你的慰藉,在你难熬的时候和你一起难熬,高兴的时候比你高兴,天地之间,哪里有比这更真挚,更无私,更永恒的爱呢?
大爱无声,唯爱永恒。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傅雷家书不仅仅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为人处事,身心健康诸多方面的关爱,同时还流露出其对音乐、绘画等颇有见地的才识和睿智。在谈及艺术境界时,他跟儿子分享道:“音乐主要是用你脑子,把你蒙蒙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technic自会跟踪而来的。”在谈到音乐与技巧时,他也曾告诫儿子:“此刻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笔者以为,这两点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如若译者能对原文的意思(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篇章的意思)分辨清楚,那么翻译的境界也就高超了,翻译技巧也会随之炉火纯青。反之,译者如若整天只顾研究翻译技巧,终若有所成,顶多是翻译匠而非翻译家。只注重翻译手段而不讲究翻译境界的人,必然会偏离亦或遗忘翻译目的的。
傅雷家书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哲理,深深地启发着世人。在傅聪感觉职业生涯不乐观时,他鼓励儿子:“你说常在矛盾与欢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提高,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可是是技巧与梦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资料的枘凿,自我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傅雷的这种矛盾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笔者以为,在今日仍不乏极高的艺术价值,或曰,在今日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社会,此种矛盾观、乐观向上、进取上进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题记
每位父亲、母亲都有对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期望,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期盼。品读《傅雷家书》,正如聆听傅雷先生父子一次次温馨的对话。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
傅雷先生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家书中傅雷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是傅雷先生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读来感人至深。我们能不仅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家书》严格来讲,不能被称之为书,但事实却可以被称为书。这说明了后人对这些信的评价很高,这些信极有水平。
书信中的傅雷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儿子的爱。傅雷先生在傅聪小时对他十分严厉,要求极高,且脾气暴怒无常,有一次还把傅聪打得血流如注。但傅聪对父亲似乎并没有很大的恨意,这也使傅雷加倍悔恨。在此之后,父子二人之间关系缓和,傅雷也在信中不断地道歉,也指导了傅聪在学习、生活、心态、情感等方面的一些困难。“多年父子成兄弟”用在他们二人身上正合适。但却是在傅雷与傅聪分别后才传出的佳话,实在是有些惋惜。
说到父爱,我就不得不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了。但二者虽情感相同,但笔法却大相径庭。朱自清的父爱是含蓄的、深沉的;而傅雷给予儿子的父爱是直接的、外露的。相比之下,傅雷威严的面孔又跃然纸上,又不厌其烦地向儿子絮絮叨叨自己的人生经验。
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用真挚的'话直抒胸臆,将谆谆教导化作闲话家常。所以书信中的语言特别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这能够说明傅雷的“现代化”,他与儿子亦兄亦长,亦师亦友,诠释了一种别样又难得的亲情。父类能够意识到这些,可以证明傅雷的才华横溢;而可以在儿子身上付出,才是父爱。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私的、牺牲的,充满教育的傅雷先生,他敢为人先,低头向儿子认错;他无私奉献,对儿子倾尽所有;他教育儿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他指点迷津,帮助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4-28
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8-0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10-29
傅雷家书读后感09-20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5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9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5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6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