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家书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傅雷给儿子写的家书中传递出父子间最真挚的情谊,还有拳拳赤子之心和爱国热情。
书中有傅雷作为一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的关心、担忧和叮嘱;能够作为儿子的老师兼朋友,和儿子如同知己般交谈、讨论各种生活、工作的情况,对艺术、文学进行深入探讨;还有作为一位具有高尚爱国情怀,优秀品行和修养的中国人,教育孩子养成优良行为准则,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懂得报效祖国,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热血,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傅雷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是“充满父爱,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持续不断地写信给傅聪,激发年轻人的感想,训练孩子的文笔和思想,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时刻警醒孩子如何为人处世,知道国家的荣辱、民族的尊严和艺术的水准要求。不断指导、勉励和鞭策孩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些信不只是写给傅聪,也写给我们年轻人,告诉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奋斗,为国家出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子,主要收集了1954年到1956年之间傅雷夫妇和儿子的书信内容。这本书不仅在问世之初轰动了世界,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根据教育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和成长。
起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去阅读,因为我觉得书信体的著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一读之下,感触颇深!书中不仅有傅雷夫妇和儿子之间对于家庭琐事的交流,也有大量对人生的探讨,还有对文学艺术的思索,其中不少内容具有很强的`哲学反思和教育学价值。例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读后感。这句话表达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关心,尤其是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切,也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亲情的深厚。再譬如:“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傅雷夫妇的人生观,他们认为人需要阅历才会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而得到这些,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本书涉及的领域很多,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家庭与相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厚情感的表达,傅雷的教子之道让我们收益良多。
我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同时,对我们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3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更好。
——题记
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来源于当代翻译大师傅雷给他儿子傅聪的家信中。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家。单从这些成就来看,我们就能够看出傅雷是一位出色、有良知的父亲,更不用想他和儿子互通的几百封家书。
《傅雷家书》摘录傅雷与妻子在1954年至1966年间和儿子傅聪的通信。这数百封家书中,字数最多的有七千多字,可想而知,傅雷是多么地爱儿子。傅聪在海外的几十年里,傅雷无时不刻不想念着孩子,傅雷一有时间就给孩子写信,信的.资料大多是关于生活、艺术、思想交流等方面,这也不难看出,傅雷对生活、对工作、对艺术都是十分认真的人。
傅雷在儿子刚出国的几年,总是为对儿子以前的教育方式感到后悔,说自我是一个“狂暴”的父亲。在信中,他常常请求儿子原谅自我。但我敢说,傅雷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若没有傅雷在儿子幼年时对其谆谆教诲,哪能有如今在钢琴界大有名气的艺术家?若没有傅雷在书信中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哪能有如此让父母放心的孩子?若没有如此良知的父亲,他的儿子就不会有完美、精彩的人生!
“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么令人深思的一句话。读完这本书,我也想说一句:人生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而谱写这首音乐的,有我们,也有父母。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又读一遍《傅雷家书》,感触如下:
一、傅雷家人的相处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相处模式。严父慈母,母亲自始至终都扮演严父和孩子关系之间的调和剂。在父亲打骂孩子(傅雷应不至于打骂)时母亲从中斡旋;在父亲老去渴求和长大的孩子改善关系时母亲充当传声筒。我其实深深的佩服这样的母亲。亲子之情个中都有体会,也无需赘言,但这其中总感觉父母没有修好一门功课――"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距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其实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和父母的"分离",父母总得修这门课,不然自己累,孩子也累(傅聪回信总不能很好的满足父母可见一斑)。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人成功的开始。很羡慕傅聪有这样的'家庭,可以给予他做人和成才道路上恰如其分的示范、沟通与指导,这也是不可求之事。又有多少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今生为追求幸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呢?原生家庭不可求,那我们就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原生家庭。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在1954年的1月17日,傅雷一家在上海送别了傅聪。于是,傅雷的第一封家书便在十八、十九日晚写出。便寄给他的儿子傅聪了,信中,傅雷一家,因为儿子的离去而纷纷悲伤落泪,为此傅雷一家还因此失眠。在信中,傅雷一家明确写出了对孩子的思念,为此眼睛哭肿了,胸中抽痛,胃里难过,读了这段,我有深刻的共鸣。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经常在外地打工,有时可能一年都回来不了一次。先前我们是以信的形式表明我们的思念之情,但信往往是不能更加完整的表现出我们之间的依恋,第二年我们使用打电话、通视频的方式交流,每次时间短则十几,二十几分钟,长则高达两小时以上。还记得我们第一次通话的时候,我们都哭了。虽然我们之间没有明说,但电话那方的微声抽泣便说明了一切。牛顿说过:“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的`人。”而我们的巨人不正是我们的父母吗?中国的巨人不正是那些为了使我国早日步入现代化强国之列而勤恳付出的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吗?
傅雷先生说过,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它,就会明白书中所含的哲理,而这些哲理不正是为我们的成熟而提供养料的化肥吗?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傅雷家书,感触很多。
在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字——爱与孝。不得不说,傅雷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其实从小,傅聪就被傅雷严格的管教着,父母都是希望子女成才的。或许傅聪没有被父母宠着的童年,但傅雷对他严厉的爱,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聪刚刚出国学习的那段日子里,相信他不是很适应的,毕竟第一次离父母这样远。但是傅雷给他写信 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傅聪,父母还是在你身边的,这会给傅聪那孤独的心极大的安慰,会让傅聪有一种父母与他“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吧。
在傅聪小有成就的时候,傅雷告诉傅聪不能骄傲,这样才能让他明白要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自己,为他以后更大的成就做了铺路石。虽然傅聪常常不回信,但是傅雷仍然孜孜不倦的给傅聪写信,在其中我能感受到父母对子女那深切而又默默无闻的`爱。只求为子女付出的多一点,而不求什么回报。
在国内反右的时期,傅雷深受困扰,他为了不让傅聪担心,为了能让傅聪更加专注的学习,宁愿自己在内心默默承受这份痛苦。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个“孝”字。读完整本书,令我特别感慨的地方,是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实在太少了。特别是他刚刚出国的那段时间,从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傅聪是经常几个月不回信的,这是在我看来傅聪做的不好的地方。
傅雷与他的妻子走的如此突然,没有给傅聪尽孝的机会。日后傅聪也是会有遗憾的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再次翻开《傅雷家书》,傅聪在精神消沉时,傅雷告诫傅聪: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只有庸碌和超然的人的人才不会浮沉。我再看看自己,我看到了一个在寒假中颓废的自己。别人是在消沉中奋起,而我却是在玩乐中逐渐颓废自我。
有时我会望向窗外,过去的点滴在脑海中渐渐浮现,我寻找着以前的记忆,我看到了刚放假前立誓在寒假逆袭的我,再看看这几天放假的我,我完全违背了刚放假前的`誓言。我想了半天,一股惭愧感渐渐涌上心头,寒假不过弹指一瞬,如果我现在还不反省自己不改变自己的话,我恐怕又将颓废一个假期。
于是我翻开《傅雷家书》,将书中那些傅雷告诫傅聪的句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我似乎看明白了傅雷的意思,我又没办法将他读透,但我一定要改变现在这个颓废的自己。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泪,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反复将这几句话看来看去,寒假算不上高潮也算不上低潮,但是我却不能在寒假中颓废了自己。
假期确实是用来休息的,可是我的身份毕竟是学生,我不能让娱乐冲昏了头脑,不能让颓废吞噬了身心。颓废,滚开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家书以将父子之间来往的书信编集成书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父子之间的亲情。
在儿子傅聪遇到瓶颈的.时候,父亲傅雷会教导他,鼓励他;在傅聪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傅雷会给他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般温柔甜蜜,但却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炽热深沉的关切之情。无论傅聪身处何地,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傅雷永远都会与他在一起,用文字来支持他。
尽管如此,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了解了傅雷不仅在艺术造诣高深,还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
他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
我们的父母也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也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关心,我们才会更努力学习、为了不负这份期望而成人成才!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给父亲的回信
亲爱的父亲:
您好!
久未见面,愿身体健康。已在国外住下近一年,我可以照顾好自己,勿多牵挂。犹记得在第一封书信中,您所流露的对于我的愧疚,您不必为此抱歉,同时也希望您与母亲多注意身体。看到您在信中一次次回忆过去,我们当初一起生活,可以感受到您对我的关心与思念。请放心,我的俄文现在尚可,同时我也会合理安排我的乐理学习。每当我在广播中弹琴时,总会想到您。您每一次都在北京认真地听,同时来信的评价,我亦细细读过。我早已想通自己的`感情问题,也将记住您所说的“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之前的伤风咳嗽已经好转,勿多挂念,同时也请母亲多多注意身体。
我常常在信中所了解家中的事,看到这些文字就好像我仍在家一样。远在异国他乡免不了思乡,同时也很抱歉,无法与您们在节日中团圆,无法陪伴你们。
总之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一切尚好,虽然不免有些波折,但总体上仍旧顺风顺水。最后仍希望您和母亲多加注意身体,不要过于劳累。
儿子:傅聪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傅雷家书》这本书表达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和祖国深沉的爱。说实话,我看完序言部分,没有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欢傅雷的。因为他经常打孩子,对大儿子傅聪极其严格,对二儿子傅敏不抱希望,还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说没了。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傅雷还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在书中多次表示思念身处异国的儿子,自己和夫人都很爱儿子。不仅如此,傅雷还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且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来越坚强”“写字要干净。”“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多读中文书”,“要爱国”这些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叮嘱就像我们的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字里行间透漏着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理性的爱。
傅雷在信中也经常和傅聪讨论音乐,对傅聪未来的音乐路进行规划,做面“忠实的镜子”,时刻监督着傅聪,要傅聪好好学习。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傅雷写完自己对音乐或其他东西的看法后,他经常会在句末加上一个“是吗”让我感觉傅雷和傅聪的沟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见,两人的相处方式很轻松,傅雷也没有架子。
我觉得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一定非要读出一个慈祥的父亲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对祖国的爱就够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在寒假里,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傅雷家书》这本书籍。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傅雷家书》整本书的内容都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字里行间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教导,都体现的浓浓的父爱。其中主要讲了傅雷在国外学习期间给儿子和弥拉写的书信内容。这些信是从1954年傅雷远赴波兰留学时开始写的,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在这整整十二年间写了上百封信件给儿子,贯穿儿子留学,结婚生子的这几个人生重要阶段。也同时对儿子全方面的教育和认知。一封封书信中表达浓浓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本书也对我有很深的感触,我的爸爸也经常是长时间出差在外,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每天为公司里的事担忧,白头发也是一根一根的增多。虽然我很心疼爸爸,但多少有些不理解,和爸爸的关系渐渐疏远。但我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虽然爸爸不善表达,但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爱护我们,让我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理解了他们平日中的严厉和责骂声,包容了他们平日里的疏远。毕竟父爱如山,我们身后总是有一种力量去激励鼓励我们,更是无声、深沉的;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的情感总是能包容我们所有的任性,使我们总是感到爱的源流。
总之,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的,往后的学习旅途虽漫漫,但一路上有你们相伴,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片蓝天!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初闻《傅雷家书》其名是在老师的必读书目之中,所以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拿起这么一本书。仔细阅读之后,我才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比如艺术修养,人生道理和餐桌礼仪。
傅雷教授儿子在餐桌上礼仪的片段令我印象最深。“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这段话是傅雷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礼节方面多加注意。傅雷从生活细节上教育其子,可见对其子的爱与殷殷期望。傅雷在国外生活,傅雷教授其西方的餐桌礼仪,反映了傅雷对傅聪无微不至的关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对我餐桌礼仪的'教育。她时常说:“跟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能随意入座,而是让年龄大的或者是主座的人先入座,待他们入座我们再入座。而且碗筷要轻放用碗筷或杯子时要记得轻拿轻放,不要发出很大的撞击声,不能打扰别人用餐。还有吃东西是不要发出声音,小口小口地吃,不要塞得满嘴都是,觉得有油渍或汤渍时要及时擦掉,不要被人看到不卫生的一面。”这是母亲时常提醒的,也是我一直铭记的。
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是对社交礼仪的了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孩子们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餐桌礼仪,他们需要父母的教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父母的不断提醒以及不断强调所养成的一个好习惯。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自寒假起,我们便开始阅读一本叫做《傅雷家书》的课外读物,似乎从书名上听起来确实有些索然无味,连内容也十分朴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于孩子无私的爱。
其实中大概内容就是傅雷及其妻子对儿子傅聪进行的人生各方面的指导和满满的思念,虽然就现在来说,傅雷的教育方法并不好,那是当时社会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的天性。
书中,傅聪的每一次演出或是比赛,傅雷都时时刻刻关注着,虽然傅聪远在他乡,傅雷所给予他的爱却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减少一分,单看傅雷每一次在傅聪表演后寄给他的书信中,有鼓励的,有指出不足的,但更多的是傅雷为孩子骄傲与自豪,他是爱孩子的,这点毋庸置疑。
看到傅雷父子之间以家书的形式来表达爱意,让我突然想起了小学我非常喜欢的一本类似画集的`读物,《父与子》。他以漫画的形式,来展现一对父子之间有趣的小故事。全本没有过多的文字,只以简单的色彩和鲜明的人物的形象演绎着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虽没有文字点缀,但那对父子间的互动依旧向每个读者传达着情意。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第一封。全家人都哭了,傅雷也为儿时对傅聪太过严厉的批评而感到愧疚。全文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地方很多,但唯一让我有所触动的却是第一封。
《傅雷家书》是我在那么多阅读中,让我颇为感兴趣的一本。他用着一笔一画,勾勒着傅雷父子之间的最深切的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在今年这个饱满的假期中我读了许多本课外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傅雷家书》。
傅雷是我国若明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
《傅雷家书》开始于1954年停联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伸雷夫妇在如不堪受双双自兵十二年间俘雷的数百封通信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表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他们和儿子。儿媳之间的信被傅敏编辑成几十年来路畅销的《傅雷家书》
在我仔细读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傅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去出国留学期间坚持写信,小到吃饭穿衣花钱细之入微,无不关心、在书中看出傳雷是一位十分严格的父亲,对儿子要求很高。还让他这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高尚精神令人感动。
同时,在书的字里行间中还透露了许多的哲理、过去的我做事拖拖拉拉没有款矩。现在我的生活有条不素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定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因为工作太多的影响自己的生活节奏。
《傅雷家书》不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他并不仅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文字而是父亲对儿子的-种浑沉的发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澄亮透彻的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还有深深的有敬佩。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我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我明白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我是普通人,也能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进取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完美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我的生命。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4-28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8-03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体会10-29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11-09
傅雷家书读后感06-29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1-10
傅雷家书读后感09-20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04-06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