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8-28 09:40: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读书,像四大名著这类图书,更是读不懂的,只知道他们是一本本极好的书,很著名的那种。直到现在,我才喜欢读书,没想到以前读都读不懂的名著,竟然成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

  “空城退魏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同时,也是让我受益最深的一段。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些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士兵,处境十分危险。诸葛亮命令藏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让士兵们装成百姓,在城门前洒水扫街。而他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顶上悠闲弹起琴来。

  司马懿见状,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怕上了当,连忙退走。

  诸葛亮只用空城计,将15万大军吓退,他的从容镇定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如今,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谁能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呢?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会让人一时慌乱,不知如何应对。而诸葛亮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了空城计应付司马懿的15万大军,保住了文官与士兵的性命和小城,不得不让人钦佩,让人叫绝。

  这段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在任何困难前,绝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要勇敢地去应付,镇定地思考,才能渡过难关。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一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使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兄弟亲情深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智勇超群的马超,忠贞不渝的关羽,浑身是胆的赵云,诡计多端的曹操……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刘备,因为刘备为了自己达到统一中国的大业,不惜一切代价,三番五次地去拜访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拜访到了诸葛亮,与他共商大计。令我敬佩的是他那不厌其烦的态度。

  通过以上的阅读,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的。因为,我们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借着寒假时间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收获颇多。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断代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书中描述了昏庸的刘禅,无能之辈吕布、群雄袁绍、袁术、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储、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右的蒋干,这部书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性格仁慈,随机应变,刘备爱才出了名,为了诸葛亮他三顾茅庐,后来他便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使人民代代相传。当曹操识破他英雄时他随机应变骗过曹操。曹操奸诈,有谋略,机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但他也有宽大的.胸襟,在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使刘备心惊胆战,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也有热血,也曾爱国。他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他十分残暴,因为父亲被杀大开杀戒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到灾害。孙权尤其相比则描写较少,但不免可以看到他的雄才大略,从曹操与孙权大战时不禁发自肺腑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免看出他的威风和气魄。后人苏东坡也曾借刘备曹操来夸赞孙策。孙策能在三国是保卫自己的土地,夺回荆州。也突出他知人善用,敢于斗争。

  轻轻合上这本《三国演义》,脑海中却不时浮现出书中三国时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幕幕。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子叫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的的结果。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曹操和刘备兵力都是占优势的,可是最后还败了,曹操和刘备都是占优势的,可是最后还败。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刘备也被陆逊火烧连营攻破。相比之下,刘备不如曹操乐观,曹操在危难中还大笑三次,还说:"北方还是我的。"而刘备兵败后竟然自己觉得无颜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曹操,虽然他很奸诈狡猾,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但是他善于用人,曾经颁发过好几道《招贤令》引得无数豪杰来投靠他,曹操那里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似海"的局面。他的五良将之首张辽,曾经差点活捉孙权。就连吴国的小孩只要听见"张辽"这两个字,都吓得不敢哭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很厉害,否则就会让"关羽失荆州"的历史再次重演。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每当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顿时思绪万千,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似乎陷入历史的漩涡。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真诚,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气量狭小,孙权的冷静,驰聘在三国故事里,每个人物都有他的特点,细细品味三国演义,这便是一大乐趣。

  我认为智永远能战胜勇,匹夫之勇是不可能战胜伟大的智慧的,例如孙刘联军仅凭少量人马,利用火攻打败了实力雄厚的曹操,缔造了赤壁之战这一伟大的战役,从而扭转成三分天下的局势,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刘禅了,他身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刘备的嫡传子孙,整日玩乐,不理朝政,从而把刘张关辛辛苦苦打来的国家葬送,还上演了一场负荆请罪的笑话,被天下人耻笑。

  空有一身武艺而不没有智慧,必然会吃大亏,甚至把命葬送。吕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号称三国中的单挑之王,可是这有什么用呢?他被王允巧用美人计,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他却毫不知情,从而杀了他的义父董卓,后又在与曹操的周旋中,因不听信谋士的计策,而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从而证实了上述的结论。

  我认为在三国中最有智谋的就是魏国了,曹操的奸诈,司马懿的`用兵如神使魏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再说蜀国,令人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了,他过人的智慧,对兵法的娴熟,无不使后人佩服,还有庞统、姜维、徐蔗等一些人物,再加上刘备的仁厚,注重民心,蜀国没有刘禅的话,我相信最终统一三国的必定是蜀国。再转到吴国,算得上有谋略的,应该就是周瑜了,可惜周瑜的气量狭小,太过于嫉妒,孙权是个很不错的统治者,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如果不看到最后,我们很难得知最终统一三国的国家,

  历史是难以捉摸的,三国时期硝烟四起,变化万千的故事使人惋惜,使人高兴,使人难过。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农民起义频发。乱世之中,群雄崛起,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周瑜……,他们或韬略过人,或武功了得,在中原大地逐鹿竞技,斗智斗勇,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大战官渡……,悲壮恢弘的战争场景,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变幻莫测的战术、阵法,读起来让人惊心动魄、拍案叫绝。群雄之中,谁“智绝”?谁“奸绝”?谁“义绝”?混战最后,谁得天下?一切精彩的故事都被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娓娓道来。

  还记得,小时候初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觉得好看、好玩,也不懂得分析词句,品味思想感情,只顾着一遍又一遍的读,我深深被这本四大名著之一的书吸引着。书中作者以气势磅礴的`笔锋把各方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脸红如枣、丹凤眼、卧蚕眉、长胡须,威风凛凛的关羽、关云长;身为汉室宗亲,心心念念要报国的刘备、刘玄德;虎背熊腰、眼似铜铃,满脸络腮胡子的张飞、张翼德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仿佛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站在我们的面前!

  小时候,我最崇拜刘备这个有勇有谋、爱打抱不平的领袖,长大了,随着进一步深读《三国演义》,我才逐步看到了刘备的私心和野心,这未免让我有些隐隐的失落;原来,我很讨厌周瑜,后来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了解到尽管历史上有过草船借箭,但周瑜并没有想要谋害诸葛亮的心思,甚至两人私下关系很好,而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历史上的周瑜改编过来的……,等等,很多稀奇古怪的历史知识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重新的思考。

  虽然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一定全是真的,但他们深明大义、足智多谋、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却一直激励着我!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茫茫宇宙,千万颗星星,细心寻找,便能找到闪亮一颗;五彩花圃,有无数鲜花,细细闻闻,就能发现清香一株。我已读过许多名著,在脑海中仔细搜寻,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要数《三国演义》。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就已初读《三国演义》,不过那时还很小,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老是要打打杀杀,要么战胜就仰天长笑,要么战败就跪地哭泣,这对于我一个小小女孩来说,未免太过于血腥、太过于恐怖。

  但自从五年级我们学了《草船借箭》,就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鲁肃的忠诚老实、周瑜的奸诈狡猾所吸引,所折服。于是,我又再次捧起了《三国演义》,从中读到了正义、奸邪、忠诚、睿智、狡诈……读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意义。

  宽厚仁德、谦虚谨慎的蜀国之主刘备;声似巨雷、势若奔马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挟天子而令诸侯”,奸诈狡猾的曹操;矫勇善战、有勇无谋的吕布;心胸狭窄、生性多疑的周瑜;内忌而外宽、猜忌而多变的司马懿;智勇双全、宁死不屈的姜维……

  三国中,那无休止的战争无时不在进行着,长矛挥动、乱箭飞舞,时刻都要精心防备,时刻都要竭力进攻,时刻都要变幻战略,战火硝烟,无处不在,不管高山、平地、江边、城外,不论是将领、军师、士兵,都在浴血拼搏、奋斗之中。那一派战前擂鼓声势浩大,战中怒吼气壮山河,战后场面萧条破败的景象,永远都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统山河大地”,这简单的.六个字,道来虽似容易,但其中之理,又有谁能真正知晓?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将冰冷的泪水洒在具具战死的尸体上……

  三国中,无数英雄尽显英勇才智,风骚轩昂,让其后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国演义》,真是壮志豪情,气吞山河的千古绝作。

  其实,读过《三国演义》,让我更多的懂得了正义、忠诚、睿智,让我更多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

  这本书刚开始是一首词,这首词是明代大才子杨慎所作。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书中有很多很多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刘备的仁义善良,为人谦和;曹操的阴险,奸诈;关羽的重情重义;张飞的鲁莽、粗暴;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周瑜的心胸狭窄等。

  在这本书中让我有深刻记忆的故事是火烧赤壁和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因魏军不善水性,所以诸葛亮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锁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装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投靠曹操,还带了数十条船,里面装满了柴草。快接近魏军的时候,黄盖点燃了柴草,火借助风向向魏军烧去。魏军不善水性,船又连在一起,最后惨败,死伤无数。

  三国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成为他的军师,也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上演空城计等。书中是这样描写诸葛亮的: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他的死令人惋惜。

  书中很多英雄都是惨死。比如,庞统,军师中郎将;献连环计,议取西蜀,最后被张任射死与落凤坡。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最后被诸葛亮气死。曹植,曹操之子;七步成诗,最后忧郁而死。黄忠,定理山斩夏侯渊,最后中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窝,后箭疮迸裂而死。三国里还有很多英雄惨死。

  看完这本书之后,又让我想起了,书最开始的那首词。回过头去再看,原来那首词就是这本书的写照。

《三国演义》读后感9

  这几年,学校开展“读书养心”活动,我拜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觉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桓、灵二帝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虽逢乱世,但经天纬地之才辈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当阳谁敢与争锋”的赵子龙,“忠义千秋在”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的周瑜,敬贤爱士的曹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刘备。刘备的宽厚仁德、礼贤下士、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之典范,然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原是山中靖王之后,从小以买草鞋为生,后来聚贤纳士,逐步壮大势力,经历千辛万苦,建立蜀汉大权。一路走来,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功不可没,他也十分看重三人的兄弟情谊。二弟关羽骄傲自大,败走麦城,惨遭杀害,刘备悲痛欲绝,怒火中烧。他亲率七十万大军伐吴,誓为二弟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力劝,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也不作完全之策,草率出兵。结局可想而知,最终大败而归。丢了性命是小事,差点断送蜀国基业是大事。

  看到这样的刘备,我不禁唏嘘。联想到我上四年级的那次期末考试,考试前,妈妈特意告诫我:“儿子,考试的时候,一定审清题意哟!”,我充耳不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考试时,粗略看了看题目,就提笔作答。心想,有什么难的,都是我平时会的题,自以为不是满分,至少98分。成绩出来了,90分!一盆冷水浇注全身。我拿着试卷仔细检查,才发现被扣分的.全是因审题不清造成的。哎呀!我的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自食其果了吧,我犯了与刘备一样的错误。

  《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不但读出了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明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名著,而这当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它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其中多数都形象鲜明,不少还让人可亲可敬;讲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常常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战场,与英雄豪杰们一起运筹帷幄、冲锋陷阵。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是一个战乱不断、群雄逐鹿的年代,所以英雄辈出: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俊潇洒、机智过人的周瑜,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骁勇善战、忠肝义胆的关羽、张飞、赵云……每个人物都性格不同特色鲜明,而作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过五关斩六将、官渡大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长坂坡、单刀赴会……它们个个令我难以忘怀。而桃园三结义的情深意重、志同道合,让我替刘关张一起快慰慷慨;三顾茅庐的远见卓识、举足轻重,让我钦佩之余又替刘备一道高兴和长长舒了一口气;单骑救主的惊心动魄,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令我对赵子龙肃然起敬。所有这些都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我认为,当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最后一关,使其放走曹操,从而奠定三国的基础是不对的。如果安排张飞或赵云在那里就好了。因为曹操他们当时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凭那时的那点残兵败将,无法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对抗,更主要的是他们不会像关羽一样放了曹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若让他们在那里杀了曹操,曹操的手下们不久也会投降。那刘备他们不就能平定中原了吗?然后,再让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方法安定少数民族,将所有占取领土归还汉室。那样,刘备就真的报国安邦、恢复汉室了,就能安心当皇叔了,而诸葛亮还有可能当汉朝的丞相呢!

  读《三国演义》,既能了解历史,又能明理通达,它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佳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从小就开始读的书。喜欢就是喜欢,百看不厌。这次问老师借来看,总有一气呵成、略带遗憾的感觉。蜀国为什么就不能统一中原啊!就是这种淡淡的遗憾吸引着我再次看这本书。

  其实纵观历史小说都添加了许多作者的主观色彩。“拥刘反曹”就是全书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同样作者在描写两个统治者的时候,还用运了对比的手法。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描写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诸葛亮时,他的形象比起曹操、刘备来,就更有民间传说的色彩了。如果说曹操大歼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无数例子在小说中足以证明这点。在这也不一一多说了。总之我觉得《三国演义》歌颂了“仁君”“贤相”。其实这一歌颂与当时封建社会有关。每个老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而这希望的现实就与当时的仁君、贤相有着必然的联系。“仁君”“贤相”则民盛,“昏君”“庸相”则民衰。我想作者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的吧。

  当然小说不仅如此,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描绘人物时,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个性非常鲜明。而且小说又擅长于战争的描写,赤壁之战,从战前的准备和运筹策划,写到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的余波,前后用了八回左右的文字,紧张的场面时见悠闲的插曲,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波澜起伏,摇曳生姿,真的十分精彩。

  同样《三国演义》还宣扬了“忠、孝、节、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十分欣赏作者在小说这方面的构思。当然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迷信之处也是有的: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于吉左慈兴妖法”等。小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觉得这方面完全能与《红楼梦》相媲美。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他也是一个能接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比如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定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学习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

  成大事者要有原则,违反原则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前史小说。剧中向咱们展们示了许多英豪,也向咱们描绘出了许多奸臣。

  写出了刘备的仁慈仁慈、礼贤下士、有正人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的阴恶、多疑、奸滑,不过有宏愿大概,军事政治上都十分超卓,靠自己打拼发明自己的工作,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但在前史上是英豪。关羽能够说是忠义勇的.化生,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称为“武圣”,他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知了咱们,虚心使人前进,骄傲使人落后。张飞骁勇可是十分的鲁莽、鲁莽、粗犷,可是偶然的仔细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都是一条心。诸葛亮能够说是才智的化生,鲁迅的点评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具有非人的才智,简直到了料事如神、料事如神的境地,后期他为了报答刘备,尽心竭力,鞠躬尽瘁。赵云是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婆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了“一身是胆”的美誉。至于道德,自从跟随刘备后,一向粉身碎骨,出死入生,并且为人正直,刘备有这种人的跟随真是吉星高照呀。孙权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辈出,最终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他的点评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我以为曹操对他的点评十分对。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胸怀狭窄,嫉恨贤达,其实前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

  在三国中让我的回忆十分深入的故事是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讲的是,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大军攻击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军。因魏军不善水战,孙明、周瑜决议火攻。庞统假意投靠曹操,主张魏军船舶用铁索连在一同抵挡风波;周瑜伪装打黄盖,后者伪装屈服于魏;孙明推测出春风将至。黄盖假带了数十条船向魏屈服船里装满了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着了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同,死伤无数。

  在《三国演义》中我了解了许多英豪人物的故事,做什么事都要多方面考虑,要将成功率进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在这个缤纷的暑假中,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方的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具有特色的人物,比如说: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才华横溢的周瑜;胸怀大志的孙权;见利忘义、人中赤兔的吕布;还有我认为老奸巨猾的'曹操……虽然有这么多具有特色的人物,但我还是最喜欢、最敬佩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诸葛亮。

  因为他智勇双全,就拿《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举例吧:当时周瑜借军事为由故意刁难聪明的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造完十万支箭,周瑜心里暗暗高兴:哼,你再怎么聪明也肯定做不到。可诸葛亮却对他说最多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有三十名士兵,船用布遮住,两边都插满了草,可周瑜并不知道他的计划,非常疑惑。过了几天,江上大雾弥漫,半夜时分诸葛亮请鲁肃去把十万支箭取来,船慢慢靠近曹营,将船一字排开,曹操不敢迎战,只让箭手放箭,等到天亮,只见那十几支船插满了箭,诸葛亮把船驶了回去,完成了周瑜的要求,就这样机智诸葛亮利用有雾的天气;利用曹操疑心很重的性格,并且考虑周全,安排很巧妙,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十万支箭。这就是我敬佩诸葛亮的原因,而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合是荐杜预老蒋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统一:当时蜀、魏国灭亡,晋朝快统一天下,只剩东吴没灭,吴国孙皓无能,陆抗和羊祜相杀,羊祜因病而死,命杜预接任,准备灭吴,这时陆抗等将军也去世,因孙皓慵懒,吴国终被晋国所灭,晋朝皇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三国终结。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变化。这本书也是我最爱看的书,书中的情节有时会让人流泪,有时会让人拍手称好,总能让人废寝忘食。

  它主要记载了汉建宁四月开始,皇宫出现种种不祥之兆,各种祸端接踵而来,以致天下大乱。随后有三个人获得道术,治病拯救百姓而赢得民心,收得徒弟数万之众,便起兵造反最后导致全国烽烟四起,诸侯割据,此时出现了历史上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他们几经周折,奋力拼杀,势力逐渐壮大了起来。为了光复汉室刘备广罗人才,他三顾茅庐,请了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当军师并立国,国号为蜀。而这时候汉丞相曹操打败另一军阀袁绍而统一了北方,国号为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威大振,势不可挡。他欲夺取霸主地位,于是举兵南下想统一长江以南的地盘。刘备联合当时江东诸侯孙权(国号为吴)在长江以南的赤壁与曹操展开决战,孙、刘利用妙计火烧连营使曹操大败而归,这样就为三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之间为了各自达到统一也不断发动战争,但最后还是形成了统一的中国。

  《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经典人物,他们的许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比如说诸葛亮,他辅佐刘备,为蜀国强大和统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联想到现在,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强大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国演义》里也有遗臭万年的人物,如刘禅(刘备的长子)乐不思蜀,如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企图谋反,但诸葛亮早已算到,便派人在他自大是除掉了他。

  《三国演义》还描述了许多战争的场面,战争无非就是百姓遭殃,战争参与的人员来自百姓,战争中死伤最多的是百姓。战争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姓便变成了最终受害者。只有远离了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能够变得美好、和谐。

  希望《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在中国,不,在世界不再重演!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30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9-18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3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