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爱的羁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1
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推荐的一本书《母爱的羁绊》,买回来以后迫不及待的将整本书读完,感触良多。
在《为何家会伤人》那本书中,提到每个成人其实也是小孩,每个成人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Healing the daughter of narcissistic mother”,就是指出了之所母爱会有羁绊,就是因为母亲的自恋的性格特质造成的,孩子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一直会有一个阴影笼罩着自恋母亲的孩子:我足够优秀吗?我的这些优秀的特质能够讨得母亲的喜欢吗?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与自己很大的一个压力,自恋母亲没有带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心里环境。这本书令人动容之处是:“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一个理解之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恋的母亲,是因为母亲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不能克服的心里障碍和阴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教会女儿和母亲一起面对这些成长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障碍,从而是母女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到康复。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还是最后一章《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怕自己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告诉你做为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母亲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小程度的让自己的孩子收到这种自恋的伤害。
同情、责任、特权、价值、真诚、这些至关重要的人格特质,我们都要给予孩子,最后在生活中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完成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2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叙述与母爱有关的温暖治愈故事的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引入眼帘的是另一位著名教育作家——纳内特?加特瑞尔的书评:“这是一本每一位感觉生活在强势家长影响之下的子女必读之书”
原来这本书叙议的主题远比我想象的要沉重。
此书的作者是位美国注册的家庭治疗学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母亲的女儿。这本书反映她本人的生命感受与治疗经验——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为《母爱的羁绊》而不是《家庭的羁绊》的原因。
书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阐明了偏心、偏激、自傲、苛刻、重男轻女……等父母在教育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孩子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等等话题。作者在提及每一个观点时,都会加以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当事人的切身体会与心理活动,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其对子女的态度十分重要。就拿一代才女——林徽因来说,她的原生家庭也给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的母亲何雪媛嫁入林氏,未育有一子。丈夫被抢走,情敌又生了儿子,何雪媛积攒了一肚子怨妇气,并持续了一生。她无尽的哀伤无法宣泄,只能发泄在女儿和生活中。以至于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斗争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
除此之外,父母对自身教育的认识也十分重要。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于己的东西继承下来,用以加害下一代,而这种传承,总是普遍发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而这种专属于原生家庭的“接力”,应该引起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视。在家庭系统中,好的资源应该流传下去,伤害的因素应该受到阻止。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发明白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无关贫富、无关美丑。希望世界上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也希望旧时代的悲剧不再重演。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相关文章:
母爱读后感05-30
《母爱》读后感09-06
《感悟母爱》读后感[经典]11-21
《感悟母爱》读后感04-28
《血色母爱》读后感01-11
(优秀)母爱读后感11-21
《感悟母爱》读后感通用(15篇)11-05
《感悟父爱》读后感感悟父爱感悟母爱读后感07-20
母爱的初中作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