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5-02-07 01:31: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记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战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故事是经过作者罗贯中加工美化的。

  从前,我一直认为曹操是个坏蛋,因为许多影视作品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爸爸告诉我,按照正统思想,汉朝的皇帝姓刘,而曹操占领北方大片地域,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于篡位夺权。他有悖于正统,所以在书中作者要贬低他,而抬高同样姓刘的'汉室宗亲刘备。

  其实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他率领军队,征战杀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强敌袁绍,奠定了功业。连年战争,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历史就是这样,谁造成了统一,谁就推动了历史进程,谁就是英雄;谁想分裂,谁就倒退了历史车轮,谁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贼吗?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表现就没那么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因为怀疑华佗想要谋杀他,一气之下,将华佗下狱处死。一代名医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苍生百姓,他的医术也能传世后人,造福后代。他因为多疑残杀了吕伯奢一家,逃亡路上将错就错,连吕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句子。

  其实,这种乱世,对一个大人物来讲,多长几个心眼也没有错。不然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家干掉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个功绩远远盖过缺点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奸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奸雄”呢?“奸雄”顾名思义奸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奸”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屁、阿谀奉承声声不断。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好啊!”奶奶也常常对我说。寒假到了,我这个“小书虫”可得多读一些书。这不,爸爸给了我一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风云并起、三国鼎立的故事。书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古道热血的张飞、乱世的.奸雄曹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忠义勇敢的关羽——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说的是关羽与刘备、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又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伤而毅然镇定。他那勇敢忠义的品质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物还要属诸葛亮。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便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夺荆州,出谋划策使孙刘联姻。他真是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我反复读了许多遍——诸葛亮死后还用木像吓退了司马懿。他的机智可是令常人望尘而莫及的呀!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最令我佩服!

  诸葛亮说过“怠慢则不能励精”,我以此为座右铭,时时刻刻都告诫自己做事要快些,不能拖拉,慢了就做不好了。以前,我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半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我常常拖到一个小时写完。但我认识了诸葛亮之后便立志做一个像他一样做事迅速的人,把做事拖拉的坏毛病改了。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还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我要像关羽一样忠义勇敢;像刘备一样重情重义;像赵云一样忠心耿耿……这本书,真对我有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读后感《读后感 封顺泰》。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枭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由无数知识的溪流交织汇聚成的知识的海洋。但我认为书中蕴含的不只是知识,它存在着,另一个世界……

  每当我看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出现在书架上,我都会忍不住去取下它。用手轻轻的摩挲它亘古的书面,仿佛整个人回到了战场,感受到了古代人民为保卫城池,宁愿马革裹尸也绝不后退半步的男儿热血情怀;看到了赵云百万军中来去自如的的飒爽勇猛;看到了三英战吕布的激烈难挡。我多想去三国的世界去撒热血、护疆土。

  但是每从美好的幻想中回归时,才发现只是黄粱一梦。比起“乏味”的现实,我更憧憬书中的世界。书中的`世界更加凶险,更加奇妙。

  夜半,枕在床头,心里想的满是三国。诸葛亮轻抚鹅绒扇,望着满城曹兵,面不改色心不跳。司马父子在城门口凶猛的望着诸葛亮,而诸葛亮却仿佛没有看见一般,从容的弹着琴。

  他深知自己兵数不如司马懿,明知道自己不是敌方的对手。但他仍从容自得,冷静应对。就是这一种举动才使多疑的司马懿退兵。我佩服他,三寸不烂之舌敌百万的豪气,敬佩他兵临城下,面不改色的沉着,冷静。我多想进入书中,进入三国的世界,我多想在诸葛亮身边,记录他的一言一行来勉励自己。

  我知道他们,这些三国里正直的人们,我知道他们厌倦战争,厌倦杀戮。但是他们即使惩奸除恶,穷尽了一生的时间也没能盼到和平。如果他们能从书中的世界走出,看到这个和平的世界,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和平在不远的今天终于到来了。

  书中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个时代的社会。那个时代被铭刻在历史书中,他们会随着书一直被人们传颂。

  每一本书中都藏着一个世界,每看完一本书就仿佛游历过书中世界一个个奇妙的国度。读罢一书,游完一国,识过一人,我的心中,酸甜苦辣,五味陈杂,只为那书,那人,那戎马辉煌、快意疆场的世界……

  愿我能与书同醉,一书一世界,让我再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

《三国演义》读后感6

  火烧赤壁,温酒斩华雄……听完这些,你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吧!没错,这就是充满智慧的书——《三国演义》。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有人说他是奸臣,甚至是奸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更多的人,说他是奸雄。的确,曹操的形象是很多面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

  其实,个人而言,从书中认识到的曹操,我是很欣赏的。我认为,他是个奸雄。认识曹操,是从他的一首诗《观沧海》开始的。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一统天下的霸气与决心。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啊!他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之气,让我敬佩不已。“青梅煮酒”,是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刘备与曹操谈论天下英雄,刘备用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搪塞,却被曹操一针见血地一一驳回,“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语石破天惊,刘备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能如此识刘备内心的,天下无二人。曹操的这番话不仅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忘。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躯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刘表枉称六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而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

  在《三国演义》中,我所认识的曹操,还有很多的特点。献刀董卓的从容应对、官渡之战的任人唯贤、望梅止渴的聪明急智、挥兵南下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在我的眼里,书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源泉,力量的翅膀,生命的绿洲。我每天都要认真细细地“品味”它,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三国”发生的很多事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主要反映出团结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团结是很重要的。我平时不太愿意团结,无论老师、同学怎么劝我,我有时就是不听,所以在各种比赛中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后,让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和8班进行拔河比赛,我刚开始假装用力,其实半点力都没有使出来,心想:等你们累了,我再用力拔。可这时已经晚了,我咬紧牙,脸涨得通红,脚不断蹬着地,手拼命地拽紧绳子,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能把对方拽过来,结果是怎么的,不用我说,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从这件事当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每次总自以为是的时候,就会想起“赤壁之战”,于是我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想法,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团结力量大。

  是的,书是人类的朋友,他教会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慢慢成长起来。《三国演义》就是我其中一个好朋友,他教会我“团结力量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名著,而这当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它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其中多数都形象鲜明,不少还让人可亲可敬;讲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常常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战场,与英雄豪杰们一起运筹帷幄、冲锋陷阵。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是一个战乱不断、群雄逐鹿的年代,所以英雄辈出: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俊潇洒、机智过人的周瑜,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骁勇善战、忠肝义胆的关羽、张飞、赵云……每个人物都性格不同特色鲜明,而作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过五关斩六将、官渡大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长坂坡、单刀赴会……它们个个令我难以忘怀。而桃园三结义的情深意重、志同道合,让我替刘关张一起快慰慷慨;三顾茅庐的远见卓识、举足轻重,让我钦佩之余又替刘备一道高兴和长长舒了一口气;单骑救主的惊心动魄,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令我对赵子龙肃然起敬。所有这些都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我认为,当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最后一关,使其放走曹操,从而奠定三国的基础是不对的。如果安排张飞或赵云在那里就好了。因为曹操他们当时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凭那时的那点残兵败将,无法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对抗,更主要的是他们不会像关羽一样放了曹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若让他们在那里杀了曹操,曹操的手下们不久也会投降。那刘备他们不就能平定中原了吗?然后,再让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方法安定少数民族,将所有占取领土归还汉室。那样,刘备就真的报国安邦、恢复汉室了,就能安心当皇叔了,而诸葛亮还有可能当汉朝的丞相呢!

  读《三国演义》,既能了解历史,又能明理通达,它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佳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忠义之士关羽、智慧的化身孔明、阴险狡诈的曹操……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个群雄之首、巨谋勇将。

  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为统治而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描写了从东汉到晋朝统一之间的许多的战争故事。而在《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鞠躬尽瘁;赵子龙忠得义薄云天……而我更加敬佩的是武力群超、忠于刘备的关羽。他面对曹操的的百般诱降毫不动心;为了送刘备的家人平安回到家,不惜自己的生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忠厚诚实让我想到了那天下午,那件事……

  那天下午,弟弟来我家玩,碰巧妈妈出去了。我俩一块儿看起了电视《少林寺》。少林武僧的精彩武打镜头,使弟弟看呆了。他也打来打去,用“醉拳”在客厅里倒来倒去。过了一会儿,弟弟在厨房里磨蹭了老半天还不出来。好奇心占据了我全身,便跑过去想看一看究竟――原来,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喝着冰箱里刚刚那出来的雪碧。

  我看到这一切,就幸灾乐祸地指了指弟弟。弟弟见状,吃了一惊。愣了一愣,就跑到我身边,撒起了娇:“好姐姐,求

  求你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对了,我给你吃‘德芙’!”我心动了,我天生就爱吃“德芙”巧克力,就接受了“贿赂”。

  于是,我们将空瓶子里装满水,忐忑不安地等待妈妈回来后的大火。可是,妈妈以为是商店买的假货,也没说什么。

  《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英雄。而在现在,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我认为就是英雄。我们都要做新时代的小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伴着这首耳熟能详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温《三国演义》,这清代小说的巅峰。急于兴复汉室的刘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与关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这些英雄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随着这本书走进了历史上局势动乱的三国时期,亲临了马革裹尸的战场,目睹了考虑周全的计谋,同时也感受到了千古流传的情谊,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就是诸葛亮,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一位足智多谋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军师。如果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了解的千里马,那么刘备就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如今细细品味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更是诸葛亮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打江山的忠诚。他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刘备在位辉煌的时候,更表现在刘备仙去之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前段时间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精彩,那么扣人心弦。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桃园结义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刘备死后,诸葛亮南征,七次擒住其首领孟获,又七次放归,最后孟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发誓以后不再谋反的故事。

  整本书中三国群雄众多,每个人都各有千秋,但最感动我的是诸葛亮的担当。诸葛亮不仅辅佐刘备开创大业,更是在刘备死后继续殚精竭虑的辅佐刘禅,期望他可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有他对先帝的忠诚,还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的情感在里面。

  当然,诸葛亮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所能的帮助刘氏一族开创霸业,《出师表》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担当尽责的`忠言。

  诸葛亮的言行也使我反省起了自己。我在学校里也有没有担当的时候……

  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当上了值日小组的组长,也担任着擦黑板的工作。因为我有时会忘了擦。所以我先是丢掉了组长的职位,接着又让丢掉了擦黑板的工作。唉!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谁能料到我自从犯了这次“失职”的错误后,竟慢慢没有责任心,也没有担当了。后来,老师相信了我,又给了我一次机会,但是,我依然没有完成。渐渐的,别人也不再给我任务了。

  但是,当我读到字字真心的《出师表》里说“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才恍然大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想,我可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每每看到这些诗词,我就会想起让我百读不厌的《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我大都读过,对小说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几乎烂熟于心,智勇双全的赵子龙,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忠义善战的关云长,大智若愚的鲁子敬……在众多英雄人物中,要说武官将才的话,我最喜欢赵子龙。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单枪匹马冲入曹军大营,杀了个天昏地暗,救回后主刘禅,并把他安全送到刘备那里。他不是莽撞,也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对自己救刘禅有十足的把握,才有了单骑救主的佳话。当然,他的智勇不是一般人能敌的'!最终,一代豪杰因病而亡,将星陨落,让我悲叹不已。但他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他智勇精神永远激励我。要说文官谋士的话,我还是喜欢诸葛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大摆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错用马谡,街亭失守,被迫后退。因为诸葛亮知道,只要街亭一失守,死守城池也没有用了,只能去西城搬运粮草,退守汉中。可刚到西城不久,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压境,兵临城下,情况十分紧急。而现在的西城仅有五千兵马,还有一半的精兵都去搬运粮草了,剩下守城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正面交战必定一败涂地,于是诸葛亮急中生智,摆下空城计。诸葛亮镇定地在城头上优雅地弹着琴,城门大开,城内士兵扮着百姓清扫街道……司马懿一见,恐城内有重兵驻守,立马下令撤兵,跑了。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向做事小心谨慎,决不肯冒险。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击退十五万大军,妙哉!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了这本书,每每想起这些英雄人物,我内心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升起,赵子龙的智勇,让我无惧困难,遇到难题,想尽办法解决;诸葛亮的智谋,让我喜欢学习,鞭策我博览群书,争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今天,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你们知道吗?对了,就是《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主要是讲蜀,魏,吴三国的激战。这个故事先是由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而开始,先是由张角带领黄巾军打,打了胜仗。然后刘、关、张三人又去和吕布大战,吕布最终招架不住,掉转马头而逃,关羽国五关斩六将,先后过了东岭关,洛阳,氾水关,最终感动了诸葛亮,终于答应来辅助刘备。

  有一次诸葛亮和周瑜一齐出计,还把曹操的船烧了,这是在赤壁大战时,张飞战马超,那时张飞和马超战了以百多回合,不分输赢,还是诸葛亮用计劝降马超。最后刘备曹操孙权都死了,蜀魏吴三国归晋。

  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非常兴奋,一打开就开始看,一开始看的很快,一个字也不掉,看完一章又一章忠于看第十章,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到了晚上,眼皮也就开始打架了,但我绝不放弃,一直看到第十九章,于是我合上书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拿起来看,发现有一篇我们在课上学的一章,异常兴奋,看完之后,果然不赖,我又继续看,才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看课外书,因为看课外书对我们有好处,而且还可以加深书上的知识,所以我们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人人都晓四名著,今日我来说一个。朋友们,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说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这部小说讲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人甘拜下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能算风算雨算天气,并对敌人了如指掌,考虑十分齐全。而大家都比较知晓的人曹操却是随随便便,防备不够严,而且头脑没有诸葛亮厉害,并经常上当,常常整个军队惨败,自己军队里的大军病的病,伤的伤,死的死,不能作战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也想不出办法,只明白要慢慢的等待,让军士快速恢复的办法却一点儿都没有。至于周瑜,他可以算得上是妒忌心较强的人,但最后还是对诸葛亮敬佩的很……

  读完这本名著,我就不由想起我听说过的一件是:诸葛亮并不是天生就神机妙算的,可既然不是天生的聪慧,那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聪慧呢?我想我不说,你就已经猜到了。其实,诸葛亮靠的就是平时多看一些有用的书籍,并把知识积累起来,这样日积月累,他就自然分外聪慧喽!

  《三国演义》中,乃聪慧之人——诸葛亮,乃更妙之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他的著作,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看了都绝口称赞,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体会到诸葛亮是多么聪明,是他写的如此精彩,让我们又多了一好看的书。如果没有罗贯中写的这本《三国演义》,我们这些后代就不会了解到那时的事情。我们最应该感谢这位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他让我们知道了三国时期的事件。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宝贵的书,让我明白了:从小就应该多看书,多了解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沉淀,是我们人类社会经历沧桑变化的记载。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生于1330年,死于1400年,他本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明国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故事讲了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诸侯联手将其镇压下去,可朝政却落入了奸臣董卓之手。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便号召群雄一同讨伐奸臣,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也参与其中。后来,董卓虽被击败,但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也由此开始。赤壁一战过后,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日渐形成,三国霸业正式拉开帷幕……

  书中我最喜欢的篇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为了招纳贤才,要去请一位绝顶谋士出山,因为诸葛亮想看看刘备的决心,便两次假装不在家。果然,刘备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盼,拜访了三次,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同意出山为他创建蜀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求贤若渴的.人。

  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读了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会写一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句名言。在书中说了:刘备在临终前嘱咐诸葛亮,如果刘禅扶不起来,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照做?是因为诸葛亮并不在意权利,而是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得以施展。

  读完书后,我决定做一个像诸葛亮那样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7

三国演义读后感11-2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2-2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3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3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0-0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