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4-09-20 07:23: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15篇[必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5篇[必备]

目送读后感1

  龙应台笔下《目送》在我看来,其中的母子情谊最吸引着我。

  龙应台对儿子甚是爱护,“小时候,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头,与我四目对望。”小时候安德烈也是对母亲无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德烈从母亲的翅膀下走出,却对着无微不至的母亲产生误解,不屑,甚至反感。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呢?小学我在母亲撑起的天空下无忧无虑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却开始反对母亲,对母亲处处嫌弃,百般挤兑。当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时就好似另一个我边看边回忆。

  儿时,我对饼干情有独钟,每一次去超市都要买上几盒,母亲大方地不厌其烦地陪着我选购。升入初中,母亲偶尔拉着我去超市买饼干,可我总是生气地推辞:“我都多大了,不吃饼干了。您也别再管我了。”母亲听罢,脸上充满期盼转为满脸失望。

  或许,我可以放下烦躁。但每次却情不自禁的向母亲发火,母亲总是让我一个人先冷静。

  “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里时,恍若隔世……

  正如书中所说,母子情会被时间冲去外面的光泽,但其中的内涵——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母亲对儿子不断的谦让与理解不是就证明了这一点么?所以我决定收敛一下我那烦躁的情绪,好好学习,让母亲不再为我担心,更要让她高兴。

  或许,这就是《目送》要告诫我们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会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所谓“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顺父母,这便是“生死笔记”《目送》,给我的最真实,也是最伟大的道理和启示。

目送读后感2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龙应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自我上高中以来,就独自离开父母去汕尾读书,父亲每年都会送我到车站,每次他都会看着我的背影远去才会离去。上大学以来,就更少回家了,父亲一节假日就会发微信叫我回家过节。从高中到大学,我不知道留给了父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父母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父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爸,你快回去吧”,但每次爸爸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总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一辈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3

  文/潘俊宏。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走进了龙应台的《目送》,书里每一个不同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黄昏的`窗外,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书里讲述的关于父女间的离别、亲人的逝去、长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时要一个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车送孩子上学吗?是父亲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吗?还是妈妈却永远只记得当年的女儿呢?

  人啊,永远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很多,我们会面临生死离别,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一个人走。

  回忆翻到青涩的小学时光,依稀记得被撕坏的日记本,被翻乱的书包,风把书页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4

  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是《目送》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我们有一天离开父母时;当父母怀着一种“悲喜交融”的.心情目送着我们。我们可曾知道:自己的背影是如此的无情。时光飞逝,辗转间我们将成为父母。才会明白那“目送”和“背影”。当离别时,我们心里会不太舒服。更不用说是目送。这个送别的形式仿佛很伤感——用那目光去送别离去的人货物。《目送》中,有一篇文章叫《雨儿》。

  这篇文章是对母亲的老发出的感慨。神志不清的母亲在龙应台心中是那样的伟大。我们想象一下,在龙应台小时候,母亲不论是刮风下雨都要去接送龙应台;每天都要为一日三餐而忙碌;馒头的竟死在逐渐变成白发。当母亲老了的时候,我们也懂事了。但能否像龙应台这样不厌其烦的去像爱孩子一样爱母亲?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大碍。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告诫自己,长大后不管情况如何,都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觉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部电视剧的话。

  那么剧中的很多情节都会是他人剧中的“姐妹篇”。我们能否像龙应台一样做得那么好?当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变得瘦小,自己就成为了为他人目送的人了。当我们的亲人离去时,我们能否做今生最后一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5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写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父亲的去世,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和离开,以及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兄弟之间的患难与共。她描写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堕落和失误,生与死和离别,深刻,沧桑,堕落,失落……

  曾经她看着儿子上小学,看着儿子逐渐长大,她舍不得啊!她看着父亲的老去和他的'离去,她还是那么舍不得。但有些路只适合一个人走,亲人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一辈子,他们将不得不离开老去。

  莎士比亚说:“不管多好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开。即使是最美丽的梦,总有一天也会醒来,应该放弃的永远不要挽留。”这意味着,不管你有多好、多珍贵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它们,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不珍惜我所拥有的,因为我认为只要我足够快乐。但我错了,如果我们等到失去了才后悔,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更不用说宝贵的生命了。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做《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珍惜现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没有珍惜。在天蓝色的彼岸,主人公因为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但是当他死的时候,他发现妹妹非常爱他。

  世界上有太多的美丽和不满,但那有什么用处呢?同学们,这本书给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启迪,我们要珍惜家庭、生命和身边的一切。让我们静下心来,做一个懂得爱、懂得生活的人。

  有些路,真的只有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6

  我的脑海中总浮现着这样的场景——

  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路。路中,站着一个人,一个母亲。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离开巢穴的雏鸟,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奔向那个他们心中的“远方”,奔向生命的绽放。可他们从没有回过头。

  从没有回过头。

  父母,已经饱尝人间疾苦哀伤,正在渐渐衰老、退化,用他们蹒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败、死亡。可时光却不让他们回头。

  不让他们回头。

  这也许就是目送。这本书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笔触,缓慢而又忧伤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绝决冷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人间深情以及离别惆怅。

  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个女儿牵着母亲,好不容易才把严重失忆的她拉上了火车,而那母亲却闹着要回家。女儿明白,妈妈要回的“家”是一段时光,那曾经美好、温暖的快乐时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亲:

  “这班火车会带你回家。”

  看过不由心酸。一个脑萎缩的病人,连最亲最爱的孩子也不记得了,却只记得“回家”。

  在这个时候,面对记忆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亲在“回家”这个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远。她固执得不让你追上。

  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相送。

  当那英姿勃发的年轻的孩子脚步慢下来,面上沧桑起来,明白过来回头看看时,却只能看见苍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蹒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们的父母中年时的目送一样。

  永远追不上,赶不及。

目送读后感7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关于生死的书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忧伤中透着缕缕美丽,其中有42个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第一个大段,“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第一个小文——目送。

  目送讲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来越老,直至死亡。儿子愈来愈大,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刚上高一学业渐渐繁重起来,他没有当寄宿生。可即使他没有当寄宿生每次回家时也是十点多了,洗漱后便睡下了日复一日,他与大姨少了沟通和交流,因此他离开时常常都只留给大姨一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亲去大姨家吃饭饭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离你也就远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过几年我们家也会有一只笼子关不住的鸟儿了。”母亲笑着说道,两个女人的`对话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次读这句话时,我总会鼻子一酸,泪珠哗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时这也是我最最爱的一句话,他让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仅有为人子女的时候,而且也须为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许多事一样,有着它的因果报应,知道了如何在对的年华,做对的事,知道了……总而言之,它使我长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原来少的可怜,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后我们便是在他乡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场需要多大的幸运和缘分啊,所以请善待你们的父母,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知道他们倾注多少爱在你身上,对你有多么大的期望……

目送读后感8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为追不上。不必追,因为留不住。不必追,因为心相随。好一个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阴晴,小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拥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前者是年轻的你,后者是年迈的你。我们一生都会说很多次“我身体很好,不必担心”;说一次:“大去之期不远矣”。

  时间是一直藏在黑暗里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在路途中,不妨回头望望,在某个地方,某个角落,有双眼睛正注视着你,认真、欣慰、感叹……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们都在目送着,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

  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也从我的世界路过。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9

  我一直是一个念旧之人,对那些已磨损或无用的旧物总有一种留恋之情,若将其丢弃,总会感到可惜,对故人也有一种难舍之情。

  偶尔闲暇,总喜欢找出幼儿园及小学的毕业照,对照片上的人逐个进行回忆。幼儿园毕业照上一张张无邪的脸大多在我心中已没有印象,只是依稀记得:啊!这人小时与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经常欺负我。可真要我完整的说出个故事来,我却语塞了。只见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么灿烂

  再看小学毕业照,一个个青涩懵懂的脸在我脑海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也浮现出来。记得班主任的最后一个教师节;记得圣诞夜的狂欢;记得舞台上的共歌。这些都成回忆,我们都已长大。

  暑假里,我如往常一样去一位退休教师家中补课,与以往不同,这天老师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老师更是兴致勃勃的与电话那头的人讲个不停,时而眉飞色舞,时而紧皱眉头。我很是好奇,又不敢问。倒是老师先与我提起:“诶,过几天就要参加一个小学同学会了,可听说已经有好几个老同学不在认识了,悲伤的同时,我也感到幸运,至少,我还健康的活着。”他很是怅然,我默默地看着他没有说话,看着他额头的'皱纹拉到眼角。我在想这场景是否就想《目送》里的场景一样,在人生八十岁的时候,他们是否已互相忘却,又互相回忆,互相介绍,又互相想起。那应该是一个相聚的场景,一个温馨的场景,也是一个令人感触的场景。

  老师的那番话,是他对流逝岁月的无奈,也是对自己没有彻底对岁月妥协的庆幸。

  “青春是手牵手坐上了,都不回头的火车”正如歌中所唱,时光的旅途中,没有站点,你无法回头,无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赏沿途的风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目送读后感10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仅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以往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此刻有点信了。以往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此刻也还没准备相信,可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终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经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仅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资料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可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以往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其实我一直觉得愧疚。每次离开家,都会让父母那么忙碌,最后送我离开。每次把我送上车的,是妈 妈,还有外公。一直以来,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识里,外公是那么开朗的一个老人,应该不会懂得那么多的离愁别绪,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孙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骄傲。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亲人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会在天堂里永远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目送读后感12

  对于一个刚生完小孩的人来说,看完《目送》感触很多。

  尤其是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忧伤,就是这么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说的真好,说的真对。

  亲子关系是个很奇妙的关系。中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门,和父母就像朋友关系一样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一生与你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和关怀,当他长大成年,可以独立判断时,给予有用的建议但不干涉他的决定,他虽然已经成年,但有着孝顺父母的责任,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心灵却应当与你紧密相连。

  有时候偶尔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不觉感叹时间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个样,每天给我们惊喜。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天真无邪,又希望能马上到几十年之后看看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个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只希望我们心中永远有个牵挂,那是爱的礼物。

目送读后感13

  《目送》是龙应台的著作,在我看来,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怎么不是在亲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过的?曾经的我单纯、天真、可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给我讲百听不厌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赖她。

  后来,我与家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钢铁造的墙,母亲无法进入我的内心,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爱。

  父亲说:“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亲推开那许久没有打开的房门:“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着头,快要趴到桌上,一声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来说声再见啊!”她又冲我叫道。我终于抬头,用反感的眼神望着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来。”话音刚落,他就匆匆走了。没等我说再见,只留下一阵沉重的关门声。回过神来,屋里显得寂静而冷漠。

  我走在成长的路上,却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作者对她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那么有耐心,无数次对她的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你记得吗?”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痴呆的父亲在聚餐时不顾形象把饺子塞进口袋里,说:“我儿子最爱吃饺子。”这让我深思,难道只有在父母到这种境地我们才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们吗?如果某天父母头发苍白,认不出我们了,那又是多么深刻的伤痛?

  这本《目送》告诉我应该把握现在。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亲对我“渐行渐远”的伤感。为了明天不是遗憾,我决定去理解这份亲情,更加珍惜它,爱护它……

目送读后感14

  人的一生有限,不可重来。但往往会有人说,时间太少,来不及做。每个人都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一生过得精彩,不后悔。其实这没有答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方法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导致结果也不同。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来自书中的原文,作者的这段话,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们的心。但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

  当一个人的'一生步入中年,年轻时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钱都身在何处?但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已渐渐的老去,年轻时答应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烟消云散,允诺要把他们接到身边来住的话语已抛在脑后。自己的孩子已慢慢地长大,不再愿意呆在家里,想要自己出去探索,独自飞翔。所以现在回想以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时间和日子花在了根本记不得在做什么的事情上。为什么不花一些时间与父母一起聊聊天、说说话。不多花一点精力陪孩子一块玩耍。反而把时间放在工作里,放在手机上,放在发呆中。

  想让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其实不是挣到许许多多的金钱,不是得到多高的名声和地位。反而是与家人们一起谈天,一起玩耍,来一趟说走就走的美妙旅行。我相信,这一定是会永远记在脑海中的回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的陪伴在家人朋友们身边,好好的珍惜当下的时间。让自己的一生不留遗憾!

目送读后感15

  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

  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08-16

《目送》读后感08-16

目送读后感11-23

《目送》读后感09-04

目送读后感02-06

目送的读后感12-06

[精选]《目送》读后感11-14

《目送》读后感11-04

(荐)《目送》读后感01-21

《目送》读后感(精华)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