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精品)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认真、用心去读这本好书,幸好有了这样的暑假作业,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小说书。
本篇小说是一步跨度进一个世纪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以木牛流马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妙计,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神机妙算,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忠心,他认定了刘备做主公,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在我的眼里,书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源泉,力量的翅膀,生命的绿洲。我每天都要认真细细地“品味”它,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三国”发生的很多事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主要反映出团结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团结是很重要的。我平时不太愿意团结,无论老师、同学怎么劝我,我有时就是不听,所以在各种比赛中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后,让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和8班进行拔河比赛,我刚开始假装用力,其实半点力都没有使出来,心想:等你们累了,我再用力拔。可这时已经晚了,我咬紧牙,脸涨得通红,脚不断蹬着地,手拼命地拽紧绳子,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能把对方拽过来,结果是怎么的,不用我说,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从这件事当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每次总自以为是的时候,就会想起“赤壁之战”,于是我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想法,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团结力量大。
是的,书是人类的朋友,他教会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慢慢成长起来。《三国演义》就是我其中一个好朋友,他教会我“团结力量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这些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诸葛亮的智慧:比如他布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某个周六的上午,我在家看了《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这一篇文章。
里面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只箭,诸葛亮第三天四更时分去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第四天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这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困难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反而周瑜这样心怀妒忌和用心险恶的人让我们很讨厌他。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篇新闻: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公司很忙,没有时间接他,就让他自己一个人回家。小男孩从电梯口走出来时发现从自己家出来一个陌生男子,他不慌不忙拿出钥匙打开门,陌生男人怕被发现,到回去看,小男孩发现那陌生男人又回来了,但他一点不害怕,开始装起瞎子,当陌生男人看见小男孩是瞎子的.时候准备走的时候,小男孩的爸爸突然打电话过来,陌生男人又回来了,他爸爸问小男孩:“儿子,你回到家了吗?”小男子说:“我回到家了,就是回来时眼睛看不见摔了几跤。”陌生男人放松警惕,悄悄地走了,等没了声音,小男孩急忙打电话给爸爸求救,爸爸回来时,小男孩把事情全告诉了爸爸,爸爸得知急忙报了警。
啊!这小男孩也太聪明了吧!除了聪明之外,是不是还有从容面对困难的品质呢?如果是我一定会哭。我以后也要向这位小男孩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从容不迫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一些关于战争的事。从这涌现出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里我最佩服的人是蜀国军师诸葛亮,他可谓是神通广大、沉着冷静,但用神机妙算这个词赞扬住诸葛亮最合适不过了。
有许多历史名事与诸葛亮脱不了关系,但令我印印象最深的`是著名事件《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吴国大都督周瑜对诸葛亮身怀妒忌他刁难诸葛亮十天做十万支箭,诸葛亮面不改色,立下军令状三天做好十万支箭,周瑜让军匠材料不准备齐全,让他们故意延迟。诸葛亮私下找了鲁肃,让他准备二十多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船要用布幔子遮住,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侧。第一二天诸葛亮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时诸葛亮出来,吩咐鲁肃船用绳子连起来,然后他们朝驶去。他们来到曹军水寨,诸葛亮命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听到了动静。但曹操非常警惕,没有出手只令士兵不停射箭,箭插满了草把子,过了一会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给敌人送了箭,但是诸葛亮已经行了二十多里。诸葛亮来到岸边,鲁肃把过程告诉了周瑜,周瑜也对诸葛亮改变了态度。从中我看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沉着冷静,识人,懂天文,识地理,巧安排。
诸葛亮的稳重,聪明,使我非常崇拜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诸葛亮那样,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在学习中我也会运用巧妙的方法好好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姓名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引发了黄巾之乱。
三国,这个汹涌澎湃的年代开端了。其时,三国被分为蜀,魏,吴三个国家,三国年代里还有许多人物: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爱才如命的刘备,武艺高强的`关羽,张飞。作者罗贯中用他的大笔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个绘声绘色的人物,其间,我最喜爱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我喜爱他是因为他武艺高强,一身是胆,他曾经在曹操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还有许多闻名的战争: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我给我们讲一讲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的故事:司马宗族把握魏国朝政之后把魏国的皇帝踢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大晋。当即出兵攻击吴国,这时,孙权现已死了,吴国的皇帝是孙权的孙后代皓,他是个暴君,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而,很多人不满,有的乃至屈服晋国了,他得知这个音讯后,慌了,有一个大臣说:“能够在江中放置铁链和铁锥,挡住晋军。”晋国将军看见后想:眼看就要攻下吴国,莫非要被这些铁链挡住吗?他费尽心机,总算想出了一个方法,晋军砍了许多树,绑在一同,让它们顺流而下,把铁锥连根拔起,又用火烧断了铁链,一股作气攻下了吴国,孙皓想自杀,大臣们急速劝止让他屈服,他没方法,只好屈服了。
总算,三国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年代完毕了。正所谓:古人云:全国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近期,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作者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便是这本让人读的津津有味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主要内容是: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应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说:"军区紧急,10天造好想必会误了大事,只要3天便可。”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谢丞相箭!”后来鲁肃一五一十的`把借箭经过告诉给了周瑜,周瑜知道后,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凭一己之力就借到了十万支箭,还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著名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关羽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这些故事都描写了书中人物的英勇无畏、机智勇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虽勇冠天下,可他有勇无谋,还尽干一些卖主求荣的事。想那时,国贼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马,就收得吕布前来归降,而吕布竟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这正如张飞所骂:“三姓家奴”!
想当初,吕布其实是可以和刘备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可是他骄傲自大,根本听不进军师陈宫的良言劝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谗言,最终被曹操活捉,身首异处。
再看诸葛亮,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勇有谋的他最终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他自己也当上了一国的.丞相。
《三国演义》中,周瑜不停地为难诸葛亮,有一次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羽箭,而诸葛亮凭着智慧,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还上演了一出“空城记”,成功击退强敌,凭的同样是胆略和智慧,这正是吕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白帝城黯然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像魏国的司马氏那样越位登顶,而是遵循先帝托孤遗嘱,一心一意辅佐阿斗,先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但他的一腔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永远为世人所景仰。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像吕布那样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意志软弱、见异思迁。要多学学诸葛亮,胸怀远大理想,凡事都能动脑子,有勇有谋,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臧克家曾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的越长,情谊也越深厚。”我们已经读了好多本书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天下被分成三国,分别是吴、蜀、魏,他们都想自己一统天下,于是都招兵买马,互相吞并,请谋士出计谋,让将士带兵打仗。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将领,比如:关羽、张飞、典韦……我最喜欢的人是赵云。赵云他听见主母和小公主落进曹军里。于是他奋不顾身地冲进曹军,找到主母和小公主后,他受主母所托把小公主系在背上,带小公主逃出来。把曹军杀的片甲不留。赵云他忠诚,勇敢,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为了主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说起赵云,我想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黄继光。黄继光看见久久不能攻破敌人的火力点,心中非常愤怒。于是他带了两名战士,去攻克火力点,两名战士都牺牲了。他也弹尽粮绝,手和脚也中了弹,他趴在草丛里面匍匐前进。冲锋的号角吹响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无数战士被机枪的子弹打倒。他看着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忽然,他纵身一跃。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机枪,黄继光英勇牺牲了,战士们占领了高地,这场战斗取得了胜利。但黄继光英勇就义了。
这就是我《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的故事非常精彩,里面有无数的英雄故事让你爱不释手。我建议你们去读,你一定会很喜欢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刚刚看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三国演义》很不错,但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国演义》这么好的书,不推荐出来,我都有点感到惭愧。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他其实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刻骑着这匹马就去找刘备了。他在山下遇见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十分令我敬佩。
对于曹操,我既喜欢,但也讨厌。喜欢是喜欢在他的用兵方法好,虽然不及孔明,但应该也可以和孙膑一比高下了。而讨厌就是讨厌他的诡诈以及阴险,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经过朋友介绍,躲到了吕伯奢家,结果,吕伯奢家人因为要杀猪宽待曹操,说了一句“绑起来杀”,就被曹操团灭了,吕伯奢一家就没了。
《三国演义》还有很多优点,我一下说不过来,就请你们自己去书里面寻找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齐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当想追也来不及。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在时间的转盘里,有多少名著涌现出来,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些经典名著,还有像《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海底两万里》这些探险小说,都看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汉朝朝廷统治十分腐败,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官府又不停的压榨他们,农民起义爆发了,顿时天上豪杰并起。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曹操挫败了袁绍的野心,周瑜火烧赤壁,打得魏军落荒而逃,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的聪明脱洒地表现出来,而被后人称赞:“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绾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使我十分佩服,他们的机智值得我去学习。
而上天戏弄了吴蜀联军一般,猛将们先后死去,给了奄奄一息的魏国喘气的机会。他们先是在四川大败蜀军,又占领了江南的阔土,刘备、孙权打下的江山,一下化为无有,正如古代词人说: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曹操虽是一个奸诈小人,但作为一个“朝贼”竟那么关心天下人民的疾苦,还发出了“宁叫天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呼声,这一个个英雄,真是脍炙人口啊!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7
三国演义读后感11-2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2-2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1-3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3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0-0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