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

时间:2020-10-16 13:22: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冬牧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牧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

  王安忆这样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冬牧场》就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是作者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的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记,《冬牧场》中的作者扎扎实实地和牧民一起生活,从赶着骆驼进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为定居搭建冬窝子,砌羊粪墙、收拾家务,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马找骆驼、绣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将这些平实的小事一一记述,并将个性饱满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绘,用羊、马、骆驼、猫、狗等动物装点,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画卷。虽然是记录着游牧生活中琐碎、平实的生活细节,但许多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冬牧场》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其中对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颇深:“同样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深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与此同时,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同样还是在行走中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地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梦,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样的自然中,人们乐观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给予的馈赠,荒漠、积雪、枯草、羊粪等等,气候环境的严酷、物资的匮乏逼迫人们贴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块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离”,渺小了人的个体,却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实相,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实。

  二是对生命的歌颂。在描写“冬宰”这一幕时,她虽然对亲眼看到生命的结束表示难以接受,却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直视它。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让生命以力量的形式传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异常可爱,果敢勤劳同时爱耍酒疯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为邻居并一起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为了座上宾,一个假戒指的礼物都因为颜色鲜艳而变成珍宝,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宽生命宽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来丰富生命的历程,于是便有了这些故事,感谢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谢李娟,也感谢每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你。

《冬牧场》读后感2

  读《冬牧场》这本书时,我随着作者的视角,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似乎走进了苍茫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见那无边的牧场,踩着硌脚的沙地,细细体会牧场的极度严寒,感受牧民们淳朴的生活,从而获得内心最大的宁静。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

  “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冬牧场》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在“慢”中享受宁静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味生活;没有什么能抵挡时间的车轮,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让时间缓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冬牧场》读后感3

  《冬牧场》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20xx年她跟随熟识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近四个月的荒野生活。在书的后记里她提到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也提到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应天时、自律谨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而又广阔的牧场也将会被抛弃。

  阿勒泰应该记得李娟,冬窝子也记得她。她把风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观察这一切时又坦诚得想个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风吹过的沙地,有种干净粗糙而又真实的质地。她写新疆牧民就是诚实地与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冻,就是被戈壁滩上的风吹黑皮肤,诚实得让人感动。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铁生之于地坛。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场》里找到了一种生活和文学更加融为一体的方式,因为长时间身处阿勒泰的冬季牧场,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中她主观上已经把文学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化,书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所见就是荒野上风雪的声音、牛羊归圈的声音、煮奶茶的声音,就是这各种声音杂糅后的回响。这种回响带着生命沉重的呼吸、不应被任何华丽过分修饰的辞藻遮盖。

  书中对牧民艰苦生活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赶着羊群出发,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赶回来。最冷的时候离家还有百十米时像是走不动了一样,下了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来,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双脚。羊粪块垒成的地窝子也是后来才有的,以前的哈萨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毡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贫困的小孩没有衣裤,裹一张羊皮过冬。上了年纪的牧民因为关节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时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即使在睡梦中也会因为病痛无意识地呻吟。路过的牧民曾对李娟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虽然如此艰辛,人民依然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或者说唯有这样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才能抵御这样的艰辛,才能度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寒冬。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窝子里有了太阳能电视,年轻人抱着手机不放,孩子们想着继续学习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够补充人类取得的进展?是否完成了人类半途而废或苦苦坚持的工作?当看到牧民随着季节流转、作家随着时代流转,在尘土里成为卑微而伟大的存在,自然应该是得意的。李娟孤独地在戈壁上寻找写作答案,读者孤独地在她的叙述里寻找人生答案,寻找一个寄托来分享情感,实现完成自我认知的梦想。“像往常一样”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这片牧场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时日里能够一直“像往常一样”,流动不息。

【《冬牧场》读后感】相关文章:

1.森林报冬读后感

2.冬荷的读后感

3.

4.冬作文

5.《冬阳童年骆驼队》读后感

6.冬小学作文

7.冬写景作文

8.冬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