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02-26 21:23: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讲了小城呼兰河—萧红童年的事。

  从书中可以看出,呼兰河是多么的冷:过了一夜,就冻得门都打不开了。而且生活多么的单调:种菜、背诗,有时去看跳大神、去参加娘娘庙大会……

  但萧红却写得惟妙惟肖,如“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了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有小了。大家都对它起着无限的关切。”这段话中,萧红并没有抒情,但大泥坑子的形象却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作者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因为祖父烤过“掉井猪”和“掉井鸭”,作者叫牧童把家禽往井里赶。

  那“野台子戏”也很有趣:台上的戏子扯着嗓门喊,台下街坊邻里拉家常,如果一人嫌太吵说出来,立刻就还嘴说“这又不是你家的戏台!”如果还还嘴就打起来了。因为有习俗的'约束(娶亲不能告诉女方),姑娘们都带上最漂亮的首饰。

  一到了晚上,亲戚才可以送礼物。更有趣的是,问“看戏”的人演的什么戏,却一问三不知。

  跳大神是最古老的习俗了:“大神”(和祭祀差不多)先“请神”,如果不“上身”(或“二仙”(他助手)对错了),就烧香点酒,再闹要上红布,再闹就杀鸡(再闹就不行了)。之后跳完后跳神者就拿了酒,染了布,煮了鸡。

  从中我体会到了小城呼兰河那浓郁的习俗。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今年寒假我读了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小说《呼兰河传》。本周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祖父的园子》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候在祖父的大花园里面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在祖父的关爱呵护下,在花园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在呼兰河城里生活的人们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整个小说分为七章,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章,主要写了小团圆媳妇在她在12岁的时候就被卖到了婆婆家,因为她第一次在婆婆家吃饭就吃了三碗饭,给婆婆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婆婆对她严加管教,每天都打她,有时甚至还用针钉她的手指,小团圆媳妇特别的可怜,不敢反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生病了,可是婆婆并没有带她去看医生,而是请来了大神来给她治病。大神要让她洗热水澡,而且还要洗三次,亲戚和邻居们并没有阻止,而且还往她头上浇热水,最后小团圆媳妇忍受不了折磨,悲惨得死去。

  看完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描写的呼兰河城的故事,是旧中国封建思想对劳苦人民迫害的一个缩影,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美好的时代,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读书,不负韶华,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矛盾评价到“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一本散文,要是不用心去读的话,会觉得枯燥无味。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呼兰城是一个落后的小城,当外面推翻皇帝统治时,这里还是个封建、迷信的时代。

  为什么说他们迷信?这是因为一旦有人生病以后,买了药治,又没治好,那就只能请跳大神了,大神身着奇装异服,嘴里不停地“嘀嘀咕咕”,谁都不知道她说的什么,有可能是“我的二仙家,青龙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也有可能是……但跳完了大神,人的病还是不见得好。

  要说他们封建,很简单,重男轻女呗。

  再来说说团圆媳妇吧。

  在呼兰河传中,老胡家取了个团圆媳妇,和我们一样,她只有12岁。但是当我们进入梦乡,会周公时,她却在挨着她婆婆的打。当我们舒服地窝在被窝里时,她却被吊在大梁上,挨鞭子抽,当她好不容易可以睡觉时,婆婆却用烙铁来烙她的脚掌。当我们舒服地泡在温泉当中时,她却被众人丢进滚烫的开水当中。一个好好的'花季女孩就这样死了,真令人可惜。

  当呼兰城的人们在吃着瘟猪肉时,我们却喝着新鲜的牛奶,吃着新鲜的猪肉,一切都是新鲜的;当他们在看火烧云和野台子戏时,我们却在看电视,玩电脑;当他们住在破房子里时,我们却住在温暖的楼房中。和呼兰城人的生活相比较,我们应该感到满足,更应该珍惜!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时光的河入海流,长大的人儿分头走。人们直到长大甚至年老才能回想起童年的美好。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换着色彩。我赤足站在河边,正准备用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之时,我和她邂逅了。

  在后面的相处中,我了解到,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她是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的女孩,她就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萧红,一个拥有灰色童年的小女孩,就这样无声地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疼和惋惜。

  她,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奶奶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了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她唯一的快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时的时光。她很喜欢在那里玩,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园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将先前的悲凉凄惨顿时抛之脑后。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段地述说。这里的小村庄,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类似于团圆媳妇的悲剧数不胜数。我不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同情,而哪个值得痛恨……

  我和她的邂逅是那么的转瞬即逝,希望她的后来可以弥补她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你走了,就像这邂逅还未开始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简单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著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1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正因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那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1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因此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向也没有人来填平,正因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因此,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母亲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年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的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感到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品味,才发现里面的特别之处。

  伴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个小城没有半点颜色,那里的人们更没有颜色,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过早地尝遍了人间心酸。小小年纪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到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这不是仅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整呼兰河的问题。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我想,扼杀了团圆媳妇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封建迷信的可怕,麻木不仁的可怕,“顺其自然”的可怕,“不反抗”可怕,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一书。这本书讲的是萧红住在呼兰河的欢乐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平凡的,但萧红的童年是不平凡的。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感觉美好、快乐的事,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爽朗的笑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祖父和萧红一起在花园里种菜、玩耍、锄地……祖父的园子和萧红给我印象最深了。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萧红想捉虫就捉虫,想吃瓜就吃瓜,想睡觉就睡觉;动物是自由的,蝴蝶随便飞翔,蜜蜂随便采蜜,蚯蚓随便钻土;植物是自由的,黄瓜要爬到栅栏上就爬到栅栏上,玉米要长到天上去就长到天上去,白菜要生出大叶子就生出大叶子……萧红和祖父在一起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玩腻了,就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把白菜种溜飞、“下雨了”、锄“杂草”……

  有美好的也有悲惨的。其中有小团圆媳妇,她饱受婆婆的虐待,半夜能听到哭叫声。后来,跳大神给小团圆媳妇洗澡,许多人来围观,跳大神竟然用开水浇了三次小团圆媳妇!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她是被活活折磨死的!哎!

  就像著名作家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一样。也是如鲁迅先生所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不愧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中国三时年代的文学洛神”“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笔名萧红。萧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事之间的`边缘文体——“萧红体”。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的一个故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女孩并不像谨小慎微的团圆媳妇。于是,婆婆开始“好心”的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了,没想到出事了,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来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甚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通过追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品的善良和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小说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美与丑的碰撞,优美抒情的文字中流露出悲伤与无力之感。小说开篇首先对呼兰河小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即使只是描写了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人民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讽刺之意。例如这一段描写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小说中具有诗化的语言。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中的人是寂寞的,生活是单调的。一些文章的开头,往往提到“荒凉”二字——“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的确,一个小女孩的生活十分单调。有人说:“如果童年是一杯茶,那它定是一杯回味无穷的.上等白茶;如果童年是一幅画,那它定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如果童年是一朵花,那它定是一朵美丽而骄艳的玫瑰。童年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部分。”

  不错,童年令人难忘,即使想忘记,却又舍不得。萧红的童年却有些与众不同,在她天真烂漫的背后,隐隐地透露着一种寂寞。祖父是她童年唯一的玩伴。她的母亲在她八岁时去世;父亲对她十分冷淡;祖母对她毒恶;只有祖父,对她无限喜爱。因此,作者描写童年一部分中,第一句话便是“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时,十分快乐。比如祖父发现作者铲的地留了一片狗尾草,祖父便问,作者则说是谷子,还拿来一个真的谷子,祖父被逗笑了。

  作者却只有两个地方玩,园子和储藏室。园子里每年该种什么,就种什么,储藏室里翻来覆去也只有那么几样。有时,祖父有事,也就没人陪作者一起玩了。

  然而作者认为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园里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自己也是自由的。我喜欢《呼兰河传》,寂寞是它的基调,然而《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说课稿+教学反思10-0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2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07

呼兰河传的阅读心得体会02-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2-08

《呼兰河传》读后感11-23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9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11-14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