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3-11-20 09:08: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14篇[优]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4篇[优]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从一个梦开始,厮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寻。转侧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梦。又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古驿道上,“我们仨”聚少离多,现实与梦幻交错,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却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历经风霜、穿越云雨的老人,孤独惆怅的灵魂。梦之后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来,含蓄节制得几乎没有情绪的涟漪,然而闻者不禁动容,因为那深挚刻骨的亲情和难以言表的忧伤就在字里行间游荡,时不时撞入读者的胸膛,弥漫、回响。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读到这句时,我禁不住落泪。终于,我也到了这样一个年纪,真正过了不识愁滋味的年纪。终于,我也有了自己切肤的生活体会,不再只是读书后的多愁善感。

  一辈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过薄纸百页,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样历经生活的磨砺,面对亲人的远去,还要寻找生命的归途。更何况我们?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怅、悲伤……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书。

  前段时间在跟朋友讨论说唱歌感情重要还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与采哪个更重要?

  朋友想了一阵对我说,技巧更重要,至少能听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说一定是感情最重要,文与乐终归是因感情而生。

  此书泛泛记录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语言也很朴实,每个人都能写,但是每个人都写不出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动容。且所有的家长里短都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都是时代剪影。这又是一种深远的意义。

  而先生最厉害的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手笔头永远有一种幽默。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芳华》,不同的是后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温情。

  不知在哪里看过,先生论钟书他俩的关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难与共,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浓情蜜意,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世间最令人羡慕的.关系。

  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钱瑗这样优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尽可能给孩子最多的自由,让她尽情成长,本身的模样加言传身教,一定会是最好的样子。

  看这本书的时候家中有人去世,内心总是有种对生离死别的无奈之感,很不符合23岁的年龄。朴树说我们这一代还没长大就在老去,估计就是这意思。而书的前几章就讲述了三人分散,让从小经历很多告别的我深有感触,人世间不过就是一场场离散重逢,在这里分开,在那里重聚,不必太过担忧,不用太过忧愁。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16年杨绛先生走的时候就像看看这本书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开这本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

  开篇就是杨先生的梦境,有点云里雾里,但是读着读着,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别离。心中所思,梦中所见。呕心沥血,不能自己。读到杨先生描写自己心脏从胸腔爆出来,自己又将涌着热血的心脏按回去的时候,泪水已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杨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装着坚强,别过脸,还是哭地一塌糊涂。

  而后是杨先生对我们仨一生的浓缩,有阳春白雪,也有人间烟火。那个年代的压抑和痛苦,在杨先生一家这里,变得只是一段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又细水长流的'时光,他们从这难水里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们仨以文字,笑声,忍耐,珍惜,感恩去回报。尽管我们也知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们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诚以待,此生足矣。

  感谢杨绛老师,感谢你们仨,我以后也会向您学习哒,你们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却永远活在了我们读者的心中,并被大家所羡慕呢。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让我泪流满面。第二部我几乎是留着泪看完的,亲人的相继离去让先生内心装满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独,假如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牵挂,生活苍白无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动于先生和钱先生的伉俪情深,感动于钱媛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正是有了这些纯粹的情感,生活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苦难中有快乐,挣扎中有甜蜜,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借用刘墉先生的话“孤独使人成熟,孤独使人面对天地,孤独使人面对心灵,孤独使人面对生命。我们由孤独来,往孤独去。又总是被这世界、人群环抱着,稍稍往远处想一想,就不再孤独”。

  回忆大抵是最无用的东西,可偏偏只有回忆才能让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过…

  想来,这些年蹉跎了多少时光,现在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踏实宁静,现在读也不算晚。多读书 读好书 定下自己的读书目标。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 篇10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11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篇12

  感动、艳羡又心疼。

  原本应该只是家庭琐事的流水细账,却在先生平实简朴的记述中,完全不见琐碎,只感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意、理解和体贴。即使历经苦难,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乐。对于苦难风雨,都是一笔带过云淡风轻,倒是别人的帮助和善意、我们仨的小趣事记录详细。这份达观淡然,实在是大修为。

  先生和钱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坛佳话。一段感情也许始于一眼之缘,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赏,而后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两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教科书般的榜样。先生对钱老去蓝田任教一事的态度,无疑彰显了大智慧。钱老生活中的憨气与呆气,先生也不强求改变,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钱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乡交代阿瑗照看妈妈的种种细节之中,对妻子的爱意体贴,也看得心里温暖。及至后期动荡之中,两老淡泊离群索居,逛动物园、探险,也是自得其乐。

  一边看书一边心疼先生。从我们仨,到阿瑗病逝,钱老离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忆记录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写下爱女和丈夫离去的细节,浅浅数语,却无异于重揭伤口。同时也心疼阿瑗。那么聪慧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病入骨髓到无法坐起,书信之中依然幽默风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儿不吃草”,潸然泪下。

  真好,他们仨又团聚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13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带给我复杂的感受,会跟着它开心的时候欢笑,跟着它悲伤的时候流泪,跟着它的离别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朴实无华才能显出情感的真挚,才能真切的打动人。钱钟书一家三口的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全书以梦魇般的古驿道开头,杨绛先生天天的梦魇,感觉到她内心的极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而后失散,年迈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跟先生相继去世,更是伤心悲痛。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份凄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而后,杨绛先生用了平淡朴实的需要回忆了他们的过往,刚结婚随钱钟书先生去牛津,两个人自己第一次做饭,称自己笨,每天早上钱钟书都会为杨绛先生做好早饭,苦中作乐,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三个在一起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为这个家庭幸福感动的同时让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别人觉得你苦,但是你们苦中作乐你们觉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只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幸福,永远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 篇14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04-18

我们仨读后感10-19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06-27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07-05

我们仨读后感15篇01-04

经典的读后感05-25

《俗世奇人》读后感_《俗世奇人》读后感10-04

荔枝读后感11-11

《史记》读后感11-12

诗经读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