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舍谈吃》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雅舍谈吃》读后感精品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谈吃》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谈吃》读后感1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雅舍谈吃读后感。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雅舍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2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年少时,我总坐在酒席上摆弄铺在桌上的塑料薄膜。薄膜之下,是我和同龄伙伴玩耍的一席天地;薄膜之上,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爽朗笑声。来去几更几刻,结束后我已呼呼睡去。中国人在吃上,总是给予了特别多的感情。
年岁渐长,在大学的图书馆,我翻看到了梁秋实先生的《雅舍谈吃》。这是一本写给生活的情书。那会正逢盛夏,食堂还没开,我躲进图书馆蹭上一时的凉快,没承想读得馋涎欲滴,食欲大开。世上那么多新奇美妙的食物,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都包含着一方人独特的烟火百味。
梁先生写的,是要人生丰容增色。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美食和远方。梁先生从北京玉华台的核桃酪吃到岭南的.豉汁酥鸭,从学烤鲜羊肉到学蒸东坡肉,吃上数十年,贯穿着他雅致有趣的生命足迹。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及记忆的味道跃然纸上,承载着独属于一方的情怀、乡愁和人生。导演陈晓卿读罢也颇为动容,寻着他的足迹,走遍了神州大地。《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充满了人文雅致、时代变迁的经典纪录片由此诞生了。
梁先生写的,也是人生要寻本求真。现代人物资充裕,生活稳定,有时跟一些网红风,打卡珍奇珍馐餐厅,却很少以一种珍惜的心态细细品味。梁先生却不同,他常想,上天待人不薄,但口腹之欲需要有个限度。往往是最平凡的食材,吃出成千上万的滋味,才是最得自然本真的美味。我寻着梁先生“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的精神,也依照着走过苏州的西园寺,尝过一碗汤头清澈的素斋面。面条软嫩筋道,香菇肥糯芬芳,随着滑溜的面条一同入腹,香味内敛,鲜美非凡,仿佛吴侬软语驱散了耳边所有的烦恼。
美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幸福,除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其中所蕴含关于人生的文化哲理和时光洪流中抹不去的记忆,才是世间最珍贵的味道。
【《雅舍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雅舍谈吃》读后感11-13
《哑舍》读后感10-12
分娩舍工作总结07-28
舍务工作总结11-11
《断舍离》读后感04-21
断舍离读后感04-29
舍务部工作总结11-11
谈教学反思11-14
《谈礼貌》说课稿12-15
谈生命说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