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锦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它由罗贯中所写,看完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刘备知道诸葛亮学识比得过张良、姜子牙,所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刚开始关羽和张飞不服他,但是很快,曹仁大军杀往刘备所在的新野。孔明知道这一仗必须打好,于是就设计把曹仁的大军引到草丛里,再一把火把二十万大军烧掉。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孔明是个神机妙算的人。
孔明不仅神机妙算,还足智多谋。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经典故事是—草船借箭。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一直想害他,故意找了个理由,让孔明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孔明神机妙算,观天文,知道第三天夜里会有大雾,就趁着大雾,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让周瑜的计划破灭。通用这个故事,我看了一个心胸狭窄的周瑜和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知道周瑜要害他,却不动声色!利用自然规律和自己的聪明不费吹灰之力“借”来曹营十万支箭,难怪周瑜捶胸顿足:既生瑜何生亮!我对他的敬佩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有勇有谋。孔明指挥最好的战役还是火烧赤壁。曹操领百万大军杀向江南,只因北方人水土不服,无法渡江,只好先操练。庞统施连环计,骗曹操用铁索把船拴在一起,孔明又巧借东风,让周瑜用火攻把曹操的几万艘战船烧个精光。同时孔明还让周瑜派兵马在曹操的兵营门前备战,一见火光,就攻打曹操的军营,曹操大败而逃,百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人了。这个战役中,我觉得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周瑜也算是气度恢廓,大率得人的统帅,但因为他性格中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以致他在孔明的光环下气势大减。
我觉得在三国中能跟孔明才智齐名的人就是庞统。因为赤壁之战中,庞统能智胜生怯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让其把所有的船拴在一起,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议取益州”更见识了庞统远见卓识的战略。但庞统性格孤傲、清高,因不满孔明插手而采取逆反的行动而后折翅落凤坡,走完短短一生,是个悲剧性人物!我想如果庞统听取劝阻,不一意孤行,是不是后面的官途跟诸葛亮一样辉煌呢!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当然,我还是很佩服庞统的,只是他的“星途”在诸葛亮面前一样暗淡无光!
聪明人常从万物中有所感悟,因为他的才能是从万物汲取精华。聪明是要用在造福百姓、传播能量的正轨上,而非在歪门邪道上。从这些战役中,我觉得孔明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的聪明让他在三国鼎立非常严峻的局势下还能叱咤风云。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诸葛亮还卧卧在椅子上,手中羽扇悠然地横抬在他的胸前,取这扇相重折交错的则是这蜀国消亡的危机。俄而肃然讫之,一丝扫兴放逐于眼力之中。刘禅昏庸,记得刘备先主曾言:“若子不才,先生可与而代之!”但他终于决意抢救这蜀国。垂死的蜀国,各国虎视眈眈的蜀国。
回想诸葛,刘备求之若渴,不瞻及皇叔颜点,三顾茅庐以请;地利天时人和,不出门即分出天下大势,人称卧龙;诸葛亮知天理,趁雾近靠曹营,得箭十万之余;火攻之策,使得曹操为之傲然的数十万雄师瓦解于一线;巧没空乡,以最小的代价换归安定;诸葛才能出众,引得周瑜疼榻之上用尽齐力高吸:“既生瑕,何生亮!”
但他留给后人最深入的印象,不是他出色的才干,不是他名垂千古的功劳,而是他宁死保卫这垂危的国土,蜀国俨然深入成了他生存的独一信想。
刘禅信虑的目光还在耳后循环,诸葛明的.擅言却只能被奸君湮没。蜀邦危机日益添剧。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亦不能无贤臣辅助,末知鞠躬绝瘁逝世而后未。千百年纪月淌逝之中人们我们仍旧记得,心耳相传。
婉转地扬伏羽扇,在地面划没一条完善的弧线。刘备英明,因此孔明得以被沉用,孤儿能发挥能力。而现在老境,从刘禅的身影面未望出刘备的雀斑贤亮。只管愁心天下,仍如竹篮击水。刘备亦有先睹之明,早日“若子不才,学生可弃而代之”。若是诸葛亮引导汉室,或者又是别样风情?孔明,忧口天下的孔明啊!
外有强敌夺掠祖国河山,内有奸臣左左谗言,诸葛亮终于在难之中,不复来日光泽。可他替何还要再留于蜀国?岂非他认为本人一人能转变蜀国的气数能抹往蜀国千百治臣的邪念?
“臣标平民,躬耕于南阳,苟供生命于浊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该世之事,犹是感谢……”
“昔南方已定,卒甲已脚,应奖率三军,北定中本,嫡竭驽锐,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陈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终将大家对刘备的感仇,以及从彼对蜀国的盼望化成刚毅的信思跟着征讨北方的马车鞺鞺鞳鞳而去,
上地爱好跟人启玩啼,诸葛亮病逝,蜀国也随着灭亡了。“班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好汉泪初干”!
孔明离去了,但他的信念却仍在传播。这些铁马金戈的战乱年代,不人能改变自人的命运,所以埋没了太多豪杰。他们的血气与抱负,都流传给了后人。为何古人不远?由于古人和咱们利为一体,兴许千百年后,尔们也会以共样的精力将理想化作信念源传,在性命的最后时光,冲出关闭的光明。在生死之间,抉择自己以为对的事件,将理想化作信念,让所有都在这其中升华。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
放假时,妈妈给我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虽然我已经六年级了,可是初看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痛苦。里面那么多生僻的字,难懂的词,复杂的政治纷争,看得我头昏眼花。看过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些繁多的人物故事,复杂的故事情节,就象一阵风刮过,没有在我脑子里留下一点痕迹。而且内容艰深难懂,枯燥无味。哎,真没意思啊。
真想把它烧了。无奈母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咬紧牙关继续看下去。“每天看五十页!”这是老妈的死命令。“坚持到底!加油!”我给自己打气。为了防止打盹,只好动用嘴吧了。一页一页的念,内容倒是记住了一点,可是慢极了,一天只能看那么十几页,这可怎么办呢?正当我的`耐心到了极限的时候,,诸葛亮出现了。他的出现,使我兴致勃勃,精神抖擞,就像酷热的夏天突然尝到了冰镇西瓜。我以前就知道诸葛亮神通广大,现在,我可要好好见识一番了。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他一出场,我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隐居在山中,竟然对天下大局了如指掌。对天下的英雄人物,就像邻居一样熟悉。这是多么神奇啊!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是千古奇才。正如刘备所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诸葛亮初出茅庐,小试牛刀,就屡屡获胜:博望坡用兵,火烧新野,给了曹军极大的打击。紧接着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奇谋借箭,七星坛祭风。每个故事都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智慧。
诸葛亮草船借箭,令我吃惊不已。这个故事以经是家喻户晓了,他能算出三天后必有大雾,还料定曹操生性多疑,必不敢出兵,因此轻而易举的借到了十万支箭。他真是神人啊!赤壁之战时,周瑜想破曹军,可是在江上又很有难度攻破,于是一次想起这事竟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孔明早知周瑜心事,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大惊,心想:“孔明真是神人呀!”于是便说:“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诸葛亮说,要建一个“七星坛”他在坛上作法借东南大风,帮助周瑜用兵。不一会儿,东南风就大起。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又一次惊叹诸葛亮的神通。
他知天时,懂地利,晓人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神通广大,非比同人。连他自己都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时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啊!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了!我这本书只看到这儿,也只能说这么多了,我现在已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住了,放都放不下。
妈妈对我说:“可以睡了没?以前叫你看不看,现在,叫你放你都放不下!快睡吧!”可是,当我放下书,靠在枕边时,又想起了诸葛亮。我已无数次惊叹:诸葛亮真神啊!这世上谁与争峰!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国的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故事。
翻开书,第一句话这样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书中以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来阐述忠、仁、义、爱的人生道理,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书中介绍了聪明机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求贤若渴、内心又复杂的刘备;忠勇的关羽;英勇的张飞;嫉妒人才、心胸狭窄的周瑜;奸诈狡猾、但又是三国中人物塑造的最成功、最伟大的曹操……这些人物给予我了很深刻的思想。虽然人物性格不一,但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印象很深的人物:
关羽:他有着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配青龙偃月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直在打听刘备的消息,不辞辛劳。一开始,我对关羽的投降感到很不解,他不是只忠于刘备吗?现在怎么这么轻易就归顺于曹操了呢?但读到后来我才理解,他的一时归顺也是一种特殊的“忠”。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他是封建统治时期最最需要的忠臣,一个能够为自己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才应该在书中,作者会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虽然描写很简单,但他的内心可不是就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再说曹操。那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但是他并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他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从那时的三国英雄到现在的新世纪英雄——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奉献了就不求回报。像我们身边的老师:他们是那么的伟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去教育一个又一个无知的小孩,让他们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像工作辛苦的医生:他们救治了多少生命,把一个又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们是多少人的救命恩人!像英勇的战士: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自己的国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像勤勤恳恳的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那么优越的生活条件。像父母、像那些帮助你的陌生人……
现在的英雄不一定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哪怕是做了什么不起眼的小事,都称得上是英雄。
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7
一直喜欢看书。但有些书如同擦肩而过的路人,看过了也就这样过了。而有些书却如同莫逆之交,有一阵子没接触,便有一种淡淡的思念萦绕在心头,总是希望再次亲近一回。比如《三国演义》,便是这样一本让我读了还想读的好书。
《三国演义》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厚重。走进三国的世界,便走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里有刀光剑影,有血雨腥风,而最为吸引我的,莫过于一场场智慧的较量。
火烧赤壁,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在被熊熊大火映红的赤壁滩上,最为耀眼夺目的光亮便是智慧之火。
想当初,八十万曹军乘胜而来势如破竹,孙权手下多少猛将谋臣吓得如缩减乌龟只敢言和。此时,诸葛亮驾一叶扁舟来到江东,只见他轻挥羽扇,谈笑间,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之类的妙计便纷至沓来,让人啧啧称奇。
而周瑜同样智慧过人。他让蒋干盗书,最终盗走了水军大都督蔡瑁的项上人头。他与老黄盖联手设下苦肉计,终于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一把大火就此烧起,八十万大军鬼哭狼嚎,徒叹奈何。
《三国演义》的神奇,不但在于大的战争场面以智谋获胜,就是一些小的争斗也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焰。
想当初董卓当道,多少忠臣良将只能暗地里垂泪叹息。司徒王允虽是一介书生,但他硬生生地诛杀了这位西凉猛将?其所凭借的,当然是“智谋”二字。借貂婵巧施美人计,这个故事也最终成了千古佳话。
翻开“三国”的画卷,类似这样的智慧故事可谓俯仰皆是,不胜枚举。而这些故事背后,莫不蕴涵着各种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回味品鉴。这样的好书,我怎能不读之再读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魏国、蜀国和吴国在三国的建立,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刀光剑影的战争清晰可见,显示着三国时期的尔虐我诈,动荡不安的现象,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勇猛善战的张飞;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等人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内容是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有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因水中交战需要箭,提出让诸葛亮造10万支箭,想借机来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不仅答应周瑜3天之后造好,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怎么完成呢?他请鲁肃帮忙:“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并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这天大雾漫天,江上的雾连对面的东西都看不清,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操军队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叫船上的军士将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要是把曹兵引出来了可怎么办?”诸葛亮面带微笑对鲁肃说:“雾这么大,曹操不会派兵出来的,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一亮就回去。”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诸葛亮靠着他的聪明才干“借”了10万枝箭还让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还是一个精通兵器武器的人,他还有观察江水的流向,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值得我们学习。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危机时,要动脑筋灵活应变,压迫感也能成大事,诸葛亮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用学识和智慧解决问题,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也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9
早在暑假之前,就经常听老师和长辈们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英雄人物。比如义气无双的“桃园结义”、真诚感人的“三顾茅庐”、谈笑风云的“煮酒论英雄”、武力值满满的“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都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已成人们的美谈。除此之外,“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中的计策也令人无比佩服。而大仁大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无比的赵云更是令我敬佩不已。终于迎来了暑假,便满怀期待和兴奋,仔仔细细的阅读了这部经典小说。
读完《三国演义》,脑海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奇妙故事。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对三国的最精彩的概括,从早期的黄巾军起义,到后来群雄割据,归于三国,最后晋朝统一,中国古代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分与合后慢慢进步,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强大的祖国。
今天我也学习曹操的“煮酒论英雄”,简单的说一说我对三国中一些印象深刻的英雄的思考。三国中的英雄有好多好多,耳熟能详的有关羽、周瑜、刘备、诸葛亮、赵云等等,但这些英雄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先说说关羽吧,“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武艺高强。但是他又十分的骄傲,总觉得除了刘备和张飞之外,别人都不如他,所以他有时候做起事情来就十分冲动。就像刘备去吴国娶亲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差点气走了诸葛亮。而他的最大一次错误就在他失守荆州,又不听劝告,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因为他的死,刘备和张飞也先后犯错,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书中曹操评价关羽便是“哀哉云长,痛哉云长,惜哉云长。”
再说说周瑜,在看三国前,我还不相信有人会被气死,现在,我真信了。周瑜的缺点是他心胸狭窄,“既生瑜,何生亮”说明了他直到临死,心里都没有办法放下这个执念。在诸葛亮出现之前,周瑜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无人能敌的聪明统帅,但在孙刘联盟之初,他感受到诸葛亮的聪明之后,便总想着要杀诸葛亮,对诸葛亮充满嫉妒。是鲁肃的千劝万劝才使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后来刘备占据了荆州,周瑜气得吐了血,一直莽撞地想攻打荆州,后来主动对荆州发起攻击又遭受埋伏中了毒箭,最后加上诸葛亮嘲笑他“赔了夫人又折兵”居然被活活气死了。可见此人的小肚鸡肠,其实,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他自己的原因。周瑜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一代豪杰就这样走了。
如果我们人人都像关羽那样骄傲,或者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糟糕。现在的社会虽然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但是我觉得更应该吸取古人故事的'经验,不要去做一个骄傲或者心胸狭隘的人。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比我们优秀的同学,他们可能是写字非常好看,也可能是手工做的特别好,还有些同学画画也特别棒,对于这些优秀的同学,我们不仅仅应该佩服他们的优秀和努力,也更应该去向他们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友爱的朋友,大家都会不断的进步,变得更加优秀。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会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学习。既然英雄身上都有这么多缺点,那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所以我要努力认真学习,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0
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我认为,书籍是我知识的源泉,想象力的乐园;书籍也是一位辛勤的老师,它默默地感悟着我,让我和书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悲伤。
书有很多的种类,比如有科普、历史、传记、古代名著等等。但至今为止,给我以启发最大的便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元代末期的罗贯中,故事中作者以扑朔迷离的手法演绎了东汉末期各路英雄好汉逐鹿中原时发生的种种轶事。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那一章。讲述的是吴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但诸葛亮不退反进,还立下了军令状。看到这时,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暗为诸葛亮着急。谁知诸葛亮通晓天时,又用地利,施妙计向曹操’’借”了十万多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只能长叹一声:”吾不如他多咦。”这时,我不禁又为诸葛亮拍手叫好。
整本《三国演义》是古人斗智斗勇的.经典之作。但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书中人物的计策,同时也要学习一些人物的为人处世方面。拿刘备说吧,他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他凭什么当上蜀国的主公?就凭他的做人,他的仁德,就因为他的仁德,才为他赢得了汉末三分天下,创立蜀国。所以,我在生活中更要学习书中人物的为人处世。
书,我的“长生果”,它将陪伴我一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1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是因为书中还告诉我们了许多典故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所以我建议大家都读一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2
有句老话说得是: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我虽不知其意,但也一直没怎么拜读它,上了初中,我屈指数了一下四大名著中,我还剩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没有看了,我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老话少不看三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便细细品读起来。
《三国演义》共有五十个章节。而起初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章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它主要说了刘备在酒楼与张飞、关羽谈的很投机,后来,刘备说:“咱们三人结为兄弟,同心协力,然后可图大事。”于是他们就来到张飞庄上的后院桃园里进行三结义,他们宣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庶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一幕后来便成了人们广为传诵的佳话。津津有味地看完这一章节后,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好朋友郭一帆的身影,郭一帆和我是同龄人,我平常总和他在一起玩,但是我俩的.学习成绩差距却很大,今后,我要多向他学习,拉近我们的距离。孔子亦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平时总和一些同学闹一些小矛盾,为此闹的不愉快,在此,我要向他们道歉,今后和他们团结一致、和平共处!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第一章节就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了教育,我一定要认真读完它。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3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著名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学期,我又重新体会到了《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这本章回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蜀国军师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穿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不仅如此,他十分聪明,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帮助蜀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等……
诸葛亮之所以会这么聪明,是因为他读过的.书多,知识十分丰富。而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看看诸葛亮的才华,再看看我,在生活中,我一有时间就贪玩,读课外书太少。现在导致我的知识缺乏,想想我可真是惭愧不已呀,今后我一定要以诸葛亮为榜样,多读课外书,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4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那本拥有较长历史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描写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这百年余年间发生的事件,这中间着重描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在这本小说《三国演义》中,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笔法变化多端;结构宏伟,将那复杂的事件与众多人物写得十分完整,叙述得井井有条。我们写作时就应该向这本书的原著者“罗贯中”和两位改写者学习,像他们一样,将文章写得前呼后应,总之,我们只要多看课外书,将书中的优美词句记入大脑,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应用,就能让文章栩栩如生,令读者记忆犹新。
我们一定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以后一定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大海捞针”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海洋中),一定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的作文变得多姿多彩吧!加油!这一本《三国演义》实在是太精彩了!太令人记忆犹新了!我一定也要让爸爸妈妈看一看这本《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5
说到书,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那可是颇负盛名。这个暑假,我就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及民间关于三国的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主要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智慧与谋略的书籍,在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我最钦佩诸葛亮。而我初次真正见识到诸葛亮的才干,是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能力,故意为难他,要求他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但他并没有点破,还立下军令状,表示仅需三天。很快,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向曹操“借”足了十万支箭,使周瑜自叹不如。
我佩服诸葛亮,他不仅料事如神、足智多谋,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且有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虛谨慎的品格,也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再说说,故事中的周瑜,他首先是一个有才智的统帅,也是一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但他的性格同样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而妒忌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还可能在语言和行为中暴露出来。
有的人,会因为学习中的 “妒忌心”,刻意用语言提升自己,贬低他人,甚至冷嘲热讽,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有的人,会因为事业中的“妒忌心”,悄悄疏远别人,拒绝与其交谈,即使合作,也总以消极的态度,敷衍了事;还有的人,会因为友情中的“妒忌心”,从而表面热情,暗地里偷偷模仿,为了得到与朋友一样的地位或别人的称赞,故意模仿身边人的行为……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会出现许多比我们更加优秀的人,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努力追上他们的脚步,而不应该继续让“妒忌心”作崇,只有相互学习,一起进步,才能变得更优秀。
听了我的感悟,相信你一定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快去书店寻找他的身影,一起领略中国古典名著的文采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5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08-30
读《三国演义》有感07-03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品)04-24
读《三国演义》有感(热)08-23
读《三国演义》有感【实用】11-19
(优)读《三国演义》有感08-20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5篇】07-15
读三国演义有感【经典15篇】08-08
【精选】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