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1
“平和对待世界的前提是平和的对待自己”这也许就是看云对待生活的态度吧,“我的班级我做主”“爱你所爱,无怨无悔,老所当劳,勿辞艰辛”多么富有个性的一个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邓丽君的音乐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了看云带给孩子们的美好与浪漫。像这样一个睿智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人带着一班孩子徜徉在书海之中,那将是一道怎样的胜景!用班级日志淋漓尽致将班级的成长记录下来,我想目前看云海是第一人吧。这不光是老师的班级日志,同样也是孩子们的成长足印,孩子们就是在薛老师的带领下,从一棵小苗长成了茁壮的树木,这无疑要感谢薛老师的浇灌。
一、关于朗读
朗读这个词在这书声琅琅的班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翻开这本书,犹如缕缕春风迎面扑来,它带我的是温暖和甜蜜的享受,它仿佛是一首歌,娓娓道来,却不乏让人感动的情愫。“长路漫漫。长路漫漫。它缺了一角。它不快乐。”“所以,它动身去找 它那失落的一角……”薛老师带着孩子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寻找那失落的一角的过程吧,虽然有些艰辛,有时还伴随些许失落,但找角的过程是美丽的,沿途的美景,可爱的蝴蝶,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花儿……多么美妙的体验啊!就是这样亦步亦趋的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是无限的启迪与遐想。
“白色朗读”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上看到,“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对情节的牵挂才能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多么富有见解的一句话,我们大人的朗读不也如此吗?不然何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什么意义都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白色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多么精辟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掩卷深思,这样的朗读我做到了吗?
朗读也要循序渐进,它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的过程,成功朗读的第一阶段是孩子被老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然而这样的朗读效果,我真是自愧不如,课文录音是我让孩子慢慢从听觉上感受朗读的魅力,这样跨小小的一步也算是迈开了脚,同时也让自己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之间,做到慢慢学习吧。朗读的第二阶段是老师被孩子感染。看云说:“这种来自学生的感染,既是对教师的激励,也必诱发教师对文本生成新的前所未料的体悟——如果没有这第二阶段的.甜蜜的神奇的诱惑在,我的朗读将无法进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真的很羡慕这帮孩子们拥有这样的好老师。
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看云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二、关于亲子共读
虽然这本书对亲子共读没有做太多的阐述,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中提到现在我们亲子共度很难推广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认为教学是老师与学校的事,由于家长的种种原因,报补习班是她们认为能够提高孩子成绩的捷径。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这“一对一”作用如此奇妙,不仅是他的儿子就连她班上的孩子个个都热爱阅读、不惧写作、词汇丰富、思维敏捷,这些都要归功于有这样的老师,让那些家长认识到亲子共度的重要性,在家长与老师不定时的交流中,也反映了家长态度的转变,让他们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再到积极参与。
看看他们所编的“班级之书”从《笋芽儿》中的3位母亲写的教育心得和读书体会,到《雁南飞》中的23位父母,再到《香樟树》中的30为父母,随着数字的增长,书香家庭也随之增长,常此下去那将会收获多少硕果啊!给家长布置作业真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我们现在布置给孩子的作业他们都不能在家长的监督下很好的完成,何谈给家长布置作业。但看云却做到了,从开学时就有21位家长为孩子写周记,我相信后来参与其中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三、关于建立班级书库
为什么要建立班级书库?书中的一封信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就是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属感。对于绝大多数的独身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要和可贵。”一段简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尤其是像农村中小学里的这些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在物质上的到父母的照顾,而精神上却愈发的空虚,一些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让书来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远离社会上的不良的风气,建立班级书库是个多么理想的选择。
如何建立班级书库呢?薛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以书面形式的写一封信给家长。信上不仅告知了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还将建立班级书库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书的价格跟内容都很明细的列举出来了,并且考虑到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让家长选择性的购买,这一举动很具有人性化,家长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四、关于绘本
“将绘本进行到底”多么坚定的一句话。绘本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它的内容极其简单几乎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解读其中含义。但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依薛老师之见,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精粹,他留给人极为开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同等次的读者他理解到得含义却截然不同,给人的启迪有时都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这也许就是窦桂梅老师所讲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在这本日志中薛老师记录了许多关于绘本阅读的精彩的课堂实录,那些孩子的想法真的是与众不同,连老师都沉浸其中。精彩,真是精彩。
只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像看云一样,让孩子们带着欢笑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阅读带给他们的无限风景。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2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薛瑞萍,最早听到她的大名是《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老师,带领孩子们诗意地走在成长的路上。这次的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的一首小诗:
坚守品质标准,恭敬美好事物。
让孩子看见,让孩子听见,让孩子只看见、只听到美好文字的美好。
一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
这是一本以班级日志为主的书籍,里面记录了自己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有朗读,有实录,也有薛老师的一些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喜欢她书中那清新饱满的文字,那妙趣横生的朗读,那娓娓道来的表白,那斗智斗勇的狡黠,那“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潇洒,读完后更让我心生无限敬意和万千感慨。
从书中读出了她的平和与朴实,书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也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和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样的情怀,备课、上课、批作业、改试卷、和家长交流。读出了她的真实与自然,每一本班级日志记录的都是她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读书课上的惊喜,语文课上的精彩,孩子们的习作,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一个最常态的、毫无修饰的小故事,读来都宛如温婉而纯净的小夜曲。更读出了她的执著与坚持、从容与淡定。她每天朗读给孩子们听,每天听孩子们朗读,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哪怕是考试和排名。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朗读的魅力,也懂得了朗读的意义,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的意义还在于他本身,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朗读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数,而是在于帮孩子打开一扇幸福的大门。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薛老师利用周一的早读专门来朗读和持续默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的周一是令人期盼的。在这本书中,薛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白色的朗读和白色的倾听。
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的朗读和倾听开始。
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的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这就叫白色的朗读和白色的倾听。所以她在孩子面前将《失落的一角》、《三打白骨精》读了又读,孩子的体会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他们也学习着将自己喜欢的文章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而这读的过程不就是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吗。
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
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看云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书中给出的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书中提到:每周抽出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在之前要求老师和学生们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的、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开始早读了,首先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相比之下,我们班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这种形式对于那些早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承受着枯燥乏味的反复背诵。
而薛老师的做法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那广阔的阅读蓝天中,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在那广袤的阅读原野上,像骏马一样自由驰骋;在那深邃的得到阅读之海里,像鱼儿一样欢快的嬉戏。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愿意读、乐意读,更能从心底爱上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的洗涤。
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每次朗读之后,孩子们的观点看法,老师的引导无不透露着智慧。而老师的这种从容平和,我相信是日不间断的书籍的熏陶,只有在书中不断的寻觅,才能透露出这种书香。想想我的学生,虽然平时也会要求他们多读书,但真正为学生朗读有几次呢。总想着抓紧时间赶进度,可这样一本教材能够教给学生的有多少呢。
总是担心课堂上讲太多的故事会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有那些生字学生不会写,还有那些课文学生没背过,种种的担心让本该属于孩子们的沃土变得越来越贫瘠,而我还期待开出最美的花,可笑之极。
作为一名名师,薛老师并不刻意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
让愿意表达的尽情表达,让愿意倾听的享受倾听,真实地成长着,因为缓慢,所以可靠;因为朴素,所以实在。
在每一次的朗读交流中,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的碰撞,如聊天一般,对其中的看法,孩子们尽情表达,如同在一片沃土中,一朵朵小花尽情绽放,教师置身其中,感受花的灿烂。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我想以后无论孩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受益匪浅的。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多读读背背,一时看起来也许不能让他们基础题做得更好,不能让他们阅读作文分数提高,但是,长远来看,总是有益的。尽管他们一时不能得到什么,但是当他们背着朗朗上口的儿歌、经典的段落时,脸上所流露出来的快乐新奇是骗不了人的。
薛老师教语文的诀窍中既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也没有现代技术的手段,有的只是反反复复与书本的亲密接触,让孩子的目光在铅字里奔跑,让孩子的耳朵在书声中浸泡。
不刻意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值得做的事情考也不理,必须做的事情不考也要做精做细,以平和、淡定、从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以豁达、淡泊的心态对待自己,就像她的网名“看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愿意向薛老师学习,带着我班的孩子们,从读书开始,从诵读开始,这样一直读下去,一直诵下去。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他们浮躁的心安定下来,并且通过这样的形式告诉他们,在课本之外,其实语文很大很大,世界也很大很大,这样的诵读、这样的心态,同样也能使我们看上去平淡的生活散发耀人的光彩。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3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语文课中朗读的重要性,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三年级正好处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期,不再是一二年级识字、认字阶段,作文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看图写话,三年级进入到作文的初级阶段,要求更高、更全面。为此,就需要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课堂中,对于文本的理解,要获得审美体验就必须要多朗读;对于解决三年级最实际的阅读理解,需要把题目做出来,就必须得阅读。这就是所谓的“白色朗读”吧。
“白色朗读”我也是第一次在《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这本书上看到,“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对情节的牵挂才能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多么富有见解的一句话,我们大人的朗读不也如此吗?不然何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什么意义都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白色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多么精辟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掩卷深思,这样的朗读我做到了吗?我教给孩子们了吗?
由于现在多媒体技术非常发达,学校为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后面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学一课内容,都是利用网络来给孩子们示范朗读课文,由于都配有动画场景,学生都很喜欢。上到《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先让孩子们感受课文内容,孩子们的听的过程中非常安静、认真。听完之后,我喊了几名同学让他们试着来朗读课文,基本上是全军覆没,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平常的那些坏习惯(如唱读现象、不会停顿等等)全部都暴露出来了。我一直以为学生有了网络的帮助,对学习会有帮助,会让他们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他们很有兴趣,只是对电视中的“动画”而已。后来课间找同学了解情况,原来他们都喜欢我上课的这一个环节是动画场景引起的。所以现在的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比起文字来更强,尤其是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利用色彩从而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力,色彩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比如红色,从色彩学的角度描述红色的特征:力量、生活的愉悦、强度、热量、友好和个人魅力。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红色总能集聚众人的目光。而红色在广告应用中也非常重要,红色令人联想到强壮、精力充沛、信任和创造力,它还能刺激食欲。马克斯。绿什教授和其他人都认为“红色意味着活力”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联系在一起,它在设计使用中成为节日庆祝的常用色。通过这一次教训后,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在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朗读这一块我还是很注重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之后,我在播放课文朗读情境时,先把黑板合起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看着自己的书本,整个教室里就只有朗读的声音,全班同学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倾听着,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一起在欣赏美丽的音乐,非常好!当然听一遍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接下来,就给出时间让孩子们自己朗读。
虽然我利用这种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应该还是要多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觉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你昨天说过的话。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应成为学生进入书籍世界的引路人。薛老师就是每天绘声绘色地给学生朗读文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动力。班上的吴悦甜、向可可、文雅琪、刘哲等同学是非常喜欢阅读的,只要一下课,就开始从抽屉里面拿出课外书来阅读。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读书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学得轻轻松松。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也要求每个班级都设立一个图书架,规定要达到多少图书,学校定期检查,完善好“书香班级”这个称号。我也积极发动学生,每人至少捐3本图书。最终我们班完成的一般般,有很多孩子一本书都没有捐过来。从孩子们的口中才得知,“我妈妈说书拿到学校来会弄坏的”“我妈妈只允许我自己的书在家里看”“我们家里没有其他图书,你不捐,其他同学会捐书的,你看他们的就行了”等等,我们的家长亦是如此的不支持孩子的学习,更何况这些小孩子呢。直到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之后我也应该这么做。为什么要建立班级书库?书中的.一封信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就是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属感。对于绝大多数的独身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要和可贵。”一段简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尤其是像城乡结合小学里的这些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只能在物质上的到父母的照顾,而精神上却愈发的空虚,一些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让书来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远离社会上的不良的风气,建立班级书库是个多么理想的选择。如何建立班级书库呢?薛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以书面形式的写一封信给家长。信上不仅告知了建立班级书库的必要性,还将建立班级书库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书的价格跟内容都很明细的列举出来了,并且考虑到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让家长选择性的购买,这一举动很具有人性化,家长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而我应该多学习,继续努力,加油!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年级读后感03-27
三年级优秀读后感06-16
三年级《父与子》读后感04-03
三年级读后感(15篇)04-17
三年级读后感15篇04-17
三年级城南旧事读后感01-10
《伊索寓言》三年级读后感03-07
三年级骆驼祥子读后感03-09
三年级伊索寓言的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