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窗子以外》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窗子以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窗子以外》读后感1
我一直对民国才女林徽因有着一种神秘的钦佩与好奇,今天终于读到她的《窗子以外》,颇有感触。
《窗子以外》是一篇较长的散文。作者用朴素而不乏诗意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构成一幅幅窗子以外热闹、紧张与沉寂的生活画面。整篇作品散发着淡淡的感伤情绪,《窗子以外》不仅是作者对自我的深省,更是呼吁人们走出屋子,融入“周折、热闹、紧张”中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宅”在家里,用林徽因的话说“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不是我们坐在窗子以内就会明白的。
在散文中,窗子里,是宁静,富裕无忧无虑的生活,窗子以外是热闹、贫困、斤斤计较的社会。窗子不仅成为两种生活的分水岭,而且成为一种束缚的象征。散文里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两种生活状态,内蕴丰富,发人深思。她在散文中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你永远是坐在窗子以内的,不是火车的窗子,汽车的窗子,就是客栈逆旅的窗子,再不然就是你自己无形中习惯的窗子,把你搁在里面。”这无处不在的窗子,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
这篇散文《窗子以外》传达出作者拥有一个身陷窗内的同时又向往窗外世界的灵魂。
《窗子以外》读后感2
读了两遍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这篇文章发表于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当时,身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到处考察,看到了太多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于是生发这种窗子以外的感慨,令人深思。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而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思考就取决于你的认知,自己的认知就是自己的窗子。不要轻易地对一个人、一件事下结论,因为我们有限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窗子以外。”“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林徽因大概认为窗子是牢笼,是枷锁,窗子将我们和这个世界分隔开了,窗内和窗外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界限是天然存在的、抹不掉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不止物理空间、心灵距离,还有理想与现实、初恋与婚姻、往昔与如今,社会万象、人生百态,何处没有窗子的存在与阻拦?
但我想,倒也不至于这么悲观的。
出行的时候我总是偏爱坐在窗边的。若是搭乘日落时分的飞机,我还要仔细思考方向,究竟该坐哪一边才能透过窗子看到绝美的晚霞。窗外的风景,我是一刻也不想错过的,窗子给了我特定的视角,每一扇窗外的风景也是不尽相同的。
当我拿起单反拍照的时候,我需要透过相机那个小小的窗口去勾勒一幅画,定格下最美的瞬间。这时候,窗外的世界也是属于我的,我想框住什么便会留下什么。
窗子以外,是广阔的世界,可能有好有坏,但始终要保持对窗子以外的好奇,去寻找,去发现。
【《窗子以外》读后感】相关文章: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02-25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1-24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
《老人与海》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双城记读后感 读后感03-04
雾都孤儿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名人传》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02-15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