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范例[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常谈》读后感1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的遗产,它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脱离对于本民族经典的学习。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段话表明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见解,也正是这个基于原因,他编著了《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这本书写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朱自清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书中所作的是对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至深至广的文化典籍的介绍,这些被列为经典的作品,千百年来,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学术体系。朱自清介绍,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没有把“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为全书叙述的纲领,这位读者揭示了一条简明的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读后感2
朱自清先生常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表示赞同,自从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后,我对辞赋《离骚》的感悟越发深刻。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有着爱国忠君之前的楚国大臣,因为君王的昏庸,时局的动乱悲愤写下《离骚》,里面蕴涵着屈原无限的伤心,同时也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忧国忧民的贤臣的形象跃然纸上,那句“恐美人之迟暮”更是将楚怀王比作美人,“爱美人”难道不是屈原的真实心境吗?“香草美人”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也是古今忠贞爱国之人的典范。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忠君爱国之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他们都报效祖国,哪怕为国捐躯,可见忠诚爱国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国际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我们能做些什么维护国家安全的事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无意碰见国家的秘密军事行动时,请用眼睛将这份震撼留存在心底,千万不能拍照上传网络,不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一些破坏国家安全的人趁机获取情报。,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维护国家利益,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国文学经典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肺腑之言,激励的不仅是屈原,也激励着我们一代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离骚”精神,让它在心里开花结果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叫“离骚”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经典常谈》之中不是只有《离骚》,还有《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国学书籍,里面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精神,让中国文学经典永流传。
《经典常谈》读后感3
“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品读经典。”这是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经典常谈》,如其名,就是先生在谈论讲述我国文化经典,且专门为中学生准备的。先生本意是想让我们多品读经典,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求索探寻的精神。
书中的第一章,是谈论《说文解字》这一经典著作的。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化,并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探寻的问题:仓颉真的能一个人造出字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推出一个圣人,方便统一文字”好似醍醐灌顶。在阅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增长,不光是知识上,还有品格上。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越读下去,越感到我的贫穷,那种精神上的贫穷,一本本经典著作,之前我从未探寻了解,可它们却饱含了多少知识,一篇篇都是精华。想必须如果我全部读完,眼界也不可能那么低。
更令我感慨的是,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却极少人会去探寻。《说文解字》中,足足包含了九千多字,能组成多少个优美的句子呢?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假如能提升到四千字,文化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时代变迁,现在的'中华民族,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这种精神,这种孜孜不倦求索探寻的精神。中国人才为什么少?少的就是这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去发展,去创新。像那些伟人,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懈探索?不探索,就不会有成功。平常学习,老师会给你讲课,讲题。但课下,谁不要去探寻,研究题目的意义研究题目的意义,谁不要去不懈的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探寻,你的成绩如何提高?
先生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许他就是看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忙忙碌碌,只为明天怎么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先生有感而发,写下此书,希望人们可以去求索,探寻,把自己代入更高的领域,让我们去探寻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
读完此书,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经典,探索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4
千年的波折、千年的动荡、千年的风雨飘摇带走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传承至今。
朱自清先生,怀着对经典无限的崇敬,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饱含爱国情感的语言写出了《经典常谈》。于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的画卷上又被添上了鲜明的`一笔。“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也许这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本书共十三部分,包含经史子集。而最使我关注的,莫过于“礼”了。
“三礼的说法源自《礼记》。古人所谓“礼”,约等于我们所谓“法”。形象地说,读《礼记》就是在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三礼”也就是指礼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联合国”来调解各国,便需要有制度来规范各君王的行为,当然也要让人民安定,于是最初的“礼”便诞生了。君王和人民被规定了各自行为的界限之后,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操劳于平息战乱。人们这才开始重新重视宗教。所以产生了其二的宗教文化。各地区的风俗不一,因此各地区有不同的“礼”。这些礼又各自为贴近本地人民作出了深化。因而其三的社会风俗也被写进了礼。
或许有人会疑惑:古代的“礼”对我们现代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长时间的流传虽然让“礼”失去了其社会地位,但余存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小到家人相聚大到国家外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都有其具体规定。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节。
外国说哲学,我国说礼乐。“礼”代表的规章制度和“乐”代表的儒雅风趣构成了引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也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
拒绝经典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固然有糟粕存在,但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探究早已让它们成为了经典,我们又为什么要让传承的漫漫长路被斩断于此呢?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传统文化所影响,所以才要认真探究;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
朱自清先生与其笔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我心……
《经典常谈》读后感5
阅读书目:《经典常谈》1~8页,序和《说文解字》书实在是好,即便多次重读仍有收获,先生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但学术性不减。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序》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说文解字》)。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见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做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6
《经典常谈》,看书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本书主要讲的是“经典”,也就是一部介绍、分析我国古代优秀传统书籍的书,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通过十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必读的经典著作,剖析了字、诗、文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称之为一本很好的经典导读手册。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认知,大都首先来自于他优美清新的散文,他本人也确实以文笔清隽沉郁、冼练秀丽而著名。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研究,所以才能深入浅出地写出这样通俗易懂的经典导读。
书中作者对经典名著中的很多思想也做了解释,其中提到的很多哲理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穷理、修己的标杆,可见,读“四书”有益有必要,读《经典常谈》后更觉如此。
再比如,书中介绍《史记》《汉书》两本经典的.写作背景时,对两书的作者写作背后的故事也进行了一番讲述,是《经典常谈》中较长篇幅的一章,也是写得很有深度和趣味的一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读书行路”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立志发奋的坚韧。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而史上留名,后人无数推尊拜读,便是对作者心血最大的致敬。
读过《经典常谈》,了解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再读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时,就会感受到厚重的精神力量,或愉悦、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切,也深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灿烂而无比赞叹!
跟随作者的梳理,我们了解了“文”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卜辞,到现代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里程碑式的人物或作品。现如今我们也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虽然存在争议,但毕竟是存在的,也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后也会有更多新奇的文体产生与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经典常谈》,通俗易懂,见解精辟,曾是民国知识青年人手一册的进阶指南,如今读来,更是受益匪浅。好书值得多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中提及的,如果一次两次读不透、读不懂,便反复去读,查阅资料,直至内化,便会为我们注入精神的营养,让成长更有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7
读完朱自清先生所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所谓的平常地谈谈经典,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朱自清先生在这部书的序章里也说了,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先生曾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经典常谈》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全书不故作高深,内容精辟通俗,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而且本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汪曾祺曾这样评价他:“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纵观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传统文化逐渐没有人关注,在我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们一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星,我们应该重新拾起经典,用心去感受他们。阅读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我国上千年的文明中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现实状况,汲取先贤的智慧,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百利无一害。经典不应该被遗忘,他应该在我国的历史中永垂不朽。
读过《经典常谈》,感慨良多,愿你我都能在朱自清先生的带领下畅游经典之境,汲取先贤之智。
《经典常谈》读后感8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看到很多中外名著推介书单里,外国名著都是占了多数的,中国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的作品鲜见。
其实,从前的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史书集册乃至唐诗宋词,都是我们汉语言里面的名著啊,只是教科书里被收录的太少,大家普遍接触到的都是散乱的碎片,不得系统,所以也没有大观的概念。朱自清也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由此,朱自清先生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简明清晰地梳理了我们汉语言的发展,把古文经典重新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剖析,试图通过一本书让大家轻松读懂国学经典精髓,又能从大观上了解汉语言国学的发展演化。这本书就是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在第一部分《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两条主旨,从仓颉造字开始,完整地梳理了汉语言发展演变的框架。从《说文解字》开篇,再从《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逐篇解读国学经典,将“四书五经六艺”全部囊括其中,从前有些含混误解的地方也就一一犁清了。而在文体方面,通常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概称我国的传统文学,对其中的格律、体式、对仗等要求也不免有些含混混淆。在《经典常谈》这部分里,朱自清也对“辞赋”和“诗”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而对于“文”,我是从这本书里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朱自清讲到,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都是些句子。后来出现了记言、记事的辞,还有打官司的`讼辞。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孔子很注意辞命,这恐怕是最早的外交言论了吧。后来“记言”的那些直接的对话再发展为独白,即为“论”。《老子》便是早期的“论”的代表。到了汉代,诗赋已经开始被称为“文”了,以“文辞”或“文章”称记言、记事之作。到了唐代,又发展除了“语录”和“传奇”的新文体。宋代,出现了“话本”,那就是我们白话小说的鼻祖了。说到“文学”这个概念,则解读就更多了,似乎都不能成为定论。
在《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文艺十六讲》里,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一章。新文学运动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当时的文学类型比较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再往后,又发展了新诗和小说到散文再到杂文。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从“古文学欣赏”“雅俗共赏”“低级趣味”以及“歌谣里的重叠”“诗与幽默”“诗的形式”“诗韵”“诗的语言”等等,通过“十六讲”从细节处帮助读者提升写作能力。“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小处推敲,妙不可言。原来驾驭文字,写出好文章,表达好意境,都是一种享受。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感觉如获至宝,对国学,对文学,理解变得通透,文字驾驭能力也有了提升。
书里的将近三十篇讲解,也都可以堪称经典之作。而谦逊如朱先生,他自己却说“如果读者能把它(这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但愿每一位读者都登上了这条大船,借此航到了汉语言经典的大海里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9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经典常谈》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介绍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书。对于经典,朱自清认为,“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部集。”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把经典概括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
翻阅我国悠久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长河里到处泛着经典的瑰丽浪花。《诗经》的朴素浪漫,《离骚》的奇谲飘渺让我们神往;先秦散文的恣肆与纵横捭阖让我们叹服;建安风骨的清俊慷慨,盛唐气象的新制迭出让我们啧舌;宋明小品的挥洒自如,明清小说的流光溢彩让我们称道。在经典的长河里,如若不能撷取一两朵灿烂的浪花,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篇首即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究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锤炼、整合而成。这些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阅读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启迪人生。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形象地比方经典阅读,“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饱读诗书的古代先贤似乎都学富五车,满腹经伦。他们阅读经典或许是仕途的需要,但这也在无形中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朝代的更迭不能阻断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却推动着朝代的前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秦王朝很快宣告覆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善举让汉朝逐步走向辉煌。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频烦更迭,但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在经典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了近代,文学经典也依然闪耀着她那应有的魅力。冰心在《忆读书》中能清晰地回忆起7岁读《三国演义》时的喜怒哀乐。巴金在谈到散文创作时,也称受益于少时记在脑中的《古文观止》。鲁迅虽然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读文言书籍,但我们读他的杂文,仍然能感受到先秦散文的气势。他的文论《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都是用文言写就的巅峰之作。
而《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不仅自己常读经典,而且还鼓励和争取让更多人常读经典。他在1942年撰写此书时,社会上反对读古代经典的呼声不绝入耳。但他却能敏锐地意识到经典阅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中等以后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对于经典阅读,他认为,“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近经典,他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学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编写了《经典常谈》。他通俗而严谨的话语,让我们对经典多了些亲近,少了份畏惧。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形象地把朱自清称为向导。“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我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湖。”而向导在我们接近古文经典中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
近年来,从“百家讲坛”上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于丹谈《论语》 《庄子》心得等经典解读的受人欢迎程度来看,我们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渴望有一个好的向导把我们引向经典。就像《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反观我们现时的.经典阅读,乱象丛生。反对阅读经典的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恨不能一棒打死,前不久网上要求删除经典课文的呼声此起彼伏;赞同阅读经典的又是全盘皆收,不顾优劣囫囵吞枣,各地遍地开花的读经班即为明证。而这都违背了经典阅读的初衷。拒绝经典阅读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即前人经典不必全读,要有先择地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既然是学生,就不必如学者专家那般苦心孤诣。另外,就阅读经典的读本来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如此这般,我们读经典就不必盲人摸象,枉耗精力。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和学力的加深,到了大学,我们便可直接面对经典,与大师对话,涵养性灵,滋润生命。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肩负起传承经典这一重任的必要。我们不仅自己要常读经典,善读经典,更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享受经典。而且,对于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只是某时某处的坚持,而应当是一生不渝的自我修行。
白日诗作茶,洗却骚人三千烦恼;晚间书当枕,唤起墨客一怀幽思。
《经典常谈》读后感10
一本讲述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名书,一本带你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书,一本伟大而神奇的名书,在初二这一学期走进了我的学习生活,它便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儿时的我便就喜欢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新知,去寻找奥秘,每一本书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现如今在我眼前就有这么一本神奇的`书,会吸引着我在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各书之精华,最终凝成了这本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
人犹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就犹如浩瀚书海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书海之中光彩夺目。
说起《经典常谈》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走进《诗经》,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时期那繁华的都市,赏析着伴有美妙音乐而唱出的那富有韵律的诗,总会令人心旷神怡,久久陶醉在其中。再品《史记》,朱自清并没有在谈《史记》中,拿那些千古流传的传记本说事,而是在《史记》的大身影下,刻画出了司马迁那虽弱小但顽强的身影,和他那不怕吃苦、面对酷刑,忍辱负重、奋勇向前的精神。让人不禁想窥一窥他笔下的《史记》那“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总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如果说这本书是一部指南,那么他就是告诉你南边的方向,却又用一层薄雾罩上,让你情不自禁的想走进去看。《经典常谈》无疑是一本亲近人心的书,让你感受到仿佛在与一位知己好友交流,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不啰嗦也不说教,而是不经意间让你看到那个角落还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但里面却沉淀这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不妨让我们再细细品读。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每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的写在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11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那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12
“白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看到了一句特别适合形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话。朱自清老先生写了这本书,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为我们列了一页书单,写了一本详解。
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读书指南,朱自清先生在序言里讲道,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给读经典的学生们做个向导,不至于读不懂而感到枯燥无味。
全书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而对于经典,朱自清认为“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它包括满分作文网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部集。”而叶圣陶在《重印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是我国千年的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人用处写记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历史长河的选择。什么样的书会让历史长河选中呢?那些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一个行业的.精华的,都可以称之为“经典”当然,经典并不单单指书籍。
读完这本书后,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被历史长河选择的每部经典之作,都闪着金色的光芒。这一部部著作,组成了我国文化的根源,点亮了中国在世界文化中钻的一盍明灯,和其他的陶艺,绘画……使得中华文明如此璀璨!看到一段对《经典常谈》的评价“《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值得你去看。”何尝不是呢?我们多多阅读那些经典吧,窥探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经典常谈》读后感13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翻开《经典常谈》,从导读、序言以及正文的十三个篇章,到最后文末的知识链接,我懵懵懂懂地跟着文学家朱自清的脚步,探究中华文学的演变发展。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应该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本书就像是他在为我们做向导,一个深有研究、博古通今的好向导。
在这十三篇文字中,朱自清先生用简洁的笔墨来梳理起因与演变过程,又引述并解释了典籍中的经典。比如,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讲到秦国统一文字的`历史,再讲到向实用与简易方向演变的书写方式。这里提到的各种汉字演变,不正是我所练习的书法字体吗?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关于“诗经”和“诗”的部分。“诗的源头是歌谣”,没有文字的上古就有歌谣,有了文字以后,将歌谣被记录下来,便成了最初写的诗了。诗词带来了最初的文字之美、韵律之美和氛围之美,在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审美境界。比如,《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词也随时代不断地发展演化,诗的领域和价值都在不断提高,书中写道“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是啊,流传至今的古今诗词咏物写景,而家国情怀是诗词抒情明志的至高境界。我喜欢楚辞《离骚》,喜欢晋代诗《兰亭集序》,喜欢唐诗《登高》,喜欢宋词《满江红》……每个朝代和时期的传世作品都是以家国情怀为重要题材,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传世经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浩繁艰深,也许现在的我还是一知半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藏书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文化和历史,手指轻点屏幕就能查询许多经典古籍。我希望以《经典常谈》为一个新起点,去接触更多古书,以它为向导,航到经典的海洋里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14
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我对《史记》《汉书》很感兴趣,进行了深入研读。
首先,作者讲述《史记》和《汉书》名垂青史的两大原因。一是他们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资料难得而宝贵;二是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从这篇我了解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生的经历以及成书的原因,从中我明白司马迁写书的困难之多,让人心生敬佩。
其次,作者又介绍了《汉书》的成书历程。将班固与司马迁作比较,写出班固著书的优势,既有皇家眷顾,又有父辈的底稿。在此优势下,班固一直在创作《汉书》,直到晚年不幸离世,书被班昭等人共同修改完成。
最后作者对汉书和史记的优点分别做了阐释。认为它们各有千秋,不分高下,我了解了《汉书》文字量大是因为它的断代性质、史料存储和文风需要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应客观评价史书的`好坏。
这篇文章的内容让我认识到《史记》《汉书》的著书历程的艰辛,每一本优秀的书籍创作过程都有挫折,我们应像司马迁他们一样要有毅力,坚持到底。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怕跌倒,不因为一次跌倒而一蹶不振,要勇往直前。此外我从朱自清的说辞中明白,我们评价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不能太极端,应该面面俱到。
《经典常谈》读后感15
读《经典长谈》有三位著名的人,他们是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对我来说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文章:《春》、《背影》,其他两位我不是很熟悉。即便我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是那么了解,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作品。读了一本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才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对一些著作上加了他的理解。我记得在《礼》中,朱先生提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这个地方朱自清先生就提到了他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么尚书的真假也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确定伏生的《尚书》为真,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从这里足以见朱自清先生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作品,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地来认识这些著作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读后感05-21
经典常谈读后感02-28
经典常谈朱自清的读后感01-07
(精选)经典常谈读后感15篇05-22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有感01-06
[集合]经典常谈读后感4篇05-01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1-24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02-25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