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0:39: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品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品15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在这个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不欢喜读书,不愿意读书,他们觉得与其看书还不如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外面闲逛来的惬意舒坦。今日中国的世风日下,究竟是我们影响了世风,还是世风影响了我们,我们看待贪官污吏,想这个世界为何如此,为什么他们宁愿冒着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危险去进行犯罪,也不愿意平平静静自由的做个守法公民。) 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很多想法来自我们的主观意识,同样是逛街,有的人觉得累,有的人不觉得。后者在购买完商品后要回家时才会觉得累,这是因为不用逛街的时候,周围的事物提不起他的兴趣,他的心感到疲惫,却并不是他的肢体感觉到的。由此可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应对它发生兴趣,然后才对它感兴趣,最后才会完成好它。世界上的事物都含有其内在规律,即有律可循。读书不能盲目的读,要有方法。花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则事倍功半。前者带着方法,兴趣去学,效果更佳,后者只会越来越迷茫,失望,最终导致不良结局。)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一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现在着的书少,编的书多,即使穷其一生去看,也不尽能看完。因此要看书,就得有选择去看,或许读了一百本书,其中有用的可能只有几本而已。很多人乐意看书,却不愿意做些笔记,以至一本书读完,随着故事的终结,书中的情节也在脑海中消失殆尽了,再过些日子什么也不曾剩下了。如果我们能在看书的时候,做些笔记,积累点优美的词章摘句,下次偶闲时翻来看看,或多或少还能记起看过的书大概有哪些内容,不求博学多才,但也不能胸无点墨。如此,可以提高文学修养。)

  在心气平和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今日既是昨日的明日,又是明日的昨日,生命可以说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无始无终,我想神话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它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其所包含的内涵,哲学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因为文字美,另一方面是它蕴含的哲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的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低头,错过一路繁华;低头,错过一路风景,在低头的那些日子,可能错过了很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过了今天以后,又该如何,只是追忆,仅此而已。)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里方面也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要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地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做高官就要替百姓忧愁,远离江湖就要为他的君主担忧。只要心随意动,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得到宁静,即使在幽静的环境中也能感到喧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我深以为是。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

  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朱先生如是说。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

  “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

  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先生是这么说的。或许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时光”。一壶清茶,一卷诗书,一架藤椅,一帘好景,加一年数百变幻的岁月与一日更替不绝的时光,所为神仙逍遥,我怡然自得。对我而言,“静”比“动”更能纾解愁情,原是那袅娜的青烟,是可以燃尽世间纷扰繁杂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

  在谈“静”中,朱先生指出人生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静”是指心灵的空灵。唯有做到心灵的空灵,才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去领略,去感悟。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闲,闲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在前头曾提到,最近由于学习之事,我有些许烦恼,而我与朱先生也在文章会友中渐渐熟识,他便在《升学》一信中告诫:“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能我之前错误地定义了学习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认真完成的事情,却不是一件务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的兴趣,取决于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需要对我的选择负责,而我的选择服务于我的生活,我将学习看作一种义务而将其与我的生活分割开来,那它必然成为我的负担,那我便不可能将其杰出地完成了。

  论述至此,大都为鄙陋之言,观点浅薄,不曾有条理。我才疏学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阅罢此书,我在前行路上便会多一位挚友了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用自己的方式,专门写给青年人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

  十二封书信,十二个不同的话题。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目光温和,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却饱含了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谈读书。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朱光潜先生给了青年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还点出:“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不仅仅是鼓励我们读书,我想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在书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书信虽然已经历大半个世纪,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同样困扰着当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谆谆劝导,为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感谢在迷茫的岁月,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对于自己、社会就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读好书。”这三个字有点太奇妙了。什么是好书?难道所谓的“四书五经“”“经诗子集”就可以称之为尚书,而小说、美文就可以称之为“糟粕”吗?那么,什么是好书?朱先生说:凡是没有经过岁月淘汰的书籍,都可谓是好书。先生说:课本上的知识并非是充足的,应当多花些心思放在课外阅读上,充实自己的大脑。

  先生认为,倘若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年坚持下来,所读的书籍数目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诚如先生所说,我们真的比身兼重任的周总理还忙吗?我想,是时候走出舒适区,认真地选基本好书去阅读了。

  其实,在选书的方面,我与先生的思想有点碰撞,我并不认为“快餐式”的书籍就不应当读。这样的书籍,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感,如果我们可以恍然醒悟,知道“快餐书籍”带给我们的只有负面影响,有益无害,想必我们的收获会更大吧!毕竟听别人说不如实验带给我们的教训深刻。

  “少年人应当充满活力。”朱先生提到,少年人应当有自己的喜好,且是积极乐观的。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动起来,这正是年轻人应当有的样子。

  倘若有人读到这里要说:“现在青年的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动起来?分数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那你真的`是曲解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是让你有一个自己的喜好,并为之努力。他不想看到中国的未来全是一个个书呆子,除了计算数学、写文章外,其他的只能十窍开了九窍——一窍不通!

  “不然就认真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然就接受自己不要做的事,二者只能选其一。”我常常也这样,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要担心因为做了这个就完不成那个了。以至于我经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变得躁动不安,被迫把喜欢变成了不喜欢。同时,我想对先生的说法进行补充,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工作,当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再去追求我们的梦想也不迟。

  先生在后面也提到了我们选择大学的事情。先生认为,选择大学,并不是先看学校的知名度,要看该学校是否充满了“爱的空气”,这样的学校才会让我们心满意足。紧接着先生提到了选科目,先生认为不应当只追求学以致用,应当选择自己的爱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先生认为,学习并非是抓住某科一走到底,应当明白所有科目都是条条相通的。我想,这就是一个关系链条,每门学科都是一个个体,但是不能够单独存在!譬如,我们认为数学就是在计算,那为什么还涉及到语文知识?物理就是研究生态变化,为什么还有数学知识?历史研究过去,但是为什么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呢?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切记不要太死板,应当融会贯通!

  看了先生的书,受益匪浅。我想有些道理如果能更仔细地揣摩,效果应该更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动与静,两者相对,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触。所谓动,能够赋予我们乐趣。闲愁之时,难以排解内心之愁苦,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身困于其中,心有不畅,事事觉不顺。动,便是一种很好的消愁方式,虽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古人往往却都是借酒消愁,这是他们的一种志趣。而动便是探寻这样的乐趣,去游山玩水,去大哭一场,抑或是,借诗词,文化,好获得“天伦之乐。”动便诗内心稍远离愁,平静下来。

  有时自己也不免愁闷至极,但巧逢盛夏,喜约好友,去那山林闻之夏蝉,去溪旁渐闻潺潺水声,去高山鸟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杂事,使内心变得充实。此皆为动,从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不必因愁二不动,更应借动化愁,好赏乐。

  静,不代表不动,而是另寻一处生机。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心中所认为的静:不因外界之纷杂,而扰乱内心之序,只有平静地对待世事,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言:“所谓‘静’,便是心灵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这也与诸葛亮所言可见一斑。外事世事纷扰,只有远离喧嚣,秉承着内心的`平静,平静地对待,才可寻静。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冗杂的官场,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是他所追求的静。我们也应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静,方可难起波澜,才也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动与静相结合,对于我们,更有别具一格的含义。我们先是有动,从动中,领会了如何使内心变得恬静,褪去浮躁与忧愁之心,从中领略到乐趣。久而久之,乐亦无穷已。才变得静,达到自己从未预料的,人生境界。

  虽是世事难料,但如此,也不觉张皇,动之于心,静之于心,方可达之人生高处,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蓝,海之浩瀚。

  经过动静沉淀,难以沉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上周我主要在读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由孙璐老师推荐并借新书于我,至今仍未读完;另一本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是三年前买的书,之前只是浏览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将它搁置高台一直没有看了。直到近日与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潜先生“读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的观点,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时、此地”的座右铭时,我才从书柜里翻出此书重新拜读。我向来不太习惯于计划性地阅读,读什么书看心情,更看缘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学者大都是“从朱光潜谈起”的。本书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欧求学期间给国内一家杂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众为普通中学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内容涉及读书、写作、求学、恋爱、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亲切且通俗耐读,饱含哲理又深入浅出。全书字数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过后脑海空空如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了多次,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将书本知识自我消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作者认为现代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不能从根本上下功夫。从客观上言之,科技越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难就日益减少,人类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轻浮粗率,所以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放慢脚步潜心钻研,人们逐渐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面对各种诱惑“摆脱不开”,最终心生烦恼,人生悲剧由此开始。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本书,匆匆浏览后就想从中获取真经指导人生;上一节课,对教材内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学生面前大放厥词;带一个班,顺利调解了几次同学间的小矛盾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规律。我哪里知道,看书、上课、带班背后的学问大着哩,岂是我这等乡野匹夫、愚笨之徒花点儿时间就能悟出来的。太着急就会放弃埋头苦干,习惯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严重时还会自我膨胀,栽大跟头。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实,因为充实是一种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过程中我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没有自己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所以我建议身边的同学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耐心钻研,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从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才会有所成就。生活要顺乎内心,寻找乐趣,勿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有顾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闲暇时寄托心神,才会获得幸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没有同学的羡慕,师长的表扬,没有奖学金、重点高中、各种荣誉的诱惑,你依然应该坚守,主动地为自己的生活着色。无论每天有多么繁忙,你总要抽点时间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健康积极的兴趣,或读书、或写作、或画画、或唱歌、或打球,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学业、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乐,是体验,是充满生机,如果因为学业和工作而忘却了生活,忘却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共勉: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赏啊!

  你要待在“前台”,还是“后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这些天看了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特别的书。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邮寄回来十二2封给青年的信,书中围绕青年关心的,最初刊登在《一般》上,后来集结成册出版。

  书中所谈是青年们关心的话题,如学业、作文、恋爱情路、修身、做人等。

  这本书行文简洁,每个论点出来都有分论点、案例辅助说明,简单明了。读者特阅读这十二封信,仿佛和1十二个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亲密玩乐,我也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印象很深刻一句话: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想起了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写的: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说的大概就是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矛盾又相当通透的人生观吧。

  突然想到了琅琊榜里的皇叔,他活得恬淡安然,事事也看得很清楚!但看破不说破,这何尝不是一种处世能力?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需要在一个社会的复杂的关系交接图中相处。因为人类生活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解决的为了生存,但是为了生存就会自然而然的和自然或者是其他同类者产生利益关系,所以只能站在前台和大家一起生存赢取自身需要的利益来供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后台袖手旁观的也会出现,是看淡了世间的利益,开始享受独处的开始。

  可最终绕回来了,人类再怎么独处,依旧还是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说独处是个人灵魂的独处,但群居是利益驱使的群居。前台站稳了,才能更好的站在后台"袖手旁观"。

  “前台”“后台”能够切换自如是一种能力。

  真正的活着,这对于过来人似乎确实真切有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步数走得还不够,悟到还早呢。

  我们看到身边年轻人,有的太过悲观,总让自己呆在后台,觉得自己和这世界没甚关系;有的又太过乐观,让自己呆在前台,天天花枝招展。

  然而,人总是孤独的,孤独让你思考,又总是爱热闹的,热闹让你暖和。

  总结来看:

  人生要学会中庸之道,做人要明白进退之序,什么时候充当主角,什么时候扮演群演,这是人生一大必修课,也是人生一辈子出场顺序的必要排练。

  要知道,生活允许你像野兽一样大喊大叫,但也要求你像神灵一般守护权威。你可以把活着的自己像儿戏一样对待,甚至高傲宣称自己就是来这个世界滥竽充数的,那是你的权利,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完全阻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是野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身处社会这个圈子里有时候不得不虚与委蛇,但即便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之后也要热爱生活,内心始终保持一方净土,做一个某些方面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识,不被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带跑的特立独行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的我们,也许正容光焕发地迎接挑战,也许正尝试适应学习和生活节奏的各种不确定,也许正跌跌撞撞走到又一个人生岔路口……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跨越时空,成为可以让我们背靠的那股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

  第一次了解朱光潜先生,是高中教科书上那篇让我觉得抽象而又晦涩难懂的《谈美》。而在我迷茫之际,遇到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也让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朱先生:他像一位温文尔雅、饱含智慧的长辈,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向我们传递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方法。

  天下至诚,能尽其性。生活和学习一样,是一种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朱先生在信中提醒我们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顾及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荒废光阴。在新生事物不断奔涌而来的浪潮里,我们要定心、定性,不随波逐流,不焦虑浮躁,去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去“忙里偷闲,闹中觅静”,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保持对未来的向往和热情。而在被裹挟着前进的时候,我们与其抱怨生活的困苦、命运的不公,不如跳出高台,大胆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失败不可怕,要相信厚积而薄发。

  对于青年人而言,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从生活、学习、爱情和情理等不同的角度,向青年人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

  在这样一封封充满温情、智慧和启示的书信中,从先生细腻平和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温情的谆谆教诲。我明白了在这个年纪,我们还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是被允许追寻自己的本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目标付出心血的;是要在奔波奋进中坚持学习,敢于选择坚持本心。这样的青年生机,是这个年纪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棒的财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可以与君共勉,一起同先生“对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获益匪浅。先生在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如读书、修身、社会运动、哲理,凡此种种,自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犹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又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关于读书

  虽说先生在谈读书时是多以中学生为对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对我们成年人也依然适用。比如:“每天抽出半点钟来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这恐怕会让很多人感到很惭愧。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许多人争先恐后,唯利是图,这也就导致了当今人们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文思想不足,文学涵养缺乏。

  先生还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并且还将读书的习惯与抵制社会恶习的引诱联系起来,说明了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殊不知,这些官吏或许年轻时也是一个满怀正义的“愤青”。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能够用丰富的人文知识、科学思想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也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这两条建议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关于动与静

  先生谈“动”的时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喜欢谈玄”,也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来说,更非以长者的口吻说教一些“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他认为人生有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认为“愁生于郁,解愁的办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于动”,“尽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这几句话说得太对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岂能事事顺心?每当不开心或是烦恼的时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散散步、浇浇花,不顺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还提出了两种排遣烦恼的方法:“把自己看得伟大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总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其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时遇上我们不好的心境,就将它扩大了而已,而且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寻烦恼,所谓“庸人自扰”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这一天都将变得无限美好!

  世上有动便有静,而且人生的乐趣一半是来自于活动,还有一半是来自于感受即静的。所以先生在谈完“动”之后,又谈了对“静”的看法。先生认为:“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的我的感官和心灵。”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好比看见一颗古树,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属种类;画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叶;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风骨。先生还提到“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且认为“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静是指心界的空灵”。随后,又从中国古典诗歌中举例说明“静趣”,既有“采菊东篱下”,也有“目送飘鸿,手挥五弦”。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社会,我们多的是动,缺乏的是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轻浮、烦躁,这时我们就需要多在动中领略些静趣,在忙里偶然偷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的“动”,也要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静”,真正达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将深奥的道理蕴于简单明白的叙事之中,让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能真切的体悟到它的正确性,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谈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在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来了读书、升学与选课、情与理等我们容易困惑的问题。“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的祝愿中,我抱着汲取知识,获得力量的态度读了这十二封信。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谈读书中,作者说“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当作者计算着一天都三四页一年都好几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的必要性。在《开讲了》当中,何镜堂院士也对我们说过,他每天十一点钟制完图开始看书,看到了深夜一点,第二天正常七点钟起床。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书海中遨游的场景。是啊,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读书了吗?我们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打游戏,真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读书了吗,还是对书籍的渴望远没有对游戏的渴望强烈呢?这些话语对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开始思考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每天的时间让自己更多吸取书中的精华,每天都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此外,再谈动静中我明白了要行动起来也要能静下心来,再谈情与理中我明白了应兼顾理智与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幸福。”真的很感谢先生的十二封信,让我懂得在学工科之时也应当持有的那份对文学,对书籍的热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人须有力量才会有未来。国家的力量是青年,个人的力量是信念,朱光潜的《给青年的12封信》给了我很大启发。

  《给青年的12封信》主要讲述了——作者就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等等,对青年朋友进行了劝导,鼓励我们这一代人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勿贪图世俗名利。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国家下一代主力军的`分量。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勤俭朴素,刻苦奋斗,众人出力把城建,众人一起把地耕,一块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青年需要好好学习,励精图治,为时刻做好接班人做准备。

  现在中国发达了,人人、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为国家出一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为中国下一步更远大的目标去努力——工人在工地上踏踏实实干活儿,白领在办公室中辛勤劳作,国家工作人员奋斗在会议室为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献言献策……

  这一本书为我们这一代人指点迷律,是我们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为我们的生活立下了目标。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进步,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2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5-1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优选【15篇】05-29

给妈妈的一封信08-14

一封感谢信04-16

给爸爸的一封信06-26

青年文摘读后感08-20

青年的力量读后感11-19

《十二岁半》读后感08-08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