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列传》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屈原列传》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屈原列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列传》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读后感2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动景仰之余,我常会生出一些疑问,死,固然不失为一个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未免夹杂一些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选择吗?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吗?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遇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是显得太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传》读后感3
太阳一沉,下去了。众山也松了口气。雨随即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打在叶子上,溶在久不绝息的噼哩啪啦声中,仔细听来,一份未被淋湿的哀怨穿梭在其中。森林尽头的那位贤才,凝目驻足。雨,会停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他是这样一位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他是这样一位英雄,不畏强暴。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一块宿命的轻纱,蒙在他的身上,挥之不去。可他却透过这块轻纱,看尽了世间炎凉,打破了这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自他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世人心中就牢牢地凝固和沉淀了,他的灵魂注定将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你曾掌一叶小舟,撑一支长蒿于破碎浮藻间寻梦。梦中突然见到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而你,身处朝廷高扬蛾眉观乎四方,正为之欣喜为之狂,持续而渐强,强到令人惊慌。却又不祥,梦被揉碎,惊诧于一幅旧山河,却又无力闪避,自己逼迫自己大叫,却真的`听见自己大叫,真的觉得眼前一团迷雾,急忙扯开,却是支离破碎。山河间却静着,原来非梦,只是混沌中唯你独清。痴痴望着这片土地,心中千番浪,不能言语。
那一日,悲愤难捱的你抛弃了这浊世,汨罗江边留下了一声哀叹与两滴清泪。哀叹和着清泪沉入江中,千年之后,那一声哀叹仍然在这里荡漾。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边人,心中愁结,千年难解。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宁死不屈的屈原。月也黯然,浓愁深绪,掩盖不了他的爱国豪情。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汩罗江畔,一道明光照下,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人,依然伫立于汨罗江畔,等待那个明君,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月轮翘首,攀上了天空。众山被照得裸白。雨也无声,叶子上的水珠滑到地上,摔得粉碎。那一声哀怨更显清晰。森林尽头的那位贤才,雨,终究会停。
《屈原列传》读后感4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屈原是湖北秭归人,作为一名湖北人,对这位伟人的历史我也非常感兴趣,今天特地开始读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芈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们今天的姓不一样,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国王室都是芈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屈原是和楚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
他最先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怀王一开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为官的人为了争宠而害怕他的能力超过自己。于是他们想办法迫害屈原,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诬蔑屈原,这样楚怀王就开始渐渐疏远屈原。
由于屈原为人非常正直,用心对待他的君上。可是却被疏远,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罢免以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远楚国和齐国,于是派张仪去找楚怀王,张仪说如果楚国能够和秦国结盟去攻打齐国,秦国会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楚国。楚王听了以后答应了张仪,于是和齐国绝交。等到战后楚王准备去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却说自己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气,想要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后来秦国主动请求归还汉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张仪。后来张仪用重金收买楚王的宠妃,张仪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国通婚,希望和楚王见面,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结果怀王不听。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
屈原后来又被贬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贾生列传》让我体会到,一个国君如果只听片面之词,听不进真话的恶果。屈原忠心耿耿却落下一个投江自杀的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惜。
《屈原列传》读后感6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 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7
回顾历代王朝的兴衰,总是令人叹息而无奈的。战国后期,秦国在诸侯争霸中愈显锋芒,开始吞并六国。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楚国节节败退,步步堪忧。然而楚国之内,楚王昏庸,吏治腐败,忧患意识淡薄。此时,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极力劝谏以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然而哪知那昏庸的国君“亲小人,远贤臣”,他处处受排挤,脱离了楚国权力中心,心忧天下却只能心痛无奈地被放逐。他,就是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此时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而楚国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最初,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作为爱国文人,屈原固然有他不可逃避的历史使命,即尽自己所能保卫国家,守护家园。他爱楚国,爱楚国的人民,爱得深沉。他屈原的诗表露着他的一片真诚,他的实际生活也表明他的言行一致。他在政场上失意了二十几年,颠沛流离,却从来不曾离开他的祖国。他热爱楚国,热爱楚国的人民,甚至到了最后宁可溺死在楚国也不离开。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尤以《离骚》表现得最为突出。
屈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倾覆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正因为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才不回避斗争,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屡次直谏。伴君如伴虎,当时的游说之士都要当心“无婴人主之逆鳞”,而屈原则不然,他正道直行,用他所坚持的标准来衡量,提出“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直接批评楚王“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屈原在《离骚》中还提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他痛斥楚王朝政昏乱,颠倒是非,高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事实高于人情的态度确实大有悖于中庸之道,然而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
屈原还提出了著名的“美政”思想。《离骚》中提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以“美”形容可施于他人的言行,见《老子》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效》篇中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其意为使其政美。屈原则以“美政”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美与善是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了程度上的区别,美之较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美政”思想极力抨击旧贵族腐败集团,损害了其利益,屈原便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奸臣小人的诬陷,加之,楚王日渐昏庸,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种种不利导致了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
尽管命途多舛,在政治道路上受尽挫折痛苦,他对楚国的热爱却从不曾减弱半分,重重压抑与无奈终于使他承受不住。汨罗江边,江面异常平静,他轻拂衣襟,泪湿青衫,投入冰冷的江水,那么决绝,带着对楚国的赤子之心,与无能为力的痛楚无奈。他终于是选择了逃离。不,这决不是逃离!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以死亡,对朝政的腐败昏乱表示无声却铿锵有力的抗议!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热爱楚国却只能眼睁睁看它沦陷。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但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是一位行动者,也许他的离去并没有带来楚国朝野的醒悟,也没有改变楚国被吞并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与高洁,由古至今,一直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
《屈原列传》读后感8
太史公大作《屈原列传》,实为写己,仔细想来,竟有几分异端。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釆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不过,屈原死了也好,我们每年都有包子、粽子吃,纵使我们不知这是在纪念谁。
《屈原列传》读后感9
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常常令人感慨不已。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崭露头角,在诸侯争霸中开始吞并其他六国。楚国则在与秦国的激烈争斗中节节败退,陷入了危机之中。然而,楚国内部却存在着昏庸的君主和腐败的官员,对于国家的困境他们并不怎么关心。在这个关键时刻,楚国涌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努力劝谏国君,希望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然而,可惜的是,那位昏庸的君主却偏爱小人,远离贤臣,将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尽管他为天下忧虑,但却只能痛苦地被放逐。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屈原。
屈原生活在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楚国成为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要势力,“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起初,屈原因为出身贵族,而且对治乱和辞令非常有见解,所以在年轻时就受到了楚怀王的宠信,担任了左徒和三闾大夫的职务。他致力于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内部积极支持怀王进行改革与强化,外部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使得楚国一度达到了国力强盛、威震诸侯的局面。
天下兴亡,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屈原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扮演着爱国文人的`角色。他深深地热爱着楚国、楚国的人民和家园,这是他不可逃避的历史使命。屈原的诗歌流露出他的真诚情感,他的生活表明了他言行一致的态度。尽管在政治舞台上失意了20多年,颠沛流离,但他从未离开过他的祖国。他对楚国的热爱是深沉的,甚至在最后宁愿选择溺死在楚国也不离开。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离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屈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倾覆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正因为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才不回避斗争,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屡次直谏。伴君如伴虎,当时的游说之士都要当心“无婴人主之逆鳞”,而屈原则不然,他正道直行,用他所坚持的标准来衡量,提出“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直接批评楚王“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屈原在《离骚》中还提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他痛斥楚王朝政昏乱,颠倒是非,高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事实高于人情的态度确实大有悖于中庸之道,然而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
屈原还提出了著名的“美政”思想。《离骚》中提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以“美”形容可以施于他人的言行,并使之受益。在《老子》第六十二章中也有“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的论述,强调了通过美好的言行来感化他人。在《荀子·儒效》一篇中,同样提到了“美政”,意指使其执政变得美好。屈原以“美政”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将之作为理想的政治追求。美与善是相通的,但这里用美政而非善政,是强调了更高的追求和程度上的区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屈原的“美政”思想遭到了旧贵族腐败集团的强烈反对,因为这种思想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屈原不可避免地受到奸臣小人的诬陷,再加上楚王渐渐昏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这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尽管历经坎坷,他在政治之路上屡遭挫折和痛苦,但对自己的国家楚国的热爱从未减退。然而,沉重的压力和无奈终使他承受不住。站在汨罗江边,江水平静如镜,他轻轻拂过衣襟,泪水湿透了他的青衫,他毅然投身冰冷的江水中。这并非逃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死亡,对朝廷腐败混乱的无声却有力的抗议!他带着对楚国的赤子之心,以无力为悲的痛楚作出了选择。
屈原的一生可谓是一部悲剧。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对楚国满怀热爱却无能为力看着它沦陷。也许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伟大的。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行动者。也许他的离去并没有唤醒楚国朝野的觉醒,也没有改变楚国被吞并的命运。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忠贞与高洁品质,一直深深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
《屈原列传》读后感10
偶然间在微信读书APP上翻到了历史书籍《屈原贾生列传》,今天刚巧是端午节,便点开读了读,虽全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将相,而且有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的,通常司马迁把具有类似人生轨迹的人物放在一起记叙,屈原和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贾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又是忠贞爱国之士,为小人所忌恨,继而遭到诽谤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贬,最终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学上都给后人留下经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们写在一篇之中。
该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作者先写他因才能出众而到楚怀王的信任,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世,娴于辞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进谗言于楚怀王,楚怀王因此而逐渐疏远屈原,最后将他贬谪到南方。司马迁在列传中着重描写了投江时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罗江遇见渔夫,渔夫和屈原的一席对话直接有力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满怀经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的屈原。他的满腔抑郁无人能懂,只能通过诗赋来表情达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获得解脱的最好选择。一代英豪就这样被留在了汨罗江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后半部分是对贾生的介绍,作者也同样先写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诵诗属书于郡中,仅仅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实行一系列改革,因此与旧贵族产生矛盾,最终在他们进谏之下,以“年少初学,专教擅权,纷乱诸侯”的罪责而遭贬。
同样,司马迁对被贬之后的贾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赋》贾谊以屈原自比,吊古伤己,以此来表达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鸟赋》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诏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独居于长沙,找不到倾听者,只能向这带来死亡之兆的猫头鹰诉说,表明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不知未来是吉是凶,也不知死亡到来是早还是晚,抱着这样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宫廷兵虽得到重用,却因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而深感自责,前168年,他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司马迁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笔端时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关屈原所自深渊,未当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达了对屈原、贾谊的`人格赞美和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又表现了对屈原贾谊的无限同情,或许其中还夹杂着司马迁对人生的思考。
屈原,贾谊的死亡是否有意义,在今天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但无论哪种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我们爱国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励。
《屈原列传》读后感11
我的祖国以快60岁了,我的祖国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繁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为祖国抛头颅,但他们依旧微笑有多少人为它洒热血,但他们都觉得值,从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他们自己年轻的生命呀!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列传》读后感1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屈原列传》读后感1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屈原列传》读后感14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对祖国深情厚爱,心系人民,始终坚守真理,宁愿牺牲生命也不屈服于压力,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行路漫漫,我将不断追寻并探索。"每当读到这句话,我总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文人的悲凉!一种时代的悲凉。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一个坚守自己理想和崇高情操的人,最终却以如此悲惨的结局——选择了投身大江。请您回复修改后的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看法。屈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与孙膑、李斯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离开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我对屈原之死深感惋惜和悲叹。虽然他的志向坚定而不可动摇,但以生命为代价来实现太过沉重和不值得。即使只有1%的希望存在,我们也必须用99%的努力去争取,决不能沮丧!绝不等待!永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列传》读后感15
自屈原投江之后,他便一直被人所怀念。先民们设立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敬仰!
然而,敬仰之余,我常常会生出一些想法。死,固然不失为一条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其中难免包含着一些怯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选择么?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但相比之下,孔夫子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斗志,不更令人敬仰么?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呢?一旦遭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显得太消极了么?文天祥被虏,本想求死,可他终于还是“隐忍而行”。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将以有为也”。是这个信念战胜了求死的念头,支持着他斗争直到最后。
我认为,有时,活着比求死更艰难,也更伟大。我敬仰以身殉国的志士,但是那些面对覆灭毫不退缩,宁肯让灾难彻底毁灭自己也绝不肯以死来逃避灾难的`人,不是更让人敬佩么?
屈原不应该选择死!
屈原之死对国家有害而无益。倘若屈原能够以国家为重,忍受巨大痛苦以争取机会重建楚国,这希望虽然渺茫,但只要他活着,就不能完全不可能。如果他能从渔夫的话中得到一些启示,不再那么锋芒外露以遭人嫉恨,而是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去抗争,或许历史会翻开新的一页。这,难道不比死更有价值么?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不由得深深感叹:屈原之死,悲哉!悲哉!
【《屈原列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05-17
《屈原列传》读后感07-02
屈原《离骚》读后感03-10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1-24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02-25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
雾都孤儿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老人与海》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双城记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推荐_读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