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1
《道士塔》,中国文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遗失所带来的痛苦,“我恨自己没有早些出生,在与你对视的时刻……”然而,更加深刻的是对于历史的反思,“这个国家如此之大,却竟然无法保留一些经典的文献!”当欧美学者们冒着风沙和饥饿前往敦煌进行研究时,中国官员们却在温馨的客厅中品茶闲聊,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啊!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再去指责谁也无济于事。我们应该从这场文化劫难中反思,而不仅仅是因为惋惜和愤怒。
西出阳关,十里荒戈,旌旗逶迤,风霜惨惨。大漠苍茫,白雪皑皑,万里无人烟,只有寂寥的风声和马蹄声。千年之前,一位文人站在渭城窗外,眺望着柳色青青,思绪万千;千年之后,在阳关的苇草丛中,唯有飘荡的积雪和冰海冻浪。历经沉浮,其中曾有许多文人骚客,他们的诗文歌赋传颂至今,也见证了阳关兴衰的历史。而在江南小镇,清雅的.镇邑与雕刻精致的石桥相映成趣;在西湖梦中,绝美的西湖和风情绰约的苏小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白发苏州中,红颜薄命的西施和风流落拓的唐伯虎,则是文人情怀中永恒的主题。这些景物、人物和故事,都是人生苦旅中的起点和终点,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
我曾走过风雨天一阁,漫步在青云谱中。在这些文化胜地里,我感受到了文人们的良知和心路历程。我穿越了西北大沙漠和江南小镇,跨越了万里长城和洞庭一湖。我看到了李白故乡的美景,也领略了都江堰的价值,听闻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无言,但只要有悟性的文人站立在这里,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也会哗然奔泻而出。我为自己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2
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3
作者在《莫高窟》一书中表现出了寂寞的情感。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情感都是寂寞,但是寂寞的感觉确实能从文章中感受到。莫高窟曾经繁盛,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从“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快乐,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文化的辉煌与寂寞交织在一起。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最终会被人唾弃和遗忘,而文化则在寂寞中消失,只剩下残骸。然而,没有人听到作者对文化的叹惋。
当我来到阳关,远眺西天,心中悲凉。曾经那些咏史咏战的名句也不再响起,阳关的诗人们是多么寂寞啊!曾经辉煌的文化巅峰如今变成了一片荒凉,西出阳关的诗人越来越少,阳关终于淹没在废墟之中。我感到不忍心地让这里继续默默无闻下去。于是,在我的呼吁下,我们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希望能够让阳关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我们积极引进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条文化之路,让阳关焕发新的光彩。而今天,阳关已成为文化繁华之地,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品尝着阳关的美酒佳肴,欣赏着阳关的文化盛景。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愿看到阳关的寂寞,所以我们选择了改变。
《黄州突围》,名人惨遭的待遇。苏东坡的优异让人妒忌而疏远,不说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样心胸狭隘的'人,竟让昔日挚友沈括离他而去。苏东坡曾经的半生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离开了他不能不说,东坡后来的辉煌成就始于黄州,诞生于寂寞。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在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刻,也难以避免孤独的陪伴。获得某种东西必然要付出代价。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无奈与孤独。这段旅程让作者真正品尝到了文化和“苦”的滋味。我不知道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否怀着类似的情绪,但我的内心被这份孤独所触动。
也许下一次读《文化苦旅》会收到不一样的心情,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但这就是在书中探寻的过程。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4
当我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的目录时,我误以为这是一本游记,只不过作者莫名其妙地游走在各种山水之间。但是当我开始阅读后,才意识到书中描述的是一种文化之旅,路线上足迹都是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和文人们。这些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人文山水”。
我跟着我的好友余秋雨的足迹,从大西北的敦煌出发,途经武侯祠、都江堰、三峡,到达天柱山、天一阁,最终的目的地是东南亚的坟墓,埋葬着日军战士的身躯。在这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文化的遗迹和断壁残垣,心情不仅仅是沉重,还有寒冷、忧伤、沉默、悲愤。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竟然历经如此多的沧桑和苦难!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知识,而且也被作者所带领思索和感悟。因此,我觉得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再是那种潇洒飘逸的传统散文,而是充满了厚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一本沉思录。
“道士塔”一书中提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产生了疑惑,为什么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竟然不能完全被保留下来呢?而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愤怒和悲伤。愤怒的.是那些为了金钱而出卖国宝的人,悲伤的是无法阻止外国掠夺者将我们的文化带走。如果我早生几百年,也许我能站出来为我们的文化发声,但现在,我的力量微不足道。然而,这些历史的遗憾也教育着我们,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承祖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切实履行我们的责任。正如《风雨天一阁》所说:“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我也在问自己。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5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学海中航行。这是一本集历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读历史,知名人名事;读山水,览大江南北;读人文,赏民风民俗。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
为什么取名《文化苦旅》?我们经常在假期选择去旅游,特别是去名胜古迹游览。但是,我们所向往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多的是想要感受到古人的情怀,寻找曾经让人沉醉的诗意,理解深奥的.哲学思考。当我们漫步在古代圣贤曾走过的花径和绿洲时,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与先贤们建立了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国家和历史的意义。余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并非易于领悟,需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进行思考和体验,方能真正领会其内涵。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这意味深长的语句出自这本书里的《阳关雪》。阳关,这个地名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阳关道飘荡千年,他所表达的阳关,是威武雄壮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谊……唐人就是这样,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扼杀不掉他们乐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乐观,那这个社会将更加美好。
阳关,我觉得它是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它屹立在黄沙之中,眺望远方,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吗?丝绸之路在它脚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姿,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博大胸怀吗?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还有残雪……阳关被废弃,阳关的坍塌。
苦,苦如开山,功成始得琼瑶;旅,旅如探险,完后必获璞玉。
【《文化苦旅》经典片段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08-22
《文化苦旅》读后感08-22
(精选)《文化苦旅》读后感08-04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07-25
《文化苦旅》读后感08-23
文化苦旅读后感09-19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品)08-05
(优秀)《文化苦旅》读后感08-05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