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9-03 09:18: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我就会对“英雄”一词产生困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得的人才,怪不得刘备要“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点。而我认为孔明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如书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愚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就能当皇帝?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得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得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当然喽,他又太多疑了,以至于刚愎自用。但是,我觉得功还是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是英雄。

  再看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很讲义气,但太骄傲;张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吕布,见利忘义之徒也……

  所以,纵观各路人物,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心。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羽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千年不变的精魂,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齐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并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在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有一件令我深思的事情。这部经典作品是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的,它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形象。

  首先,我被这部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各种势力你争我夺,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有智有勇,善于谋略,用他们的才智和勇气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例如诸葛亮,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谋略,成为了蜀汉的丞相,为蜀汉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我对书中的战争场面印象深刻。在《三国演义》中,战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各种战术策略都被详细地描述,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些战争不仅是对权力的争夺,也是对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最后,我被书中的道德观念所感动。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人物各异,但他们都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们重情重义,守信用,这种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物的英勇和智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罗贯中的魅力,他的作品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最早看《三国演义》,还是儿时上学的时候课文中看到一章节,最近看这本书还是因为孩子,他很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也很喜欢讲给我听,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样子,我虽然耳朵听着心里却是懵圈的,因为他说的书中人物我不熟悉,为了不跟他产生代沟,我也选择看这本书谁知一看就看了下去。

  我喜欢书中的诸葛亮,也就是孔明,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打过很多有名之战:要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这些充分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胆识过人,每当到他让我都会想到文中的周瑜,周瑜其实也很聪明,擅长打仗,只是心胸狭隘太自负,“既生瑜,何生亮。”让我感受到了周瑜是有多么的不甘!

  还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刘备的'慧眼识人才,“三顾茅庐”请来了军师诸葛亮,又有武将张飞,关羽来辅助,三人忠心耿耿,一心辅佐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啊!他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努力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说到关羽,就会想到丹凤浓眉面色深红,还有一把青龙堰月刀,凭着这把刀他过五关斩六将,他给我映像最深的是“刮骨疗毒”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这要多大的毅力和忍耐力。还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无能的吕布,武将赵子龙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不亏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与《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著。这本书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明的任务:老奸巨猾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勇双全的关羽……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来,而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必须不断努力,同时也少不了伙伴的帮助。刘备就是这样一个强者。开始时刘备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后又重用了诸葛亮,逐渐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壮大起来,足以与魏国抗争。

  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也同样如此。有句话说的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河泥。弱肉强食,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到达食物链的最顶端。

  在当今社会上,有能力的人才会取得成功,获得最大的财富,最终成为强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加快成功的步伐。

  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勤奋、好学的人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学习中的强者;而那些不用功、懒惰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强者。

  我看完《三国演义》暗下决心,现在必须认真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将来成为强者奠定基础,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一本世界名著,它在中国被许堕人看过,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用奇计孔明借箭。”

  在这篇里,周瑜不信任孔明,想把孔明杀死,于是他想了一条妙计,周瑜叫孔明来,说:“孔明,你说打海战要什么武器好打?”孔明说:“当然是箭。”周瑜说:“可我军箭少,你能给我军十万中箭吗?我给你十天时间。”孔明说:“三天就够了。”孔明走后,周瑜叫匠工故意拖延时间,孔明对鲁肃说:“给我三十至船,每只船上个放两排稻草人。”

  到了夜里,雾出来了,孔明带着士兵到了曹操营前,喊起来,曹操听到呐喊声,连忙叫人射箭,雾散了,孔明回去了,连忙叫人追,可已经追不上了。

  后来曹操叫蔡和蔡中到周瑜那边投降,周瑜早就知道是曹操的`计谋,而且对他们很好,夜里,黄盖献计周瑜,第二天,周瑜升帐,黄盖说曹操难以抵抗,不如投降,周瑜大怒,要斩黄盖,黄盖倚老卖老,大骂不止。周瑜更是大怒,众将纷纷下跪求情,周瑜才饶了黄盖。

  当晚大家都来看望黄盖,黄盖只有叹息。阚泽来看他时,黄盖叫左右退下,告诉他这是苦肉计,阚泽便答应黄盖去送信。

  曹操将信将疑。他箭阚泽神态自若,不像假的,才接了信,到时青牙旗来了就是黄盖。

  我觉得孔明最聪明,他会将计就计,很厉害。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昏暗的灯光下,品一杯香茶,读一读《三国》真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啊!

  孔明,我认识你是在风雪覆盖的草屋里。你不想出山去看那个纷扰不休的世界,但他在风雪中的坚持和等待,以及治世良材的气度和风采,却让他感到不安“不求闻达到诸侯”你深深地印象深刻。所以你抛开一切,毅然跟着他去那个放飞梦想的地方。我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的勇气?

  真正的勇者,如诸葛。

  你为梦想而奋斗。三气一借,六出七擒,定三分势,都是你的智慧,都是你的勇气。当你错误地使用马来后悔失去街亭时,一个计划“空城”把你的智慧诠释到极致。在城楼上,紫烟慢慢点燃。轻轻抚摸瑶琴,低声吟唱。和司马懿赌勇,你赢了。敢问古今谁能有这种气魄?

  真正的'智者,如诸葛。

  合上《三国》泛黄的书页,我不禁感慨万千。诸葛亮经过这么多磨难,帮助刘备夺取权力。苦难过后,化茧成蝶。我的生活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勇敢无畏。我觉得生活就像一阵天气,有时晴朗,万里无云,有时倾盆大雨,从头到尾浇一桶冷水。然而,生活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成功,才华横溢。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看彩虹?”是啊!就像那句歌词,没有剧烈的风雨,怎么会有绚丽的彩虹?同时,不经历痛苦的磨难,怎么会有如此显著的成功呢?

  我的生活,如诸葛。

  孔明的人生就像一道彩虹,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能有那么多彩。

  我想说,我的生活,像诸葛!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因为多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所以读起来比较通畅,尽管也有不少字成了拦路虎,但查一查字典,再记到小本上,反而更有好处了。

  这本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书中共有四百多人物,主要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给我的印象最深。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单刀赴会,空城计,借东风等章节,我基本是记熟了。特别是“草船借箭”这一章更是非常精彩。

  年轻有为的神勇名将周瑜,可惜的却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一个人。他恼怒诸葛亮比他有智有谋,就总想置人家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支箭来,诸葛亮出乎意料的立下了三天就可完成全部任务的军令状,这更让人觉得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谁能想到,精于天文地理,了解敌方心理的诸葛亮,趁着漫天大雾,利用曹操个性多疑的弱点,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还多了出来的'好箭,使周瑜阴谋又一次破产,不得不伤心苦叹:“吾不如诸葛孔明也!”

  本来世界这么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决不要自命清高,更不应该有妒忌之心,在这方面周瑜应该像曹操学习。周郎啊,你是仰天悲呼着:“既生亮,何生瑜”而抱憾离世,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

  风物长易放眼量,这是对我最好的启迪。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领略到了豪情、友情。这处处体现在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之间的情感是多么深厚啊!

  说起豪情。三国处处体现。“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兄弟素不相识,却因几句闲话投机,便在桃园三结义,可谓豪情万丈。令人既佩服又敬畏的关羽不慎中了毒箭,华佗为他刮骨疗毒,关羽却在与他人下棋,谈笑风生!

  说起友情,字里行间尽展现。关羽被曹操俘虏,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管曹操如何用金银珠宝来诱惑。始终不为所动,打动了曹操,放了他。这忠心显而易见。再说刘备,当赵子龙拼死就出阿斗时,刘备并为像一个慈爱的'父亲一般,将阿斗扔在地上,口中大骂道“你这小子”,险些损我一名大将。试问天下为父者,谁能想刘备一样重情重义,肯为兄弟舍弃儿子。

  还是桃园三结义,刘备一个落魄王室后代,无一丝一毫的权势,而猛将关羽、张飞却一点也不嫌弃,反而拜他为大哥,为他是用,一心一意。

  在这硝烟四起的战火年代,友情尽显。

  品读《三国演义》,领略的是豪情,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自高祖斩白蛇起义至三分归一统,前后共60年间,故事不胜枚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蜀国的法正、魏国的邓艾、吴国的太史慈……

  要论故事,最精彩的当属“三英战吕布”。一首诗即可概括:

  袁绍驱兵攻董贼,

  可惜吕布路中挡。

  八路精兵齐攻上,

  无人能敌同蹿逃。

  忽然一队人马到,

  燕人张飞持刀枪。

  酣战未能分胜负,

  倒是惹恼关云长。

  青龙偃月刀来提,

  玄德也来凑热闹。

  三英吕布直混战,

  众人眼直皆迷惘。

  只见吕布一虚刺,

  飞身败退虎牢关。

  三英战吕布后,王允连用三计(美人计、连环计、反间计)力除董贼。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傕郭汜又一路杀来,杨奉董承两次救驾。曹操闻讯连夜奔来,一物降一物。不久,他就大获全胜。可野心勃勃的.他怎肯善罢甘休?汉献帝百经磨难,咬破指尖血书一封。尔后,三国鼎立。

  合上这部经典,我思绪万千。既了解到一段历史,又懂得了一些道理。从曹操身上看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关羽身上体会到了义薄云天、赤胆忠心。从黄盖身上知道了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从司马懿身上学会了鹰视狼顾、老谋深算。从三国中懂得了风云变幻、瞬息万变。

  《三国演义》好一部精妙绝伦、扣人心弦的名著!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短短的《临江仙》,道尽了多少人世沧桑,多少风起云涌啊!

  《三国演义》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感受颇深,记忆深刻。

  读《三国演义》,感受诸葛亮的智慧。“智绝”诸葛亮初出茅庐,便火烧新野,智算华容道,让关张二人心悦诚服;火烧新野让魏军片甲不留,七擒七纵让孟获五体投地。但他毕竟不是完美的,错用马谡导致伐魏功亏一篑,“两朝开济老臣心”却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让我十分痛心。

  读《三国演义》,感受关羽的.义气。“义绝”关羽自从跟随刘备,就从来没有想过另随他主。曹操惜才,将关羽抓住后,山珍海味、金银财宝供应无缺,连赤兔马也给了他,但仍没有改变他对刘备的忠心。一得到刘备的消息,关羽便立刻别了曹操去寻刘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在华容道,关羽念着曹操对他的恩情,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放了他。但关羽骄傲自大,败走麦城,被东吴杀死,这一情节让我食不甘味。

  读《三国演义》,感受赵云的胆识。当年他带着阿斗,孤身奋战曹操二十万大军,镇定自若,最后脱险。刘备娶亲时,赵云带着诸葛亮的锦囊,护送刘备带着孙尚香安全回到蜀国。“一身是胆”的他,让我热血沸腾,深深拜服。

  往事如烟,龙争虎斗,也是转头空。读《三国演义》,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些兴衰成败、朝代更迭,还有那永不磨灭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好一个诸葛先生!每次读《三国演义》,我就不由得想起这副名联,想起这幅对联讴歌的人千古一相诸葛亮!三国时期,能人辈出,英雄如云,可是,要论起雄才大概,智谋忠实, 何人能及他的非常之一?说他为千古一相,也绝不是夸张!他,羽扇纶巾,火烧百万曹兵;他,六出祁山,至死不忘恢复汉室江山;他,留下遗计,吓退狼虎追兵。想当年,他是何等的潇洒!悄悄摇动着羽扇,悠然自得,你可知,这可是在那危在旦夕的赤壁战场啊!对面江上,火光冲天,百万曹军,汹涌澎湃,鼓声如雷,杀声震天。这个时分,除过先生和公瑾外,哪一个吴蜀将领不是慌张万分,心惊胆战?而诸葛孔明却是特殊,他不温不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似乎战争的全部节拍,快、慢、缓、急,完整和着他缓缓挥舞的羽扇。孔明先生,真是神人!激战,雄姿英才,火光熊熊。孙刘联军应用诸葛算好的东风火烧连船,曹船上下四处是哭爹喊娘,惊慌万状。曹军当初那不可一世的气焰哪去了?在诸葛的'精心谋划下,他们早就无心恋战,逃命要紧!好一个诸葛先生!读《三国》,看孔明。怎能不让人心潮磅礴?他就如神明普通,被无数的崇拜者们一次又一次的膜拜!千古一相诸葛亮!好一个诸葛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今日,妈妈去图书馆帮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封面上是两个高大魁梧的人在搏斗,我想:他们是谁呢?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侠肝义胆的过人气概。刘备的宽厚仁义,关羽的忠义无双,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曹操的狡诈多疑,杨修的恃才放旷,周瑜的才华横溢……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诸葛亮,他造出了木牛流马来运粮草。木牛流马的舌头只要轻轻一转,就停止不动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这样复杂的东西,仅有诸葛亮才能设计出来,令我敬佩。他勤于思考,击败了不少聪明的`人。我就缺少这种能动手动脑和创新实践的本事,这一点我还要向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学习呢!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羽的刮骨疗伤,神医华佗把关羽的肉划开,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想想也可怕,这种疼痛可不是常人所能够忍受的,可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与人下棋,谈笑风生,看到那里我也很佩服关羽的勇敢。想到我小时候一看到针管就哇哇大哭,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退缩不前,真是很惭愧。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还久久的沉迷在三国的故事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尽管有小说的演义成分,但罗贯中还是将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形象以最大的真实化还原出来,一方面是一个自小出身官宦世家的豪强子弟,一方面是一个自幼贫穷的织席贩履之徒,两者从一开始的起点就是天差地别,可最后都成就了各自的王霸之业。

  曹操从一开始便给人以奸雄的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曹操自始至终的人生,随着自身实力的'慢慢壮大,也颇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感,虽是人臣,却实为帝王,在完成了官渡战役的胜利后,在之后的历次出征中,他均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面对对手。

  反观刘备,罗贯中则是将他的人设几乎拉到了绝对完美的境界,“仁”这一字便可以足够概括刘备的为人处世,一生颠沛流离,也有多次险些丧命的经历,使得刘备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天下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创业之路多有坎坷,可他始终不改自己的为人根本,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那样的一个时代,两人的价值观与处世观并没有对错之分,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仁与暴也向来都是枭雄必备的特点,凡为王者,必有其一,缺一则不可。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7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7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