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红楼梦》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
这个妹妹我似曾见过。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那是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是一个腐朽的封建世界,那是一个错杂的大观园,那是一段青色的岁月,那是一段灰色的过往,记得那一声这个妹妹我见过引起的那一世挥不去的'情。多少人,穷尽一生,想要抵达那座繁华的红楼,我亦如此。我想走进那个爱恨交织,情意绵绵的地方;看群芳会宴,互争诗书;看黛玉对窗哀叹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想看那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黛玉原是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有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岁月延久。幻化人形。神瑛侍者意欲下凡历劫,仙子便也随他下了凡。他既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水都还给他,也算偿还的过了。那神瑛侍者便是宝玉,在宝玉看来,黛玉是他前世结下的旧盟,是他今生愿把所有情意所许之人,他从来不信什么金玉良缘,他只认木石前盟,他厌恶八股文,讨厌一切世俗,只有黛玉理解他,因为他们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纯真的人。他们不屑红尘,却只能生活在红楼之中,他们耗半世华年,想摆脱,却无能为力。
她为潇湘妃,住于潇湘馆,人说她孤傲清高,目无下尘,可真是如此吗?她只是个柔弱的女子,她双手捧起落英,指尖抚着凋零的花瓣,回想起自己悲痛的人生,泪珠滴落,和着花瓣尽是伤悲。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自是黛玉,她似早已预见自己的未来,如同那满地落花,绝美却惨淡凋零试问这世间除了她,有谁会如此怜情?她不惊世,不扰人,她的世界,除了几卷诗书,便是宝玉。她这一世所求,也只是与所爱之人,相伴一生。奈何这世俗,身处这富贵堂皇之中的人,却有这般辛酸与无奈。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2
红楼梦读后感07-16
红楼梦读后感07-17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1
红楼梦读后感01-10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红楼梦读后感07-14
《 红楼梦》读后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