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
你知道什么是忠诚?你听到或看到过忠诚吗?忠诚就是武圣人关云长被曹操俘获后在名利和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刘备。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在看罢《三国演义》我对忠诚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2
我以前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所谓的名著,每次只要一看书,就犯困。可现在,我很爱看书,简直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有一天,闲着无事,就随手从书柜上拿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当时,我很好奇,不知“三国”是哪三国,一个中华民族怎么会有三个国家,“演义”大概就是故事的内容了吧!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桃园结义”,看着这四个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录,故事的名字真精致,真新颖。我一口气就看了四章的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要睡觉,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继续往下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书,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没有感到半点疲倦,只是打算着明天接着看,一定要把书看完。
整本书围绕三国时期魏、蜀、吴发生的战争故事,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众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善于变幻,匪夷莫测,令读者的'心随之兴奋伤感,难以捉摸,作者罗贯中采用记叙、讲述等写法,把故事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但之余又不免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其中心寓意也非常深刻。利用这场激烈的战争,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表面上是说:诸葛亮那样的才华横溢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才济济,但是它一语双关,更深一层含义是说:战争给人们、给家园、给生命都带来伤害,不能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否则天理不容。其中心意象告诉人们: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能一味的横冲直撞,要考虑后果,随机应变。另外,这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莫过于它的人物了,大概归纳如下;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直”),神机妙算、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悲天悯人。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在我心中豁然开朗。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3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的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深深印入我心,让我浮想联翩。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扣人心悬的故事。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当时的周瑜看来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瑜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劳逸结合,让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也是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我想出了一条妙计:在烧水的同时把杯子洗好,分放好茶叶,等水烧开,其余两项工作已完成。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全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就像猴子一样越过,轮到我了,我额头直冒冷汗,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个“嘴啃泥”的下场。体育老师了解了我的心思,又耐心的给我讲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大胆的又重试了一下,终于成功了,唉,没胆量真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但是没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的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做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每当我读到故事丰富的《三国演义》,就会想起小心谨慎的刘备,宽容机智的诸葛亮,高傲勇猛的关羽,以及鲁莽易怒的张飞。《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数不胜数。但我百读不厌的还是《空城计》。
那是一个烟云缭绕的`下午,司马懿率军攻打到一座城楼下。此时,在城内坐镇的诸葛亮已经没什么兵马了,但他想好了一个对策。诸葛亮命人打开城门,城里人烟稀少,只有几个士兵装扮成农民打扫街道。城楼上,两个书童站在诸葛亮身边,而诸葛亮则端坐在一架古琴前,淡定从容地弹着琴。悠扬的琴声传到司马懿耳朵里,马懿露出惊讶的神情。诸葛亮望着司马懿,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好像在对他说:“这座城里什么人也没有,请进吧!”诸葛亮还让侍卫举起白旗,眼里露出一丝得意的目光。司马懿见了,心想: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不会冒险,里面一定有诈!我们还是先退兵吧!就这样,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不用一个士兵就消退了敌军。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孤身一人在城楼上,他在危急时刻可能被敌军破城抓起来的情况下,还能淡定自若,说明他早有准备,也说明他遇事冷静、临危不乱。这个故事也让我联想到我自己,我有时候比较急躁,遇到难题时读不懂题就很不耐烦,就想看答案或者让家长讲题。爸爸妈妈都会劝我先自己独立思考,再询问别人,而我则会嫌他们太拢焐洗鹩α擞只崆那目创鸢浮6亮苏飧龉适拢颐靼琢烁改傅牧伎嘤眯模饪创鸢覆换嵊惺栈瘢罡鹆撩娑怨掖笫露寄艿ㄗ匀簦渚菜伎迹饬斯抑眩颐娑砸坏滥烟馊床荒芾渚菜伎迹娌挥Ω醚剑∥野蛋迪戮鲂模麓卧倥龅侥烟馕乙欢ㄏ壤渚蚕吕春煤盟伎迹偾虢趟耍歉改敢膊换幔詈罂匆幌麓鸢负煤盟伎冀馓夤蹋靼琢私馓馑悸罚僮隼嗨频奶饩突嶙隽恕/p>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遇到事情不能慌张,只有放下心来,冷静思考,认真抉择,才可能成功!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5
我叫周彦宇,今年十一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我最大的两个爱好就是文艺与阅读。文艺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而阅读会开拓眼界,让人进步。
妈妈告诉我:幼儿时期《三字经》是我的成长摇篮曲,儿童时期《格林童话》是我亲密玩伴,如今,少儿期的我又找寻到另一位新朋友——《三国演义》。
提到《三国演义》,我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她不仅是我接触浩瀚文学的启蒙者,更是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就是在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当时的课文是《三顾茅庐》。因为很感兴趣,所以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师对文中人物的'分析非常透彻生动,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等等,都让我十分敬佩,深陷文字之中。王老师告诉我们《三顾茅庐》仅仅只是《三国演义》里一篇小故事,我当就在想:《三顾茅庐》都这么有趣,那《三国演义》一定会更精彩。于是课后,我就尝试去阅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丢不掉”,就好比饥饿的蚕宝宝遇上了桑叶似的,离不了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我相信他一定也很爱读书,没有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完成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典范。从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到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对每一个人物的描绘都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活泼生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最敬佩的一位人物,当属诸葛亮先生了。他不仅神机妙算,还为了他所效力的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不禁地要为他竖起大拇指,也暗暗地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课业上勤奋努力,生活中乐观积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爱阅读,既不为了“黄金屋”,也不为了“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人们的一生,阅读丰富了我的生活,也陪伴了我的成长,我将一生与书相伴,我爱阅读,更爱读好书。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6
读《三国演义》让我很有意义。《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描写了200多个人物,写得淋漓尽致,如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是关于魏、蜀、吴之间的斗争。这本书写于东汉末年的金朝。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感触深刻
第一个是刘备。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开始,我就对刘备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很重视友谊,也很有爱心,顾全大局。以三个顾茂禄的故事为例。为了统一乱世,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我非常佩服他的毅力。然而,刘备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被击中后无法控制自己。关羽和张飞被杀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他不听诸葛亮的话,他必须攻打吴国,结果失去一位将军。如果他当时听诸葛亮的话,他就可以团结吴反对曹操了
然后有关羽,他一生中赢得了许多战争功绩,比如独自骑行千里,五关杀了六将,华容道义上释放了曹操等等。为了迎接刘备,他千里迢迢寻找刘备,杀死阎良,杀死文学小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自己背叛了刘备,准备杀了他,然后看到他与敌人搏斗。关羽和张飞要一起去找刘备。最后,他们见到了刘备,想象着激动人心的场面。他们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红枣脸、青龙燕月刀、红兔马。最后,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诗人。当他和刘备谈论英雄时,他说:在今天的`世界上,只有两个英雄,你和我。刘备把筷子掉在地上,假装怕打雷。统一魏国,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战略可以统一世界。然而,曹操生性多疑。赤壁战争中,只因周瑜的小战略,就失去了蔡茂、张云等好将军。因此,他们没有优秀的海军将领,也没有看透庞通的连环伎俩。结果,他们被打败了,整个军队被摧毁了。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冷静对待一切;关羽告诉我们,忠诚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什么都不要怀疑。只要我们互相学习,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7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览之余被描画的已经很知道得清楚的经过再次吸引,表决重温那一段交口称誉的风云故事。数天在这以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总算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度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拜至魏蜀吴归晋共经历了五大一段时间,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称霸的一些人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边我最想谈谈自个儿对三国演义的一点意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固然为了冒尖刘备的仁爱正义,他被写成虚伪诡诈之人,不过他的军事能力还是没有抹煞.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量人的共同体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魏蜀吴中最强大昌盛的,他是稳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能力一统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材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当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挑选更多的人材,突破了根据封建德兴和门弟高低委派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佣人方向目标,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蝉联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反复复着重提出他在佣人上唯才是举的方向目标.他要请求帮助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挑选人材上,极力防止求全责怪,只要有能力就予以重用。最值当我欣赏,是他那气量大的气量和广大宽阔的心胸.在赤壁的惨败在这以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况且三次捧腹展出出他看待艰难困苦的乐观举止神情.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致的人,喜欢作文赋诗,纵然大战在即也情致不改,他的很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提起《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书中那心肠太好的刘备,红脸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说是世界顶级,如,作者这样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须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这里把关羽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人们说这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曹操奸雄,其实也不像;而诸葛亮也没有书中写的那样神。作者罗贯中只不过是更偏向于蜀国罢了,所以书中写蜀国的多较多。
书中更好的一点是可以用真实例子来体现出任务的性格特点,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书中都没有准确写出张飞的性格特点,但在长板桥之战中,可以知道张飞英勇善战,是值得学习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蜀汉兴亡为主线,恰当的写出了当时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而且书中也以描写人物为中心,写出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主要核心的战争,也就为他成为四大名著打下基础。
在书中我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1、故事发展要吸引人,让读者继续往下读。2、对人物描写要具体、准确。3、要写真人真事(一般情况下),不要让读者一读,就知道是虚构的。…书中很多地方也值得你学习,如果没看过,那就赶快翻开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
我读过许多的书,它们让我了解真实的事件,悟出一个个道理,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经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起初,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可当我读到关羽与他的'儿子被孙权的手下抓住时,我的心里一惶:孙权不会要把关羽收做手下吧?那他们会一起把蜀国打败吗?这让我十分担心。但是,关羽的行为不禁让我钦佩,他宁可被孙权斩首,也绝不与孙权联合,最后孙权无奈,将关羽和他的儿子推出斩了。读到这,我既难过又佩服,“关羽真是一位大义凛然的好英雄”,我感叹道。
谁知,我越读越感到有趣。《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后,在第三天大雾弥漫的情况下,带着十只草船来到曹军水寨。这时我便疑惑起来:咦,诸葛亮不是要去打造十万支箭吗?为什么现在来曹军水寨呢?看到后面我才知道,原来诸葛亮是要去曹军水寨“借”箭呀!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让我明白做人不能太骄傲。
这就是我的读书感受,我悟出了许多道理,你有你的读书经历吗?跟我分享分享吧!希望看书能给你带来收获。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9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章回体形式出现的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作品体例到题材内容,《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这个暑假我对《三国演义》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贤者之死,死的憋屈
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身边有无数的贤者,有惜才之人,也有不服之人,让人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魏国的郭嘉、司马懿,蜀国的庞统、诸葛亮,读书笔记.吴国的周瑜、陆逊。当然,也有许多有才之人都不到贤明主公的赏识而投奔他人。郭嘉,死得最轻的`人,仅仅为了曹操,为他献计献策,水土不服,卧病不起,他也希望曹操可以赢。他死后,曹操很伤心。
而有两个人的死与诸葛亮有关。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周瑜。“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有幸得到了二人,可庞统却心怀妒忌,而乱箭死与落凤坡,庞统的才智与孔明不分上下,唯独在为主公献计之上,有了不服,尽管种种迹象预示着他的死亡,他却执意领队前进。另一位周瑜也是心怀妒忌,一开始就知道诸葛亮的才智,想着除掉,可不是有用处就技不如人,三气周瑜,留下了一句他的怨念“既生瑜,何生亮?”对啊,既然周瑜这个智慧之人出现,为什么要有诸葛亮的存在?和孙策一样,英年早逝,死的心怀怨念,死的憋屈。
寂寞诸葛亮
一直住在南阳,知道自己的才学却隐居山林不愿出门参与纷争。直到徐庶推荐给刘备,三顾茅庐才让诸葛亮受恩为刘备打天下。可他还是很寂寞,蜀国的国君为人善良,是一个很好的主公,一篇《出师表》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恩、寂寞、无奈。遇到周瑜,知道不会成为自己人,长相俊美,才华横溢,必定有高傲且容不得别人的想法。诸葛亮明白,一边处事一边拜托别人不让周瑜知道他过于聪明的智慧。可还是无奈周瑜的嫉恨。他是以刘备第一,自己利益第二的原则,三气周瑜,让蜀军大获全胜,却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好对手。后来庞统也为刘备做事,同为江湖人向往的伏龙、凤雏,却不似他想的那样明智,智慧和他自己不分上下,却在为刘备处事时冲动了。看着西方落下一颗星时,正值七夕,诸葛亮再一次寂寞了。第一次哭了出来,失去了一位友人或者也算是一位可以和自己拼才智的人。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晋朝,我最喜欢里面的人物就是关云长,他手拿一把青龙偃月刀,很讲义气,武功也很高,水淹七军更是让读者心潮澎湃,但是,他由于骄傲,导致城池失守,最终被活捉。
骄傲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比如,当我连续两次考试都考了100分之后,我的.精神就松懈了,第三次考试做完之后没有检查就交给了老师,结果,第三次考试只考了90分。小时候被称为神童的仲永,却没有继续学习,骄傲导致他长大以后一事无成。
西楚霸王项羽轻视刘邦,在鸿门宴上错过了绝杀的好机会,导致刘邦最终扭转乾坤,项羽自杀,这也是因为骄傲所导致的。20xx世界杯,阿根廷和德国实力相差并不大,但是阿根廷队有许多明星,所以媒体纷纷吹嘘“阿根廷队想不赢都难”,这导致了阿根廷队队员的骄傲,他们也认为自己可以轻松获胜,结果守门员心不在焉连续出现失误,最终导致阿根廷队0—4惨败。
相反,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生有无数次成功:成功借东风、成功气周郎、成功草船借箭,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骄傲,而是为人民鞠躬尽瘁,为蜀国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伟大的,诸葛亮是不骄傲的。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不骄傲!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1
我已经是第二遍阅读《三国演义》了,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仍然很大。
我们就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去感受吧!
“桃园结义”,关羽、张飞、刘备三人结拜为异性兄弟,并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此滔天之气势,如此雄壮之义气,怎能不让后人津津乐道呢?
“大战长坂坡”中赵子龙孤身一人闯入敌阵,曹操本想将他收买,但他理都不理,舞动长枪,杀开血路,救出阿头,交与刘备。如此义薄云天,如此勇猛如虎,谁会不为之热血沸腾呢?
“过五关斩六将”中,关云长一人连斩六将,曹操对他是照顾有加,但他只为不破桃园结义的誓言,依旧毅然决然地绝尘而去。如此忠肝义胆,如此冲天豪气,难道还不至于感天动地?
“三顾茅庐”之事真正体现了刘备的真心诚意,为求一人出山,居然在那样的冬天,三次去拜访,换成别人的话,早已失去耐心。正是刘备对人才如此重视,才折服了诸葛亮,使诸葛亮为光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让人百看不厌,让人荡气回肠。我从中也知道了很多很多,比如东汉末年的'乱世,争权夺利的阴险,战争的残酷等等,特别是让我领略了什么是义,什么是勇,什么是忠,什么是智。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开了我的眼界,真想再看第三遍呀!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2
四大名著中我深爱《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都广为人们津津乐道,书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及事迹深深地吸引着我。如奸诈但不失才智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所向披靡的常山赵子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义绝”关羽。
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关羽,字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为人善良、勇敢,讲义气。但他也有致命缺点:骄傲自大,浑身都透着傲气。失去荆州,败走麦城,最终命丧黄泉,便是他无比傲慢的最好见证。他对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部署阳奉阴违,拒不执行,他分明就是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这是导致荆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去提亲,没想到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孙权再怎么说也是一方霸主,人家好心好意来提亲,关羽却说他是一只狗,真是“士可杀不可辱”,此时的孙权还会同你“和”吗?当时,关羽正值大胜庞德、于禁,陆逊依吕蒙之计,给关羽送上一封恭维信时,关羽沾沾自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把荆州大半兵力调到抗曹前线樊城,弄得荆州兵力空虚,岂有不败之理?关羽腹背受敌,带着残兵去麦城,却被名不经传的马忠杀害,真是骄兵必败啊!
有人说,悲情角色关羽,如果不是那么骄傲,听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我很认同这种观点,但反过来想想,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一个时常被恭维包围的人,想保在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开始蒙题。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我的骄傲自大,这次考试我一落千丈,考出了我人生的历史最低分:89。5分。此时我根本不敢抬头面对这一切,我怕看到同学们嘲笑的眼神,我怕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我又担心回家看到妈妈责备的目光。我盯着这醒目的89。5分,又羞愧又自责。恍惚间想起温德尔。菲利普斯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我会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化自责为力量,一扫阴霾的情绪。我抬起头,不再惧怕周围的'目光。考场如战场,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考试都容不得半点骄傲之心啊!
很快又迎来了考试,因为前次的失败,我不再骄傲自大,认认真真地复习。拿到试卷,仔细审题,我坚定地对自己说:“I Can do it well!”我深吸一口气,提笔在试卷上唰唰地写着,此时我发现这些题目都变得非常和蔼可亲,我一脸轻松地走出了考场,此时我内心是满足的,但绝无骄傲。与关羽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人生不会再和骄傲结缘了。
关羽用他一生的经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不管你有多强大,也不能骄傲自大,一时的成功不能说明什么,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凡事谦虚谨慎,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都是“兵”,切不可有傲气,“骄兵”必败啊!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3
读完《三国演义》,我看到了一大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足智多谋的人物。
通过宏伟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强大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其中,忠诚与叛逆的`冲突,英雄与叛逆英雄的竞争,战略与武力的斗争等等。生与死的悲欢离合,历史画面的变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故事!!《桃园情缘》、《三次茅庐之旅》、《借草舟箭》、《借东风》、《空城计划》等精彩生动的故事,让我更加爱他们。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足智多谋的无穷魅力,但也让我进一步明白,智慧来自知识,知识来自勤奋。在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知识,我们才能掌握发言权和未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如此。我很清楚我的责任。从现在起,我将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伟业,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4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三国演义,他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出来的,它是由一个个吸引人的`人物和故事写的。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故事是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了周瑜很嫉妒,诸葛亮就给他下了个难题,要造10万支箭,还说只给他十天时间。诸葛亮说自己只要三天,还怨立下军令状,说完喝了几杯酒就走了。诸葛亮走后,鲁萧来了。诸葛亮让他借自己20条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鲁萧答应了。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就到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之箭,周瑜听了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诸葛亮遇事冷静思考,神机妙算。这就让我想到,有一次我在写数学巩固,遇到了一道难题,当时我急于写完作业,就没有思考,就去问了爸爸,爸爸看到题就问我,你思考了没有了没有,“没有”我说到,然后爸爸让我自己想想,我想了一会儿,我居然。自己写了出来,我非常高兴,爸爸见到说,遇到不会的题,题目要先冷静自己想一想,不要上来就。问别人,我说:“我知道了!”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先冷静思考,不能自已没有思考就去请教别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5
杨慎词云: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他对人才非常珍视,许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袁绍自负过高,不采纳许攸的建议并羞辱他。后来,许攸投靠了曹操,而曹操却连鞋都没顾得穿,光着脚迎接他,并且倒头便拜。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人,面对人才时能够屈尊下跪,这是一种极其难得和高尚的品质!他真正展现了一个“大丈夫”的风范! 曹操拥有远见卓识,在乱世中凭借皇帝的支持,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成功地在战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战中,凭借他出色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然而,他也因为多疑和固执己见而导致许多战争以失败告终,使他身边许多有才华的人不得志。神医华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治风疾的神医因曹操的疑虑而被杀,他的精湛医术随之消失”。这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英雄应该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呢?
刘备是英雄吗?也许有人会举手投足地赞成。或许也是,刘备着以仁义当先,三顾茅庐邀诸葛,真可谓集德仁义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谈吐看似随意而闲适,却处处咄咄逼人、暗藏杀机。刘备心知自己羽翼未丰,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谈吐中不断后退,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巧渡难关。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质疑过?我认为,刘备毕竟也是“官”心思紧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还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时他对孔明说:若嗣子可辅“若其不才,这一招可真歹毒。便让一个抵三个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从。抽泣着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计的刘备一定是贻笑九泉了吧。
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关羽又何妨?他扮演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之化身,一次战败后被曹操俘虏。为了兄弟情谊,他独自千里迢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忠于信仰,忠于义务,真可谓是“玉可碎不可损其白,足可破不可毁其节”。一个人应该像他一样言出必行,因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受到尊重。信用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话说回来,关羽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最终,他的逝世是因为他骄傲自大、轻敌冒进,被孙权击败并杀害!
那么,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张飞?孙权?司马懿……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以信义和远大理想为引导,勇敢地奋斗着。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世界级的伟人,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因为他们都为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因如此,我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后,吸取了很多处世的智慧。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名副其实啊!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07-31
(经典)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22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7-1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6-22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9
(精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7-20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荐)07-13
(精品)《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