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4-11-20 15:11: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1

  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正在躺着的自己,突然回想起自己以前躺在病床上输液的画面。若是这个阳光明媚的大好春天,我却只能躺在病床上,无法做事,无法照顾自己和亲人;被社会养大的我现在却无法为社会做些什么来回馈社会,我会多么的难过。

  我又想起我刚刚做的这个梦。梦中我17岁,在读高三。高考要考英语科目,而班上有的同学却在学习德语。我知道他们将来是要去德国留学的。而一旦他们将来毕业留在德国工作,他们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国际视野,我今生多半是很难赶上的。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高中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英国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他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其实,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有一个群体的声音值得我们一听,他们就是即将行刑的死囚。

  我的老师李文宇先生在他出版的书籍《美丽的新世界》中,描述了看守所里的囚犯送别每一位即将行刑的死囚时的凄凉,令人叹惋的画面: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看守所里传来了一阵阵凄惋的囚歌。人民政府对这个时候的死囚都会放宽政策,除了佳肴,还会送上一袋酒。囚犯们围着他们明天即将上路的狱友。一位送过几次死囚的老犯人,端起了酒杯说:来!兄弟,喝了它!来生还是一位好汉!

  作者李文宇先生以自己当年坐牢和改过自新的经历为原型,写成了这本《美丽的新世界》,并开始登台演讲讲课,作一位觉醒和励志导师,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恩师李文宇先生的影响下,我过去也举办了多场读书会和观影会,分享书籍和电影的同时,用实际行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理想。除了励志,另一方面便是解脱和觉醒。因为解脱,我和父母的关系得以改善,和我在学校任教时我的学生的关系得以改善,并和我的另一半愉快相处。我不再抓取了,不再要求别人怎样了。因为我解脱了。我们就这样简单地相处,多好呀!

  然而我却很少当面向我的'恩师李文宇先生表达感谢。我没有像我的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围在老师身边,一起干一件大事,干一件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大事,成就世界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我选择了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陪伴我的生病的单身妈妈。

  这种感情有点像西晋时期的李密在他的《陈情表》中所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还想起香港歌星陈奕迅在英国金斯顿大学获封荣誉博士学位时,现场唱的那首《天下无双》:若问世界谁无双?定是答你从无双。想说你知整个地球上,无人可使我更想奔向。这句话我送给妈妈。而另外一句:从前没讲这次要说多谢你,我有你给的爱因而完全。这句话要送给我的恩师李文宇先生。

  写到这里,不禁眼泪滑落。回到篇头提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罗素先生讲的是爱情,而我的回答是人间的情感,和自己的理想。下个月我将会回到广州和深圳,继续开展我的读书会和观影会活动。在走完中国大陆更多的城市,作为将会世界行的幸福家庭这个大家族的一名成员,我的下一站目标:中国台湾。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2

  人类有多美!

  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

  ——莎士比亚《暴风雨》

  赫胥黎将这样的颂赞放在书扉,为全书奠定下了如此讽刺性的基调。

  当所有人都是从孵化器中孕育而出的,分为三六九等生来各司其职。

  当所有人都信仰“福帝”,那一位流水线的发明者。

  当所有人都忘了母亲,母亲在其意识之中早到了除权。即使听到了也无法理解,唯恐避之不及。

  当所有人都忘了什么是爱。

  “啊,美丽的新世界,甚至噩梦也可以变得美丽而高贵,美丽的新世界,这是挑战,也是命令。

  当我们会看这一部诞生自十九世纪的作品时,更加惊叹它在当下却能被赋予更深刻的意涵,来自过去的话语,击中现在的所有人。作品架构了一个未来的假想世界,在那里,一切的差异和个性为了稳定而被全部抹杀,人被从A到Z严格分类,被降格为消耗品,作为一个齿轮附庸于这一个庞大的幻想世界架构之中。使得整个世界显现出一片和谐繁荣的图景,可是怎么读完了之后却感到那样的窒息呢,会不禁的慨叹,回味带着叹息。

  更可惜的是,我们并没能走出这个美丽新世界所投下的阴影,似乎困在了其中有点不知所措。

  标准化享乐的同质化得到了律令的支持,我们愈发的感受到那将我们坍缩成为惰性对象的力量,无所适从,一种强烈的徒劳感大范围的传染蔓延开来。其地步已至无需仔细感受就是那样的强烈。我在校园里见过,听过多少处于自我矛盾的撕裂之中的同学。一面疯狂的哀叹着自己将归于何处,同时又沉醉在碎片娱乐风暴,在让令人痉挛的感官刺激之中不断的沉沦,因为只有在其中才能找到些许实感,以便再次进入忧郁的循环。这不仅仅只在青年身上发生着。

  超越语言的实在性引发焦虑,焦虑导致了压抑,症状是压抑的返回。同性恋,恋物癖与各种复杂的神经症作为一种防御性的精神底色纾解人们愈发不可忍受的痛苦。将这样一出闹剧不断的推向高潮。

  书中的“唆麻”,作为一个能指穿针引线般将我们带入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秩序,这是一种在其中人们获得至高享乐,忘却一切烦恼的糖果,在其中忘却了一切的悲伤痛苦,在美好的幻想中安息。通过它,才能够真正的抵达所臆想的美丽新世界,并对此深信不疑。选择梦而不是生活。

  幻想作为欲望的基底,引领着我们不断的'前进。可是不能够满足,当我们到了那片海,可是还想知道海的对面有什么。对一个幻想的穿越,来到新的梦中。我们因而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

  我们不知不觉被嫁给了享乐,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还能够去爱吗,爱,去哪里了呢?

  “当你将手伸向一朵鲜花,一团火,另一只手伸将过来。这时候,爱的奇迹产生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不能给出答案,因为爱的问题总是复数的,也是特殊的。

  过往的典范都已被推翻了,我们找不到任何爱的样子,更多的被化约为了相遇的偶然性,好像只有运气从能将爱编织成品。可是我们内心对于爱的呼唤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时刻,却也比以往更失望。当你问起,他平淡的说着我有一个对象,或者正处在一段关系中,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只是,我仍然相信着,爱还未走远,我们不让,它也不愿。徘徊流连于他人真情一刻,看到相爱的陌生人相拥而潸然泪下,对于所有真挚的感情都过敏。听,来自无意识的爆燃,那里的火焰,一定一定不能允许熄灭。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3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耳边是呼啸的风和炮火的轰鸣,最终的防线被击溃,灰色的砖墙被炸开了一角,敌军与阴沉的云一起向你扑过来,城里男女老少奔逃呼号。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旧战场。生锈的胄甲旁已有鲜花盛开。可能堡垒边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敌人对着你狞笑,那残缺的一角也仍像一只迷茫的眼,向历史最深处窥视。

  可这真的是残缺吗?

  你从梦中惊醒,仍心有余地想着梦中的哀鸿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么会呢?这可是美丽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丽的新世界”里,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个人我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阶层永远不会向往另一阶层——因为在婴儿生产线上,每一个步骤都无比精确。试管、植入、催眠、条件反射,他们从不知书籍与鲜花为何物,每个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绵羊,社会机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样的致幻剂补充幸福感。用不必负责的性来填补感情与爱。亲情,道德这种词语一旦被提起,便会招来耻笑,每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都会被放逐。

  这些,会是几百年后的事吗?

  残缺不是炮火轰炸掉的一个角落,而是生活在一个精确且麻木的“美丽的新世界”,却拥有一颗同样精确且麻木的'心。

  书中的世界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美丽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蛮人的“地盘”,我突然想起美国摩天大楼没能遮住的贫民窟,还有20xx年寒冷的冬天,帝毫无预兆地要清除极端人口。当然,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将这两个地区隔离开来,名为“发展”时为“遮掩”但其实什么都无法遮掩,什么都无法禁锢人性。在人性泯灭的“美丽的新世界”里,仍有人在读莎士比亚,而那位“野蛮人”受到新世界的诱惑后,为了不让自己沉迷其中,最终自杀。

  之前我一直杞人忧天,现在我觉得,相信我们人类自己,因为我们终将回归人性尽头的本源。纵使绿洲走向荒漠,纵使万紫千红终归断壁残桓,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来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一次读《美丽的新世界》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我想象的上古时期祭祀的场景,我们的祖先,那时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简单的温饱,那时他们什么都不懂,那时他们对自然万物怀着的不过是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好奇,所以敬,因为无知,所以畏。《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是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先民们敬畏的也正是这两个问题。而美丽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读书,不思考,无敬畏之心。如果“我愿故我在”才能称为人,他们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认为读完此篇给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的“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就是“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

  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百年来扎根于这片土地,等着我们继续把它继承下去,创造真正的“美丽新世界”。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4

  《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一部杰出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社会与科技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遥远的未来世界,展示了科技高度发达下人类社会的种种变革与现象,同时也揭示了这些变革背后隐藏的悲哀与幻灭。

  在这个被称为“美丽新世界”的未来社会里,科技的力量几乎无所不能。人们通过先进的生物和工程技术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感官的满足和即时的快乐。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世界却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道德观念变得模糊,人性的尊严和价值被彻底摧毁。

  赫胥黎通过主人公约翰的经历,展示了新世界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毁。

  约翰作为一个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的“野蛮人”,他的天真与好奇与新世界的冷漠与机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试图反抗这个极权主义社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个性,然而他的反抗最终导致了他的自缢身亡。

  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凸显了新世界对人性的`无情摧残。

  赫胥黎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深忧虑。

  他警示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性、自由和道德的尊重和保护。

  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看似完美却实则荒芜的世界,失去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和价值。

  《美丽新世界》不仅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批判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人性尊严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避免陷入极权主义的泥潭?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赫胥黎的作品提醒我们,科技虽然可以带来便利和进步,但我们也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保持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向一个荒芜的未来,创造一个真正美丽的新世界。

  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劳动者最美,但是劳动者很容易愚昧,很容易被摆布,所以社会动力来自于劳动者,而指引者则是知识分子。

  所有的道德家都认为长久的悔恨是最要不得的情感。

  要是每一次暴风雨之后都有这样和煦的阳光,就让狂风恣意地吹,把死亡都吹醒了吧。

  我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我宁愿做自己,做卑微的自己,也不愿做别人,无论那会多么的快乐。

  在人们心里,稳定不如动乱热闹;心想事成也不如曲折离奇来的动人,更不如抵抗诱惑或是为了抗拒激情和怀疑来的引人入胜。

  老年人总是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在美丽的新世界里,我们已经可以随意摆弄人的心灵。

【美丽的新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07-05

美丽的家乡美丽的作文07-20

美丽家乡美丽生活06-27

美丽心灵读后感11-18

美丽人生读后感09-20

美丽的春天作文 美丽的春天作文05-11

美丽的家乡(精选)08-10

美丽的雪景04-09

春天的美丽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