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合集】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最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无论是上一次读这本书或是这一次读这本书,我都感觉我已经神魂颠倒。这么快就到了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像别的读书笔记一样发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说一句:多思考,多观察,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读一次,也仍然精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整本书篇幅很长,我前后一共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资料很多,对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可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教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明白了自我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经过自我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十分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十分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资料,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可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文学是无数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定理定律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到哲学,也很少有人讨论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没有什么概念,也从没接触过,但阅读了《苏菲的世界》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并不是那么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多么奇怪的问题。我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却又似乎永远没有答案。我是金介媛?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国广东广州的人?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叫金介媛的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她)们都叫金介媛,但是就是我吗?而在广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就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词汇来说清楚“我”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神秘,多么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捉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ergo sum. 这句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这世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是他绝对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个思考存在者。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春天快到了,也快开学了。我与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买书。《苏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前不久,我刚看过一部电视剧《绿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苏菲,她聪明、善良,最后她还感动了嫉妒心很强的姐姐。这让我对《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充满好奇。再加上同学老师的推荐,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初尝
哲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非常枯燥,深奥的学科。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理解起来一定很费力。我就像收中的苏菲一样,带着一大串的疑惑,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
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这位神秘老师,我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苏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渐渐地,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生动,大量的历史内容,加上苏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经历,让这本书读着像侦探小说,亲身经历这惊险的过程,而心中对万物的好奇则渐渐被唤醒。
回味
从愉快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
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正本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叙述哲学的一起,运用了生动的言语来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览时发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描写了一个英勇,聪颖的少女——苏菲。由于寻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就在于此。
为了向大家解开国际历史之谜,书中触及的内容许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起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评论的标题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大家做了解说,似乎整部国际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红许多章节,每节标题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间,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论述几个疑问。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简单消化,也更简单了解。
书中叙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叙述的有关哲学的常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本来傍边的道理许多疑问我也曾想过,但这些疑问都在脑筋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生疏。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计在国际上的人,连国际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不免有些天真。
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摆布,呈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在于人说话能够不断揭穿大家思想上的缺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说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变成世人的笑柄,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承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堕落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央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注重良知与真理,到生命完毕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领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国际上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咱们去探究,大天然的秘密使永久也揭不完的,早年的哲学家为咱们解开了不少国际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咱们不也大概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念掀开天然与人类社会的奥妙,也为咱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真实启蒙之于人,犹如阳光之于土。
读之甚晚,颇有遗憾。
哲学内容往往晦涩难懂。这本书大半部分是以给一个14岁的女孩教学的口吻来写的,所以在讲述哲学时举了许多贴近的例子,脉络清晰,内容易懂。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也非常有意思:转述以及转述别人的转述。席德的父亲通过写给苏菲的信纸将哲学基础转述给席德,同样,乔斯坦·贾德通过席德的父亲,将哲学转述给真实世界的我们。转述的魅力在于,乏味的教学时间将掺杂着各种出乎意料的故事,我们时刻抱有期待,抱有疑问,抱有惊喜。所以读这本书就会有拆俄罗斯套娃那般的新奇感。
教科书总是让人看着想打瞌睡的。《苏菲的世界》包含的哲学内容不亚于一本哲学入门教科书,但是就因为作者的别具匠心,每上完一段课程,我们都期待着下一段课程将是如何呈现。它的情节独特又丰富。开头像是童话:14岁的苏菲放学回家,在自家的邮箱里收到了写给她的信。于是苏菲躲在了树洞里,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授课的过程像是一场侦探剧。信件为什么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邮箱里?小木屋里住着的少校是怎样的人物?席德是谁,和她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席德的父亲会把信件寄给她,让她转交给席德?又具有魔幻色彩,我怎么也想不到苏菲最后会从她的世界闯到现实的世界。
这本书包含了艾伯特给苏菲上的所有哲学课程。什么是哲学?在这本书找到的答案是,哲学貌似涵盖了所有。一切解释世界的东西都可以被认为是哲学。生物学如物种起源,天文学如宇宙大爆炸,数学,物理,化学,宗教,历史,心理学,这些大相径庭的'学科存在的意义是相同的: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哲学基础很完整的被呈现出来。阅读时是那么亲切:原来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也因此,《苏菲的世界》在我看来更向一本导读书。你在阅读时很容易发现你喜欢上了上述所说的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知识,并想为之奋斗一生,未来的方向可能因此清晰,那也许也会成为你以后赖以生存的职业。存活于世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奇迹,我们无法不为生存的哲学而着迷。
如果时间的长度是注定的,我们应该懂得拓展时间的宽度,将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都涵盖在我的时间坐标里。人活着不应仅仅为免于脆弱的躯体收到伤害,还应探索所有的不明所以,以拥有饱满的灵魂。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史上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
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本以为这是一本难懂的哲学书。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的。读着读着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记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此以后,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类神秘的信,在信中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走进哲学,开始思索人生的道理,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告诉我们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部作品使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是人类文明的痕迹,我们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产物,一个环节,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文明之中。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我读这本书也增强了我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也在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生活可曾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在这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我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其中关于宗教的内容,我非常感兴趣,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基督教和《圣经》的内容,我感到在久远的历史年代,那时以色列人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眷顾,他们在摩西的领导下走出非洲,来到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经历了很多变迁。以色列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君王,他们是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他们为以色列民族争取了生存、发展的权利,但后来受到异族入侵,他们的国家破灭,人民被卖作奴隶。在后来,多年以后,他们的子孙再次回到故土。看了这一段,我简直进入了历史的场景之中,历史的变化真是令人难以捉摸。一个民族的历史尚且是这样,个人的历史更是微小之极。
我真的曾经存在过吗?怎样才能证明这一点呢?《苏菲的世界》实在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一本书。哲学给予我们智慧,你也来看看吧,《苏菲的世界》一定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思考与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似乎很好回答:我是人类,世界由宇宙大爆炸产生。
但如果我继续问: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从何而来?你也许会把这个问题丢给上帝。但这只不过是在把问题往后拖延,因为我还可以问:上帝从何而来?是啊,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但你会不耐烦地看我一眼:“想那么多干什么,你作业写了没?”然后低头做你的数学题。人的好奇心就是这样流失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也是这一类人。从前我看魔术表演时,会惊叹、羡慕并好奇他是怎样做到的,而现在看到魔术时,我只会冷漠地指出这使用了哪种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即使不懂其中的原理,我也会竭力查出真相,以填补我的知识库存。
是的,过多知识是人们失去好奇心的原因。尽管哲学试图告诉我们: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世界的真理仍需探索,人类知之甚少。但人们还是在学习知识,试图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千百年间,哲学家们出于好奇而展开了一场关于“存在”——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物质的存在,灵魂的存在——的大讨论,提出了种种猜想与假设。哲学是吃干饭的事业,对生产生活无益。但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十分惊讶,于是就问出了大量的“为什么”。
人类的`科技进步具有爆炸般的加速度:由几千年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进步到几百年的蒸汽、航海时代,发展到几十年的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时代,到现在持续几年就更新一次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靠着别人发现的知识填充大脑,拘泥于自己单一的工作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中,将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于是,人类的好奇心以和科技发展一致的加速度缩减,不只是不再好奇,而且是好奇的人数不断减少。在乐于探索世界奥秘的人中,只剩下了部分科研人员和孩子们。
人们把探索世界的任务交给了小部分人,而自己忙于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说这样不对,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只希望大家能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人生与世界的终极意义,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而活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书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两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引起了主人公苏菲的思考,正是这两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把她从平凡的现实世界带到了神秘的哲学世界,为她开启了一扇思想的大门。
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两个问题?如果某天你的.手机(时代不同的缘故,或许没有几个人家门口还有邮箱)也收到一封这样的信息,你会认真思考吗?大概会置之不理吧,或许某些好奇心强的人会回拨回去,但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两个问题呢?倘若是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大概会不假思索的说;“我是_x。”这就是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类,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回忆一下,我们究竟对问题有几分探索精神?我们究竟真正认真的思考过问题多少次?可能一次也没有。我们就像机器人一样,木然的接受着一堆堆数据,却不会去思考,不会去质疑。老师不是万能的,书不是万能的,百度更加不是万能的,如果每个人都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探索精神,没有质疑精神,没有反抗精神,那火车从哪儿来?书本从哪儿来?电脑又从哪儿来?如果每个人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那我们的大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我们和其他的生物还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棱角被现实磨得光滑,我们的思想被自己无情的禁锢,谁还记得,人类的文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堆积出来的?谁还拥有,那无知无畏的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哪些权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才会无悔于自己的一生。
思想本身的危险就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他拒绝接受已经形成的定见,他需要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发去认识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荡、不安、危险,还有进步。就像一个被按在水里的人,呛了水才能够学会思考。而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不安的思想,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没有真正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今天继续读《苏菲的世界》,这是网师下学期的选修课程,必须得在假期读完。当今晚看到一连串的哲学大师,诸如恩培窦可里斯、德谟克利特斯、苏格拉底这些名字出现在书中,在走近他们的同时,开始担心起来。好在一切看起来还算顺利,今晚读到了78页,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记录,像我这样迷恋小说、贪看韩剧,还容易被电影吸引的人来说,能够抵挡这么多诱惑,坚持抱着这样的一本探究世界起源和构成的书籍来读,实在是很不简单。看到这里不得不承认,本书确实在同类书中,算是富有趣味性的,也能看明白。当高深的理论与生活的常识相结合时,就算是通俗易懂的。
今晚的阅读最感兴趣的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原子理论,他认为“当一个物体———诸如一棵树或一只动物——死亡并分解时,院子就分散各处并可用来组成新的物体。这些原子在空间中到处移动,但因为他们有‘钩’与‘刺’,因此可以组成我们周遭所见的事物。”这样说来,世间万物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同微小的原子在空中漂浮着,等到适宜的条件,结合成一定的形状,就可以变成一种物体,这种构思是不是很奇特?那人呢?也是如此构成的吗?
苏格拉底最誉为“最聪明的人”,而他却总是觉得自己很无知。他每日里在市中心的广场不停地向身边匆匆而过的人群提出自己的疑问,他从来不会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可以让众人不得不在连番的辩论失败后,承认他说的是正确的。书中拿他和耶稣相比较,认为两人都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失去生命。不由想起昨晚看《建党伟业》中的一句话“革命就要流血牺牲”。看来没有一部分人的勇敢牺牲,就没有后面人的勇往直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牺牲赢得了后人的关注,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苏格拉底说:“知善者必能行善”。他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会不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世间哪有人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我们常说的摸摸心口,找找自己的良心应该就是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如果连心都坏了,目标都不对,还能走多远?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读着,没有如以往一般先翻到后面看结尾,再回过头来看中间的情节,我就想这样跟随着苏菲,跟随着神秘人写给苏菲的一封封信,看一下他想告诉苏菲的究竟是什么。说实在的,他已经跳起了我的好奇心。也难怪苏菲会对这样的信充满期待,他让一个女孩找到了生活的童话。他在女孩的面前砌起了一道爱的墙。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接生而已。同样的,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题记
在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过大部分的人喜欢将它叫做“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当别人问你:“正义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你就要学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先反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正义?”,如果他说:“正义就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你就问他:“如果你管你的朋友借菜刀,用完还他的时候他神经病犯了,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就是正义吗?”
宗旨其实就是——就着别人的答案,不停地追问!不要停!可是大部分人就会想:这不就是抬杠吗?但是苏格拉底本人对自己这套提问法很满意,因为他认为他帮助你思考了,他管这个叫“精神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上找人们聊天,这个随处接生的助产婆喜欢跟车夫工人们聊天,一聊就是2、3个小时,经常使人误了工,而且他不停追问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到不厌其烦,哪怕是回嘴,也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无处使。这样有意思的人物,却因为被政敌宣称“弘扬新神论”处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苏格拉底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使它始终具有活力的牛蝇。”牛蝇被杀死了,而驽马也不出人意料的倒下了。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苏菲的世界》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让人深思的概念,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我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过很多事我还是没想通啊!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记得历史老师提过十字军的事,原谅当时我在开小差,听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说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有关于哲理的书。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平凡少女。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信中提到了一些哲学知识,并从此和信中的神秘导师学习,她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改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思索。她用她原本的悟性及后天的'知识,企图了解和解开世界的谜团。但是,从导师的信中可以看出,事实真相比她想得更加怪异和离奇。
这一本书,是智慧的世界。它的作者是桥斯坦·贾德。桥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在挪威,写下了这本唤醒对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这本书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在书中苏菲思考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问?可是,我就是我,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我的名字叫伍喻恒,那么从古到今一共有多少个伍喻恒呢?未来又会出现多少个伍喻恒呢?这些伍喻恒可以代替我,继续生存下去吗?不,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拥有独立的人格,帅气的外表,强健的体魄,发达的头脑,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没有人能够替代。或许,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也是十分有趣:世界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世人的问题,从来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而地球也只是太空中的一颗星球,那么太空从哪里来的呢?在某一时刻,世界从无到有,这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吗?有些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能创造出自己吗?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存在。每个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开始,而那个开始的事物又有另一个开始,这不是很神奇吗!
简简单单的两个问题,却有一股无法看透的魔力。人们都习惯了事物的存在,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我认为就是哲学。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哲学问题,引发了我们思考,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在探索这些奥秘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弄懂或者想通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或事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断断续续的20个小时,我试图将自己洗白,置身于每个时代,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去了解,去理解。有冲突,很艰难,却总有那么几秒,让我豁然开朗。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大概就去了我的潜意识里。我,又混沌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哲学的发展史,不,它本身就是。只是用了小说的形式,让我们在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来一层一层剥开真相,发现故事。这点很赞,我们从未置身事外,我们是参与者。
艾伯特和苏菲,原来他们不过是书中的人物,一举一动都是别人的写作,而这个别人,正是席德的父亲,一个存在于作者笔下,刚被我读完的人物。(而作者是谁,我又是谁,是否存在于某个录像带中,又被别人观看着呢?)我们存在于不同时空中,互不联系,却又互相影响着。
我思故我在。用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世界,用批判的思考去看待所有看起来正确的事物,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像个孩子般敏感,从此创造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理应有意义。
我是谁?
我们是谁?
是几十亿年前宇宙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也是星尘。
很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有时候我会莫名的去想这些问题,有一天我走进书店,看到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我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一点答案。
《苏菲的世界》讲述一位叫苏非的14岁少女,在某一天放学回家,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从康德,弗洛伊德等等几位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生命本来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的消失。在《苏菲的世界》中,“巴洛克时期”这一章里,有一首诗“世界是一座舞台,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者好几种角色。”那我们的人生是一部已经写好的剧本吗?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
中国古代的圣人庄周在梦里遇到了一只蝴蝶,他在想究竟是蝴蝶在他的梦里,还是他自己就是蝴蝶的一个梦呢。《苏菲的世界》让我了解了渣学家的思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6-19
(经典)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05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9-2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经典】08-10
苏菲世界读后感11-0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20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9-2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2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实用)07-1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秀]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