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0-10-27 10:54: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第一章节,作者就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但阿太虽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被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实书上并没有在天才上面打双引号,但我为什么在上面打了双引号呢?本章节主要讲了黑狗达因病遇见了被母亲带到家里和黑狗达一起玩的文展。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定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精打细算的,各科成绩都一定要和自己预想中的成绩一模一样,而且是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跟小伙伴玩的。

  但是我认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他一次次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患得患失,才导致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文展,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最后的一句话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话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会失败!至少像文展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了,即使是失败了,也不感到遗憾。只可惜……命运多么不公平……

  《皮囊》中这些可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2

  距离第一次看《皮囊》大概已经整整一年了,彼时的我本该全力以赴的准备高考却任然忙里偷闲的翻阅这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那时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句“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在我为未来而迷茫的时候体会着蔡崇达笔下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一个个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再一次翻阅《皮囊》是今年寒假,此时的我已经考上了大学,开始了自己从未想过却又一直渴望的生活,但是我依旧迷茫着。

  蔡崇达在笔下纪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开始审视自己。从脚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时玩耍的海滩、带着咸味的空气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寒暑假挣钱为途径,力图通过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因而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生根发芽。我承认自己被他的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但我依旧理解不了他的行为,但我知道这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就算不理解,但是我尊重也崇敬他。

  皮囊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重要的,以至每个个体离开的时候,可能灵魂以最本真的形态飞向了另一个世界,但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无不会为身边人的离世感到悲怆,感怀生之不易,更多珍惜。

  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矛盾的每部分,才更喜欢这世界。就如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书末的那番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生活鲜活干净的。你无论用多丑陋的皮囊包裹,都应该保护得到它。当褪去身外所有的污浊,希望你还能拿的出清澈的心,去爱人,爱生活,爱这世间。

皮囊读后感3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自己一直刳着一只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于是,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感悟]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潜发潜能,让你充满力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和事业的奇迹。然而,信心必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如果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 很多人把希望、梦想和自信等同起来,以为自信就是不切实际,无论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能达到目标。其实这是对自信的误解。你相信长生不老吗?你相信你真的能够移山吗?你相信自己可以做总统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可笑,然而很多企业和职场人士实际经常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例如时下有不少企业动不动就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标榜为公司的愿景;有些职场人士不顾自身条件,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求得更高的职位或是高薪报酬,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总是能够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如果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空有一腔热血,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抱负反而对自己是有害的。因为盲目地追求一些过高的目标可能让你死于乱箭之中!

皮囊读后感4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感触最深的大约就是《厚朴》这篇了吧!整个故事围绕着厚朴的梦想和热血青春展开,其中又夹杂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残酷。作者说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活得很现实的人,那么厚朴就是那个活在梦想里虚妄里的人吧!其实作者本身也有梦想,只是他的梦想很真实,化为了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厚朴大约就是那种空有理想大喊口号,不顾自己自身条件的不足,也并不怎么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吧!其实生活中不乏这两种人,他们的结局是否更戏剧也未可知~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皮囊读后感5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读《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序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6

  《皮囊》是很久之前听到过的一本书,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去了解过。若不是因为那次投票比赛送书,我也许会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读这本书。

  听到书名,我便觉得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皮囊,于人而言,是外表还是人表面上的行为举止,我自身也是很不清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皮囊,可这皮囊和别人的皮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皮囊是特殊的,它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性格。皮囊既是人表,也是人心。

  在《皮囊》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外祖母对人生的解释,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肉体与人而言是物质的东西,人内在的是灵魂,要通过肉体塑造灵魂,达到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是不愿认输的人,他们的内心始终有着一份执着、倔强。他们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只是老年之后想要落叶归根,但偶尔又不想服老。因此,母亲坚决把即将要拆的旧房子装修,父亲虽然身患疾病,导致残疾,但还是想考自己站起来,他就是固执啊!

  张美丽也是那个固执的人。她引领村子的时尚,却不被看好,无人知晓她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流言蜚语,她也不过是个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姑娘。但张美丽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曾经的骂名洗清冤屈,她成为了传奇。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他们既一样,又不一样,都是有自己心思的人。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但现实总是残酷的,看谁坚持下去,谁就能打败现实,成为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们的失败,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的皮囊没能顶住现实的惊涛骇浪,虽然他们都曾奋斗过。

  每个人都拥有一具皮囊,书中人物的讲述,正好印证了外祖母的话,皮囊是需要磨练的,一具好的皮囊当然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成就内外兼修的人。

  蔡文达的文字平淡朴实,没有太多的辞藻,却很让人感动,能直勾勾的引起读者的记忆。

  我自己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依旧有欠缺,人的生命是如此神奇之物,需要我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体验。

皮囊读后感7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8

  《皮囊》一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华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他在序中这么说,“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是啊,读到蔡崇达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读到那个为了彩礼放弃自己爱情的姐姐,读到那个不愿意被人可怜的阿太,读到那个重症病房里人人不愿提起的秘密,读到那个神秘的神明朋友,读到那个不被世俗接受的张美丽,读到……生在世俗,谁又能不被世俗改变。

  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惊,最让我触动的不是这些故事,而是蔡崇达在描述、在书写这些故事时展现出的冷静,明明用第一人称在写的故事,读起来好像在听他叙述别人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样的冷静来自于蔡崇达从小生活的环境,来自于他所传承的精神,就好像他的阿太说的那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的生活观深深影响了他,也正是这本书书名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印象深刻的故事应该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医院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可是重症病房却很少有人去过,作者因为父亲的关系,16岁的他抵达了这里。这个重症病房位于医院的顶层,好像在一个疾病帝国里,谁最血腥、最残忍,谁就能占据最高的位置。从这里出医院有两种途径,可以从父亲病房旁的电梯直接下去,但是使用者很多,几乎每一层都要停一次,另一种就是医院人员专梯,可是医院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重症病人家属可以用这部电梯,想一想,电梯中医生工作人员的眼神,作者每次都会选择逃离。仅仅是因为,坐另一部电梯,可以体会到人味,可以离死亡远一点。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这次的疫情,有多少人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有多少医护人员在重症病房里送走一批病人又迎来一批病人,可我们仍愿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在努力,等到春暖花开时,我们会看到更好的中国。

  《皮囊》这本书告诉我,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人生的风景,只不过有些风景转瞬即逝,而有些风景我却一生难以忘怀!

皮囊读后感9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我们还剩下灵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灵魂和心是孤独无助的,皮囊,在我们心中不过一副躯壳,包裹着我们本该轻盈的生命,携带着我们孤独流浪的灵魂,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心。

  打开《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难以掩饰的喜恕哀乐。有视人生无常曰正常,顿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已的距离,自我保护,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详说《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是啊。《皮囊》这本书记叙的都是关于生活中最常见的生离死别,可为何我看的时候,却泪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里看到了“父亲”不久未出现在各种书里的人物。

  我看见这个父亲,离家、归来、生病、挣扎、离去。

  他怀着固执、顽强、好强的心去争取自尊,然后失败,带着怜惜的挂念离去了。

  在这期间,母亲也被照亮了,她不同于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隐忍,有她自己的坚持,为了一栋房子,不惜倾尽所有,也许,这就是她的坚持吧。

  《皮囊》中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坚持,怀着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历经世事后,变得伤痕累累,但这并不坏,流泪、流血、留下疤痕,然后依旧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的跳动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恕、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在读《皮囊》时,我明白了阿太试图留给蔡崇达最好的遗产,在《母亲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的爱情,看见《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帮助才能让自己从情感的巨大冲击中逃脱……

  在《皮囊》中,我看见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的人,还有那些,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但人本质上又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我们也许可以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世间哪个人灵魂不是念变着这一副皮囊,在这无数个轮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认识温暖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去关心他们,这就是苏珊来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

  《皮囊》这本书是伤心的,也是温暖的,我们能从中读到人间冷暖,世事无常……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1.《皮囊》读后感

2.《皮囊》读后感8篇

3.《皮囊》读书心得体会

4.读后感

5.《白杨》读后感

6.《春》读后感

7.名著读后感

8.《读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