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时间:2025-04-02 07:12: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羡慕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谈论自己的志向。前三个学生谈论的时候,曾皙(曾参的父亲)在一旁弹瑟,瑟声那必须是一个轻柔。既不能影响谈话,又要起到伴奏的作用;弹瑟的人自己既要沉浸在乐声中,又要听到其他人的谈话。这瑟弹的技艺高超!前三个学生所谈的治国安邦的志向,都没有得到孔子的肯定,轮到曾皙,曾皙的一番话: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晚春三月,厚薄的衣服已经不用乱换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儿,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晒晒太阳吹吹风,哼着小调回家。多么惬意的事!多么高雅的境界!这个说法得到了孔子首肯。

  可是曾皙真有这样的境界吗?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曾子有一次在瓜田除草,一不小心铲掉一根瓜秧。他的父亲曾晳大怒,拿起大棒子(估计是锄头把儿)照曾子的后背就是一棒子。曾子被打倒在地,昏死很长时间。又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苏醒后到父亲面前说,刚才我犯了错误,父亲用力教导我,希望您不要气病了!说完,曾子就回到房中,抱起琴,边弹边唱,想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什么大碍。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学生们说,曾子来听课的时候,不要让他进门!曾子自以为没什么错误,不知老师为什么发怒,就通过其他同学去问。孔子就说,曾参,你没听说吗,舜的父亲叫瞽叟,瞽叟不喜欢舜。但每次瞽叟要让舜做事的时候,舜随时都在瞽叟身边;每当瞽叟生气要杀舜的时候,从来都找不到舜。所以瞽叟至死都没有背上杀子的恶名;舜也不失作为儿子的拳拳孝心。现在,曾参你个臭小子侍奉父亲,父亲暴怒要打死你,你不知道躲避,等着父亲来打。如果你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你就等于陷父亲于不义,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你不也是天子的臣民吗?杀了天子的臣民,你父亲该当何罪?曾参听完后,说,我的罪太大了,到孔子那里去谢罪,这个事才算完结。

  从《家语》里的记载和《侍坐》中的记载对比来看,曾皙的形象出入太大,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个人觉得《家语》可信些。在《论语》中,除了孔子被尊称“子”,还有两个人被尊称“子”:曾参被尊称曾子,有若被尊称有子。因此,后人认为记载孔子事迹的《论语》应该是曾参和有若的学生编写的。学生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曾皙作为曾参的父亲,如果有《论语·侍坐》中说的那么高雅,那么他在后世应该很有名声,事实是远没有儿子出名。

  那么为什么会有《侍坐》这样的记载呢?

  我觉得,应该是曾子的学生,把曾皙美化了,换一句话说,叫做“为尊者讳”,从而起到一个连带映衬的作用,于是,虎父无犬子,一家子形象都高大了!

  孔子还是非常知道变通的。从《家语》记载的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历史中也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周礼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给东西和接东西的时候,手不能挨上),那么,嫂子掉到河里,旁边又没有木棍竹竿一类的东西,怎么办呢?孔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权也。”嫂子掉到河里,小叔子用手把她拉上来,这是懂得变通!孔子正因为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才能成为一个大儒,死后被追封大成至圣先师!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夏天的时候,男人们干了一上午活儿,中午到田畔或路边自然形成的水泡子里洗洗澡,洗完后,再躺在树荫下睡一觉,是常有的事。这样看来曾皙说的话就是普通的农村生活。孔子之所以赞成,是因为孔子晚年由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太累了,想从心所欲又不逾矩地生活了,仅此而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相关文章:

冉老师作文11-30

坐缆车日记11-09

坐过山车日记10-29

坐缆车周记11-12

我坐过山车日记02-02

风景旧曾谙作文01-28

《坐进观天》说课稿05-22

曾国潘传读后感11-20

永远都要坐前排读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