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5-09-03 09:01: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

  自从我读完了《数学家的故事》,脑子里就会时不时地跳出几个数学家,比如高斯、牛顿、阿基米德、华罗庚。

  我最崇拜的是约翰·伯努利,他1667年8月6日出生于巴塞尔。他不仅自己厉害,还成功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数学家,其中包括18世纪最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瑞士数学家克莱姆、法国数学家洛必达,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丹尼尔和侄子尼古拉二世。

  我也崇拜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逃跑,因为他还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解一道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命令他到马塞勒斯去,遭到了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他表示除非解答出问题,并给出证明,否则是不会去的。这句话把罗马士兵激怒了,就这样,阿基米德丧生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

  我还崇拜牛顿呢!因为他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在遥远的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出生了。牛顿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担心牛顿是否能活下来,没想到这样弱小的一个小家伙会长成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除了苹果砸在头上发现了地心引力,牛顿还制造了磨坊的模型、小水钟等。他还发现微积分,对光的研究也有贡献,还构筑力学大厦呢!真是牛呀!

  读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全身充满力量。有一次奥数小考试,我被三道难题给难住了,我怎么想都提不出解题方法。这时脑海中似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潘晨熙,你一定要用尽全部力量,来选取咱们应遵循的道路啊!”哦!原来是笛卡尔爷爷呀!好的,我会尽心尽力做完它们的。“你一定要冷静!”他又说。“我一定会的。”我说。我继续认真审题,啊,我做完了!我要感谢数学家给我的启示,我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数学家的。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2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

  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读后感《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淘气、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爱好。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赖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天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治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承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4

  说起华罗庚,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世界着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然后读完了他的传记之后使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华罗庚,19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父亲拥有一间小商店。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家贫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事实证明,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人能不经历任何磨练获得成功,哪怕是天资聪明的人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在出生时,家庭有三六九等,有的人出生条件优越,家庭背景()好,而有些人却出生贫穷,然而这并不影响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努力,条件优越的需要与懒惰与傲慢作斗争,学会不依赖家庭,条件不好的则应该激励自己不懈努力。

  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即使挫败他也不曾放弃。一个人就算有天生的弱点也并不妨碍后天的努力,即使有外人的反对也应该坚持自己,华罗庚一生的成就能够说明这一切。他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记忆深刻,他勇于反驳大人对事物的看法,他小时候曾对庙会的.“菩萨”产生怀疑,大人们训斥他不尊敬佛祖,他不服气便偷偷跟踪“活菩萨”到了庙里发现事实后揭发了这个骗局。不得不说,华罗庚从小就有对一切事物好奇并且会有自己的判断,这是常人所缺乏的,因此从小的性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华罗庚传记读后感}.

  我觉得华罗庚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不追求名利,金钱,不为外人所影响。他不仅使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给我们增加了在梦想道路上勇敢追求自己目标的动力……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6

  这些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收获颇多,让我认识了许多在数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家境贫困,但他十分热爱数学,可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想让他从医,希望能够改善当时的贫困生活,但是伽利略坚信自己的信念,通过多次试验,不断创新,最终征服了大家,而且征服了全世界,发明了天平,发现了惯性定律,研制出了温度计天文望远镜等等。

  数学是奇妙的,数学需要多次实验,认真思考,多去创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放弃,特别是他当时挑战亚里士多德,撼动了千百年来不可动摇的物理学基础,最终成为成功者。

  从伽利略身上,我发现了我们只有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要埋头苦学,取得一点成绩时,更不能沾沾自喜。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对数学理解就是枯燥无味,总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读了这本书,我一下子明白了数学的有趣性,把实际生活与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也是蛮有趣的,特别是在学习第二章《位置》,我可以以我家为原点,大致估算出不同地方的坐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思考,多动脑,多创新!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7

  这几天,我读了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我对数学家高斯的印象最深刻。

  高斯从小聪明好学。有一次,老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1+2+3一直加到100等于几?很快,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5050”。老师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7岁的孩子能在一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难的题,因为他自己把这道题算了三遍才算对的.。

  我从中感受到,高斯身上有许多良好的品质。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做事肯动脑。我想,在我们*时的学习中,我们如果做到多思考、多了解、多观察,善于从中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那我们一定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喜欢数学,会自己寻找各种方法解答数学问题。高斯每天刻苦研究数学,被公认为“数学之王”。

  高斯走上数学之路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高斯的妈妈对高斯充满了希望,给了他莫大的鼓励。高斯的舅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他身上,用活泼有趣的方法引导高斯做各种问题。他的老师也在高斯身上去倾注了鲜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

  老师十分重视培养高斯的.数学能力,引导他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一个好心的公爵也尽力地资助他从事长期的数学研究。妈妈给他信心,舅舅给他智慧,老师给他知识,公爵给他力量,高斯就像一棵小树苗,阳光温暖着她,雨水滋润着他,这棵树苗在肥沃的数学土地上茁壮成长。

  高斯的成功不仅因为有很多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高斯自身认真的钻研和探究。高斯十岁那年做出了一道极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这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数学史家门认为,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方法实属很不平常。我觉得能独立发现这一方法的高斯太聪明了。我也10岁了,我连这个数学方法听都没有听说过,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出这么难的题目。

  我想,我要像高斯一样刻苦学习数学。遇到难题不要急于请教家长,一定要自己多动脑筋,寻求方法,独立解决问题。我还要像高斯一样热爱数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攻克数学堡垒,成为班级中的“数学之王”。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0

  数学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他的出现是由历代著名的学者付出的一生心血。后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成。

  而学好数学并不简单,但是只要掌握方法学会运用且多加练习那么再难的题目也会搞懂。就拿书中的第一篇内容的李信明,在开始小学时期,数学可以说是学的一。塌糊涂,也经常被老师责罚,而到了初中开始他也是学的很差,但到后来却可以从原来的不及格直接进步到第一名。这个进步不可不说令人惊叹。而这其中起到最大作业的是其本人的努力。

  数学在现代不少学生中都认为很难。我最初也有点这样的想法不过在看了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后我明白学好数学其实很简单。学的好与坏不代表你天生就比别人差,而是别人在学的时候掌握了好的方法且下了大功夫。如书中讲李信明本身数学也是很差,后来好起来最大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努力知道自己的基础不足便开始重新学习小学内容打牢基础。当然学好数学可不是当当的打好基础就可以的。还需要多加练习各种各样的题目。多看下有关数学的书籍题目。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和同学—起讨论数学的题目不同的解法等等。而且根据书中的内容讲练习题目时其实可以自己出题,每当写完就可以将题目适当的修改,再练习。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练习自己的做题能力。

  当然我看完这本书的几个名人讲解时觉得数学还要学会仔细的观察,就如高斯他在小学时期他的老师曾出了一道题1+2+3+......+99+100=?当时学生都在慢慢算就只有高斯很快的想出答案他想的是1+100= 101,2+99=101,3+9810......这样就有50个101然后50乘101就等于5050了。对于这个算法不仅仅是因为高斯的聪明,我还认为这是他仔细观察的结果。像这种题目如果学生在没有学过的情况下一般都是1个1个慢慢加过来。这无疑能算出来但是过于的耗时且容易出现失误。高斯写出来那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并非是盲目的去计算而是将整个题目仔细观看让后去寻找其中的规律,也正是这点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我的感悟就是世上没有真正的天才,所谓的天才其实就是比别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比别人在细节方面做的更好罢了。而我们要学好数学不仅仅是百分之1的灵感和百分之99的汗水。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且遇到题目要多动脑筋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题这样有助于学好数学。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2

  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对于一个崇尚数学理论的学者(比如Euclid),他可以不在乎现实中的一切,几乎超脱;而对于实践主义者(比如以趣题闻名于世的Samuel Loyd),数学的发明完全是为了实用。数学家Hardy(哈代)说过这种话:“从实用的观点来判断,我的数学生涯的价值等于零。”,他是Euclid型的,而数学科普大师Martin Gardner(我们暂且也把他归为“数学家”)则关心数学的趣味性,他就是Loyd型的——对不同类型数学家来说,数学可以是一片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也可以是让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戏水池。为理论而生的人们 Euclid、Newton、Hardy等理论派是真理的追逐者,甚至连Hardy的名字,意思都是“艰苦的”——在我看来,他们并非是很好的榜样,Euclid的《几何原本》竟然连一个三角形面积公式都没有——在他看来,除了理论之外,一切都是多余的。但他们为真理投入了自己的一生,虽然结果有些可疑,但是毕竟是精神可嘉。纯实用主义者 你也许不敢相信,畅销智力玩具的设计人、著名的趣题专家Samuel Loyd拿不出大学文凭,甚至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他学习和研究数学仅仅是为了有趣——他没有创造性的观点,但是一道简单的趣题却可以让理论派的数学家们头痛不已——那些理论主义者们的“纯数学研究”,竟不如一个没有文凭的智力玩具设计人的灵机一动!中庸之道 Gauss也许是偏理论一点的`数学家,但Gauss他的理论似乎也谈得上妇孺皆知。比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3岁的娃娃也不难理解。事实上,Gauss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并且在对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他似乎找到了中庸之道。一点看法

  也许,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可能成为像Euclid那样纯粹的学者,也没有那样的时间去钻研数学趣题——中国的应试教育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必须是平衡的——就像Gauss一样,有时投入纯粹的数学世界,有时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学学Loyd一样放松心情;偶尔也辛苦一下——Euclid们的精神还是不得不学的。我想这是最符合我们中学生实际情况的解答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数学家的故事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就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有所感悟,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强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交流。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就需要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以及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每节课的预设、课后的反思都要及时,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成长,进步。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4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04-30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实用]05-15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01-30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读后感05-28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精选5篇)01-26

我们班的数学家初中作文02-07

《鹿和狼的故事》的读后感|鹿和狼故事读后感03-30

故事读后感06-29

美德故事读后感11-18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