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

时间:2025-09-25 10:15: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汇总15篇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好的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但是环境因素同样有着不行忽视的重要性,所以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最早的教师。就像《大草原上的小木屋》中孩子们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讲解并描述了19世纪中叶,一个美国家庭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一年的拓荒生活。本书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也记录了小女孩罗兰的个人成长史。小说描写了西部草原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也描述了一家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暖和的爱。但是对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罗兰的爸爸和妈妈一言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

  教孩子们优雅

  当他们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坐着大篷车向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启程时,爸爸坐在前面驾车,妈妈静谧的坐在马车上,双手交叠着放在膝盖上,静谧而温柔。即使出门在外,他们仍旧很讲究卫生,旅途中带上熨斗,把衣服熨平。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中,他们一家人仍旧认谨慎真地生活,注意仪表和个人修养。妈妈恒久把三个孩子妆扮得漂美丽亮,该有的规则礼仪也都教育得妥当到位。

  就这样爸爸牵着妈妈的手,领她坐到椅子上,妈妈脸上泛起红晕,他的笑容那么漂亮优雅。看来生活真的须要仪式感。不仅仅是妈妈教育孩子们优雅的生活。爸爸也是一样,或许算是农夫,或许算是猎人,白天辛苦劳作,晚上仍旧会在星空下、篝火前为一家人演奏小提琴,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多么高雅的音乐,再配上歌声和舞蹈,莫非不算是优雅的生活吗?

  造就孩子优雅地生活当然不会是多余,后来,罗兰成了一名老师,到她六十五岁才起先写《小木屋》系列的小说,被誉为美国最宏大的.儿童文学名著之一。

  教孩子们勤劳

  为了给孩子们住得安适,爸爸给小木屋铺上了地板,装上了玻璃窗,还在屋内安装了暖和的壁炉,还配置了带有门栓的牢固的木门,又在家门口掘了一口井,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喝到凉爽甘甜的井水。要知道这是在荒无人烟的原始地带,这美妙的一切都是爸爸靠着最原始的工具,用一双勤劳的手干出来的,要知道这个地方离镇上须要骑马跑三天三夜,为换取一块玻璃,爸爸须要换取。即使面对狼群包围,山豹出没与经常会遇到野味十足的印第安人的威逼,但他们路途的日子仍旧过得细心,一丝不苟。罗兰一家的华蜜来自勤劳。

  在这样平常的日子里,父亲把砍来的原木一根一根垒起来盖成一座小木屋,把木头劈成规整的木片给小木屋铺上地板,砌上壁炉,做成床架,用藤条编织出一把摇椅;母亲用玉米粉做成厚厚的玉米饼,把野鸡肉做成浓汤,把咖啡豆放进磨咖啡的机器里磨出香浓的咖啡,用凉爽的溪水把孩子们的衬衣裙子洗得发白,摊在干净的草地上晒得暖烘烘的,打上补丁熨平。小女孩帮着妈妈清洗餐具,在河边采摘野果子,看护小宝宝。每天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一家人的勤劳奋斗。

  教孩子们英勇

  当渡河时,河水差点把马车推翻,但在爸爸的努力下,马车被拉上了岸;当家人被狼群包围时,爸爸并没有冒然开枪,而是镇定自若地看管着这个家和狼群周旋至天亮;当发生草原大火时,爸爸妈妈在四周挖了一圈战壕,并且在坑里放进湿麻袋,以防大火扩散。爸爸不惧困难,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罗兰在父母的影响下也是特别英勇的。木屋的烟囱起火的时候,她没有怕;家被狼群包围的时候她也没有怕;草原上升腾起了大火,她还是没有怕这些事情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穿过小溪了。罗兰一家人在去大草原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溪,在渡过小溪时,马车不当心陷入急流中,罗兰并没有被湍急的溪流吓倒,等一家人好不简单上岸后,却发觉罗兰最心爱的狗杰克不知被激流冲到哪去了,罗兰没有因此而哭泣,不过令大家开心的是,小狗杰克后来靠它敏锐的鼻子自己找了回来,罗兰是一个多么坚毅的小女孩啊!

  罗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优雅、勤劳、英勇,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们。假如你也有一颗追求简洁的心,不妨走进小木屋,重温一下简洁生活的欢乐,尝试着在细碎的生活里品尝优雅沉着、勤劳英勇。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2

  草原上的小木屋讲的是劳拉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驾着小篷车经历了危险的旅程终于到达了堪萨斯州大草原。在美丽而充满危险的大草原上,他们遇到了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遭受了狼群的包围,熊熊燃烧的草原大火和可怕的热病侵袭。但是在爸爸亲手盖的温馨的小木屋一家中还是度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甜美时光。

  在书中我喜欢智慧能干的爸爸查尔斯,坚强温柔的妈妈卡罗琳,乐观开朗的劳拉,乖巧可爱的玛丽……他们虽然个性独特,但他们都顽强的奋斗,浪漫快乐的生活。

  他们在草原上辛苦建造小木屋的过程,让我想到了长城。在古代没有建筑工具,怎么能将那么多的石砖堆在一起变成长城的呢?这都是靠的`人们的肩和双手一块一块叠起来的,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力量啊!就像查尔斯在大草原上辛苦的建造小木屋,我想查尔斯建造小木屋是为了不让他的家人受到风吹雨打,这件事让我深深的感动。

  我们家的房子是公公婆婆一砖一瓦辛辛苦苦建成的,是为了我们有个温暖的家。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劳拉一家幸福、快乐的港湾。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书。

  这是一部美国西部草原的风情史,是美国第一代人的拓荒史,更是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典范文学典藏书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劳拉一家人是当时第一批西部拓荒者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说是真实缩影。因为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从心中肯定,那些去西部拓荒的日子肯定不是这样一本书就能表达出来的艰辛。

  在很久很久以前,劳拉,玛丽,小卡丽,和爸爸妈妈一家人。离开了他们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里的家,驾着马车离开了。他们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奔赴那遥远的大西部。他们驾着小棚车,经历了一路的危险旅程,连最亲爱的斗牛犬杰克都曾差点被当成狼打死。在旅途中,他们在过小溪的时候命悬一线,每天总是充满了惊险和刺激,都是如此的新鲜。

  在经过了几天危险的旅程后,终于到达了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在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大草原上,他们遭到了成群结队的狼的包围,还结识了爱德华兹先生以及斯科特夫妇。他们还曾受过热病的侵害,是拓荒者中的一名医生让他们起死回生。爸爸还让玛丽和劳拉以及小卡丽宝宝看见了真正的印第安人。

  他们还遭到了草原大火,看到了所有动物都奋力逃生的'画面。在大草原上他们每一天都充满着温馨与快乐,过得都是如此的安宁和愉快。他们享受着大草原带给他们的一切。他们自己种地,感受到丰收的快乐,他们自己盖房,在劳动中获得美好,收获愉快

  在大草原上的日子里,不论是智慧能干的爸爸查尔斯,还是坚强温柔的妈妈卡罗琳,或是天真快乐的孩子们,以及忠实凶悍的看家狗杰克和强壮温顺的马儿佩特、帕蒂还有可爱的小马驹邦尼,都以乐观的心态微笑着面对每一天。不论是印第安人来抢他们的食物时,还是遭到熊熊大火包围时,他们从不放在心上,努力从生活的每一点一滴寻找快乐的源泉。在大草原上他们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印第安人离开了,劳拉一家又回到了自己在大森林中那个原本的小木屋。草原上度过的时光又成为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劳拉一家为了去大草原不畏艰辛的精神感到致敬,更为自己在生活中有事遇到困难就退缩的行为感到了羞愧。

  我这个暑假,读完了这本书和《感恩父母》都深有所悟,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记。从书中看世间百态,领略人生道理,改变自我为人,努力做到品学兼优。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4

  寒假的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先生写的。我很喜欢这本书。

  文章讲述的是查尔斯一家准备离开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一同去西部大草原拓荒。经过了密西西比河,结冰的湖面等危险重重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穿越高山密林,走过峡谷平原,他们终于到了草原上。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一家人与邻居爱德华兹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惜好景不长,政府决定让白人移民。查尔斯一家只好又开始了漫长的路程……

  我最喜欢文中的爸爸,他充满生活经验,即使只有一家人孤单地住在大草原上,他也能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家园。他充满了智慧,考虑事情周全,遇到危险的情况总会想到解决的方法。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有他在大家就觉得很安全。同时他对妻子和女儿们充满了爱,总是像朋友一样同自己的女儿一起唱歌聊天。

  我也喜欢劳拉。她聪明伶俐,听爸爸妈妈的话,不仅照顾妹妹,还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我也要向玛丽学习。玛丽在印地安人的.领域那里捡到了好多的珠子,她很喜欢。但回到家看到妹妹卡丽很喜欢就送给了她。读到这里我觉得玛丽是个不自私的孩子。记得我上次买了些糖,弟弟也想要,我却没给他。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上次的做法是不对的,我很后悔。我应该向玛丽学习,做一个大方的孩子。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很喜欢。他们身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而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中一定要有爱,有坚定的信念,有坚持到底的决心,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你就可以成功。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5

  这几天,我读完了一本励志图书,是美国作家怀德写的《草原上的小木屋》。

  这本书主要讲了罗拉一家原本住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可因为大森林里居住的人太多了,所以他们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在那里做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木屋。这次搬家,他们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了涨水的河流,曾遇到印第安人,遭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是都化险为夷,最终在这个草原上过上了靠打猎为生的幸福生活。

  罗拉一家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积极想办法克服,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为了赶走将战火燃到我国边境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志愿军战士们面对美军猛烈的炮火,面对极寒的天气,哪怕不是战死就是冻死,但是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想尽一切办法打击敌人,最后终于将美军赶出了三八线,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永远不要害怕困难,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如果你能跨越它,就是成长,就是胜利。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6

  寒假里用了约一周的时间和小肥一起读完了这本《大草原上的小木屋》。

  故事讲述了劳拉一家人驾着马车带着狗迁徙到了荒凉的西部大草原上,一路艰险,到达大草原后又经历狼群围攻、草原大火能一系列惊险的事件。但是一家人始终团结一致相亲相爱,最后终于建造好了自己的房子、播撒了种子,等待着更美好生活时,却又不得不搬走……

  故事很是曲折,有一些惊险的地方非常抓人心,停不下来要一直读下去。但是今天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些情节,而是里面的一些特别打动我的细节。

  书里的妈妈卡罗琳,从一开始要出发去大草原时就给我留下了特别温柔又温暖的印象。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妈把玛丽和劳拉轻轻摇醒,叫她们起床。妈在温暖的烛光里给她们梳洗,穿上暖和的衣服。红色的法兰绒长内衣上套了棉布衬裙、羊毛连衣裙和羊毛长筒袜,外面罩上了大衣,戴上兔皮帽子和红色的棉线手套。

  如果说爸爸是力量的象征,打猎、建造房子、保护家人,那妈妈在这里就是让一家人团结在一起的安定人心的力量。

  劳拉一家迁徙到大草原后,就只有他们一家人,后来偶遇的邻居也是住的很远,但是妈妈永远把三个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该有的规矩礼仪也都教导得妥帖到位。

  屋里,温暖舒适。劳拉的手和脸都洗干净了,头发也梳得很整齐,脖子上系着餐巾。她端端正正地坐在圆木疙瘩上,像妈教她的那样,优雅地使用着刀叉。她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小孩子吃饭时不许说话,除非大人有话要问。

  因为长途迁徙、居无定所,他们的餐具都是铁皮的,不会打碎。就算是没有漂亮的餐具,妈妈也总是把铁皮的杯子盘子都洗得干干净净,叠放得整整齐齐。壁炉架上还放有只有妈妈一个人能碰的一个精致的小瓷美人儿。

  感觉妈妈就是那个小瓷人现实里的化身,美丽、优雅,看起来柔弱却是经历风雨后依然顽强且保持着那份优雅。

  除了温柔优雅又坚定的'妈妈,书里描写的爸爸妈妈之前的感情也格外让人动容。

  毋庸置疑,爸爸在外是个硬汉,带着全家人长途迁徙,打猎驱狼养养在行。之前写过一个硬汉柔情的绘本小合集,的确,越是在外强悍,在家里的温柔就会被衬托得愈加明显。

  爸总是说,只要玉米饼上有妈的手印,他就不需要别的甜味剂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是被甜到了,书里没写,我也能想到妈妈听到这句话时候脸上满的都要溢出的满足与甜蜜。

  爸爸为了妈妈在家里休息得可以更加舒服,费了很大的工夫给妈妈做了一把摇椅,要知道在大草原上除了钉子之外的所有原料都是要靠人力去自然里获得的。因为太难得,在摇椅完工后,家里甚至搞了个庆祝仪式。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

  妈脱掉围裙,把柔顺的头发梳得更加柔顺。她把那枚金胸针别在领子前面。玛丽把那串珠链戴在卡瑞的脖子上。然后,爸牵着妈的手,领她坐到椅子上。妈靠在松软的椅子里,消瘦的面颊上泛起红晕,眼里闪烁着泪光,她的笑容那么美丽。椅子轻轻摇晃着。爸拿出小提琴,在火光里给妈拉琴、唱歌。

  爸爸去很远的镇上采购玉米面钉子等生活必需品,回来时带给妈妈的礼物:爸给了妈一个包裹,看着妈打开,里面是一块漂亮的印花布,够妈做一条连衣裙的。

  “哦,查尔斯,你真不该花钱买这个!太贵了!”妈说。可是妈的脸上和爸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真是处处都洋溢着浓的化不开的柔情蜜意。

  爸爸妈妈在相互表达爱意的时候完全不会避讳儿女,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应该有的正常的生活态度。相爱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会爱的孩子来。

  这本书里可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相互协助的邻里关系、呵护孩子心灵的圣诞礼物、野外生存的实际操作等,原本想都写写,却又觉得好书还是要自己读,我只是把书里我自己觉得最打动我的部分分享出来给大家,也衷心地希望更多的孩子会因为多读一本好书而爱上读书这件事情。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7

  桌上放着一枚精致的书签,上面画着一栋小木屋,一看到它,我就不禁想起了《草原上的小木屋》。

  一天,罗兰爸爸打算搬家,到大草原上去生活。于是,全家人还有小狗杰克载着爸爸做的敞篷车驶向了草原。途中,爸爸怕棕马太累,就与别人换来了小马佩特和帕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山丘、森林、溪涧,杰克也差点被河流淹死。终于,他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草原,并在草原上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在热心邻居爱德华兹先生的.帮助下,他们造起了房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过得特别惬意。爸爸打猎、搭马厩、为全家人打造东西,为了解决草原水源问题,爸爸还打了一口井,日子过得不知道有多悠哉。可是好景不长,野蛮的印第安人闯入家中,家里被搜刮一空,爸爸只好去镇上采购。可是,没多久,全家人又患上了“热病”,幸亏好心的医生坦纳和斯科特太太的照顾,才让他们恢复了健康。圣诞节来临,爱德华兹先生还给罗兰一家带来了圣诞礼物,他们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好景不长,印第安人再次挑衅,罗兰一家不得不离开这里。

  《草原上的小木屋》体现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表达着一种人类最本真、最纯粹的美好夙愿。书中的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林,无不变化多姿,充满乐趣。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迸发,人与动物的友好相处,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拜读、去思索的一本好书。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8

  劳拉一家迁徙到西部大草原上,在那里自力更生,但浩瀚的草原并不百依百顺,重重危险向他们袭来——从缺少食物到草原大火、从热病到粗鲁的印地安人,冒险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可劳拉一家却用智慧冷静的战胜了困难。虽然有困难,可劳拉一家却还是幸福无比,爸爸砍来木材,建起了温暖的'新家,又勤奋耕地,买种子买梨,支撑起了一个家的重量。妈妈也不闲着,她努力把家收拾的温暖而又舒适,拿起木头生火,做出美味佳肴。调皮的玛丽和劳拉在这广阔的大草原上奔跑,跟着爸爸一起去打猎。

  傍晚时分,爸爸来气小提琴,吹起口哨,唱起歌,歌声伴着劳拉和马丽入睡,妈妈抱着小宝宝卡丽,一边轻轻地摇晃着手臂,一边唱着催眠曲这场面多么温馨啊!

  我觉得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9

  今年暑假,我读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作者是劳拉·英格尔斯·怀德,她写是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拓荒生活,刻划了移民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

  在大森林里,住着劳拉、玛丽、小嘉莉和爸爸、妈妈,他们生活得很快乐。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把森林里的树都要砍光了,劳拉家门前的小路被运输木头的马车轧成了大路。小嘉莉每天听到这声音都哇哇大哭,劳拉和玛丽也受不了,无奈之下,爸爸决定造一辆大蓬车,让他们到西部印第安人居住的大草原去生活。

  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大草原,在草原上,他们遇到了同样移民的单身汉爱德华先生,他帮助劳拉他们一起建好了小木屋,劳拉一家和爱德华先生成为了朋友。在草原上,有许多印第安人,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儿,劳拉这些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后来,由于军人们的强迫大家移民,劳拉他们不得已离开了这片美丽的大草原,而那些印第安人也不得不离开这儿,迁徙到了更远的地方……

  看完全书,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群小朋友在草原上奔跑、唱歌,大人们在木屋前架锅煮饭,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可美了!小动物都在地里安了家,一声鸟叫都让人听了舒适又清爽。再看看我们生活的地球,大气层被破坏,工厂的烟囱排出的黑气把空气污染了,小鸟不见了,大树爷爷也生病了,汽车的尾气把马路弄得乌烟瘴气,许许多多的噪音在城市中回荡,白云姐姐和蓝天哥哥都不出来了,乌云弟弟带着他的伙伴来了,城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了前世纪的光彩,小河里,鱼儿稀少,几乎都是被河水的臭味给熏死的,狂风袭来,没有了大树的遮挡,狂风进入城市简直是轻而易举。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要和污染说再见。因为,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呀!

  我暑假里去了西藏的藏北草原,那里的草是多么鲜嫩,花儿是那么艳丽,叫鼠免的兔子都在地下安了家,它和书中劳拉所生活的大草原是多么相似呀!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似乎可以听到夜晚草丛中的音乐会……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0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和大多数启蒙益智类的儿童书籍不同,不仅适合孩子阅读,同样也适合大人阅读。正如书中扉页上写的那样,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家庭共同阅读,掩卷深思……

  《草原上的小木屋》一书的大背景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开创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而书中的小主人公罗兰一家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带着梦想去西部的千千万万个拓荒者家庭的代表者。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文字,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将拓荒者在西部大草原上的生活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草原风光的描写、还是对拓荒者辛勤劳作的叙述,都格外真实而充满童趣,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被感染,仿佛跟着小主人公一家人一起,体验着西部草原的拓荒生活。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堪萨斯洲大草原上,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建起了小木屋,在草原上定居下来,开荒、打猎,过着辛劳而又充实的生活,他们抵挡过狼群的袭击、也遭遇过草原大火,他们受到过印第安人的骚扰、也挨过了热病的死亡威胁。而最后,因为印第安人保留区不向定居移民开放,他们只好选择离开。

  读完《草原上的小木屋》后,我颇有感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如同美国西部草原上飘荡的一首牧歌,豪放粗犷,却又韵味十足。掩卷细品这首拓荒者之歌,却又发现,它所带给我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我问儿子,你看了《草原上的小木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儿子回答我,我特别羡慕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不用上学,还可以养那么多的小动物,有狗、有小马,还有母牛和小牛。

  确实,儿子他们这一代人,生下来就住在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里,接触的是现代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大自然于他们而言,似乎过于遥远。他们不能体会到拓荒者所经历过的艰辛和苦难,也不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觉。书上所描写的`生活,大概只能存在于他们的梦想之中。

  拓荒者的孩子,玩伴是猫狗牛马等家畜,他们对那些帮助自己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安全的动物,充满了眷顾和爱心;我们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为伍,玩的是铠甲勇士、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他们虚拟着相互打仗、消灭怪兽,在幻想的战争中渐渐长大。真不知道,这究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拓荒者的孩子,整天在草原上可着劲儿地撒欢,跟爸爸学打猎耕种、跟妈妈学洗衣做饭,他们所学习的,全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而我们的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学的是整齐划一的规范教材,但许多孩子回到家里,既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他们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甚至连最基本的劳动本领也没有学会。这样的情形并非个体,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又该是现代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拓荒者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空间是广大无垠的,草原、河流、悬崖、山林,到处都留着他们的足迹;而我们的孩子,生活空间却狭小得令人窒息,学校、家庭、游乐园以及校外学习的地方,偶尔跟着父母出去旅游一趟,就算是开阔了眼界。这样的生活方式,又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人类社会依旧在继续不停地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生活似乎却越来越少。究其根源,大概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许多本不应该丢掉的东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自己的心灵紧紧地封闭起来,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疏远到只剩下索取;对动物越来越冷漠,冷漠到只剩下利用。甚至,我们与身边的其他人,关系也越来越淡漠,淡漠得如同路人。

  虽然,《草原上的小木屋》里所描绘的那种拓荒者的生活,早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一去不返了,但我宁愿相信,那些开拓者们留下的那种淳朴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有一天会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重现。

  我们的孩子,未来还很漫长,他们的生活也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更多地去与自然接触,去重拾那些曾经美好,也本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我期待着那一天!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1

  在我的书架上有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它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书。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故事优美,内容丰富,令人久久回味,让我感触很深。读着这本书,我有时高兴,有时悲伤,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劳拉一家为了和平美好的生活,离开森林,踏上草原,历尽艰辛,在那里创建家园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他们一家人简直太能干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一家人齐心协力,盖了一间小木屋,房子虽然小,但很温馨。劳拉一家艰辛的生活,重建小木屋的辛苦他们不怕,被狼群包围的威胁他们也不怕,尽管一直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他们没有哭泣,也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坚强,一家人还是非常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简陋的小木屋充满了爱,装满了幸福。

  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只要坚持就有希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去害怕,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勇敢面对和解决。我现在缺乏的就是书中劳拉一家那种克服困难的意志,想想现在的`我们,从小就有长辈的关心和照顾,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可口的饭菜。有时候,我遇到一个不懂的词语,就不会坚持去查字典;遇到难的奥数题,不想动脑筋也不会坚持做下去;遇到难读的英语单词,我也不会去思考。所以我一定要学习劳拉一家人的精神,要懂得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生活的本领,了解了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了我勤奋好学,勇敢善良的高尚品德。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会胜利。

  阅读,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阅读时,我感到书中也充满了草原的芬芳。

  你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已经身临其境了!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相信你们看过以后会收获更多!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2

  美国著名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写的,可以说是作者童年时代的真实写照,主要记述了罗兰一家人驾着马车,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搬迁到西部大草原生活的故事,在现了当时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真实生活。

  罗兰一家人来到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之后,虽然享受了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但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和危险:凶猛可怕的狼群,来势汹汹的热病侵袭他们,熊熊燃烧的大火险些吞噬他们……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打败他们,他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罗兰一家人具有的美好的品质:坚强、乐观、勤劳、善良。他们的`经历非比寻常,时而遭受险情、时而受到伤害、时而受到困难,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尽管日子过得很苦可小木屋里总是充满着爱、装满了爱。相比而言,如今的许多的孩子在父母的照顾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每当遇到一点困难挫折时,他们都灰心丧气,不勇敢面对,或从半途而废。

  罗兰一家人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半途而废,都要学会坚强、乐观的心态来克服它,哪怕到最后失败了,也不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战胜了自己,这也是一种成功。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3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很厚,有235页,我看了三天才把它看完。作者是美国人罗拉,书前面的介绍说她64岁高龄才开始写作儿童小说,她可真了不起。这本书和我看过的一些书不同,书中描绘了在大草原上一种很冒险的生活。还是先听听我介绍介绍故事内容吧!

  劳拉一家人喜欢冒险,尤其是他的爸爸,他们想到一个野生动物不怕人的地方去生活,于是他们把家中所有的东西绑在马车上,带着他们心爱的猎狗杰克出发了。一路上,他们遇到洪水,杰克被水冲走了,幸好它聪明自己又找回来了,他们还通过结了冰的大湖,来到西部大草原。

  他们在草原上建起了结实的小木屋。劳拉爸爸很能干,他就凭一把斧头不光建了小木屋,还自己做了木床、摇椅、壁炉,后来又挖了水井,布置了一个很漂亮、舒适的家。他爸爸还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他们遭遇了狼群包围、草原火灾、印第安人的骚扰以及热病的折磨,但都由于他爸爸的`智慧和勇敢把这些困难战胜了。最后,由于印第安保留区拒绝别人来开荒,劳拉一家人只好离开草原上的小木屋。走的时候,他们很舍不得,但爸爸说了一句话:“我们带走的东西比带来的东西多。”也是一马车的家具呀,怎么会多些呢?我开始还不明白多了什么,是小马驹吗?后来妈妈告诉我:草原生活让他们收获了见识,收获了快乐!这些是最宝贵的。

  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书中的爸爸,因为他勇敢、坚强、聪明,还很爱他的孩子们。我非常想到大草原上去看一看,摸摸那些不怕人的兔子,听听狼叫,还偷偷地看一眼印第安人,那该多好啊!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心中涌出了一股暖流 。

  这本书讲述了劳拉一家从大森林向西部大草原拓荒的故事。在途中,他们碰见了即将开裂的密西西比河,陷入了一条水位突然涨高了的小溪。但爸爸,妈妈机智应对,成功将劳拉和她的姐妹带到了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并开始了幸福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即将被美国军队赶至别处,因为这儿是印第安人的土地。他们只好去往镇上。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美好,不用四处奔走。而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拓荒者们却像侯鸟一样,从一个地方搬至另一个地方。劳拉·英格尔斯·怀德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我们:灾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大家的团结。书中多次写出拓荒者遭遇不幸,但通过爱与希望的'传递,将困难化险为夷。生活中,我们觉得蔬菜和肉似乎吃不完,可拓荒者们却不能如此。他们需要去独立镇小心翼翼地把种子保护回来,还要通过艰辛地劳作才能吃上食物。肉类食品对拓荒者们来讲取之不尽,但在打猎时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危险,让人胆战心惊。我们体会不到那种没有食物而外面又有危险,家里还有人等着吃饭时进退两难的心情。

  爱与希望还在传递着,甚至经过每一个人手中。雅安大地震时,在国内外引起了一阵轰动。无论是谁,学生也好,职员也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我们捐款,寄出生活用品,食物和帐篷。这虽然只是一点贡献,但却是我们的心。大家不怕困难,毅然加入救援队,救出我们的兄弟姐妹。有一个还在休产假的女兵,听说这件事后,直接来到了雅安。这难道不是爱与希望吗?万众齐心,将雅安重建,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多么令人感到开心啊!

  爱与希望,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有了爱,便有了希望;有了希望,也就有了爱。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爱与希望!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5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草原上的小木屋》,书里写了:从前,有一家人,要从他们现在住的地方搬往印第安人住的地方。他们在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后都化险为夷。有许多好心的人帮助他们,他们非常感激。他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小木屋是爱的巢居,在艰辛的拓荒路上,它承载了家的希望。父母手足间的`亲情,以及坚毅的拓荒精神。

  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感觉到了亲情的美好,我还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要懂得,人生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十年,要与人相处的好,才可以活得快乐。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相关文章: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0-02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01-19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0-06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1-18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08-04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09-02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06-30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01-25

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08-28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荐)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