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时间:2020-11-02 13:30: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最近几天读着网上下载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文中介绍的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确实像一把金钥匙,引领着我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前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不理解或简单的理解为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但看着本书,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去年冬天有段时间佳凝对裙子“情有独钟”,天天要穿裙子去幼儿园,有时还问我她美吗。当时我简单的认为她在“臭美”,现在看来,那是她审美的敏感期在发展。

  佳凝在家用各种凳子摆她的家,轻易不允许别人动。前几次奶奶趁她上幼儿园时把凳子收了,惹的佳凝很不高兴。奶奶一次次的收,佳凝一次次的摆,从幼儿园回家佳凝会先检查她的凳子是否被挪动。现在我知道了她的这种行为源于秩序感,她要保持她的那个家的原样。她一次次的摆,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单身宿舍是公厕,每次去厕所时,佳凝要先看看哪个厕位干净。若达不到她理想的干净程度时,佳凝会转身回家用她的小便盆。以前我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小孩还挺爱干净呢,原来她是在追求完美。

  最近佳凝在家又玩起了泡泡水,瓶瓶罐罐的装满水,还要加上点肥皂或洗衣粉。要按以前我会强烈制止,玩水弄得到处湿乎乎的,还要浪费肥皂。但现在我知道不能过于“干扰”她了,要给她充分的自由。

  佳凝喜欢啃指甲,现在我在想,是不是她“口的敏感期”时被打扰,现在正在补课呢。

  儿童的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要陪她度过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很遗憾自己是个“粗心”的妈妈,没有更早些了解儿童的敏感期。但庆幸现在我已读着《捕捉儿童敏感期》,且决心要做个细心的妈妈,以后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写得缺乏重点,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告知概念及现象,让父母去自行理解怎么去做的一本书。我们不是教条主义,更不应该去当拿来主义。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让人充分去理解孩童的发展需要和心理活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件特别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用自己的定向思维去理解他人。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一些事情的初衷与成人并不相同,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不能用我们成长经验中的思维方式去阻止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对他们而言是充满安全感并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受压制的,充满爱意的。孩子的理解有时候非常直白,他不会拐弯抹角地去想你这么做初衷是为了他好,只有你去配合他,他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学会尊重,秩序,爱他人,明事理。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阻挡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同时保护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

  孩子需要一个全身心爱他的父母,书中有位父亲说,为了孩子,他要更爱孩子的母亲,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书中开头有一个实例,一个婴儿出生时因为患病蒙住左眼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眼睛虽然发育健全,却永久的失明了。因为孩子正处在发展发育的初期,一切事物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过了,很可能就会像那只眼睛一样,永久失明,使孩子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成人。

  这本书不但让我们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我并不是一位母亲,我养了两只狗一只猫,但说实话,我觉得许多事物都完全相通。我时常为自己教导小动物所犯的错误而懊悔,特别是当狗狗睡觉做噩梦和猫猫突然对我表现出不信任感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并学会用他们的理解方式去对待它们。这对我将来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帮助。

  这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完全解惑,也或许有些你正遇到的问题它并没有提及。但是作为一本以众多例子举例说明的书,我想你很快能学会应对的方式。学会怎么去种豆子可比给你一袋豆子要有用得多。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蒙式教育的禅释和理解,并具体实施的事例,让人能够较为浅显地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理念。如果把两本书一起看,或许会给你更大的启发。

  我相信这一点,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怎样去做——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为了让爱落到实处,理解,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9

  刚刚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在线版,虽然内容不大全,但全书整体的思想也领略了一二。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开始思考此书教育理念的可实施性。

  不可否认,此书是在对儿童日常行为、大量儿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以蒙特梭利法教育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教育方法。书中很多儿童的行为在蛋蛋身上都有清晰的体现和折射。比如,蛋蛋前一段时间也常常吃一个东西刚吃一半,就开始要另一个完整的,我认为这种行为太过于浪费,所以就大声严厉的制止了。可是,现在我开始怀疑,我这样做到底对吗?

  蛋蛋也特别喜欢拧盖子,水瓶的盖子,水杯的盖子,药瓶的盖子,画笔的笔帽,拧下来再盖上,有的时候明明知道正确的方法,可他故意盖反了,然后斜着头看我的表情和反应,然后再盖正了,似乎很得意的望着我。真不知道他小小的脑袋瓜了是怎样一个思维过程,但我知道那剧烈的大脑反应和思考过程很可能不亚于我读学术论文,对于孩子的智力活动和认知能力,我是时常不敢低估的。但是,自己经常还是没有耐心,等他玩了几个回合,就已经不耐烦了。我甚至怀疑,如果一直陪他玩下去,他都能玩半个多小时。现在想来,这正是培养起专注力和意志力的好时机,自己不应该白白浪费了。

  蛋蛋现在慢慢开始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进屋之后,模仿大人开门关门,拿着我的复合维生素的瓶子,学习我把药倒出来,然后放到嘴里,虽然整个过程都仅仅是虚拟的动作,但是他却真的模仿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他模仿爸爸打蚊子,嘴里还发出“啪啪”的声音,拍完还给我看看小手,好像真有蚊子血黏在手上一样。

  他学习我给他摩润肤霜,自己先用手指头蘸一点润肤霜,然后模仿我抹到我的脸上。我常常为了他弄一手脏兮兮而阻止他,现在想想自己是不是更应该让他“放肆”地去抓呢?他还学大人坐在高高的凳子上,两只胳膊和手放在餐桌上,好像面前摆着香喷喷的饭一般,小手抓着放进嘴里,似乎还有很享受食物的表情。

  蛋蛋很喜欢跟大人有皮肤接触。在家玩一会儿,他都会跑到我的怀里,很幸福地享受我用双手抚摸他的背或者屁股。睡觉时,经常把头蹭到我的胳膊上,想让我用手抚摸他的头发。睡熟时,经常往大人的身上蹭,不是把他爸爸挤到墙角,就是把我几乎挤掉床。好在从小他姥姥都是用背带驮着出去玩,自小跟大人的身体接触比较频繁,目前看还没有“皮肤饥渴症”之类的心理。

  目前看,蛋蛋的绘画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社交敏感期、文化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应该都还没有到来,但对于这本书,我总是觉他,书中把孩子的任何行为内容全都合理化了,甚至孩子做出的一些看似浪费、骂人、不友好的动作行为,都认为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只是顺从孩子的意愿、鼓励他的各种行为就可以了吗?这会不会对于孩子过于放松和放纵,让他养成过于自我、肆无忌惮的习惯?我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过于骄纵孩子的母亲?

  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育儿理念都还蛮清晰的,可是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过是学前班的水平。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是患得患失,就是拿捏不定,甚至于越来越混乱了。我到底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儿子?到底哪种教育方法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会不会孩子不同的性格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读完这本书,虽然有所收获,但我感觉自己的问题反而更多了,答案更少了。西方现代的教育理论,都是在崇尚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足够的舒展,鼓励、引导并加强其自身的优势和规律,并给与足够的关注,让其获得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而古欧洲的教育家,如卢梭的《爱弥尔》、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更提倡教育要遵从自然,让孩子从大自然中、从健康的体魄中、独立的意志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做自己日常所需做的,不必像雕刻艺术品一般费劲心思,孩子自然会从自然、社会和父母身上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而中国的古代育儿思想,却从来不缺规矩、训导甚至体力的惩罚,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孩子要学尊重、礼仪、顺从。

  这些古代育儿理论培养出来的孩子,固然有姣姣者,但虚伪者、软弱者、不知自我者、内心痛苦者也比比皆是。而现代国内的畅销书籍多是那些看似成功的孩子家长,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进了某所学校当教授、去国外名校深造等等,那这些家长便觉得这些功劳几乎大半可归自己了,而孩子未来也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万事大吉了。但现代的国内教育书籍多半会教导处听话顺从、能知父母之意、投师长所好的学生,可是这并不意味这这孩子在以后漫长的生涯中,能够真正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做出对社会特别的贡献和价值。

  而我,在这不同的教育理论中,的确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怕自己失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需求,过于放纵让其忘乎所以,终无所成。另一方便,又怕自己用力过猛,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孩子心理上过于依赖,成为长不大的孩子,没有主见无法突破自我。而且,如果我的孩子如果是成功的,他肯定是要超越于我的,虽然这超越在未来好多年以后才会显现,但是这超越的“种子”却是在很早期的日常生活中便已萌芽。正所谓什么样的因种什么样的果,我无法要求孩子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事事顺遂于我,可是在长大后的某一天突然就超越于我,做出比我更大的成就。这样看来,有希望的孩子,必是反叛的、执着于自我的,但在这反叛之前,他又需要从我身上汲取营养以后的足够的能量。而我所能给他的营养又是什么呢?我身上是不是有很多糟粕也会同时输送给他,给他未来的潜能发挥制造一定的障碍呢?

  所以,我不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孩子?这成功的确太世俗了,太守旧了。世界瞬息万变,今天的“成功”基因在于几十年后的明天,何尝不会是失败的根源呢?就像刚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都挤破头皮进外企;刚研究生毕业时,同学们又千军万马进国企;而如今,大家又同时一门心思地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今天的企业家看似“闪亮”的、成功的,二十年后也一定是这样吗?就像文革时,知识分子被打为“臭老九”,可今天大家又都抱怨国内的“大师”太少,而“臭老九”时代忠于内心求知欲、偷偷学习的人,今天却成为万众敬仰的知识分子?我们何尝不知道,今日的中国,不会存在如文革时期一样的偏见和执拗呢?作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我自然无法看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和偏见,更无法看清时代大潮的无知与迷茫,我怀疑这个时代,却同时又被这个时代塑造,如此一个“盲人”,如何能定义出未来时代的“成功”标准呢?

  但这绝对不能成为我逃脱责任的借口。总还是有一些普世的标准的吧!比如某些标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能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从底线的角度说,比如不珍惜他人生命、侵犯他人的生存权、自我摧残、懦弱、不自知、欺负弱者等等,总应该是被鄙视的特征吧。而从好的方面来说,能认知更广、更深的世界,有勇气、有责任意识、有内在的驱动和追求总应该是被鼓励的特征吧。当然我的这些描述很零星,但我想应该可以从历史著述、史记、人物传记、经典学说等内容中,吸收到更丰富的内容吧。所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不仅只需要看教育的著述,甚至不仅需要从各种地方学习,更要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观念是你的根,无所遁形却无处不在。这样说来,与其说想教出更好的儿子,不如说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树的根都不发达、枝叶不繁茂,如何能孕育更美的花朵,结出硕大的果实呢?

  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需要的可能是毕生的求索。路漫漫,心惴惴,知有限,学无涯。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1.《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2.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3.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4.捕捉春天作文

5.解放儿童读后感

6.《儿童文学》读后感

7.儿童文学读后感

8.《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