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历考试>高考>高考考前的复习策略

高考考前的复习策略

时间:2020-06-22 21:42:20 高考 我要投稿

高考考前的复习策略

  高考考前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些策略来让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的!那么是怎样的策略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考前复习策略一

  一、字音字形。2010年高考,有12套试卷对字音进行考查;有8套试卷对字形进行考查;有1套试卷对字音、字形混合考查。其中,字音、字形全都进行考查的有7套试卷;对字形考查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有3套试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课标全国卷、辽宁卷、上海卷、福建卷由于体例的原因不进行考查外,其他试卷都对字首或字形进行了考查。基于此,笔者建议:除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份及辽宁、上海、福建外,其他考区都应该加强对字音字形的复习。综合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就某一个考区而言,有时是字音、字形二选一,有时是全考。比如重庆卷,2009年是全考,2010年只考字音。这样,考生在复习时,对字音、字形不能有侧重,要同等看待。

  二、词语。2010年高考,有11套试卷对成语进行了考查,有两套试卷对二字词语进行考查,有5套试卷对二字词语和成语混合考查。其中,全国卷Ⅱ、辽宁卷单独考查了关联词语,天津卷考查的二字词语中有关联词语。基于此,笔者建议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把成语的复习作为重点;另外关联词语的复习,也应该有所涉及。

  三、病句。2010年高考,有15套试卷对病句进行了考查,其中安徽卷、重庆卷、福建卷是主观题,山东卷是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卷没有考查是由于体例的原因;江苏卷是2009年进行了考查,2010年换成了成语,也就是说由于体例的原因,二者的考查是二选一。基于此,笔者建议:除了上海考区外,其他考区应该把病句的复习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在复习时,要适当注意做一些主观题,培养动手修改病句的能力。

  四、标点。2010年高考,有3套试卷对标点进行了考查,这就是山东、湖北、重庆卷。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和2008年对标点进行考查的也是3套试卷,这就是山东、湖北、天津。这三年的试题比较,可以知道对标点考查的考区比较少,且比较集中。基于此,笔者建议:除了山东、湖北、天津、重庆考区外,其他考区对标点的复习不宜用过多时间,作一般复习即可。

  五、扩展与压缩。扩展语句题,2010年高考只有湖北卷进行了考查,是要求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不超过50字的场景。2009年也只有全国卷Ⅱ和江西进行了考查。语段压缩,2010年高考有6套试卷进行了考查,天津卷是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江苏卷是要求根据所给材料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浙江卷、福建卷、江西卷都是要求概括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重庆卷是要求将所给三个分句分别压缩到10字以内且压缩后的句子句式要一致。基于此,笔者建议:语句扩展复习不宜作为重点;语段压缩复习时,宜多用些时间,且要训练多样化题目类型。

  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2010年高考,选用、变换句式有两套试卷进行了考查,即山东卷、四川卷;2009年高考,选用、变换句式有4套试卷进行了考查。2010年高考有6套试卷考查了仿用,2009年高考有8套试卷进行了考查。基于此,笔者建议:选用、变换句式复习不宜作为重点,仿用句式在复习时要多用些时间。

  七、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及修辞方法。2010年高考有11套试卷考查连贯;2009年高考则有7套试卷进行了考查。就考查形式而言,一般是用选择题的形式。除了连贯外,有时得体还会单独进行考查,但2010年没有考查。至于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及修辞手法,一般不单独考查,往往是在创新题中综合考查。基于此,我们建议:连贯,当是复习的重点,一定要讲清楚做到前后连贯的方法,训练一定要到位;简明、得体、正确、鲜明、生动及修辞手法,除了得体需要单独复习外,其他的当在备战创新题时给以注意。

  八、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近年来18套试卷都进行过考查,2010年也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以往考查的都是古代的名句名篇,但2010年四川卷考查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文学常识,2010年北京卷、江苏卷都是单独考查,江西卷、湖北卷、重庆卷则是与名句名篇混合考查。查看2009年高考,文学常识的考查也是这种情况。基于此,笔者建议:名句名篇的复习必须高度重视,且复习时有必要把毛泽东的诗词圈进去作为复习内容;文学常识的复习,除北京、江苏、江西、湖北、重庆外,可以从略。

  九、文言文。就选材而言,2010年高考文言文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选自史书,比如《汉书》《宋史》《明史》等;二是选自文人著作,比如《临川文集》《陈亮集》等。就体裁而言,大都是人物传记,也有说理文章,比如湖北卷给了欧阳修的《原弊》。就所选文章产生的年代而言,从汉朝到清朝都有,四川卷选的文章出自《汉书·酷吏传》,福建卷选的文章作者是清朝的张惠言。就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分值而言,一般为10分。北京卷、浙江卷、湖南卷、广东卷、重庆卷都考查断句,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广东、重庆2009年高考就考查了断句。基于此,笔者建议:文言文复习,主要选择人物类文章,但也应该适当涉及一下说理文章;不仅从史书中选,也要从文人文集中选;不局限于一个朝代的史书或文集(有的人一直青睐《史记》,2010年就没有从中选文);文言文翻译分值重,宜搞专项训练,如果仅仅是和文言文选择题部分一块复习,那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北京等五考区的考生,还应该注意断句训练。

  十、古代诗歌鉴赏。201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就选材而言,有3套试卷选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有4套试卷选用唐朝诗歌,有9套试卷选用了宋朝诗词,1套试卷选用了元曲,1套试卷选用了清朝诗歌。200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有6套试卷选用了唐诗,有9套试卷选用了宋朝诗词,有3套试卷选用了元朝诗歌,有1套试卷选用了清朝诗歌,其中湖南卷是选了两首诗,1首宋诗,1首元曲。就考查数量而言,2010年和2009年,除了一套试卷是针对两首诗歌设题外,其余的都是针对一首诗歌设题。就诗歌作者的知名度而言,有著名诗人,比如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范成大、黄庭坚等,也有我们不甚熟悉的,比如江总、郭祥正、郭麟等。基于此,笔者建议:备考古代诗歌,选材要以唐宋诗词为主,其他朝代有所兼顾;就作者而言,不仅要注意著名诗人的,还要注意非著名诗人的;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单首诗歌鉴赏上,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适当注意。

  十一、现代文阅读。2010年高考,社科类文章有14套试卷涉及;文学类文章18套试卷全都涉及;实用类文章有9套试卷涉及。就社科类文章而言,哲学家任继愈、张世英、钱谷融,美学家朱光潜,比较文学家乐黛云,科学家李政道,他们都有文章入选;特别是张世英、李政道,每人有两篇文章入选;张世英,是山东卷、安徽卷;李政道,是北京卷、湖北卷。文学类文章,散文13篇,小说5篇;就作者而言,当代作家为多,比如季羡林、老舍、张承志、王安忆、迟子建、阿城、林斤澜、熊召政等,其中熊召政的有两篇入选,这就是湖北卷、江西卷;也有外国作家,如莫泊桑、爱默生、沃尔夫冈等。实用类文章,包括传记2篇,新闻2篇,自然科学类文章5篇。其中,传记,一是袁隆平的,一是黄遵宪的;新闻,一是梁衡的,一是美国保罗·舍恩斯坦的,都属于名篇。基于此,笔者建议:社科类文章,大家的有必要给予重视;文学类文章,散文是重点,其次是小说。在复习时,外国的作品也要有所涉及;实用类文章,新闻名篇需要注意,比如2010年山东高考涉及的是美国保罗·舍恩斯坦的《“她只能活七小时”》,曾获普利策新闻奖。

  十二、作文。2010年高考,新命题作文7道,新材料作文10道,话题作文1道。基于此,笔者建议:训练重点是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要重视审题立意训练,因为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审题难度并没有降低;每个考生都应该有自己擅长的文体,因为这些年来,都是文体不限,只有具有自己擅长的文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优秀文章,从而得到高分。

  高考考前复习策略二

  一.回归课本,完善知识网络

  1.回归课本

  统计表明,35%左右的高考试题是将课本原题适当改编、嫁接、拓展、延伸与综合而得。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课本原题的潜在价值,发挥其示范作用。可把课本上典型例题、习题及其变式题作为作业印发给学生。在近期的测试题中,编入部分课本原题或其变式题。提醒学生阅读课本(不要忽略边边角角的内容与拓展知识),认真琢磨课本原题,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2.编织网络

  尽量要求学生把所有知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拓展知识等)按照其内在逻辑总结梳理一遍,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画出知识结构图。可在知识结构图上注明自身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的解决。还要归纳典型的解题方法,如某个经典问题的多种解题途径(一题多解),某些问题的共同解题思路(多题一解)。

  3.夯实基础

  每年高考数学真题中,中低档题占80%左右,这是教与学的主阵地。因此,立足中低档题,踏踏实实夯实基础,才是考生(尤其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的考生)高考成功的不二法门。复习时要做到兼顾全面,扫除盲点,防范冷点,不留死角。但也要有所侧重,合理取舍,强化重点,追踪热点。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这里以平面向量为例,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题目难度中等偏上。其解法一般围绕着“基底法”与“建系法”,前者偏于几何,后者偏于代数,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前者计算简便,后者思维量小。要求考生重点掌握这两种解法,平时练习时可以尝试两种方法,并总结它们各自的适用场合,考试时根据题情择优选用。

  二.模拟测试,营造实战氛围

  1.五重境界

  我提出做题的五重境界:懂、会、对、全、快。考前模拟测试、诊断性测试与小题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考生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等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度与熟练程度,逐步做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快”。

  2.精编试题

  为了更好的发挥考前模拟测试的激励功能,我们必须把好选题关,控制好试题的难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每年高考题的风格和难度有一定的延续性,对高考备考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须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了解高考题的命题特点和难度。模拟测试题目尽可能贴近高考真题的风格和难度。命题时精选和创编一些学生易错易混、易忽视的题目和课本变式题。精选精练典型题目,尽量回避偏难怪题。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与典型问题要充分保证时间、反复练习,做到融会贯通。能否精准选题,体现了教师对高考的把握能力与对考纲的理解水平。

  3.测试要求

  高考前的模拟测试相当于实战演练,时间须与高考同步。要求考生把每一次测试都当成高考来对待,全神贯注,严谨规范。这有利于考生熟悉高考流程,把握高考节奏,提高实战能力。等到真正高考时,考生就习以为常了,就会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建议考生在35-50分钟内完成选择、填空题,比较简单的题目在1-2分钟内完成,比较难的题目一般也不要超过5分钟,如果3分钟之内还没有找到思路,建议考生不要恋战,暂时绕开,等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后再回头攻克。后面的6道解答题中有3道比较简单,题型也相对固定,应在20-30分钟之内完成。其余3道题思维量、计算量都较大,所以剩下的40-65分钟用于攻克这3道大题。当然,每位考生须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在时间分配上适当调整。另外,建议考生基本按照题号顺序作答,同时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熟后生”的原则。最后可用5-10分钟回头检查,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但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改动原先的答案。

  4.答题要领

  (1)通览试卷,树立自信。实施考前"三好":进考场前见到老师主动说老师好,见到同学主动说同学好,坐进考场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好"。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此时应充分利用好动笔前的`5分钟通览全卷,在大致了解全卷的基础上心中做出初步定位,若将这场考试看作一座大山,估计自己能攀登到哪个高度。面对简单题,要细心冷静;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沉稳。无论难易,从容应对,稳定情绪,树立自信。此时可在心里说:"我易人易我更仔细(或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2)审题要慢,做题要快。高考经常考查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性质,考生在审题时须多加小心,看清题目全部条件与要求,仔细辨析相关概念,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往往暗藏“杀机”,虽然下笔容易,但稍不留意便误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因此,审题要慢。审完题后就要赶快动笔,但要做到快中求稳、稳中求对。若遇障碍,既要敢试敢闯,又要精细严谨。

  (3)规范答题,颗粒归仓。会做的题目要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防止因“对而不全”而丢分。沉着应对那些把关的“翘尾巴”试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推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做一步都可以得分,即使最后没有解完全题,但得分可能已经过半。对于比较难的大题,如果解题过程卡在某个中间环节上,考生可跳步作答,即先承认某个中间结论再往下推。另外在某些题的最后一问无从下手时,利用前一问或前两问的结论可能是破题的关键。

  三.纠错补漏,强化薄弱环节

  教学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纠错,堵漏洞。通过检查作业、批阅试卷,找准学生的典型错题、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要求学生在老师评讲前将试卷中的错题自主订正,在老师讲评后再次订正。学生做过的试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和分类整理学生的典型错题,形成错题档案,供学生以后“错题重做”。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厘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错题,追根索源,找出犯错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于粗心和忘记了,并做错因归类分析,如审题不准、记忆不清、计算不对、方法不当、步骤不全、情绪不稳等。找准病因后,须对症下药,点对点的训练与强化,设计同类题,反复进行专题突破和变式训练。还要认识到纠错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同类问题上会反复犯错,需要我们反复矫正,因此须把学生的典型错题及其变式题经常编入试卷中,让学生阶段性的重做错题。总之,题海无边,总结是岸;精准复习,查漏补缺;典型错题,滚动再现。

  四,张弛有度,调试应考心态

  1.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只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即使临考前几天,也要与平时作息基本一致,与高考期间生物钟同步,保持每天上午、下午相应时段的兴奋度,切不可过度放松,否则思维会变得懒散迟钝,容易导致遗忘。

  2.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克服浮躁情绪。复习最忌眼高手低,只看不做。只有自己动手做出来了,才叫真正的掌握了。要求学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动笔梳理知识与整理错题。二是克服“定局论”。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离高考只有30多天了,已定局了。其实这30多天非常关键,象打鱼一样属于收网阶段,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网络,开展实战演练,调节心理状态。所以说,30天,大有作为,提高30分完全可能。

  3.调试应考心态

  学生考前有焦虑感,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焦虑反倒不正常。调节方式有适当运动、体育比赛、与亲友聊天、听音乐、看电视、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等等。建议考生合理作息,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我们也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反而愈临近高考我们愈要淡化高考,我常对学生说:“高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站’,是人一生中经历的无数次考试中的普通一次罢了。”我认为理想的应考状态应该是: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适度紧张,微微喜悦(不是狂喜);从容镇静,乐观豁达。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要说"巧干",我认为"巧"的基础在于对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在于精准的备考策略与落实措施,在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懈探索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