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风亭》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风亭》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风亭》观后感1
一、活动目的:
为庆祝第二十九个教师节,同时也为了缓解教师压力,促进大家的情感交流,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工作生活,特组织本次活动。
二、活动地点、时间、参加人员:
活动地点:本校阶段教室
时间:9月9日晚饭后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器材准备:笔记本电脑、相机、话筒、奖品、抽奖箱、秒表等
仲裁组:邵健胜朱晓仙杨美莲
主持:葛俊佳
摄影:丁少剑(兼)
计时:朱晓仙(兼)
三、活动内容:
(一)智力趣味活动
全校教师分六个年级组,进行智力趣味活动,趣味活动又分2关,每组按规定完成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加分。
1.齐心协力
每小组派一人上台进行比赛,主持人出题目,一般是说说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名称,先由台上的人员轮流回答,如果台上的人员说不出来,可由同组的老师帮忙。前后不准重复,重复的就淘汰。第一个淘汰的得20分,第二个淘汰的得25分……最后得此关冠军的得50分。
2.成语表演
每组推荐两至三名老师上台进行比赛,先选一人到主持人手中捡3个签,捡签的'那个老师和另外一个合作表演,第三名老师猜,也可以是组内其它人员猜,在规定的时间半分钟内猜出一个得10分。如果表演的人说出成语的其中一个字还要倒扣5分。
(二)艺术趣味活动
葛主席吆喝:“抽奖啦,免费抽奖啦,百分之百中奖!运气好抽到了直接得25分,逆转所有小组得最终冠军!”每组所有教师都要参与抽奖,即开即兑,特等奖是直接加25分共一张,一等奖加15分共五张,二等奖加共10分共十五张,,三等奖加5分共25张,另外增加趣味奖20个,内容如:自主表演,唱一首歌,跳一段舞,讲个笑话等(时间至少半分钟,笑话内容主持人会有准备,才艺表演每组可稍做准备),小组单个人完成的加5分,三人以上完成的加10分。
(三)总结发放纪念品。
由杨美莲督学计算总分,校长致词,书记宣布最终结果并到葛主席处领纪念品。纪念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最终得分前三名的酌情进行奖励,其它小组一样。
《清风亭》观后感2
《清风亭》是一部经典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在清代花部乱弹中便早已有之。《剧说》《花部农谭》《缀白裘》等戏曲文献,对其也有记载。在京剧、蒲剧、豫剧、晋剧、徽剧、湘剧、川剧等剧种也有该剧目,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德观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20xx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重庆市永川区带来了一部根据传统川剧《雷打张继保》改编的《清风亭》。该剧是以胡琴腔为音乐特色的剧目,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舞美简洁。仅从舞台表演的几个方面,就能看出其鲜明的传统意味,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川剧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出新。
《清风亭》有许多“新”的舞台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这里仅举两例:
其一,是“扮下台”的运用。“扮下台”,顾名思义,多是指舞台上剧中角色在某一个时刻,跳出剧情,到观众中间去,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一道参与剧情的推进。在本剧中,有两处:一处是描写山东大旱,百姓四处讨饭一节时,张文秀夫妇“出其不意”地在灯光投射中,从观众席起身,边“乞讨”边走上舞台;二是夫妇两人劝说被张继保毒打之后的王三哥时,王三哥为了躲开他们,直接从舞台上“冲”到了观众席,继而下场。这样的设置,无疑让观众对如此的观演关系产生了新奇感。
其二,是“打杂师”的设置。两位身着黑色长衫的打杂师,常常出现在剧情发展的紧要关头,或摆放、撤下道具,或交代自己身份,完成相应道具的工作,或替观众代言,表达对剧中人物的好恶等,或交代剧情,或让人发笑,或令人深思。如第一场,当张文秀夫妇与两位打杂师会面时,打杂师自我介绍说,我不是你们时代的人,我是这个戏的打杂师,端板凳是应该的;再如,面对恶毒的大夫人,打杂师爱憎分明,果断抽掉了大夫人所坐的椅子,使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并且还要举起椅子砸向她,只是在仆人的阻拦下,并未实施。打杂师的“跳进跳出”,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于惯常的审美体验。
据该剧导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庭光说,不管是“扮下台”,还是“打杂师”,都是川剧旧有的传统特色,本次改编,只是特意将这些“旧传统”恢复了回来,并且做了一定的改变,如打杂师在舞台上“职责”范围的扩展等。不得不说,它们的确让观众们从审美层面体会到了别样的新鲜感。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当下观众的认知和审美,已经被多元化的舞台形式形塑了,而对传统的精髓及价值的认知还不够,对于那些优秀的传统,更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盲区。故而,当那些曾经被替换掉的“旧传统”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被绝大部分观众定义为“新”,或因其异于当下而被赋予现代性审美价值。不可否认,该剧的舞台呈现,虽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但是,其达到的审美意义告诉我们,任何“创新”,总离不开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
还需指出的是,在该剧中,两个“新”形式的运用,恰到好处,与剧情的发展形成了有机统一,这也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原因之一。
夏庭光导演在保护和传承川剧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对川剧在音乐、表演和舞美等方面传统特色的挖掘、继承和创新,他认为,这才是一个剧种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本剧的音乐设计,不仅有着清晰的川剧音乐特点——开场采用了传统“三吹三打”的形式,而且在场景音乐和唱腔音乐上,体现了新的戏曲音乐创作思维。
该剧在特色乐器与戏剧情节互动的设计上别具匠心。如二夫人交代弃儿过程及当时情景一节,伴奏音乐主要用的是笙与鼓的结合,笙演奏员断奏式一吹一吸的旋律,恰好合乎张文秀得知对方果真是张继保生母时那种吃惊状的'呼吸节奏,是从声音层面模拟了他的反应,增强了戏剧效果。接下来,张文秀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地向下场门走去,当他马上要掀帘下场时,伴随着他突然的回头与大声的疾呼,乐队中小唢呐同时奏响了哭泣的音调,虽然只有仅仅数音,但那凄惨、悲切的声音效果进一步加剧了“失去”儿子后的极度不舍与失落的情绪,让观众亦为之动容。
在唱腔设计上,该剧也适时地设计了二重唱的形式,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间情感张力的塑造,都有较新颖的呈现。主演陈仲科与王丽娜,在唱和做功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因溺爱儿子而最终自食悲剧苦果的夫妇形象。
尽管该剧在某些情节的设置、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主创团队及永川川剧团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们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具有较强的剧种意识,再现了川剧传统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永不退色的生命力和作为地方剧种传承根基的核心价值。进一步而言,如果在一个剧种的新创剧目中看不到其传统的存在,那恐怕不全是传统的问题,而是主创团队对传统的敬畏不够、挖掘不够。所以,可以说川剧《清风亭》的上演,也为当下基层院团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艺术,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生动案例。
【《清风亭》观后感】相关文章:
清风记叙文12-25
《牡丹亭》观后感07-02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01-16
报刊亭加工合同06-07
报刊亭的加工与安装合同09-22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0-29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2-10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05-22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21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3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