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晚秋》观后感

《晚秋》观后感

时间:2020-07-29 21:49:5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晚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晚秋》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晚秋》观后感

《晚秋》观后感1

  估计去看《晚秋》的大部分男人,都是冲着汤唯去的,大部分女人都是冲着玄彬去的。坐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居然都猜不到接下来会如何发展,甚至觉得电影快拍不下去了,这种感觉让我无比沮丧。当安娜坐在咖啡馆里,说着好久不见,字幕升起时,心里想着:就这么结束啦?

  由于《晚秋》得了很多奖,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说自己没看懂,只好回去慢慢反刍,争取“看懂”。满心以为肯定是因为被剪了好多导致没看懂,结果上网一搜,原来号称一刀没剪,彻底无语。

  回到家,琢磨着为啥取名叫《晚秋》,一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季节,二是主人公的心境,三是因为这是翻拍片,以前就叫《晚秋》。韩国导演,所以故事的展开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那段感情好像从来没有开始,但又开始了,只是找不准从哪里开始的。最开始也许是安娜坐在碰碰车里,跟着勋疯疯癫癫的给那对异国情侣配音。直到安娜用勋不懂的中国话讲述了自己的过去,勋用仅有的两个中国字“好”和“坏”回应,从那一刻,安娜打开了心扉,爱上了那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从网上看到一个名词,好像叫公路电影,是“一路走一路爱”的模式,也是“爱上陌生人”的模式。一个只有72小时自由的女囚,一个玩世不恭最后被陷害背上人命的花花公子,两个人在车上开始了一段不那么灿烂耀眼的晚秋式爱情。久被囚禁的安娜买了新衣服,化了妆,但无奈心境难改。直到看到那个曾经心仪的男人,发现他就有了家庭和孩子,那一刻,我突然有了整部电影唯一的一个猜测:安娜是为了王晶顶罪的,杀人的是王晶,所以才有了安娜回到案发现场,吞食了丈夫手中那张和王晶的合影。但付出往往未必有回报,枯木往往能逢春,而逢春未必能开花结果,命运就是如此弄人。

  最后,出狱的安娜在咖啡馆看到勋了吗?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最后悬念。设想一下,如果勋逃走了,没有被警察带走,他也不可能盘下公路边的咖啡馆,在美国一个逃犯开咖啡馆没那么容易吧?除非他一直在那家咖啡馆打杂,也就是说安娜进咖啡馆时没有看到他,这个可能性显然不大。如果勋没有逃走,被警察带走了,那么涉嫌杀人抢劫的他没那么容易脱罪,更不可能2年就出狱。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安娜是在和想象中的勋说好久不见,这才符合晚秋萧瑟的气质。

  《晚秋》肯定是好电影,我只能这么承认。好电影有两种,一种本身就是一锅浓郁的鸡汤,或者是一壶清冽的茶水,让观众品了大呼过瘾,感慨万千。还有一种本身就是白开水,毫无滋味,每个观众都可以往里面自行加料,可能最后变成珍珠奶茶,也可能变成摩卡咖啡,给人无限联想,滋味千变万化,《晚秋》无疑是后者。

《晚秋》观后感2

  《晚秋》观后感

  《晚秋》全片以独特的气质叙述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同样是因人伦纠纷而阴差阳错都走向监狱的两个人在相遇途中碰撞,为了减少个人存在时的孤独的腐蚀,两人开始相处,在72小时仅有的自由时间里从彼此中汲取到对生活的挣扎的`勇气。

  现实的残酷性是片子中无所不在的体现,所以72小时也就有了避世的意味所在。陈安娜的悲剧命运,72小时出狱时间里,她只有对着母亲的棺木才有话能说出来。亲人递茶水的热情正是对生疏的欲盖弥彰,而自己入狱的导火索--爱情,也已经结婚生子。对错跟好坏这样两对辩证关系在本片的探索中是深入进影片内部的思考。

  所以勋用两个汉字"好、坏"就能回应安娜讲述的所有残酷经历,不能不说是影片哲学意味所在,且不说安娜的汉语在勋那里毫无可通之处,勋只用感觉或者说用超越语言的人类原是沟通方式去简单阐释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免刺目,只说两个汉字,一对反义词就用朴素的辩证法去挑战哲学权威的勇气和思考,亦有其价值所在。

  结尾用长镜头含括安娜两年后独坐茶馆,带领观众漫长等待,用"说了这么多"对始终未出现的"神秘人物"收尾,不免使人猜想,也许连同勋在内都是安娜的单方臆想,用于绝望至顶的生活中生出一线类似希望的幻念。现实与臆想的对比性产生一种不真实感,或许正是影片是观影观众之间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

  "晚秋"是片中"lateautumn的中译文,两位主人公是在少有的冬天来临前的遇见,是二人的人生节气,也是心灵节气,二者都沉溺于现实的残酷决绝,承担和无谓牺牲里,还有西雅图深秋的独特大雾天气,都席卷着这一堆人关于爱情,关于对孤独的本能抗拒,关于对挣扎不出的阴郁的各自承担,还有与绝望中希望同等意义的未来承诺。总之,都在思考活着,但更多的是灵魂的活着,也同样是在抵抗,所以"晚秋"也就有了微弱的挣扎力去释放无谓的反抗,其作用力与周遭的压迫力的对比残酷的类似于72消失之于一生。如果用一生的压抑去换取72小时的挣扎,游戏点卡,有多少人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确定?"晚秋"也成就了一种释放,它是一处火山口,虽然小,但极有可能会产生"晚秋效应"的情感大宣泄。

《晚秋》观后感3

  早春时看《晚秋》,同是风衣时节,只是屏幕外桃花已开,故事里的一切则是料想中的归于沉寂。

  虽然未看过原作和其他几版翻拍作品,但据说这几个版本都利用自然中的萧瑟秋景烘托主人公,并成为经典。显然,如今这部《晚秋》相比起来,放弃了这些元素,镜头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太多凸显典型晚秋时节的意象。一座对众多观众来说很陌生,甚至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也是异乡的城市——西雅图,其一成不变的、由深浅不一的灰堆砌的城市背景,与善感的自然秋景相反,淡漠的注视着故事的发生。我们只能由松垮的风衣、暖手的咖啡、不时氤氲的雾气迷茫的感觉到什么,幸运的是,这使主人公的情绪极为易感,使我们逐步内化。

  虽然汤唯持久不变的面瘫使我感到一阵阵无奈,但这确实也源于剧中Anna的无奈——母亲的离开、情人的背弃、未完待续的牢狱生活,再加上一个聒噪又混乱的大家庭。在我看来,这个家庭的设置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不同国籍的二人同处异国的城市,身上还各藏一段非常的经历,这些东西本已经足够铺述。可如今一群人上演分遗产大戏,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迫使人又开始思及黑色幽默、家庭伦理、文化差异……着实有些兔眼迷离。

  关于Anna和Hun,原谅我,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两个太寻常的名字,普通常见得就像两个符号,或者说,Anna应该是有个中文本名,而Hun也应有个韩文全名,但它们被悄悄地掩盖了。同样很容易想到的是,这两个人身上本来有更多的故事、细节与情感,但它们同样也被悄悄遮蔽了。我宁愿相信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默契。

  诚然,他们向彼此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吐了很多,但我们不都是这样么?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默默无言,却能向陌生人说说心里话。他向她坦言自己是个牛郎时,未尝没有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分道扬镳。她说Do you want me时,又何尝不是想负气地尽一次最后的狂欢。好?坏?爱情本身就无所谓好坏,更何况在我看来他们之间从未有过爱情。两个始终在路上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会落脚哪里,一个干脆拒绝想自己的目的地。我们边走边爱,我们左手温暖右手,如此而已。

  那支数次被拒绝的表,恰是被拒绝的时间。我们假装不知道时间的流逝,亦不想下一秒会到哪里,一晌贪欢。

  两年后再见,没有时间地点。她应该知道他会不会来,但也许她只是在完成等待这个动作本身。毕竟有人可以等待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晚秋》观后感】相关文章:

1.诚信观后感

2.《鹬》观后感

3.《梁祝》观后感

4.《青瓷》观后感

5.春节观后感

6.《星空》观后感

7.“春晚”观后感

8.《熔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