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12-23 16:22: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他从简单到很难。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因为努力有时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与一个大世界!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我利用暑假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题目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如监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他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看。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热阳中翱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固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同样也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烦恼,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委屈。这一切与影片相比,显得多么渺小。我想假如给我这么一群孩子,会像别人一样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运,我的孩子们都很健康,很可爱,很聪明。我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孩子。正如母亲不会由于孩子的妍媸存在左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固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孩子。既然我不会像马修那样伟大,但我可以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赏,相信我也会有属于我的教育精神。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更坚定了我要做一个象马修老师一样的受孩子喜爱的好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加倍的爱给我们的孩子,更会艺术化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我们用各种角度欣赏这世界;为了放松、为了娱乐、为了欢笑,走进电影院,沉浸在被黑暗压缩的空间,享受电影的场景、情节,投入布幕上的影像,用心感动。

  去年美术课,老师分享了一部好电影给我们──《放牛班的春天》。它扣人心弦的画面,至今依然烙印在我的脑海。一位代课老师──马修,进了一家收养孤儿或不正常孩子的学院,全校只有几班,通通是难以管教的学生;纵使上课时间,打闹、恶作剧、也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一次,一群学生被马修老师逮到改编歌词,在宿舍里乱唱;从此,他发现他们愿意唱,只是不会唱。于是,马修老师训练他们一阵子,组成的合唱团名号便打响全国!但马修却被任性的校长资遣,那一群原本只会闯祸的野孩子,居然从窗口偷偷丢出一架架纸飞机,滑过的弧线,宛如孩子们内心如刀割的伤痕,代表他们忧愁的哀伤。

  多么感人的一部片!一位平凡的代课老师,竟能把一群只会为非作歹的小孩,教化成懂得感恩报答的小孩。整部电影我都睁大了双眼观看,深怕遗漏了哪一小段。它说明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凡事没有不可能。老师的那一份细心、苦心,全在学生身上印证出来;每滴眼泪、每份心思、每次口舌,是那么的真挚诚信。大家眼里的.小孩,只是尚未被爱的一面;在漫妙天籁的回声中,才能体悟他们真心吐露出的美,以及童年应有的稚气。唯有如此的感动,才能让你我的心,多一个温暖的慰藉。

  一场电影,是属于自己的冒险旅程,让自己的心灵感动;一场电影,是回顾以往时光与满足超现实幻想的方法;一场电影,将多为你我的人生,增添丰富的色彩!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这个假期中,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与他的旧友佩皮诺一起看着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的故事。

  我想:在他们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心境的同时,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会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吧……

  在一所名为“池塘底教养院”的男子寄宿学院中,聚集了来自各个小学的问题少年。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群问题少年,这位音乐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他决定用音乐的方式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

  在这部电影中,我喜欢调皮可爱的小男孩佩皮诺和拥有“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莫昂克。佩皮诺十分可爱,因为他的不用功,所以每次一有测试,他就一副痴痴的'面孔,睁着一双迷茫的眼睛,更加显示出他的天真。佩皮诺虽然有时有些调皮,但他很有正义感。有一次,一位同学把墨水浇到了音乐老师头上,他还与那位同学打了起来。

  皮埃尔·莫昂克虽然有着“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但我相信他骨子里并不坏。只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与氛围,是他渐渐习惯以一种粗鲁、残暴的方式对待他人。他有着天籁之音。一开口,那歌声就动人心弦。淳淳善诱的音乐老师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决定要好好培养皮埃尔。在合唱中,都有他独唱的部分呢!

  我还特别尊敬他们的这位音乐老师。在他第一次与孩子们接触时,就用善良谎言宽容这些孩子们。克莱因曾经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我想这位因为老师也是想通过音乐通过合唱来感化这些孩子吧!

  是呀,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位伟大的音乐老师用他的爱和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让孩子们心灵的世界天真可爱、春暖花开,让孩子们去寻找他们心灵的爱的真谛,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天地。

  爱的力量创造奇迹——让改变了这些孩子们的一生!

  爱的力量创造奇迹——它让这些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善良、质朴、纯洁!

  爱的力量创造奇迹——有了爱,世界将变得不再陌生,将变得如此美好,春天永恒!有了爱,就有了惊喜,让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让我们永远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被爱包围着,去创造那些奇迹!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之前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因为很多事情没有静下心去看。直至老师说要写观后感,我还是断断续续地看了。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电影,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剧情大概如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琦 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在影片中,有些情节很感人。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我记得以前我们笑的时候老师耶让我们写过,但是都是吵吵闹闹中很开心地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但是这部片子写下这个理想的时候那么安静。他们为什么那么安静?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应试教育下,不敢去放纵,或者已经放纵了,但是没有那么好的老师或者那么一个人让自己正视自己的灵魂!有那么一瞬间,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没有自己的目标了?我是不是也应该静下来正视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欢着音乐,我也曾经不开心的时候就叼着烟哼着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感觉没有人理解,也很安静,有时候也很闹。但是真的为片中的孩子感到开心,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会努力去寻找被放弃了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喜欢音乐,刚开始马修老师说组合唱团的时候,令外一个老师过来瞧,并且也说自己偶尔也会哼上几句。音乐的魅力没有拒绝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调,但是因为喜爱,坚持着。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经常被说是杀猪的之类的话。但是就是因为喜爱,不管怎样都会唱下去。还有因为音乐,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音乐就是一座桥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一天,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所学校任教。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它由问题学生、严厉的制度、苛刻的校长构成。马修确信自己走到了人生的低谷,这时,他看见了儿时的派皮诺,派皮诺的父母被二战夺去了生命,派皮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此,他常在周六的时候等候在学校门口,希望父母能来接他回家。此时马修想用爱来温暖派皮诺……

  马修以真爱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热爱音乐,马修也是,他迎合了孩子们的兴趣,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他对哈森校长制定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觉,对校长的教育思想也有些反感,他便用爱感化了校长,校长也在他的感召下,接受了他的教育方法。有了校长的支持,马修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其中最有音乐天赋的是莫朗奇,他有一副好嗓子和内向的性格。后来,在一次表演中,莫朗奇因过错而被晾在一边,他一脸的无奈与孤独。在第一轮演唱之后,马修忽然转身示意他唱歌,这位孤独的歌手先是一愣,然后他带着惊喜的心情成功的完成了演唱。马修的这个“圈套”,也使孩子们唱这支歌曲时有了几分开心、幸福的感觉。

  后来学校进来一个插班生,他是心理学家放在这里做实验的,他叫蒙东,有暴利倾向。蒙东简直无药可救,他在校内吸烟、打架、骂人,最后被校长指控偷了10万法郎。但就因为校长用种种极端的办法来惩治蒙东,最终导致蒙东也以极端的行为回赠给了学校——他放了火,烧了几间房子。然而,真正偷钱的并不是蒙东,是蒙东唆使别人。后来,马修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他并不想将真凶交给校长或是警局处理,他“包庇”了蒙东。但他自己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马修与学生的情谊之深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不信,请看片段:马修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孩子们站在教室的窗口,探出脑袋、伸出小手挥挥,与 马修 老师告别。并做了纸飞机,把对 马修 老师说的话写在纸飞机上,从窗口飞出来。那一只只充满真挚祝福的纸飞机为马修送行,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与马修告别,那一双双充满留恋不舍的眼睛目送马修离开。蓝天为证,大地为凭,谁能说学生们不喜欢马修呢?纸飞机虽然普通,但此时却是最珍贵的礼物。马修弯腰捡起地上的纸飞机,看着上面的字迹微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孩子们送给他的礼物。马修带着孩子们的礼物,幸福地离开了。看到这一幕情景,我也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被孩子们与 马修 老师的深厚情谊和真挚的爱深深感动了!

  马修从未想过成名,后来一直向他人传授音乐技术,直到去世……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电影中对于莫翰奇的描述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的心灵”、“天籁之音”,可见他是个不一般的孩子。他心中对母亲的依赖却不愿表露,想唱歌却又故意逃避。“池塘之底”的压抑气氛,让他把自己紧紧的保护起来,以桀骜做外衣。一切的叛逆只是想获得母亲更多的爱和关注。

  莫翰奇发现自己的母亲和马修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把墨水泼洒到了马修的脸上。

  马修老师取消了他在合唱团中的独唱部分,把他撂在了一边。当最后的真正的表演时,公爵夫人看到站在一角的'孤立的莫翰奇时,马修告诉她,“他是个特例。”回答没有多一个字,轻描淡写中,仿佛莫翰奇压根就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对于莫翰奇来说,惩罚已经很重,而他那一贯无所谓的神情所掩饰的内心,其实是后悔的,怨恨的。他身体斜靠在柱子上,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微低着头,看与不看之间,希望被谅解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

  而这些,马修是了解的,他比任何人,甚至比莫翰奇的妈妈都更了解他。这种了解是从马修发现没有参加合唱团的莫翰奇,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尽情歌唱的那一刻开始的,表面上平静的马修,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他断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一个在音乐方面绝对有天赋的孩子。这个发现之后,马修一直在帮助莫翰奇,帮助这个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帮助他往这条光明的路上引。他的努力,即便在莫翰奇把墨水泼洒到他的脸上也没有停止。所以在这里,在回答公爵夫人“他是个特例”时,马修这只是说给莫翰奇听的,他已经原谅这孩子了,或者说从一开始,马修就压根没责怪过他。马修只是想让莫翰奇知道,自负骄傲,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当马修转过身来,准备开始之前,对着“乐谱架”郭邦挤了挤右眼时,我知道他是轻松的,快乐的,因为马修知道,莫翰奇已经在求得谅解,这足以说明他的进步。

  在前段演唱完之后,马修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对莫翰奇发出了邀请,提示他,下面该是最最出彩的男声独唱。莫翰奇从惊讶,到直起身,手从裤袋里拿出来,到满是疑惑,再到确认轮到自己独唱时的那种惊喜,投入,进而微笑感激。正如马修的画外音所说的那样,“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的,懂得去感激。”

  这一生动的情节为我们做了一次学生过激行为处理的示范,我们教学中也可能会遇到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学学马修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发火,不批评;先进行冷处理,让学生有自己悔悟的时间;然后充分了解过激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最后选择合适的情境,表现出你的宽容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所以,要用宽容的心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用爱让闭塞灰心的孩子们看到了美好和希望。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听名字就很吸引人,描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音乐家去一间学校音乐任代课老师。

  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地”是因为这间学校各个方面都不好,而且同学又调皮又捣乱。校长不仅对同学体罚,还贪婪自己的名誉和金钱;冷漠的老师对同学就像对待动物,但马修仍不用体罚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我觉得最感人的情景是:当马修再也受不了哈珊校长体罚这种教育方式时,和校长争辩自己的看法,结果被校长开除了。当他走到往日跟同学上课的教室时,看见了许多信飘了下来,他翻开一看,原来是从教室的窗户那飘下来的,越飘越多,越飘越多……在这一刻,窗户里伸出了许多手,在空中晃着,代表着他们跟马修老师告别。马修老师笑了,我哭了。

  我觉得电影里面的`校长对名誉和金钱看得太重了,本来是马修老师建立的合唱团,可是到公爵夫人问是谁建立合唱团的时候,哈珊校长居然说是自己建立的。马修老师这种不用体罚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样才能保护住孩子脆弱的心灵,假如小孩被打了或是被骂了,就会在心灵里对学习和老师留下了一个黑色的阴影,永远都抹不掉。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和感人,假如你想知道后来马修老师怎么样了,就随我一起进入电影吧!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音乐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聆听。音乐是什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音乐更是人们将心之所想谱上旋律或吟唱或弹奏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人性本真的传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剧情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相结合,谱写出了一组体现人性善良的乐章。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雨夜,窗外的狂风骤雨如同莫朗杰的内心,悲痛无奈,童年旧友佩皮诺来到莫朗杰家中与莫朗杰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莱蒙马修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

  事业失意落魄的秃头音乐老师马修来到“池塘底畔教育辅助院”任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融入行为差池的孩子之间,给他们父亲般的爱。组建合唱团,用音乐唤醒这些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在表演等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回自信。马修的理念是:“体育和音乐可使国家团结。”音乐和爱能使人得到教化,集体活动可以增强责任和使命感。歌声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让善良与爱得到复苏,班级秩序得到恢复,调皮的孩子成为“学生”。该片将诸多理念,如“爱与尊重”、“赞美与期望”等都融入其中里面有几个镜头令人难忘:

  镜头一:笫一堂课调皮的莫翰奇在黑板上画秃头的马修,被马修发现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拽住学生莫翰奇说:“看我比你画的更象”,在黑板上夸张式的几笔就把莫翰奇的肖像勾出,一下就把学生们给镇住了。

  镜头二:在课堂上马修蹲在第一排与沉默寡言的小贝比诺交流,这样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镜头三:多次孩子调皮,而校长要惩罚学生时,马修都当面护着他们,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该生,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其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

  镜头四:每个孩子都感受倒自己的价值。最调皮的(后来成为指挥名家的莫翰奇嗓音非常好,担任了合唱中的独唱部分,孤独不肯唱的小贝比诺担任指挥助理,五音不全的一个男孩当“乐谱架”——让每个人都有位置。

  镜头五:无恶不作的插班生马丹,被校长冤枉偷了学校巨款,遭到校长殴打,该生从警察局逃出来跑到学校放火,差点酿成大祸,充分说明冤屈会使人走极端,何况还是个无赖。

  影片结尾最感人的镜头是,当马修被自私的'校长开除离校时,尽管校长禁止孩子们送马修老师,但当马修从教室楼下走过时,从楼上教室窗口雪花般飞出一个个“飞机”——一封封感恩的纸条,在一阵悠扬的和唱声中,只见教室窗口伸出了一排排天使班的小手在飞舞…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被震撼了,这不就是教师所能体会到的最高境界吗?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池塘之底”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拥有太多同龄人不曾体会的冰冷和无助。他们中有人每个星期六都会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来接他回家;有人害怕被拒绝,习惯性地用毫无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着这个世界;也有人点燃一支烟,把自己的希望和渴求全部燃尽,再用一切暴力和愤怒反抗冷酷和不公平。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死亡,他们的母亲是未婚妈妈。压抑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的,是一种渴望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像薄雾一样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东西吧。只是长久的失望甚至绝望让他们明白,这些,没有可能光顾他们。

  不幸中的万幸,“池塘之底”也光临了马修老师这样一位太难得的光明使者。他用音乐催开了他们心中的花。我想这些孩子这么小,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没有人愿意用一点点的耐心教导他们所以才一错再错罢了。他们缺少的正是爱,就像佩皮诺是个孤儿,而莫杭治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听着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看着他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清澈的眼神,我的感受只剩下了心灵的沉醉: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马修老师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了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的观后感08-30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03-02

电影放牛班春天观后感02-02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29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25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1-11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01-18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23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07-16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