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太行山上观后感

太行山上观后感

时间:2024-06-27 07:13: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太行山上观后感【通用】

  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行山上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太行山上观后感【通用】

  二战时日本兵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目标后往往易于贯穿(也就是说目标被子弹打穿),创口光滑,对伤口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

  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弹丸射中对手后会贯穿人体继续沿弹道飞行,经常打中目标身后的自己人,容易造成误伤。而且,由于贯穿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目标后弹丸会在人体内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穿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就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时的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

  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二战时的日本军队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

  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

 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

  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对手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看完这些大家明白了吧!这就是日本军队在拼刺刀时退弹的真正原因。

【太行山上观后感】相关文章:

太行山上观后感11-22

太行山上观后感11-19

《太行山上》观后感11-17

太行山上观后感优秀[14篇]10-23

太行山上观后感心得体会精彩01-16

太行山旅游观后感02-17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观后感02-07

我爱我家乡的山上美景06-02

雪山上的达娃读后感04-14

(集合)雪山上的达娃读后感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