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

时间:2024-07-23 13:59: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鸟朝凤》观后感精华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鸟朝凤》观后感精华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

  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鞭炮炸响,天鸣的脑袋也炸了。这时,焦三爷出现在寿宴上。一句“沉住气”将天鸣的魂给拉回来。由此,产生了与西洋乐队的抗衡,双方示意一决高下。可笑的是,镜头前的'特写,演奏西洋乐队并非洋人,唱歌的所谓美女露出细长的大腿,在台上有如风摆杨柳,一群痞子看得眼睛发亮,当几乎所有人被靡靡之音迷得神魂颠倒的时候,高高的唢呐声响起,焦三爷带领徒弟们誓死坚守阵地,而痞子不愿意了,将人推到,孤独的唢呐摔落一地。

  西洋文化好比西方文化的入侵,老祖宗的东西受到很大冲击,在还没有被认清价值时,已被捣毁得体无完肤。导致今日众多节日、品牌不姓中。当冯骥才老师呼吁古村落的保护时,很多“快餐式楼房”拔地而起。试想,这些楼房有供后人研究的价值吗?而真正匠心独运的中式瓦房已消逝殆尽。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试问真正美丽的乡村是什么?仅仅是几堵新刷的文化墙么?走访长城沿线某村,明清留下的门楼屈指可数,现都已残败不堪。它们孤独的立在巷子的角落,无人关怀。村委中心的老瓦房,立在马路的尽头。村长说,“这还有啥价值,推倒得了呗。”听后,心情难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躁的社会?

  领悟真谛方能打造精品,精品都是靠打磨而来。前不久《我在故宫修文物》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同样,影片中的唢呐匠,靠的也是一个“匠”字。记得小时候,乡里办丧事时,常能听到唢呐声,当时只觉聒噪难耐。今日一曲《百鸟朝凤》,却听得很是陶醉,我不知其中的原因何在?

《百鸟朝凤》观后感2

  最后才知道百鸟朝凤其实是唢呐的最高境界。

  整个电影后半部分都是悲情的几乎。

  可能是有些人没有共鸣吧,居然还笑得出来。

  尤其是坐我旁边的两个男生,真的太没素质,看个电影嘴就没停过。

  反正我看电影听到唢呐就想起来当年我姥姥去世的时候给请的唢呐了,从小就听过不少的唢呐,所以才会有感觉吧。

  小时候的男主演得更好,那股韧劲儿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长大了的男主也还不错。

  记忆最深的一幕戏就是:

  师傅去二师兄家的时候,看到二师兄收拾东西准备出去打工,师傅虽然已经老的驼背了,还是气的把二师兄的衣服都扔了,二师兄没有反抗,跪着一件一件的把衣服捡起来。其实出去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啊,毕竟家人卧病在床。

  那一幕真的是深深的无奈感。

  这就好比当我们梦想与现实相冲突的时候,他只能无奈的向现实妥协,先解决了温饱保住了命再说。

  师傅的徒弟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却始终没有时代发展的快。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初中的'语文课文,《安塞腰鼓》那一课。或许可悲的不仅仅是唢呐吧,腰鼓、民俗,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方励一跪,我真的没什么感觉,就是有点心酸。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不知好歹,还是真的时代已经变化了。毕竟现在的社会就是这么一个到处充斥着矛盾的地方不是吗。

  看完最大的感触,就八个字。

  虽然可悲,却很无奈。

《百鸟朝凤》观后感3

  因为在音乐书中接触到了唢呐,所以特地找了一部关于唢呐的影片,以下是我的观影感。

  《百鸟朝凤》是一部文艺片,是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在但是同期上映“来势汹汹”的商业大片面前,它显得形只影单。昨日观影,偌大的房间里只有我一个观众,更觉出它与我之间的落寞。

  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耀眼的明星,有的只是从细微之处平实铺陈,却令我感受到了滚滚而过的时代车轮,以及车轮倾轧之下的无奈、悲凉与迷茫。观影后从昨日到今天心绪仍久久难以平复,仿佛内心最深处有某些东西被撩拨。唯有静静思索梳理,方能消化平复。

  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电影以唢呐匠的'起落兴衰为视角,反映了时代的更迭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大环境的变迁之下,个人的选择也由此不同。有的坚守当初的信念与选择,有的迫于现实不得已放弃初心,有的在变革中重新寻找发展机会,有的伺机推倒重来乘乱突围。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何去何从,各自权衡。就人的选择和行为,在大众缺乏一个相同的评判机制时,争议就随之而来。这种不合时宜的坚持,可取抑或不可取?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同,它也许无关是非,而关乎信仰。

  在此我便不做多的解释了,影片很好,值得去看。

  记住“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4

  出于好奇,想要去看看这部热议争议的影片,其实也会在心里小小的质疑,评分这么高?方励下跪?这些年看见多了文艺圈的策划推广招数。其实更害怕是那种抱着旧有的东西来说教的电影。

  可是,百鸟朝凤就是这样,从开场的镜头就直击我的软肋,整个过程有两条线冲撞着内心,第一自然不用说是故事要表达的那份情怀;但其实对于一个生长于黄土地的孩子,更有另一份深情冲击着我。

  电影讲了唢呐的传承和坚守,表达了吴导对艺术对电影的深情,却也意外地让我身心剧痛的感受到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缅怀,也许百鸟朝凤的盛大悼念也为我心中回不去的黄土地。故乡是什么?是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吧,不是不能再回去,而是我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看完电影在影院的露台暗处泣不成声,不能自已……

  走出黄土高原大概有十多年了,随着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总觉得自己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一步一步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成熟。但是总是觉得这片土地给予了我说不出来的力量,每年总是要回去脚踏实地的走上一走,在外公门前的老槐树下远眺或想象些什么。每个人都会改变,但是不变的又会是什么?

  我们到底要坚守什么,我想不应该是对老旧东西的死守不放,而是对心中的热爱不能放弃,就像焦师傅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一样。我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丰富,却也更应该保有心中的底线,应该越来越懂真正的爱是什么,就像焦师傅看中接班人的那一滴眼泪。

  或许也能看出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的缩影吧,为什么有后来的摇滚,为什么西北人耿直和厚实,是什么给与了我们这份坚守的力量……

《百鸟朝凤》观后感5

  师徒传授是古代的文化,而今师道偏废,令人无奈。焦三爷与游天鸣师徒二人,情同父子。师傅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自然是深思熟虑,既要有天分又要有德行,而最终在天分和德行之间,师傅选择了德行更好的天鸣,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看人看德行。

  在送蓝玉的时候,师傅也是充满不舍,仍然忍痛送别,这也是对蓝玉的成长负责。

  在徒弟天鸣成长的`路上,师傅的引领至关重要。在天鸣第一次出活后来看望时,师傅拿出珍藏二十年的老酒来喝,而且打算把自己珍藏的唢呐全部传给天鸣,师傅非常高兴地吹了一段,难得的好心情,是因为师傅看到了传承,找到了接班人。年轻时,找到了好老师,就找到了榜样与事业,年老时,找到了接班人,就找到了未来与传承。

  天鸣接了师傅的金唢呐,既是接了无上的荣誉,也是接下了沉重的担子,更多的是师傅的重托。“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如此的声声呼唤又何尝不是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呼唤?

  文化的没落与根基的侵蚀

  电影中唢呐是主线,在焦三爷看来是他师爷的师爷的师爷传下来的宝贝,他把自己学唢呐时用的第一只唢呐传给了天鸣。放眼当下,唢呐的衰败映射出当代传统文化的没落,“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当今的中国有何尝不是呢?

  唢呐只是一件器具,有形的,但她承载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道德体系。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文化的没落预示着民族根基的侵蚀。

  拯救濒危民艺,传承传统文化,时不我待。

《百鸟朝凤》观后感6

  焦三爷教徒弟为的是票子吗?显然不是。夫妇二人年龄不小,一面勤于耕织,一面倾心带徒弟,日子照样维持。他们神色祥和,言谈举止间透漏着某种高贵的气质。当知道游家班出活了,三爷语重心长地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天鸣说:别光盯着那几张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独对“不行接师了”感到无奈,尊师重义,天经地义,所谓潮流并一定是主流。

  随着时代发展,不盯几张票子,几乎人人伐而诛之。父母不愿意,亲朋好友不愿意。而偏偏有些人价值观不一样。在旧俗没落时刻,在吹唢呐挣不到钱的时刻,天鸣的父母、妹妹、朋友频频相劝,“要不另谋他路吧,别死守着不放”,而天鸣的回答总是:我答应过师傅。故,钱并不是他衡量做事的标准。

  为了捍卫技艺的传承,面对游家班的解散,三爷大发雷霆,甚至不惜生命去保住最后一根血脉。在村长的丧礼上,他拼尽最后的力量,告诉世人:《百鸟朝凤》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列举完村长一生为百姓之所为,《百鸟朝凤》,敬送亡人!焦三爷亲自上阵,唢呐将人们带入深深的悲痛之境。盖棺定论,这或许是对亡灵最大的尊重。唢呐表达了这种风俗礼仪,焦三爷捍卫的更是唢呐背后深深的含义。

  文化传承这条路上,为的不是金钱、名利、为的不是大慈大悲、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7

  师兄们告诉焦三爷,天鸣病得厉害。焦三爷略加思索,说:“游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劳吧。”说完,他背朝人们,剧烈地咳嗽几下。片刻,他转回身,捧起唢呐,坚定而又大声地说:“《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唢呐声响起,抑扬顿挫,真好似百鸟朝见凤凰。天鸣的鸟叫也是惟妙惟肖。渐渐地,天鸣愣住了,他看见一股殷红的鲜血在锈迹斑驳的唢呐管上流着,是那么刺眼!一股,两股,天鸣毅然拿走师父的唢呐,三爷再也没忍住,“哇”的一声,一口鲜血吐在地上。但他顾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迹,大吼一声:“拿鼓来!天鸣,你继续吹!”说着,便“咚咚咚”地敲了起来。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那么坚决!那么无畏!

  我的眼泪从眼角悄然滑落。这个坚毅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焦三爷是在用生命吹唢呐呀!他不顾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决然地吹响《百鸟朝凤》,这不仅是对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对唢呐艺术刻骨铭心的热爱啊!他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

  为什么焦师傅能用生命吹唢呐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传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鲜血告诉乡亲们,不要忘记唢呐;告诉天鸣,不要气馁,牢牢守护唢呐的技艺,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

  现在,只要一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就听到或摇滚或悠扬的西洋乐曲,它们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肆意侵占着民族乐器的世界。许多民俗艺术正在远离我们,濒临失传。

  庆幸的是,又有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唢呐艺术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曾经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艺的民间艺人们,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了吧?

  《百鸟朝凤》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瑰宝重新绽放光芒!

《百鸟朝凤》观后感8

  整个电影要表达什么呢?唢呐作为一门手艺,曾经很受重视。吹唢呐的师傅就讲究传承,选人就很严格,练功不得马虎。一旦学成,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经济上可以养家糊口,社会上也有地位(迎接唢呐班子要行接师礼)。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洋乐器的竞争,社会需求逐渐减少,唢呐班子收入微薄,已经不足糊口,这门手艺就日渐衰落,从事者也日渐凋零。

  整个电影,主要讲的就是这些。

  再看它所弘扬的精神。

  其一是作为百鸟朝凤这支曲子,轻易不吹,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受。逝者如果为人不善,给多少钱也不吹。唢呐一艺虽小,也可寓褒寓贬,有一个社会评价的功能,发挥着扬善抑恶的功效。

  其二,是那个时代的.师徒关系。徒弟要尊师,要勤勉,要知恩图报。师傅教了你手艺,挣了钱要感谢师傅。就像游天鸣和蓝玉一样,要赶紧帮师父割麦。而师傅对于徒弟,除了精挑细选,严格要求,还有爱护、体恤。电影中师父师母在雷雨天给送伞送衣服,接徒弟,都是这层意思。

  似乎仅此而已。

  它是否还缺些什么呢?比如对于人性的挖掘,或者是借助于镜头的表达,总感觉意思还有些浅。在缺少娱乐的过往,唢呐已足以承担点缀场面的重任,时过境迁,从内容到技巧都故步自封,它除了衰落还能怎样?

  当然,这样的电影容易过审,因为它单纯。说到底,电影艺术也是一种言论,还是一种寓褒寓贬。

  近期有被骂交警贴罚单而被拘留的,也有因为辱骂灾区人民被判徒刑的,还有因为妄议“四大发明”受到严惩的。言论环境如此,真让人不寒而栗。

《百鸟朝凤》观后感9

  这个时代流行明艳,不青睐清秀。

  是的,社会进步了,文化退步了。

  天鸣小时候,听大人说着,唢呐是个好东西阿,一个唢呐团的领班,坐在太师椅上,享受着众人的敬重,是一种荣耀。当然,天鸣不是为了这种虚的,始于他的父亲,终于唢呐本身。天鸣是一个勤奋而又诚恳的人,他没有天赋。蓝玉是一个拥有天赋的人,他不需要勤奋,但,他没有做人的诚恳和勤奋。十二三岁的年纪,抽烟撩妹样样俱全。天鸣踏踏实实,从割小麦,掐灭烟,心系唢呐。就可以看出了。焦三爷,天鸣的师傅,他的一生很成功,有一个踏实的徒弟,有一群听他话敬他的徒弟。他一生不会遗憾,唯一的大概也就是,天鸣上大了,游家班随着时代也散了,因为社会进步之快,人们不再崇尚唢呐,而是好玩又有趣的洋乐团,对,那有从没见过的架子鼓,身材极棒的美女,十分诱惑人。唢呐匠的一生变得艰辛,能坚持的,也只有天鸣那种诚恳的`人了吧,国家发现的太晚,才将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走一条直路,一根筋的人没那么好做下去,就算当官的也如此吧,你做一股清流,你会被人所孤立,被人所陷害,古代多少英雄因此而亡呢。

  许多人臆想中的惊天动地大多不过是烟花一样仓促收场的自我感动。焦三爷走之前奢望游家班恢复光荣,可最终还是因社会的残酷现实而终止了。所有的物件,尘归尘,土归土,金表归当铺。

《百鸟朝凤》观后感10

  第一次看到《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把“唢呐”联系起来。可就是这部看似平常的电影,让我得到了难以言说的感动与启迪。

  本剧是吴天明老先生所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在黄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里,打偶离不开唢呐。而这其中,焦师傅又是唢呐将中的佼佼者。一天,他收了一位叫游天鸣的徒弟,把毕生所学教授与他,终于,天鸣成为了班主。但是,随着世道变化,村庄里洋乐队掀起了一阵风潮。而唢呐,却没有了立足之地。焦师傅也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此时,文化局的局长想让天鸣吹一段唢呐,把唢呐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到大城市的他,是否会动摇吹唢呐的决心呢?为何叫“百鸟朝凤”?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原来,在办丧事时,平庸的人只能吹两台,中等的人吹四台,上等的人可以吹六台。而只有最德高望重,品行好的人,才配吹“百鸟朝凤”。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他生前,曾要求天鸣在死后给他吹四台。而真正在焦师傅分坟前,他吹起了“百鸟朝凤”。恍然中,焦师傅仿佛在黄昏里渐渐行远。而我,似乎听到了唢呐所召集来到千千万万只鸟儿,扑打着翅膀,围绕着焦师傅,伴着清脆的鸟鸣, 在黄昏里,渐渐行远。

  看完影片,我早已泣不成声。看似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唢呐的故事,实际上,是反应如何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洋流潮”所占据的今天,是否会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听中国的特色音乐?希望在将来,“百鸟朝凤”不只是,一个传说......

《百鸟朝凤》观后感11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描述了两代唢呐匠的故事,在焦三爷老一代的时候,唢呐匠是受人敬戴的,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学唢呐,可到了游天鸣这一代,随着科技的发达,西洋乐曲逐渐取代了唢呐,很少有人在愿意听一听唢呐了。游家班的师兄们也都散伙了,最后只剩下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还在坚持吹奏唢呐。

  《百鸟朝凤》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首唢呐曲子。这首曲子是唢呐匠最高的追求,它不只是对唢呐匠技术的考验,更是人品上的,唢呐匠们的梦想就是能吹奏《百鸟朝凤》。我永远忘不了游家班最后一次出演时,焦三爷代替游天鸣吹奏《百鸟朝凤》时,吹得唢呐里都流出了血,但他仍然面不改色地继续吹着,坚持演奏完这首曲子。焦三爷对唢呐的热爱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叮嘱游天鸣:把唢呐好好传承下去。还对游天鸣说:“我死后,只要吹四台就够了。”其实焦三爷才是最配《百鸟朝凤》的人啊。

  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一样,在游家班渐渐散去的时候,并没有与他的师兄一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无双镇上,坚持吹他的'唢呐,不忘初心。游天鸣接手游家班时,唢呐匠这一行开始渐渐衰落,学了这么久的唢呐,却渐渐不吃香了,他的心中应该是非常悲痛的。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木之助是一个胡琴手,他年年和表哥一起出去卖唱。可渐渐的,人们都不愿意再听他们卖唱了,最后也只剩木之助还在拉胡琴。故事里的胡琴手与唢呐匠一样,在时代的变化中被人遗忘了。

  游天鸣和焦三爷把唢呐视为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应拾起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唢呐,听一听这久违的经典。

《百鸟朝凤》观后感12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观后感13

  这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河面宽广。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风一吹,芦苇跳舞一样摆了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一个少年,他上穿蓝白条纹的圆领短袖,下着深蓝色长裤,两腿微微叉开,双手拿着一根一人长的`苇杆。苇杆一头含在少年的嘴里,一头浅浅的斜斜的探入水面。少年蹙着眉,双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开始吸起水来。他圆鼓鼓的脸颊渐渐瘪了下去,凹成了两个小坑,水面也随着苇杆的抖动,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突然,少年停了下来,扔下苇杆,双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里吐出了一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兴地大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他一下子跑回了师傅家,大声对师傅说:“师傅,我吸上来了!”结果,师傅却又给了他一根两倍长的苇杆。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想玩,干一会儿家务就叫累,上一个兴趣班,一开始兴致勃勃,等觉得有难度了就想放弃。吸水这么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一定吸了一分钟就不干了,而他为了这一口水却实实足足吸了十天。想到这里,我觉得他真的很能坚持,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骄阳,他都日夜不停地练习吸水。虽然他不是天赋最好的学生,但他的坚持和实干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最后成为了《百鸟朝凤》唯一的传人。

  电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画面却一直印在我脑海,时时提醒我:要坚持才会成功!

《百鸟朝凤》观后感14

  “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片,千感万谢。”这是《百鸟朝凤》中的一句台词,体现了唢呐艺人当年的辉煌。

  焦三爷一生收徒无数,最终将一曲《百鸟朝凤》单传给小小年纪的游天鸣,因为这首曲子只吹给德高望重的人,传承它的,必须是将唢呐吹到骨头缝儿里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将唢呐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将唢呐传承下去,但西洋乐器的引进让唢呐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被新事物吸引而迅速地弃传统于不顾。红白喜事,人们都请西洋乐队,请唢呐匠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将如何传承?

  看着被西洋乐器冲击得一脸茫然的游天鸣,焦三爷一声怒吼,才一语惊醒梦中人,“接着吹!”这一声掷地有声,是对唢呐的坚守,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冲击,我自坚守!

  用生命坚守,用生命传承。焦三爷倒下后,天鸣接过他手中的唢呐,继续吹响,一如三爷所说:“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戏里是三爷对唢呐的坚守,对传统的传承。戏外则是导演吴天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即使在这样商业片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依然坚持着对文艺片的追求,从《变脸》到《百鸟朝凤》,都是对传统艺人的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无论“外来”大片如何冲击,也要坚守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传承。当数百名唢呐艺人在西安《百鸟朝凤》发布会上齐齐吹响那支充满了德义与敬意的《百鸟朝凤》时,谁能不为之动容?

  静坐,再听一曲《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观后感15

  今天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参加了盼望已久的小记者活动。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呀,所以无比兴奋!

  昨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早上一醒就催着爸妈带我到新都汇门口报到,今天小记者活动是观看电影《百鸟朝凤》。

  影片讲的是:在无双镇,吹唢呐不仅是一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更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

  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影片中,天鸣拜焦三爷为师学习吹唢呐,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不仅才艺好,人品端正,更为了一个信念与师傅一起苦苦坚守,终于盼来唢呐“非遗”的春天。

  我看电影时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影片结尾处,天鸣

  在焦三爷坟前吹《百鸟朝凤》,我座位的前后左右都在抹泪,我也是。从电影院出来时仍然沉浸在那感人的情节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品行端正,努力刻苦,不断地学习、锻炼就一定会有收获。

  今天的小记者活动意义深刻,让我学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谢新乡日报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创造的机会,像这样的活动今后我还要参加。

【《百鸟朝凤》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观后感11-30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02-01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04-04

《百鸟朝凤》观后感11-08

《百鸟朝凤》观后感06-26

百鸟朝凤观后感07-02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07-03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12-14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11-29

《百鸟朝凤》观后感13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