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河西走廊观后感

河西走廊观后感

时间:2024-10-20 07:18: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河西走廊观后感15篇(热)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西走廊观后感15篇(热)

河西走廊观后感1

  震撼又感到骄傲,又重新认识了一次家乡。做为90后,本身比较喜欢历史,对甘肃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部纪录片如一根线,将以前的历史知识串联了起来。河西走廊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也见证了文明的传承。从强汉到如今,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祖国母亲经历了荣光与苦难,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希望以后能多出一些这样的纪录片,让我们深入的.了解祖国母亲的每一块土地的人文和历史,将前辈们积极向上丶顽强不屈丶敢于拼搏丶勇于开拓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一起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河西走廊观后感2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3

  怀着万重澎湃,复杂,赞叹,热眶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分篇十集,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战乱更迭的“史鉴珍宝”。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片中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挥变,中国西部--河西走廊,永远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不停的为所隶属朝代迸发着新的生机。该片针对不同的朝代,对相应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叙述。后人反观,每一次前人的每每细微举动,无一不改变着历史的动向,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持续进步。

  看完本片的期间及期后,我均沉思太久。我是西北甘肃人,然而对自己的省份却了解甚少。看完之后,一度为哺育我的这片土地而肃然起敬。听着如今熟悉的数个省内地名,均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观看如今平和存在于中国版图内的寸寸国土,那却是无数古人用鲜血拿回又失去再夺去的不易尸体奠基掌握。这些来之不易的版图,以及地名的来历,均寄托了历代君王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同时,我也置身处地的`去思索,倘若我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那我面对生与死的冲击,进与守的抉择,开拓还是封锁的意念,我的抉择做法是什么呢?我是否在几千年前会有当年历代君王及大臣不畏艰险的魄力勇气呢?所以,我开始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所为。即便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对其声讨不一,但只要能做帝王,那势必就有他不同与众的风采。能站在那座王位台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大多数。

  说回片中,我们或许三五秒的镜头或一句旁白的带过,却是先辈们为之奋斗一生,几辈,甚至数百年的持续坚持不松懈才取得的成果,这让我无法平息。如今和平年代的我倘若站在曾经古人所在的那片土地,虽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闭上眼睛,仿佛一场场厮杀,一匹匹战马,呼啸的战烟,就在眼前。例如如今我们技艺如此发展,但看到仍会大吃一惊的敦煌壁画,它的难度太高。但当它以数百上千冲击我们认知的情境出现时,却是几千年前毫无任何先进工匠技术,只能用最原始方法的吃苦耐劳中国人智慧结晶所修筑,这种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去触摸,此时的你,能与当时修建的工人师傅触碰同一块地方,细想,那是一种跨时代的“交流”。

  本片的第一集,使者。由汉武帝派遣前去出使西域的张骞,19年的历程堆砌,起伏坎坷。刚出汉就被匈奴关押九年,但得失都在此,正是此举,他也更为清晰匈奴的风俗以及习性,便于更好设计对策针对软肋。九年光景,匈奴也放松了警惕,为了让他更加有所羁绊,且强迫娶了匈奴之妻。虽典故少有提及,但也许这段感情,正是张骞能坚持下来的一份内心暖意吧。当然,最终回国也因为一次战略失误被贬为庶民,最终又被请出山,但早已年事已高。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

  第二集,通道。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深入漠北扫荡匈奴。一生功勋卓伟,但却英年早逝。但他面对汉武帝为他准备的豪华府第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更是留在了历史永远的里程碑上。后人永远为之赞叹。

  第三集,驿站。悬泉置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各地的行政以及邮驿系统已初步形成。和亲乌孙的汉家解忧公主,三代外交元老常惠,一生为国之生死呕心沥血。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壮阔气魄,以及传承精神的厚重。

  第四集,根脉。儒家文化在中原战乱之时被郭荷三代师徒传承的感人故事。

  第五集,造像。鸠摩罗什以译经书,造佛像等方式将佛法中国化。虽自身也饱受多年囚禁,但终归给离乱中的人们以及数多往来中西的僧侣一束曙光。

  第六集,丝路。隋炀帝杨广,饱受争议的这一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唯一亲历巡河西游,巨大花费,苦了当代,利了数代。亲临张掖,不惜天气原因损了一半嫔妃及将士还有姐姐。但最终,还是在如今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可与如今上海世博会为比,各国首领来朝拜,无一不被大国风采所震撼。万人倘若想再入侵,也会思索三分。畅快。

  第七集,敦煌。以李工小人物为代表的粉末画师为始,讲述了从开凿,装模,颜料制作以及绘制的全过程。木匠,石匠,画师,各方的配合,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瑰宝。李工还带来了大唐的佛像风采流行趋势,至此之后,这类风格更广为传播了。生动,不拘泥。盛世无疑。

  第八集,会盟。促进藏汉交流的帝师八思巴及其前辈数代做的贡献传承。直到圆寂。

  第九集,苍生。新疆开始战乱,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数人为收复而做出的努力。如今每个版图的争取,丝丝点点,来之不易。所以,外国针对于中国地图哪怕一小块的绘制缺失,决不允许,这是尊严与底线。更是为前人生命的捍卫。

  第十集,宝藏。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任命下,河西走廊地理方面石油的开采。以及西气东输等重要举措的开始,火车到高铁的变革,中国一步步的走起来了。

  正如收尾所道,河西走廊,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金戈铁马,别开生面,学者,僧人,古老典籍,经书,无数岁月,但思想跟信念始终不息。儒家,佛教,光芒闪耀。东西交流碰撞,博大宽容。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造就了天下。河西走廊--早已成为一种使命。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文明,我骄傲。我会永远眼含热泪。并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生生不息。

河西走廊观后感4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让人动容,热泪盈眶。不仅在于打磨的故事、服化道、配乐、文案,更在于看到两千多年来,民族自信和坚韧的精神,由衷钦佩和自豪。看完还想再看一遍。

  一眼千年,时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痕迹,关键的里程碑。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打开了对西方世界的认知。13年,坚守初心,历经磨难,完成使命。汉武帝雄才大略,视野开阔,开疆拓土,并设河西四郡,稳定边疆,联通商贸。霍去病像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璀璨英雄,打通河西走廊,奠定西部版图。外交官常惠,解忧公主为汉帝国西部稳定舍身忘死。开始的屯田戍边,智慧政策。

  三百年大混战,郭荷、郭瑀、刘昞这些儒家学者展现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河西文化促使儒家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了解到最早的石窟原来是儒家郭瑀讲学的地方。千古一僧鸠摩罗什,昙无谶历经艰险到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纷争中的精神信仰。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炀帝,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组织“世博会”盛况的人。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敦煌220窟,体现了画工技艺高超。敦煌的石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留下了千年间朝代的痕迹。萨班、八思巴、阔端、忽必烈,促使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藏传佛教文化传播。(最震撼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不可思议。但居然因坠马而死。)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伊利,决一死战,让人动容。外国记者拍下的晚清河西走廊影像,一片衰败,凄凉。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痛心惋惜。深感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多么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代代年轻的建设者们执着、坚韧,施展才能,挥洒汗水和热血,历经艰难万险,发掘地质资源,建立工业城市,再度崛起。西气东输、西油东送,油田,铁矿,铜镍矿和有色金属,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兰新铁路,高铁等等工业的发展,开拓的是工业,建立的是民族自信心。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5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 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 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 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 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 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6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瀚的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昔日的光辉与荣耀通过万千年的时光依旧绽放着流光异彩。拨开历史的云烟,我们听见霍去病不灭匈奴誓不返的壮志豪言,望见张骞屈身数十载,英名垂青史的辛酸泪。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岁月无情的打磨中慢慢沉淀。那承载着历史年轮的河西走廊,一粒粒大漠的沙石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传奇。那永不止息,生生流淌的大河顺势而去。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而言,拥有河西走廊这片沃土,是何其幸运。偌大的沙漠,因它而变得丰富多彩。是它丰美的水草培育了一批优良的马种;是它充沛的水源滋养了无数勤劳的民族;也是它温柔的秉性谱写了一段壮美的`历史史诗!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大地上,一千年前那英姿飒爽的霍去病终有有了一片施展拳脚的天地。他首次联结西域,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成功拿下河西走廊。成为汉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纵使千百年已过去,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依然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那个不畏强权,牢记使命的高大形象,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被匈奴欺压数十年人们的心。

  那一个个被史笔记录下来的平凡或伟大的人物,都以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姿态,走过那长长的河西走廊。那络绎不绝,来往东西的骆驼商队,在那驼铃叮叮当当中穿过一条两千多公里的戈壁,踏出一首悲壮的阳关曲。

  历史是厚重而庄严的,在那个时代,各民族分裂割据,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免不了杀戮和争夺,而统治者的野心则是以人民为代价。回望今天,我们又该多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优良的军队,民主的政坛,日趋先进的技术,不断地保障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强大而善良的祖国,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世界各个角落。而我想,河西走廊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该珍惜这样美好的时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它前行的脚步,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辉煌一时的盛世中,历史演绎着一切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而人才是最充满悲剧色彩的存在,渺小而无奈。

  一刹那,就已千年。

河西走廊观后感7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我的很多遐想。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甘肃的西北部,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在黄河以西,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中国内地通往今天中亚的主要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目标仅仅是为了连同西域各国一起对抗匈奴,但是他的行为却意义远超于此。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

  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张骞的出走西域,无异于就是一场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新工具新技术的引进,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更有资格比肩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的历史地位。

  只是张骞地理大发现动因是,面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是陆路不是海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海洋。

  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交流沟通中发展,我想这是河西走廊的意义。这也是《河西走廊》纪录片真正要传达的思想,包容与融合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

河西走廊观后感8

  作者的文笔优美飘逸,但缺乏主线与灵魂,历史深入还不够。建议有兴趣的你可以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河西走廊》的专题片,带给人灵魂的`共鸣和视觉的盛宴。

  不过依然感恩作者,也感恩这悠闲的假期,让我有时间、有眼福渐次展开《河西走廊》这宏大的历史篇章。回头凝望,在那久远的年代,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白雪皑皑的高山,深不可测的峡谷,河流、湖泊、海子,月氏、乌孙、匈奴……数十个少数民族,弯弓射雕,弯刀映月,一阵阵马蹄声踏破了静悄悄的西北黎明。

  丝路悠悠,驼铃漫漫,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物质和精神的洪流相向而行、川流不息。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历史文化辉煌耀眼,可以明照当下,可以指导现实并启迪未来。

  但愿有生之年,可以沿着这条路去走走,去触摸这两千多年前文化元素的热度,去探测这些文化遗迹的深度……

河西走廊观后感9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10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观后感11

  十六国,南北朝,多少盛衰,多少过往;中原士,西北地,那些回望,那些历史;祁连山,疏勒河,承着千秋,载过万代……

  孝武皇帝把手一挥,河西走廊通道渐开;汉室渐衰,三国逐鹿;权归司马,天下又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河西走廊,掀开新的篇章。

  中原人心惶惶,渡长江,垦江南,涉西北,居河西。走过去的人和物,带过去的`典与经,存心里的思跟念,永不变的学和问,传千古的史与籍。郭荷离洛,扎根荒漠,学儒传儒,潜心为学,埋下了这颗将生长千年的种子。师从郭荷,郭瑀隐世,山洞壁画,记下那年,流至今朝,培育起了这棵生机勃勃的幼苗;学随郭瑀,刘昞担当,永记师诲,一心为儒,河西儒盛,养大了这株几十年风雨后的藤蔓。

  河西多少年沧桑变化,儒学又多少载传承不变。无论他们是中原来,还是西北去,心里总是扎根中华;不管是大风吹,还是暴雨打,流传的仍是经典。那些年的过往,在那些河西儒士心里又是如何?我们不曾知道。我们只知道,是他们的使命与指当、他们的传承与发展,造就了后来的繁华和盛世。

  日后千百年,河西安与乱,跌宕不停息,王朝千百代,细说皆中华,文化永不变,传承到今朝,根起千年前,花花仍在现,西北人才旺,求学人亦多,学古亦问今,回望千百年,接过这大任,再传千万代,河西花不落,中华永芬芳!

  一根出一苗,一苗生千枝,千枝结万叶,万叶连一脉。东西南北中,亿万万人民,千百年历史,我等皆为叶,传此中华根脉!

河西走廊观后感12

  《河西走廊》以中国最大的体系为背景,以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为框架,描绘了河流的源头、流经之地、流域,中国的体系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河西走廊》中描绘了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描绘了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

  中国的体系是河西走廊,这种体系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也可见中国的社会体制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

  “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的一个组织,一个组织,一个体系,河西走廊的组织是中国最大的社会体系。“河西走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完善的,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文化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河西走廊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是一个组织,一个体系。中国民俗是中国的社会体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河西走廊是中国人民的社会体系,也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体系,中国的民俗是民俗的根基,中国的民俗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是河西走廊最完善的组织。

河西走廊观后感13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观后感14

  在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在球场上看银幕电影,每一次都要写观后感,几乎都是糊弄着就过了。

  这一次看《河西走廊》记录片想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后感以及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盲点,虽然每次写完就忘,但不妨碍我为自己有一刻钟的记忆进行总结。

  第一集《使者》主要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以及经过。首要原因是由于当时俘虏的匈奴简在审讯下暴露出来匈奴的国王冒顿单于与大月氏结仇,刘彻为了对抗匈奴要与大月氏结盟联合对抗匈奴,收服匈奴。为寻找大月氏决定征集史臣出使西域。其次是长期受匈奴的压制。汉高祖时期的和亲政策向匈奴每年进贡,五代帝皇的屈辱,越发嚣张的匈奴势力逐渐增大造成刘彻的恐惧。

  回到河西走廊的开端,导演从地理位置上开始普及河西走廊的由来,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甘肃省形犹如“如意”,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命名。河西走廊由于数亿年前的地壳裂变,欧亚板块的地壳运动震裂而形成,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祁连:意指天)。

  在公园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邦重孙刘彻登基,为汉武帝。为了对抗收服匈奴,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三年杳无音讯后,决定正面抗击匈奴,为此他做出了一些改革,削藩巩固中央政权、训练士兵、封年轻军官卫青、公孙敖为大将军率领士兵突击匈奴,第一次的“马邑之谋”因被泄露而终止,想法的落实终是靠行动,三思而后行的汉武帝不畏对手的强劲为后续的每一次抗击匈奴埋下了伏笔。之后在一次“龙城之战”中卫青取得了第一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之战,为之后收服匈奴奠定了基础。

  再往下看,张骞在公元前137年出使西域,那时的张骞27岁,在寻找大月氏的途中被两次俘虏,第一次被俘虏的9年里娶了匈奴的妻子,收集西域的地理信息匈奴部落的作战特点。在谋划了很久之后在一次外出捕猎中逃走后往西南寻找大月氏,大月氏无意结盟,一年多后返长安途中被匈奴人第二次俘虏。第二次逃走是匈奴的国王单于去世,这一次带着随从堂巴邑与匈奴妻子返长安,这一次历经13年的时间,张骞带着西域的地图、各式种子以及西域的经历回到了长安。在这一段里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两次被捕,匈奴的国王都没有将张骞杀害呢?我不禁在猜想是不是在那个公园前的年代里两边互不流通的信息,单于除了为了得到汉王朝的信息以及张骞为人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在外姓人当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以证明自己的王朝呢?这里我还带着一些疑问。看到张骞回到自己国家完成自己的.使命,被封“博望侯”的张骞继续为卫青出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大概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这里为止我对《河西走廊》的使者有了初步认识,使者是不畏艰难险阻,为了使命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张骞的使命完成的进度条在这一集中是百分之百,历史中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他的出使被称作“凿空”意指开通道路。

  在漫长的凿空里,因为这一次出使,让中原与西域开通了一个新的视野,也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第一集就让我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我走过大漠但我不认识大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这部记录片让我重新拾起历史的认知。来历的来与经历在时代人物中翻转,我继续看下一集《通道》。

河西走廊观后感15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

  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观后感】相关文章:

河西走廊观后感11-10

《河西走廊》观后感07-23

河西走廊观后感【精品】06-08

河西走廊观后感(优秀)09-13

【集合】河西走廊观后感05-16

河西走廊观后感大全(15篇)06-08

《河西走廊》观后感必备(15篇)10-19

河西走廊观后感[大全2篇]03-03

《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