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

时间:2024-10-29 07:10:3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民凯恩》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民凯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1

  “我认为他私下有伟大之处,不过,把这份伟大留给了自己。他绝不会委屈自己,也不会舍弃任何东西,他只是给你点甜头。他思路开阔,我看从来没有人有他那么多主意,但是他除了查理凯恩以外谁也不信,我猜他到死都是如此。那一定是很糟糕的。当然,不少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对于死亡是没有什么信仰的,但是我们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我们有某种信仰。”当记者找到李兰德时,李兰德很具体地把他眼中凯恩的为人处世描绘了出来。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凯恩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比较严重的人,虽然他聪明、见多识广又脑子灵活,但是他只想用这份聪明来造福自己而不是造福他人。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在世间活成一座孤岛,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免不了要有所付出。有舍有得,只有自己付出了爱才能得到从别人那里得到爱。凯恩用了各种方法想要使他周围的人能够爱他,使人民能够追随他,但是付出的不过是金钱宝物这种对他而言不值得一提的东西,而不是他自己的爱。既然他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爱,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人愿意爱他,所以渐渐地凯恩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晚景凄凉。

  最后,记者在苏珊的推荐下寻找凯恩的管家,雷蒙。雷蒙说话带有很明显的意大利口音。在雷蒙的口中,青年记者得知了凯恩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的场景。

  苏珊离开凯恩时,他非常崩溃,把房间里的.华贵家具疯狂摔砸。但当他看见一个飘着雪粒的水晶球时,他停下了破坏并且喃喃:“玫瑰花蕾”。在雷蒙看来,凯恩的行为是荒诞可笑、无法理解的。记者问雷蒙,在凯恩去世的时候你有感到难过吗,雷蒙只是戏谑地笑着说可能吧。虽然雷蒙给凯恩当了十一年的别墅管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尝试去关心、去理解凯恩的内心世界,而只不过是完成任务而已,甚至在凯恩难过的时候只会看热闹。我猜,记者对管家雷蒙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很反感,并且觉得既然雷蒙对凯恩这么不体贴,也无法从他这里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所以他没给雷蒙钱就走了。

  记者从几个人拼凑出来的片段中了解了凯恩的人生经历,有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事业等等方面。“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紧接着又失去了。也许,玫瑰花蕾是他没能得到的东西或者是他失去的东西。这都不能说明什么。我不认为四个字能总结人的一生。”即使最后记者仍然不知道“玫瑰花蕾”的真正含义,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从得到的信息碎片来看,“玫瑰花蕾”的成因、动机和含义已经非常明显——是完整的家庭、永恒的爱和忠诚。父母爱他却把他送走、朋友爱他却与他决裂、妻子爱他但是两个都离开了,凯恩曾经拥有很多爱意,但是最后一个都没有抓住,在他看来或许是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仅从赛切尔的角度,凯恩是一个与资本家们格格不入的叛逆男孩,是热心于慈善公益的好人;从艾米丽的角度看,凯恩背叛了家庭,是一个负心汉;从苏珊的角度,凯恩是一个魔鬼,强迫她唱歌并且从来不在乎她的感受;从雷蒙的角度,凯恩的行为有时十分可笑而且让人无法理解。如果只从一个信息源的方面去剖析凯恩,那么必然无法得到凯恩真实、完整的人格形象。

《公民凯恩》观后感2

  如何才能用一则短文传达《公民凯恩》的意境呢?首先反复地观赏它。这绝非戏言,《凯恩》或许是首部美国出品且值得观看一遍以上的影片。它象征着野心、辉煌和败落。如果你(与1941年的多数人那样)想看一遍就理解一部电影的内涵的话,这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此说来,拍摄《公民凯恩》意图在于逆美国潮流而上。

  雷电华史无前例地将奥逊·威尔斯招至麾下,希望这个童心未泯的年轻人能够将神奇从剧场和电台带到电影中。传言制片厂曾赋予他“全权制片”的绝对权力,这并非事实,但他所拥有的自由和最终剪辑权就足以使他在好莱坞四面树敌,且终身难以摆脱。似乎是业界的一声令下:“换个胃口,拍些文艺片吧。”于是乎诸如刘别谦、史登堡和霍克斯等人的“轻松”艺术便遭到了冷落。

  随后,威尔斯及其手下编剧赫尔曼·J.曼凯维支(Herman J. Mankiewicz)、他的好友约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将目标锁定在报业大亨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身上,这实为自毁前程之举。而且这还是该影片第一片混乱的乌云,因为它描绘的其实就是奥逊·威尔斯本人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神奇小子——充满魅力却很虚荣——抵御这样一个银幕角色,对于威尔斯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微妙挑战。

  因此,这部媒体大亨的传奇,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奥逊·威尔斯展开的.奇怪故事——他是位神童、天才、大师,却身体孱弱。影片中充满着矛盾,并企图表达着某些深刻含义。在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德(Gregg Toland)的帮助下以及自身对德国表现主义的谙熟,威尔斯在摄影棚中找到了一种华丽的哥特式风格,巧合的是,这种风格正是黑色电影的拍摄要素,且与凯恩的塑造形象堪称绝配,这位无耻之徒深陷在一个巨大角落里,顾影自怜的形象被凸现。

  但是,威尔斯是个出色的故事家,激情从他的故事中溢出来(其性格的另一面,厌倦,最终成为其个人和创造力之敌),他决心拍摄一部影片,使之超越众多美国影片,并去暴露那些影片的平庸。当然,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目标在1960年时就已实现,但是当时威尔斯正处在与的凯恩一样的那种众叛亲离的生活状态中——一种《伊甸园以东》(参见78—79页——原文有误)中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的情感依托。

  那么,它还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吗?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作品吗?当然,它还是一个难解的魔咒,不仅施加在威尔斯本人甚至施加在整个美国电影界。威尔斯无法再次超越《公民凯恩》,甚至整个电影界也一样。这样一来,《公民凯恩》会永恒地被评为最佳影片,足以让你认为电影媒体已经死掉了。但又有什么理由不评它为最佳呢?《公民凯恩》选择了位年轻的制片人,它是一部讲述死亡的电影,它描述了死亡对后世之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对已故之人进行评价。在这部影片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走上了从影之路。同时,对于这些人相形见绌的造诣,它又成了一个冷眼旁观者。如果我们能够忘掉《公民凯恩》的成就,至少能重现它的辉煌那该多好,但这不可能的。不知何故,自《凯恩》诞生以来,几乎每一部佳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它是如此辉煌,如此动人,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充满着惊奇。

【《公民凯恩》观后感】相关文章: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1-16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06-14

《地球公民》观后感08-08

海伦·凯勒观后感 11-16

《十二公民》优秀观后感05-15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06-29

(优)公民赠与合同07-28

[通用]公民赠与合同07-24

公民赠与合同15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