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影《告白》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告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告白》观后感1
这部电影,看了五遍。当得知这部电影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时候,觉得是实至名归的。
曾经也接触过很多描写人性的阴暗面的作品,却没有一部像《告白》,有着最精致的剪影,最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有最残忍的表述。
执念。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关键词。只要牵扯到人性,心理,精神,就会离不开这个词语。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些执念的,有时候执念表现为信仰,或者依赖,或者梦想,又抑或是,内心最想要获得的,温暖。其实,一直相信着,人之初,性本善,但却因为后天因为种种正常或者不正常的际遇而养成的一些执念,人性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比如,缺乏母爱父爱友情亲情的心灵,会极度渴望来自那个心里无比光明的源头的关注,肯定,鼓励,关怀,和爱。因此,一直不断努力着,发奋着,用尽一切办法,达到实现执念的目标,不顾一切地,渴望着,不顾甚至会伤害到其他人,还有自己。
如今的社会,每天都在强调着来自于家庭,朋友,同辈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尊重,尊敬,关爱,但是正处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心灵仍然在失望着,难受着,痛苦着,甚至是每天都处在崩溃和绝望之中。
也许有些定义是正确的吧,冷漠和无情,应该是罪恶和黑暗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
当我们看到电影中,A的妈妈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年幼的A没能达到她的期望的时候就肆意地打骂A,当A的家庭因为强势于研究的妈妈和平凡的爸爸的无法和谐的家庭生活而分崩离析的时候,当父亲开心地和另外一个平凡的女人再婚并有了将A排除在外的一个新的美满家庭的时候,当母亲毫不犹豫地和父亲离婚然后再毫不犹豫地撇下年幼的A继续她钟爱的研究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关于A的一切悲剧,都在意料之中。
其实,他所做的所有,不过是为了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和赞赏,尤其是那个,他从小就崇拜的.母亲的关注和肯定。
所以他不顾一切地实行着,他觉得可以引起关注的事情,残害小动物,制作可以电麻人的钱包,参加科技方面的比赛,甚至是剥夺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又甚至是,在得知自己可能患上HIV的时候,还因此庆幸这样的自己,终于可以有机会得到母亲的注目。
其实,对于A而言,他生活的全部,他人生的全部,唯一有意义的便是来自于母亲的爱。
他不知道其实这也就是他最大的弱点。当他害死了女老师的小女儿之后,当他让一个温柔和蔼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充满着仇恨和愤怒的复仇之后,他的这个最大的弱点也就变成了女老师报复他的最有用的工具。
或者,相对于A的那个奇葩的母亲而言,也许B的母亲是另一种的极品的类型。她一直觉得,她的儿子永远是最乖巧的最听话的最懂事的,如果B犯了什么错,出了什么意外,伤害了别人,那么一定是别人的错,不可能是她最爱的儿子B的责任。在她的心里,她的儿子B一直都是小时候的模样,那个乖巧可爱的模样,从未改变过,B永远不会犯错学坏,她一直觉得B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纠结不会有痛苦。她一直在为B的各种行为做着可笑的开脱以及荒谬的自我安慰,直至到她生命的尽头的那一刻,当她终于因为她最爱的儿子的精神失常而接近崩溃的时候,她想要用她的方式带着她乖巧的儿子一起离开这让儿子发疯的残酷现实,却从来,从来,从来没有反省过悲剧发生的真正缘由,从来没有探究过,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儿子的真实心态,从来没有客观地勇敢地积极地面对已经发生的无法避免的冰冷的现实,她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她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对儿子好,她的种种溺爱包庇和维护是不是正确合适。或许只有最后的那一刻,当儿子拔刀杀了她的时候,她才会有一点醒悟吧,原来儿子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样懂事听话吧。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生产的痛苦和艰辛而得来的最心爱的希望,相比于父亲,母亲是和孩子有着最紧密的血脉相连,母亲也本应该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就算是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沟通,和父母产生无法跨越的沟壑,如果连母亲都对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毫无了解的话,那只能说,人类的发展历史,一代一代地繁衍后代,都是一个笑话。
电影《告白》观后感2
这部电影我只看了一遍,并不是很仔细地看。是因为我个人比较抵触这种血腥的剧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还是一部很值得人深思的电影。
本来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看了《堂吉诃德》之后,跟亲爱的聊到一个自闭症男孩儿,才知道原来他还演过这部电影。在看电影之前我百度百科了一下,知道了这部电影入围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名单,也知道它荣获过“20xx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起初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后来我发现我错的离谱。“告白”这个词现在通常指向心仪对象表白,可是它的本意里也有“说明”的意思。这只是一部解剖人们内心世界的片子。只是,它所表现的手法太过于残酷了。
其实如果真的用心去看的话,就会看懂。这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日本的作家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解剖人的内心。像是《地狱少女》、《死亡笔记》,还有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直陪伴我们长大的《名侦探柯南》。
以前我认为这个世界很单纯,只是大家太过于自以为是了。说不定别人根本没有想要害你的意思,说不定别人根本没有把你放在眼里。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并且错得太离谱了。人与人并不是一定会互相帮助的。朋友什么的也有可能是你的一厢情愿。直到现在我才完全否定当初“友情第一、爱情第二、亲情第三”的说法。
虽然在《告白》这部片子里,直树将他的妈妈杀害了。可是不得不承认,至少家人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小的。因为,真正的家人不会轻易地去伤害自己的家人不是么?大家可以互相抱怨互相发脾气,可能会欺骗会隐瞒,可是至少没有把对方推向无底深渊。至少大家还有血缘不会被阻隔,这是想断也断不了的。所以现在我的重新排序是“亲情第一、友情第二、爱情第三”。跟大部分人一样是因为经历了。经历过朋友的抛弃和伤害,经历过家人的保护,也经历过爱情的不切实际。回复到平淡,或许平淡才是最适合的。
这部片子虽然里面的人物性格很扭曲,这就是人心啊。修哉因为太在乎妈妈,所以才会杀人。直树因为太在乎朋友,太在乎修哉的那句“失败品”才会杀人。而森口老师,则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女儿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复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得失心”吧。
过去我也因为太在乎某些事情而变得很反常,知道后来,我选择放弃,选择努力让自己无视。虽然很难完全做到,可是至少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日子也可以过得安稳一些。
人的劣根就是所谓“得失”。修哉想得到妈妈的关注,直树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两个满手是血的孩子,只是因为太在乎。只是他们忘了,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可以保护他们,他们的良心也不会吧。每日每夜遭受良心的谴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直树疯了不是么?至于修哉,我只能说,这个孩子已经被打击到体无完肤。
最后的最后,他的妈妈有没有死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你还相信人性,那么森口老师就没有真的把炸弹给他妈妈,只是吓唬他,让他体会到她当初痛失爱女的感受。如果你已不再相信人性,那么森口老师真的把炸弹给了修哉的妈妈,并且,修哉因为自己的“得失心”亲手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请凭自己的第一直觉判断。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当我看到废墟一般的办公室再度拼接回原样的时候,我相信森口老师并没有真的'将炸弹给修哉的妈妈。而在听到美月所说的修哉的感受的时候,森口老师在街上流下的泪水是为了这些无辜的孩子而流的,当然里面包括修哉。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我太傻,明明自己也经历过朋友的背叛,为什么还回相信人性的善良。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只是当时我真的有这样的想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相对的,可恨之人也必定有他的不得已。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告白》的内心解剖所要说的,不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只是,它用了比较极端的方法。
【电影《告白》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13
雏鹰对蜡烛的告白02-27
电影观后感11-20
电影的观后感05-24
电影观后感05-14
英语电影观后感11-19
电影《情书》观后感11-19
电影《左耳》观后感11-26
经典教育电影观后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