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1
康宜原定于昨晚进行的观影活动因故延到今天上午,原定的“观影团”成员周日各有要事,最后观看《我本是高山》的人剩下了四位——康宜伉俪、易家妈妈金医师和我。上午康宜让她的夫君富宇担任专职司机,两人专程从椒江开车来黄岩接我和***妈,我们两个老太太上车后,都笑说自己“今天涨身价了”。
10:30,车到椒江老粮坊德信电影城,康宜用手机扫出预定的电影票,我们走进6号放映厅。我们进去时,这个放映厅里已有一对母女,加上我们四人,中途又进来一位:出场时观众总人数7人。
电影《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她以“教书救人”为己任,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故事。片名出自张桂梅定下的华坪女高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我本是高山》首映前,网上就有不少吐槽的文字,主要是针对剧情与真实的不一致,譬如把女生酗酒的父亲,改成了酗酒的母亲;把山里女孩不学习的原因改成贪玩,逃课去逛街;把支撑张桂梅走下去的精神力量改成了她的亡夫……
我和康宜虽不是“英雄”但“所见相同”,我们都认为看完电影才有发言权。于是我们专门相约观影,此刻专注地盯着银幕观赏电影。
影片前半场以渲染贫困和办学的艰难为主,开学典礼时,学校俨然是一片工地,到处都是施工的钢筋水泥,开学典礼在仅有的一幢教学楼前面的空地进行,教育局长刚讲了两句话话筒就因保险丝烧断而“失声”,领导退场时陷进淤泥,刚开学的华坪女高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简陋至极!大山里深度的贫困,就像是深度的窒息和深度的绝望一样,让我看得心里很压抑的同时也领悟了张桂梅所说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深刻含义,因为高考才是这些大山里贫困女学生们逆天改命的唯一出路。
影片后半场着重刻画张桂梅用“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的.事迹:张桂梅节衣缩食,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把钱省出来,去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帮助她们补课;她拖着瘦弱多病的身躯,在大山里穿梭,翻山越岭对学生家访,精确收下应收的免费女生;去工地找回辍学打工的学生;她“顶风”克扣节假日,让老师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就这样,3年苦战,17名老师中,有9名受不了,走了,但张桂梅还是带着剩下的人咬牙坚持了下来,全力辅导她们,并创造了奇迹,在一年半里让学习基础极为薄弱的学生达到高一水准,三年后96人全部考上了大学,本科率达70%。
镜头里,考上高校的华坪女高那些女孩们,一个个都满脸笑容,青春自信。她们用模仿张桂梅校长言行的小品表达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看电影前半场时,密闭的放映厅令我呼吸不畅,加上剧情的压抑导致我直接倒胃呕吐,康宜要陪我出放映厅,我忍住不舒服,坚持看完了全场。
看完《我本是高山》,我想起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的话:“《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是圣人,他开创私学,培养了三千弟子。我觉得在改变女生命运这一点上,张桂梅确实是当代圣人,她是高山,是一个最真实、最纯粹、最有信仰的人,她的高尚唯有神会而无法表演。片中扮演张桂梅的海清,形似很逼真,但神似却嫌不足。特邀出演董老师的胡歌,形象也属于直线型而非立体型。编导把张桂梅的精神支柱归因为她对丈夫的思念,改变了真人的精神内核。片中张桂梅对老师的苛刻,对学生的逼迫,违反了《劳动法》《教育法》。她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就是延长教学时间,逼着学生刷题做题。她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不读书你就回家嫁人生孩子去!”——虽然艺术允许虚构影片允许改编,但这些依然是片中无可否认的瑕疵。
真实的张桂梅说:“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为了感恩和回报,张桂梅经历了无数痛苦折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毫无保留,她孤身一人,没有车、没有房,只有学生……原汁原味的“苦行僧”张桂梅才是最感人的,她的“教书救人”的朴实追求是我们最稀缺的、最宝贵的。
高山仰止唯有神会,这就是我观看《我本是高山》后的感悟。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蔑视卑微的懦夫。”是张桂梅老师为云南女子华坪女高确定的校训,电影《我本是高山》中女生们一次一次掷地有声地念着校训,屏幕外面的我,也和她们一起念: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念给自己听,也想念给我的学生听。可现在写来,心中情绪万千,诉诸笔端却不知从何写起。
电影的开端,那些高一的女生被导演刻画成了漫不经心,无心求学的学生。我觉得这里过于夸张,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认为这些女生会无比珍惜这样的求学机会。刚看电影,我觉得电影过于艺术化,偏离实际太远,没有太多的好感。
看着张老师拿着喇叭去喊学生起床,又感叹这种方式过于陈旧,效率低。
看着张老师心里牵挂着学生,忽视对教师的考虑,内心有些不平。
但是看着看着,泪流满面,看着看着,我的内心也被点燃了。
张老师没有孩子,配偶也很早就去世了,自己还一身的病。一次,组织上为她组织了捐款,她挺高兴,转眼就把钱拿去给一个听力不好的孩子买助听器。对学生,她总是比对自己舍得。她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多了。
学生的三年,争分夺秒地陪着她们。既要看着她们努力学习,又要去争取因为家庭不能继续读书的女生。那些女生,都因为张老师,得以获得走出大山的'门票。张老师说自己教书,是在救人。是呀,学习成绩好的山英被家人家人,生了孩子,孩子三个多月,山英却被丈夫家暴致死。山月,多次辍学,多次被张老师找回来,最后高考她比一本线高一分,她考上大学了。
当张老师他们站在山对面,对着山月家大吼着传送喜讯:你考上大学了。也将我拉回到我的从前。
小时候每次上坟,给爷爷磕头上香时,奶奶就会让我说:让爷爷保佑你考上大学。那时,对于奶奶来说能考上大学就如同现在的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光宗耀祖。但小时候的我,哪里知道大学到底距离我多远。
我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得感谢父母将我带离农村,让我能够在城市接受教育。如果我的父母思想封建,认为女孩子读书这么多有什么用,迟早要嫁人,我想我的一生也就会无聊致死。
父母将我带到新学校,我的学习命运发生了转折,一步一步造就了现在的我。小时候的我,学习不好,甚至比我现在许多学生的成绩都差。农村的教育确实落后,我家也没什么书香氛围。到了新学校,新老师鼓励我,表扬我,我才慢慢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我才开始爱上学习。我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如果不是转学,我可能早就结婚生子,不知道在哪里将就地度过我这一生。虽然我的老师没像张老师这般无私,但是不经意间她也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命运。或许她本人都不知道,那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对我的人生带来的如此巨大的影响。
张老师拼尽全力,让更多女生有能力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去过有选择的人生。这是张老师办校的宗旨和理念,她也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许多人女生的命运。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我,我的职业使命也在于我的学生。我想到带领我班上的孩子前往何方?追梦班的`51名学生,我想要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有怎样的收获?
我做不到张老师那样带病上班,没有小我,只有大我。但是我愿意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尽情地去挥洒汗水,让我的学生以及学生家庭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的力量时微弱的,但是我的能量是无限的。学生的发展也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我们的组合让未来的许多事情都有发展的可能性!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不到最后一刻,怎么知道谁是笑到最后的人呢?
看完《我本是高山》感触颇多,写出来却是支离破碎的。可能人的情感本身也是七零八落的,想要表达的太多,导致最后表达出来的也就词不达意了。
整体而言,这个影片给我的感受是感动和激励的。感动于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感动于她对大山女生的深情。备受鼓舞,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意和亲爱的孩子们打交道,我有机会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蜕变。人生,得以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幸也,幸也,幸也!
这部影片对我,既可以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思考,也可以从高中女生角度思考。我也想对自己说:我本是高山……要在工作中发挥“不信邪”的精神,尽力将工作做到极致,在有限的生命力,创造无限的价值。我虽渺小,生命有限,能力有限,超越让我感受生命的激情和趣味。一切皆有可能!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那就像高山般坚定,溪流般柔软……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相关文章: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4-22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5-15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5-17
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7-16
《我本是高山》优秀观后感06-20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优秀06-27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优秀02-09
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7-22
我本是高山电影观后感06-07
【热】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6-08